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亞旎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類生存的環境每況愈下,可用資源愈發短缺,而人類的環保意識并沒有因此加以提高和重視。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美麗中國”概念,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終極目標。因此,作為新時代大學生的我們,要改變單純的說教,嘗試從“變廢為寶”入手,合理利用現有的廢舊材料,在學校中開展“變廢為寶”的活動,將生活中的廢舊物品進行利用與“改造”,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從而使“廢品”成為生活中的可用之材。
【關鍵詞】節約資源;綠色;大學生
一、節約資源是時代發展的需求
我國一直倡導建設社會主義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社會,在2008年低碳環保的概念深入人心,低碳生活也在不斷實踐,這些不僅表明人類環保意識的增強,而且節約資源,環保低碳也是時代發展的強烈需要。
我國資源總量雖然較多,但人均占有量少。人均淡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面積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45種主要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過去幾十年,由于我國長期沿用以追求增長速度、大量消耗資源為特征的粗放型線性發展模式,在由貧困落后逐步走向富強的同時,自然資源的消耗也在大幅度的上升。在世界性的循環經濟與廢舊資源綜合開發的利用上,中國仍然是一個有待發展的國家。距離建成資源節約型社會還有一段距離,所以我們要在這一方面加大力度。
二、節約資源意義
節約資源,是增強我們大學生低碳環保觀念,增強我們大學生綠色內涵的必要途徑。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當今的大學生大都缺乏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意識。現在大學生浪費現象比較普遍,糧食浪費,衣物浪費,水電浪費現象都比較嚴重。作為新一代青年,要樹立資源節約觀念,要走可持續發展路線。
節約資源,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對中國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發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的關系。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實現經濟較快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
節約資源,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中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經濟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工業化不斷推進,居民消費結構逐步升級,城市化步伐加快,資源需求持續增加,資源供需矛盾和環境壓力將越來越大。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既是當前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保障。
節約資源,是保障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的重要舉措。近年來,中國石油、礦產等重要資源進口越來越多,對國外市場依賴程度越來越大。過多地進口資源,不僅耗費大量資金,而且會加劇國際市場供求矛盾,帶來一系列經濟、政治、外交方面的問題。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控制和降低對國外資源的依賴程度,對于確保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有著重要意義。
三、大學生變廢為寶的做法
我國每人每年平均產生300公斤垃圾;生活垃圾被認為是最具開發潛力的、永不枯竭的“城市礦藏”,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垃圾分類收集是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前提和基礎,是發展循環經濟的突破口,具有社會、經濟、生態三方面的效益。
據了解:1噸廢塑料=可回煉600公斤的無鉛汽油和柴油
1噸塑料飲料瓶=可獲得0.7噸二級原料
1噸廢紙=可再造700公斤好紙
=少砍伐樹齡為30年的樹木20棵
=比等量生產減少污染74%
1噸廢鋼鐵=可提煉鋼900千克(相當于節約礦石3噸)
1噸廢玻璃=可生產1塊籃球場面積的平板玻璃
=可生產2萬只500克的瓶子
100萬噸廢棄食物=可節約36萬噸飼料用谷物
=可產生45000噸以上的豬肉
1噸回收的易拉罐=1噸很好的鋁塊,可少采20噸鋁礦
我們要有效的利用垃圾,使它變廢為寶。
1.在學校的垃圾桶里尋寶
有的學生發現在校接待室里有大量的一次性紙杯在使用過后便丟棄了,在一些運動會、家長會之后,垃圾桶里總是有大量的礦泉水瓶,學期結束時,教學區、生活區都會留下許多使用過的舊書本、舊衣服、舊彩色筆套……學生們可以主動地進行整理收集。收集到的材料資源在質量、形態上較為完整,數量較多,我們可以利用這些廢品進行二次創作,設計一些小作品,既能有效利用資源,又能節約購買費用,還能傳遞低碳環保觀念。
2.生活中的資源回收
許多學生把家庭生活中包食品用的漂亮的塑料袋、包裝紙,以及裝衣服、鞋襪的盒子,精巧的糖果紙,雞蛋殼等生活資源進行收集利用。這些材料五花八門,存在著差異,各有特點,是另一大資源。
3.尋找大自然留下的美
學生每天在校園里生活,漫步在樹林、花叢之中,在體味生活的同時,也收集了大自然創造的美。
收集到的材料資源在質量、形態上較為完整,數量較多,我們可以利用這些廢品進行二次創作,設計一些小作品,既能有效利用資源,又能節約購買費用,還能傳遞低碳環保觀念。只要我們從一點一滴做起,從身邊做起,我們就能向綠色生活邁進一大步。
四、活動意義
人類社會的發展不可能脫離周圍環境而孤立地進行。環境是社會發展的經常必要的條件之一,趁著加速或延緩社會發展進程的作用環境對社會發展所起的促進或阻延的作用體現了生產力不斷提高和自然資源不斷開發,社會與其周圍環境的聯系便日益加深。環境問題是指任何不利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環境結構和狀態的變化,產生的原因包括人為、自然兩方面。其實質是人類不合理的社會經濟活動與環境可持續發展間的矛盾。
環境危機之所以引起人們的普遍不安與廣泛關注,是因為環境危機不僅影響了當代人的生活質量,也威脅后代人的生存。這必須與可持續發展聯系起來,可持續發展是以保護自然為基礎,控制環境污染,改善環境質量減少生態破壞,保持地球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以持續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資源,使人類的發展保持在地球承載力之內。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今天周圍環境的惡化也意味著明天我們的滅亡。所以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更要有環保的意識,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周圍的環境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并積極動員身邊的人包括家人及朋友,一起來保護和建設人類共有也是僅有的家園,為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人類的文明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Gregtomsho.環境保護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2003.
[2]RobertJ.shimonski可再生能源概論[M].北京:化工工業出版社.2004.
[3]劉培桐,主編.環境學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左然,主編.環境學概論[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