葉春燕
(浙江省杭州市文海實驗學校 浙江杭州 310018)
課余運動訓練是保障各類比賽質量及其順利開展的前提,是學校體育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體育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另外,課余訓練的開展不僅可以豐富和活躍校園課余生活,而且還能動員和組織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提升學校的聲譽,增進校際之間的體育文化交流,推動各級部門的精神文明建設。然而,多年來在杭州市、區組織的各類比賽中經常出現參賽隊伍偏少(上報率不足)、水平相差懸殊,競爭力下降、比賽質量不高、觀賞性不強的現象。究其主要原因是不少學校課余運動訓練沒有正常開展的緣故。本文通過問卷、走訪等形式調查了杭州市區中、小學課余運動訓練情況,分析其原因并提出改進策略。
由于田徑、籃球基本上是全國各地區中、小學每學年都要組織的比賽,因此在調查時主要選取了這兩個項目,對其課余訓練情況進行調查、分析。以杭州市區初中19所,小學23所為調查對象,以籃球(初中)、課余訓練田徑項目為調查內容,調查結果如表1~3。
從表2中發現大部分初中學校開始訓練時間為賽前1個月左右;訓練時間主要安排在放學后,時間一般為30~60min左右;訓練補貼與比賽成績掛鉤;畢業班人數所占比率初中比較高;組隊困難,領導不重視都成了阻礙初中、小學課余運動訓練的主要因素,另外訓練時間的匱乏也是影響初中課余運動訓練的重要因素(見表3)。
課余運動訓練應該是一個完整、系統的長期過程。大多中學以文化課學習為主,重智育輕體育的思想普遍存在。使得各學校在接到運動競賽通知后,為了應付比賽,才匆忙組隊訓練。使得訓練不系統、時間不充分,導致成績不理想,這種應賽訓練的思想,也直接阻礙著課余運動訓練的開展。
課余運動訓練擔負著發現人才、培養人才,打好基礎甚至直接培養優秀運動人才的任務。組建一支高質量的訓練隊在訓練時不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保障訓練質量的重要環節。調查中大多數體育教師反映,目前由于社會、家長、學校重智育輕體育的思想存在,造成選中的體育“苗子”不愿意參加訓練隊,家長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參加。這種現象在有升學壓力與競爭的初中更為普遍。為了成立一支“合格”的訓練隊,校領導和教師要給家長、學生、班主任做大量的思想工作。
運動訓練時間的安排及時間長短是保障訓練質量的關鍵,更是保障運動成績的重要環節。然而初中學生面臨著中考的壓力,課業繁重。一般初中一天要上8節課,使得訓練時間缺少。大多數學校,基本上是放學后進行30~60min的訓練。然而由于文化課教師拖堂占用及天氣原因,學生路上回家安全等問題,真正訓練的時間所剩無幾。在這方面由于小學沒有升學的競爭,課務相對輕松,所以訓練時間基本上都能保證在1h以上,52.2%的學校達到了2h以上。
運動員斷層現象指一屆隊員畢業后沒有另一屆隊員跟上,造成斷層現象。尤其是畢業班隊員比率較高的隊伍。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大部分隊員在初一、初二時水平較低,經過幾屆的訓練在初三時才能勝任大賽的任務。

表1 開始訓練時間及訓練時間的安排(初中19所,小學23所)

表2 訓練時間及訓練補貼(初中19所,小學23所)

表3 訓練隊畢業班人數所占比率及阻礙該校課余運動訓練開展的因素(初中19所,小學23所)
獎勵是促進運動訓練的直接動力之一,也是促進運動訓練競賽積極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在運動競賽名次的獎勵方面大部分比賽僅僅把獎勵機制停留在精神層面。有名次的捧著“名次獎杯”,沒名次的捧著“體育道德風尚獎杯”,使得“你有我有大家有、你好我好大家好”,久而久之打消了各參賽隊的積極性。在教練的獎勵方面,除了訓練補貼較少之外,在名次的獎勵方面與其他文化課獎勵也有很大差距。
要想取得好的成績,必須改變應賽訓練的態度,要在平時多下功夫。要多利用平時課余時間進行個人或集體的訓練,制定出詳盡的訓練計劃。運動訓練關鍵在常年堅持,不搞突擊性的賽前訓練。平時的訓練時間可能很不系統,人員也可能不齊整,時間也不集中,但一共加起來的時間可不少。這樣才能做到臨“賽”不懼,才能在比賽中取得好的成績。
針對不少家長、學生怕參加體育訓練會影響文化課學習的思想,學校首先應做好宣傳、解釋工作。上至校領導,下至班主任、體育教師,要細致地做好體育訓練與文化課學習關系的解釋工作;其次安排好訓練時間,盡量使訓練時間不與文化課學習沖突;再次妥善安排、協調好參訓學生因運動訓練和參加比賽而拉下課程的補課工作,以消除家長、學生的后顧之憂。
小學時間相對充裕,訓練時間靈活而充足。針對中學課業繁重的特點,訓練時間的安排。以不影響文化課學習為前提。一些集體性不是很強的項目如田徑、乒乓球等可以進行個人的訓練;對一些集體性較強的項目如籃球、健美操,在訓練的初期也可以先進行個人的訓練,做到“誰有時間誰來訓練”的原則,訓練的中、后期再集體訓練。集體訓練安排在相對空閑的假期尤其是時間較長的暑假以及夏季的放學后,整個訓練時間約1~3h。另外,學期初由于各科考試相對較少,時間相對充裕,訓練密度及強度可以大些,學期末反之。
針對運動員斷層現象,可以建立運動員選拔與儲備制度。平時要多與各小學聯系。由于小學的訓練相對比較系統,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比賽能力與基礎。在成立運動隊時這些學生就可以優先考慮。現在不少初中與小學已經形成了運動員訓練與輸送“一條龍”,有效地解決了運動員斷層現象。
[1]王健.學校體育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1994.
[2]徐本力.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
[3]王剛.我國優勢項目優秀教練員成材過程的探討[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25):545-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