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荻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 工商管理系,遼寧 大連 116052)
社會網絡視角下產業集群關系主體的互動機制研究
吳荻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 工商管理系,遼寧 大連 116052)
產業集群社會網絡的關系主體依據其職能的不同可以劃分為生產型企業、服務型機構以及政府,通過探究三者與產業集群生命周期間的關系,能夠更為微觀而細致地把握產業集群演化的內在規律性,從而為產業集群的良性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關系主體;互動機制;產業集群;社會網絡
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產業集群所帶來的競爭優勢已經使其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最重要、最具有活力的社會經濟組織之一,而這些均源于產業集群內復雜的社會網絡關系帶來交易成本降低、外部經濟、外部范圍經濟和網絡經濟。然而隨著產業集群生命周期的變遷,所形成的社會網絡關系也處于不斷演化進程中,內部各個關系主體之間的關系對象、連接方式和關系強度等也隨之變化。這些產業集群內部關系主體的互動方式的變化,深刻地反映出產業集群整體演化的態勢。因此對關系主體互動機制的研究就成為探尋產業集群整體演化的基石。為了能夠更為微觀而細致地把握產業集群演化的內在規律性,本文研究從社會網絡的視角,結合產業集群生命周期理論的研究成果,深入挖掘不同時期產業集群關系主體互動的內在機制,以期為產業集群的良性演化提供理論和實踐上的指導。
產業集群內的關系主體繁多,業務往來呈現多元化的特征,導致整個產業集群的各個關系主體之間形成了復雜的關系網絡,網絡中的每個結點都是一個關系主體。通常一個產業集群中關系主體主要由企業、政府、高校和科研機構、中介服務機構等組織構成。根據網絡結點組織職能的不同,關系主體類型通常可以概括為生產型企業、服務型機構和政府三類。
在產業集群中生產型企業種類繁多,主要包括具有生產職能的產品制造商和原料供應商。二者之間通常以供應鏈作為彼此聯系的紐帶,并通過功能嵌入在產業集群成員間建立了具有可拓展性的聯接關系,同時這種嵌入還促進彼此間的合作,增強各關系主體間的凝聚力,從而直接導致產業集群整體網絡架構的協同效應的形成,使產業集群關系主體隨著最外圍邊界的擴展和產業鏈的延伸,增加聯接結點的類型和數量,從而形成一種正反饋的產業集群擴展機制。在這些企業中生產型企業承擔了核心角色和功能,該類企業依靠市場力量聚集和運作,在產品生產、標準制定、與外部市場關系的處理等方面通過把握主導權,使上下游企業(包括供應企業和下游企業)共同完成產業鏈的環境管理。而原材料供應商作為產品生產的上游企業,他通過參與同質類供應企業間的競爭以及開展與異質類企業尤其是產品制造商之間的合作以及服務性企業之間的合作,有效帶動產業集群內產業鏈和價值鏈的形成。
服務型機構是指產業集群中為生產型企業提供其生產運營相關服務和支持的一類組織,它主要包括了科研機構和中介服務性機構。其中科研機構主要由高校和科研院所構成,它們作為產業集群中各個企業發展所賴以維系的知識和技術支撐,通過傳播創新性知識和技術,建立起與產業集群中關系主體之間的互動關系。中介服務機構包括區域內的社會中介,如行業協會、同業公會和行業商會等和市場中介,如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公證和仲裁機構、資產評估和金融機構、資信評級機構、信息咨詢機構、質量檢測和計量監測機構、結算中心、報價系統等[10]。該類企業主要是通過向生產型企業提供金融、管理、保險、信息、評估、咨詢等服務建立起各個生產型企業與政府之間的聯系的紐帶,從而極大地推動了產業集群內各個關系主體間的聯系的緊密度。
政府雖然不是產業集群經濟活動的直接參與者,但在政策及市場引導、積極營造產業集群發展的外部環境、促進核心競爭優勢的形成、有效規范地方市場行為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當產業集群中產業鏈條發展成熟到一定階段時,政府部門通過引進市場機制,規范市場,發展輔助系統,籌建科技園、產業園區、免稅區等載體進一步推動產業聚集,為企業的生產和發展創建良好的外部環境。
在產業集群的三大關系主體中,生產型企業無論是在生產經營方面還是關系構建方面均處于核心地位,它即是政府關系主體進行統籌協調的直接作用對象,同時也是服務型機構提供支持的服務主體;政府在產業集群中承擔政策制定、市場引導、環境構建和綜合協調的作用,發揮著引導與規范其他兩大關系主體的職能作用;服務型機構在產業集群中處于輔助地位,它在對生產型企業提供服務的同時,也在產業集群中發揮著積極的協調和潤滑作用。可以說,這三大關系主體結合自身職能特征,在產業集群的發展中發揮著各自的積極作用,共同推動著產業集群的良性發展。
產業集群作為一種動態的產業組織,它的生命周期對其企業關聯、協作競爭的結構、方式、效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根據提奇(Tichy)[1](p226-236)(1998)的觀點,基于時間維度產業集群的生命周期包括了誕生階段、成長階段、成熟階段和衰退階段。在這一過程中,以產業集群為載體的社會網絡也處于不斷的演化過程中,由關系主體所構建的社會網絡不僅存在彼此之間強弱連接的變化,而且在關系主體連接的結構以及相互的嵌入方式上均在產業集群不同生命周期階段呈現出差異性的特征。在誕生階段,產業集群內的社會網絡結構較為簡單,關系主體之間的連接表現為“生產型企業——生產型企業”之間的強連接;步入成長階段,產業集群所形成的社會網絡結構逐漸復雜,關系主體間呈現為“生產型企業——服務型機構”之間相互交疊的強、弱連接。在成熟階段,產業集群中的社會網絡呈現出多樣復雜性特征,關系主體的連接由“生產型企業——服務型機構——政府”構成,三者之間不僅具備復雜的強、弱連接的特征,而且擁有互相嵌入的網絡結構。最終當產業集群步入衰退階段時,產業集群中關系主體的數量在逐漸削減,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也在逐步削弱,伴隨著社會網絡結構的逐步架空,直到集群最終的消亡。生命周期、社會網絡與關系主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具體如圖所示。

圖1產業集群生命周期、社會網絡與關系主體關系
基于對上述產業集群生命周期與社會網絡和關系主體定位間關系的剖析,結合產業集群生命周期理論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了基于社會網絡的產業集群關系主體的互動機制。
在產業集群的誕生階段,成員/核心成員數量稀少,僅僅是具有業務往來的少數生產型企業基于供應鏈建立起來的社會網絡。這些生產型企業主要包括制造商和原材料供應商,其中制造商是核心關系主體,原材料供應商是輔助關系主體。在彼此間接觸的過程中,核心關系主體首先通過原材料采購、產品流通、信息交互、技術進步等方式與輔助關系主體間建立起基于上下游強連接的雙關系主體互動內核。隨著產業集群區域內同質類企業數量的增加,在區域內會形成若干具有強連接的雙關系主體互動內核。此時,由于競爭機制的影響,同質類的關系主體以及同質類雙關系主體互動內核之間會建立起基于成本、創新、價格、市場的強連接關系復雜社會網絡連接。從而形成基于競合機制的關系主體互動內核和零散關系主體之間相互耦合的社會網絡鏈接結構。
在產業集群的成長階段,隨著關系主體數量的激增,這些主體之間形成的社會網絡結構更為復雜,網絡規模也逐步擴大。由于參與的關系主體包括了生產型企業和服務型機構,因此在其連接方式上既保留了誕生階段的強連接關系,又隨著服務型機構的融入產生了新的強弱連接關系。此階段,各個關系主體面對諸多的合作選擇和競爭伙伴,同質類企業更加注重既定目標的實現,在合作伙伴的選擇過程中成本、利潤、服務質量、技術支持、戰略協作成為彼此間構建強連接的必要條件,在這一過程中新舊連接不斷產生與消亡,直至關系主體雙方達到目標均衡為止。而由生產型企業和服務型機構所構成的關系主體簇群彼此之間的聯系則體現為強弱連接的共存。通常兩大類簇群之間具有長期、穩定的研發、金融、管理、保險、信息、評估、咨詢合作的異質類關系主體間更容易維系強連接關系,反之則以弱連接為主,其建立連接的依據主要是成本與服務質量。
當產業集群步入成熟階段以后,各類企業的進入與退出呈現均衡化的態勢,關系主體之間的社會網絡的規模、結構以及連接方式也趨于穩定。在這一過程中,由于產業集群基于自組織的演化歷程在此出現轉折,政府為了能夠長久地保持產業集群的存在和穩定發展,融入了原有的以企業為核心的二元關系主體類別中,形成了三元關系主體互動體系架構。生產型企業與服務型機構之間依托長期的競合關系形成了穩定的基于價值鏈的產品研發、設計、制造、加工、分銷合作關系,而這種連接關系在經歷了成長期的磨合后逐漸地為強連接所取代,弱連接則主要分布于邊緣企業。同時隨著產業集群自組織演化慣性的消退,政府需要對產業集群實行科學合理的宏觀管理與調控。在這種背景下,無論是生產型企業還是服務型機構均通過政策、法規、規劃、稅收、補貼、監管等方式與政府產生密切的強連接關系。而且由于強連接所產生的穩定效應,生產型企業、服務型機構以及政府之間形成了社會網絡內的關系鎖定,從而最終架構起以三元關系主體強連接為主,弱連接為輔的社會網絡結構體系。
在產業集群步入衰退期后,長期演化而來的社會網絡使各個關系主體間的連接呈現固定化以及經營理念的同質化,在這種環境中效率低下、人浮于事、機構臃腫的問題逐漸突出,創新性、開拓性以及競爭性正逐步削弱,最終會使整個產業集群失去區域發展優勢。隨著產業技術和外部市場的急劇變化,先前有很大好處的網絡結構有可能變得毫不相干。[2](p117-126)產業集群中的社會網絡將逐步由三元架構回歸為以生產型關系主體為核心的一元結構,而且各個關系主體間的連接關系也趨于松散而彈性。可以說,盡管關系主體之間的相互鎖定為產業集群的發展帶來長期的穩定性,但也會影響外部異質性資源的進入(Zukin etal.1990)。由于外部資源通常會為原始社會網絡帶來新的市場機遇,因此長期而言,產業集群在成熟期過后社會網絡關系的維系和更迭需要注入新的外部資源獲取新的連接關系。在這種背景下,一些結構自主性較高的生產型企業率先脫離原始社會網絡并積極轉型,出現與外部關系主體的弱聯系,構建起內外部信息溝通的橋梁,從而推進產業集群內社會網絡步入下一階段的演化歷程。
結論
本文以社會網絡理論的視角,將研究對象鎖定為產業集群社會網絡中的關系主體,首先依據各主體職能的不同劃分將其為生產型企業、服務型機構以及政府,通過建立起三者與產業集群生命周期間的關系,深入剖析了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產業集群關系主體內在的互動機制。研究表明在產業集群誕生階段以強連接的生產型企業的互動關系為主;在成長階段以強弱連接耦合的生產型企業和服務型機構的互動關系為主;在成熟階段以強連接為主,弱連接為輔的生產型企業、服務型機構以及政府間的三元關系主體互動為主;在衰退階段則以彈性的強弱連接耦合的生產型企業為主,同時隨著新的外部資源的介入,又以生產型企業為核心逐步形成新的社會網絡體系,梳理出產業集群社會網絡中關系主體互動的內在動因、連接方式、強度以及趨勢,從而勾畫出微觀視角下產業集群整體演化的內在機制,為相關機構和部門科學的制定不同階段產業集群的發展戰略提供了理論依據。
[1]Ticky G.Clusters:less dispensable and more risky than ever clusters and regional specialisationp[M].London:Pion Limited,1998.
[2]張寶建,胡海青,張道宏.企業創新網絡的生成與進化——基于社會網絡理論的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11,(4).
責任編輯 郁之行
F062.9
A
1003-8477(2013)04-0085-03
吳荻(1980—),女,博士后,遼寧對外經貿學院副教授。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12YJC63023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基金(71073016,7127303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基金項目(71073016,71273037,71273038);遼寧省社科規劃基金項目(L12BJY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