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于凱旋
歐盟商標產品的平行進口問題分析
文 / 于凱旋
歐盟是世界上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性國際組織,為了形成歐盟的內部市場以及促進貨物、人員、服務和資本在歐盟范圍內更好地流動,在商標方面,歐盟建立了自己獨特的共同體統一商標制度,顯然,這是歐盟為了在建立共同市場和保護知識產權之間進行利益平衡而做出的法律層面的規制。但不可否認的是,知識產權的保護勢必對貨物和服務的自由流動造成一定影響,而且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知識產權商品的平行進口已成為國際貿易領域備受矚目而又爭議極大的問題,而爭議的焦點就在于是否承認知識產權的權利窮竭。本文僅以歐盟商標產品的平行進口為例,通過分析案例,來探討歐盟法當中解決有關商標產品的平行進口問題的法律規則和判例法傾向。
歐盟法;商標產品;平行進口;權利窮竭
歐盟商標法規是在歐盟范圍內直接適用的一個法規1,它對共同體商標的定義、注冊原則、審查原則、國民待遇原則、注冊程序和共同體商標專用權等做了詳盡的說明和規定,它不但包含了實體法的內容,也對程序方面的內容和成員國法律效力等做了細致的闡述,同時還規定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執行機構,使其組織管理有法可依。在建立歐盟統一商標制度的同時,各國國內的商標法仍然有法律效力2,這就產生了一種獨特的復式商標體系,其中包括各成員國國內的商標法律制度和歐盟的統一商標法律制度,并設置了使這兩種商標制度協調運作的機制。商標產品的平行進口是指在國際貿易中,未經授權的進口商在某項商標已獲進口國法律保護,且商標權人在該國自己或授權被許可人制造或經銷某種特定商品的情形下,從國外購得商標權人或其他被許可人制造或銷售的同種品牌商品在該國銷售的行為。歐盟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一體化區域及我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研究其在商標產品平行進口領域的立法與實踐有利于增進我國對歐盟貿易政策的了解,也為我國企業制定出口商品到歐盟市場的策略提供了有益指導。通過對幾個有典型意義的案例進行分析,也可以看出歐盟立法動向和貿易政策的傾向。
歐盟在努力建立統一大市場與各成員國保護本國知識產權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這種矛盾集中體現在
注 釋
1. 這里所指的法規就是歐共體在1993年制定的《 Regulation on the Community trade mark 》。
2. 為了縮小各成員國商標法之間的差距,歐共體在1988年頒布了《 Directive to approximate the laws of the Member States relating to trade marks 》。該指令的主要任務是從宏觀上協調立法,僅將協調局限于最直接影響共同體內部市場運轉的國內規定上,其本身就帶有階段性和過程性的含義。平行進口的問題上,無論是專利產品還是商標產品都無法回避這一矛盾。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歐盟成員國范圍內,為了具體平衡商標權利與商品自由流通之間的矛盾,歐洲法院在司法實踐中發展了一整套的判例法,這些判例法集中體現了歐盟在商標產品平行進口問題上的立場,即“共同體內商標權窮竭原則”。
(一)商標權的權利窮竭
商標權的權利窮竭是指商標產品如經商標權人或經其授權的被許可人以合理方式銷售或轉讓后,權利人就不再享有商標權,并且無權禁止他人在市場上再次銷售或使用該產品。商標權窮竭原則可以防止商標權人濫用自己的權利,從而保障商品的自由流通和市場競爭。但在國際范圍內,多數國家承認商標權的國際窮竭,少數國家堅持商標權的國內窮竭。而歐盟基于共同市場的需要,在商標產品領域實行“共同體內商標權窮竭原則”,則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商品在歐盟任何一個成員國內首次投入市場后,其商標權就會在共同體內部窮竭,這樣就可以保證商品的自由流通,可見此原則就是基于建立“共同市場”這一基本點出發的。
(二)歐盟法當中的相關規定
1.《共同體條約》第28條、29條、30條中確立的關于商品自由流通的原則
商品自由流通是共同市場的要求,而知識產權的行使則有可能給共同市場帶來障礙,于是歐盟便試圖以《共同體條約》來解決這一問題。其中第28條明確規定,“各成員國對進口的數量限制和具有同等影響的一切措施應予以禁止”,但是第30條則是對這種商品自由流通所作出的例外規定,即允許成員國基于工業產權的保護,合理地限制貨物的自由流動,但同時這種例外不能成為各成員國任意歧視或變相限制自由貿易的工具。由此可見,歐盟是在保障共同市場的前提下協調各國的知識產權與商品自由流通之間的關系,但這樣的規定同時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因為沒有一個標準來認定出于保護國內工商業產權的目的而限制其他成員國貨物在本國的進出口是否是一種對成員國貿易的實質性限制,如果這種限制是合理的,那么這種限制是否又是一種歧視性的或變相的對自由貿易的阻礙?要回答這一問題,恐怕還是要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即如何協調建立共同市場與保護知識產權之間的矛盾。
2.《共同體條約》第81條、82條中確立的關于競爭的原則
既然權利窮竭原則保護的是權利人將商品首次投入市場并獲得利益的權利,那么如果權利人在他人平行進口的過程中,濫用自己的市場支配地位或者完全禁止他人競爭,從而達到限制競爭的效果3,該如何處理?《共同體條約》第81條、82條就是有關競爭方面的規定。其中第81條規定了凡是可能影響成員國之間的貿易以及旨在阻止、限制或扭曲共同體市場內部競爭活動為目的的行為都是被禁止的,而82條是說凡是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而在成員國貿易之間造成影響的行為也是被禁止的。通過這些關于競爭方面的法律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對于一些商標權利人利用商標權進行分割市場的行為做出了禁止。
3.《歐共體協調成員國商標立法的指令》4中關于“共同體內商標權窮竭原則”的條款
在上文中我們提到歐盟內部目前仍然有兩套商標制度并存,既有歐盟商標法來規制共同體商標,又有商標指令承認各成員國的商標繼續有效。在該指令的第7條中明確寫出了關于商標權窮竭的內容。第7條第1款的規定如下:“商標權人無權禁止第三人再銷售由他或經他同意而在共同體內投放市場的商品而使用其商標”,第7條第2款規定:“商標權人可以基于合理理由而阻止商品的進一步流通,尤其是當商品在投放市場后,其狀況可能被改變或被損害時,第1款不適用”。至此我們可以看出歐盟在立法中明確了“共同體范圍內商標權窮竭原則”,即反對商標權人通過行使商標權來阻止商標產品的平行進口,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在共同體范圍內這種商標產品平行進口行為是被允許的。
(三)判例法所揭示的問題
通過歐洲法院對于商標產品平行進口案件的審理,
注 釋
3. 如成員國的商標權人利用商標權來阻止、限制或扭曲共同市場,從而影響成員國間的貿易活動的行為。
4. 以下簡稱“商標指令”。歐洲法院發展出了一套判例法來支持自己的觀點。這些判例當中主要涉及的問題有:在歐盟成員國之間,商標權人通過商標權來阻止平行進口是否與歐盟建立統一大市場之間存在矛盾?如果調節這種矛盾的有效手段是承認商標權的內部窮竭,那么這種窮竭效力是否是不受到任何限制的?商標最基本的功能是識別功能,這項功能為了確保消費者能夠認清商標產品并且不會造成混淆而存在的,那么當平行進口人將商標產品重新包裝或重貼標簽之后,商標權是否受到了損害?這時的平行進口行為是否應予以禁止?如果這種情況下的平行進口行為應當被禁止,那么如果商標權人借此機會達到了分割市場的效果又應如何對待?以下的判例將會主要探討這些問題。
1.由Centrafarm v. Winthrop案5中得到的啟示
商標權窮竭問題是相當復雜的。在實踐中,歐洲法院時常會遇到一些特殊而棘手的案件,為了處理這些案件,法院也經常會創造一些理論來支撐判決,在Centrafarm v. Winthrop一案中就提出了“特定主旨”(specific subject-matter)理論來支持商標產品的平行進口。
本案的主要案情是Winthrop公司在英國的子公司和在荷蘭的子公司都持有一種藥品商標Negram,Centrafarm公司購買了Winthrop公司在英國的子公司的藥品并進口到荷蘭,其中一些藥品上帶著Negram商標,Winthrop公司在荷蘭的子公司則認為Centrafarm公司上述的行為侵害了其商標權,于是提請歐洲法院進行先予裁決。歐洲法院在先予裁決的過程中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即“特定主旨”,其裁決認為《歐共體條約》第30條中的例外規定允許權利人在所保護的權利的“特定主旨”的范圍內對貨物的自由流通加以限制,就商標權而言,其“特定主旨”就是指商標權人能夠獨占使用商標,首次將商品投入市場,以保護權利人使其競爭對手不能依靠出售非法帖附其商標的商品,謀取商標的地位和聲譽6。由此可以看出,Centrafarm公司的平行進口行為并沒有侵害到商標權人的“特定主旨”,因為其平行進口的商品并不是非法的,而且該商品已經由商標權人投入市場,商標權人也獲得了這種初次投入市場的利益,所以他的商標權應當處于一種窮竭的狀態。也就是說,商標權人如果行使成員國法律賦予他的權利來禁止在他所在的國家銷售由他或經他同意在另一個成員國銷售的商標產品,這種行為與《歐共體條約》中的共同市場內商品自由流通的規則是不相符的,因此,這實際上是在共同體范圍內承認商標權的窮竭理論,為商品的平行進口開了綠燈。同時,歐洲法院也提出如果商標權人的獨占開發權利可以幫助他處于市場壟斷地位繼而采取過高的壟斷價格,那么這項商標權的行使也違背了《共同體條約》第82條的規定。
2.由Hoffmann La Roche案7和Pfizer案8看權利窮竭的例外
商標權利窮竭原則并非對任何合法商品都適用,在涉及到對貨物進行重新包裝或重貼標簽的情況下,事情將復雜得多,也能看出權利窮竭原則是存在一定的例外的。
在Hoffman案中,被告Centrafarm公司在英國購得商標為Valium的藥品,在改成每包1000粒的包裝后,又貼上Valium的商標并銷往德國,原告Hoffman公司要阻止他的銷售行為;而在Pfizer案中,
注 釋
5. 案件號為Case 16/74,以下案例均出J.H.H. Weiler:The law of the European Union。
6. 判決第8段的原文為:“In relation to trade marks, the specific subject-matter of the industrial property is the guarantee that the owner of the trade mark has the exclusive right to use that trade mark. For the purpose of putting products protected by the trade mark into circulation for the first time, and is therefore intended to protect him against competitors wishing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status and reputation of the trade mark by selling products illegally bearing that trade mark.”。
7. 案件號為Case 102/77。
8. 案件號為Case 1/81。被告同樣將標有Pfizer商標的藥品重新包裝并且粘貼標簽后銷往德國,但其采用的包裝方式是:將原藥品裝入新的鋁塑條狀包裝中,并且該鋁塑條狀包裝的一側為透明的,消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原產品的形態,另外被告也在新的包裝上添加了標簽,表明該產品經其重新包裝過,當然原告Pfizer公司同樣想阻止他的銷售行為。
兩案均向歐洲法院提請了先予裁決,但這兩個案件的判決結果是截然不同的。在Hoffman案中,歐洲法院認為商標的基本功能在于向消費者保證商品的來源(guarantee the origin of the trade-marked product)以防止混淆,這意味著未經商標權人的許可,不得擅自變更商標產品或隨意置換商標,即這種重新包裝或者添加標簽的行為不應影響商品的原始狀態,從而可以看出這種行為可以成為商標權人的抗辯理由,構成了商標權利窮竭的例外;而在Pfizer案中,歐洲法院認為被告的重新包裝行為并沒有影響到商品的來源,消費者仍然可以辨認出該商品,因此并沒有誤導消費者或者造成混淆。另外,被告在重新包裝后標明了是由自己進行了重新包裝,這樣就保證了出現問題時的責任歸屬,這種做法是應該被允許的,并且歐洲法院認為在重新包裝前通知商標權人的做法也是可取的。最后,法院提出的新的觀點是商標權人的行為是否實際造成了分割市場的結果。如果商標權人確有分割市場的情形存在,則重新包裝行為在不影響商品原始狀態的條件下,商標權人無權阻止該商品的繼續銷售。
可見,商標權利窮竭原則在商標產品重新包裝、重貼標簽的情形下并不必然適用,只有在沒有改變商品的來源,并且商標權人自身存在過錯——人為地使用了分割市場的銷售手段的情況下,商標權窮竭才能得到歐盟的認可。
歐盟立法中已經明確允許了歐盟范圍內商標產品的平行進口行為,對于非歐盟商成員國將商標產品平行進口至歐盟內部的問題卻只字未提,因此這對上文中提到的商標指令中第7條第1款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爭論,而Silhouette案9首次涉及到了這一問題。

Silhouette是一家以Silhouette為商標的專門生產高檔眼鏡的奧地利生產商,該公司在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子公司或者專門的下級銷售商。Hartlauer也是一家眼鏡銷售商,但是Silhouette公司為了維持自己一貫的高檔時尚形象而決定不提供眼鏡給Hartlauer公司銷售,因為Hartlauer公司是以低廉價格銷售眼鏡作為賣點的。1995年,Silhouette公司把一批過時的老式眼鏡框銷售至了保加利亞的一家公司,并且約定這批眼鏡框只能在歐洲經濟區(EEA)范圍外進行銷售(如前蘇聯國家等),Hartlauer公司購買到了這批眼鏡框并將這批眼鏡框在奧地利境內進行銷售,Silhouette公司當然要阻止這種銷售行為。
在本案中,Silhouette公司認為自己的權利并沒有窮竭,因為商標指令第7條第1款規定的只是在共同體范圍內的商標權利窮竭,而沒有規定是否允許成員國對來自EEA以外的商品采用國際窮竭原則;而Hartlauer公司則認為自己銷售的產品并不是任何禁止再次進口至共同體的產品,它的行為并不違背商業慣例。Silhouette公司的請求沒有得到初級法院的支持,于是他上訴至奧地利最高法院。事實上,在實施歐共體商標指令以前,奧地利法院采用的是商標權利國際窮竭原則,因此奧地利法院把成員國是否可以采用商標權利國際窮竭原則這一問題提交到了歐洲法院進行先予裁決。歐洲法院裁決認為,商標指令承認的只是在共同體范圍內的商標權利窮竭,如果部分成員國能夠在本國法中規定商標權利國際窮竭原則,將不可避免地引起成員國間的貿易障礙。因此,對于歐共體外的進口產品,成員國無權在本國法律中規定國際窮竭原則,否則將違背商標指令第7條第1款的規定。
本案在歐盟內部引起了非常大的爭議,因為這個判決表達了歐洲法院反對商標權利國際窮竭的立場。分析其原因,可能得出以下結論:歐盟內部在建立著一個統一市場,但全球并非一個統一的市場,一旦一個跨國公司開始建立他的全球聲譽,它通常要面對不同的市場競爭條件,如果歐盟采納國際窮竭原則,則將損害歐盟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這恐怕是否定權利國際窮竭的主要原因。
盡管歐盟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呈現一種統一性和多樣性并存的局面,但是在面對商標產品平行進口的問題上,歐盟采取了很鮮明了立場,即承認歐盟范圍內商標權利窮竭,允許這種平行進口;但涉及到非歐盟國家將商品平行進口至歐盟時,則不承認商標權利國際窮竭。盡管歐盟的這一做法被認為是與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的潮流相違背,但我們至少看出了歐盟在協調建立統一市場與保護知識產權之間的矛盾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并且如果權利人在行使權利的同時造成了對貿易自由的阻礙或產生分割市場的效果,歐盟更傾向于保護商品或服務的自由流動以及維持共同市場的完整性。反觀我國目前仍處于簡單的產品出口階段,對于商標產品平行進口問題關注度還不夠,對于如何保護商標產品遠離平行進口之擾也沒有明確的說法,我們應當借鑒歐盟法在商標領域所做出的比較系統的規定,從而提高我國在未來的國際貿易中處理更加復雜的問題的能力。
注 釋
9. 案件號為Case C- 35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