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法制發展的歷史長河,無論法律體系或淵源存在怎樣的差異,都無法忽略掉判例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公平正義的判決將會對社會產生一種正確的導向,在浩如煙海的案例之中挑出具有典型性、真實性和公正性的事件,可以使人們對法院投以更多的信任。在知識產權領域,研究法院做出的生效判決有利于了解法律條文適用的尺度,這些判決對知識產權保護的一些重要法律問題加以澄清,解釋條文的邏輯和原則,這對知識產權制度的理論建設和實踐研究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012年北京法院十大知識產權案例已新鮮出爐,這些案例均在各自領域具有代表性,提升各行業對自身所涉知識產權領域的了解和認知。這些案例涉及著作權、專利和商標的各個細節,其中包括地理標志的合理使用范圍、電子商務過程中產生的商標糾紛、對“傍名牌”等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處理、作家維權聯盟與百度文庫的恩怨糾葛、微軟在中國維護軟件著作權、首例認定體育動作是否是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首例以判決方式結案的魔術作品著作權案、首例對參照他人攝影作品繪制油畫的行為做出的侵權認定,也許法院的判決無法做到盡善盡美,但至少將以前很多莫衷一是的問題拿到臺面上與大家共同討論。
連續兩年的案例都由著作權和商標唱主角,專利的戲份太少,這似乎與全球涌動的專利戰潮流不相匹配,畢竟2012年是專利的戰場。也許這種潮流無法獲得法學界的認可,別管去年一年全球各地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以及各種專利訴訟有多么風生水起,似乎也只有蘋果三星案入選了2012全球知識產權十大案件。
但在今年的兩會上,專利成了絕對的主角,各種提案或實際、或尖銳,均反應出我國目前創新能力有待提升的現實。被戲稱為“來自知識產權界最尖銳聲音”的提案,直言我國泡沫專利和垃圾專利過多的事實,可謂引起不小的震動。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完善知識產權制度仍是政府工作重點。
在這個依賴科技、知識和創意的時代,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顯得愈發重要。以上案例和聲音折射出的問題是,盡管我國不斷加強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但相對于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還顯得相當不足,品牌和創新以及法制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總有一天,人們會看到,先人爭取的權利經歷了怎樣殘酷的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