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在野外生存生活訓練實踐的過程中,出現運動性疾病是難免的。根據野外生存生活訓練實踐的特殊性,結合運動性疾病一般的處理原則和多年的戶外實踐經驗。對在野外生存生活實踐過程中出現的暈厥、運動中腹痛、肌肉痙攣和運動后肌肉酸痛等幾種常見運動性疾病提出處理和預防措施。
【關鍵詞】野外生存生活訓練;教學實踐;大學生;運動性疾病;預防;處理
野外生存生活訓練是一種全新的體育課程內容,它集競技性與挑戰性于一體,充分展現團隊合作精神和個人創造性。它把原有的僅限于學校體育課堂上的、競技性很強的跑、跳、投、攀爬、跨越等基本內容,擴展到社會和大自然中。它包含登山、野營、野炊、負重行軍、攀巖、速降、定向、漂流、涉水、穿越叢林、野外自救、野外覓食(水)等豐富內容,雖貼近生活,形式多樣,但由于外界環境復雜,不可預知因素較多,因此將面臨諸多的安全方面問題。比如山上路段陡峭,攀登時不慎滑倒受傷;遇上洪水暴發、山體滑坡,造成意外人身傷害;毒蛇或猛獸的意外襲擊;缺水、斷糧、迷路等等。特別是突發的運動性疾病,這些意外事故,都會對野外生存生活訓練這一全新課程內容帶來負面影響。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開設野外生存生活訓練課程的高校有近160所,基本上每所高校會把參加上課的學生帶到野外進行實踐活動,野外生活生存訓練的精髓是野外實踐教學,所有的一切課內教學與研究都是直接或間接為野外實踐教學服務,而野外實踐中的師生安全保障是關系這一課程順利開展與健康發展的關鍵,如果安全無法保障,一切將無從談起。筆者根據十余年帶領學生在野外生產生活訓練實踐的經歷,突發運動性疾病這方面的事情有的是可以避免的。下面主要從剛出發時出現的暈厥、運動中腹痛、肌肉痙攣和運動后的肌肉酸痛這四種野外實踐過程中常出現的運動性疾病的征象、處理與預防等方面進行論述。以便各位同行和野外愛好者相互交流和學習,克服各種障礙,讓大學生野外生存生活訓練這門課程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開展的更加豐富多彩。
一、運動性暈厥
在運動的過程中突然發生的、暫時性的知覺和行動能力喪失的狀態就是運動性暈厥。野外生存生活訓練實踐活動中出現的暈厥大多是因運動出現腦部供氧不足所引起的,也可以是過度緊張的一種表現。
(一)野外生存生活訓練實踐過程中出現運動性暈厥的征象
在野外實踐的過程中,暈厥現象有時候會發生。主要表現為學生患者突然失去知覺、昏倒,學生自我感到全身軟弱無力,背上的登山包猶如泰山壓頂一樣沉重、頭昏目眩,眼前發黑,耳鳴,惡心,出虛汗和面色發白等。此現象多發生在野外實踐活動剛開始的一段時間內。
(二)處理
馬上幫助學生患者解除身上負重的重物,讓患者平臥,頭部稍低位以增加腦部供血。如果實在沒有空地,可以讓學生四肢高抬以增加回心血量。帶隊教師也可以用大拇指按壓患者的百會、合谷、涌泉等穴位。遇到嘔吐者要將頭偏向一側;呼吸停止者,應做人工呼吸。切記在知覺沒有恢復前,或有嘔吐者,千萬不要給予任何飲料,以免窒息加重病情。一般通過處理都是可以繼續參加野外實踐活動的。
(三)預防
在課堂上要加強心血管運動水平的鍛煉,課后也要進行鍛煉,在開始野外生存生活實踐前每位參加者要模擬一次負重實踐練習,這樣才能測算出在實踐中的心肺功能。出發前做好參訓學生的動員工作,很多學生由于興奮,晚上沒有休息好,導致暈厥的出現。有部分學生早飯沒有吃就跟著隊伍出發,因血糖過低導致暈厥。每日三餐要吃好吃飽,野外實踐時可以多帶些糖果,增加能量。出發的時候要讓學生做好準備活動,因為準備活動不足,必然導致心肺的工作能力滿足不了運動所需要的能量,血糖降低,暈厥發生。
二、運動中腹痛
在野外實踐過程中經常會出現腹痛,這種病在安靜的時候不痛,運動的時候就會疼痛。
(一)野外生存生活訓練實踐過程中出現運動中腹痛的征象
一般發生在剛剛吃好東西馬上開始運動時,參訓學生出現運動中腹痛時,兩手撫摸在上腹部。有的學生就會坐在背包上疼痛難忍,有的學生需要別人攙扶著才能完成行走任務,部分學生有想大便的感覺。
(二)處理
在野外生存生活訓練實踐中,出現應即解除負重物品,減慢速度和降低運動強度,加深呼吸調整運動節奏用手或登山杖按壓疼痛部位,一般疼痛即可緩解或消失。疼痛沒有緩解時可以擠壓足三里穴位,《四總穴歌》云: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酸痛取阿是,胸肋內關謀。人們都以為足三里只能治療消化系統疾患,殊不知足三里是一個止痛要穴。它在足陽明胃經這條經絡上。在野外實踐中筆者常用該穴位治療了許多運動中腹痛的學生。
(三)預防
在實踐活動開始前不要讓學生吃的過多或者空腹參加野外實踐活動。平時的課堂上要讓學生循序漸進的進行體能的訓練。在野外實踐活動時,學生吃好飯以后不要馬上運動,應讓他們至少休息1小時左右后再進行拉練。
三、肌肉痙攣
肌肉痙攣又稱抽筋,是肌肉發生不自主的強直收縮所顯示的一種現象。在野外實踐中肌肉痙攣是時有發生,多發生在小腿的腓腸肌,其次是足底的屈趾肌。疼痛的厲害時導致學生不能行走,影響整個行進速度。
(一)野外生活生存訓練實踐活動中出現肌肉痙攣的征象
在野外生活生存訓練實踐中,出現肌肉痙攣時,痙攣的肌肉僵硬,疼痛難忍,痙攣所涉及的關節伸屈功能有一定的障礙。山坡上不去,也沒有辦法叢林穿越。
(二)處理
腓腸肌痙攣多在登上坡的山后發生。屈趾肌痙攣多發生在睡覺時,不太嚴重時可以向相反的方向牽引痙攣的肌肉,一般可使其緩解。也可點掐委中、承山、涌泉等穴位。處理時一定要注意保溫。
(三)預防
應加強平時的身體訓練,提高機體的耐寒能力和耐久力。有經常發生肌肉痙攣的學生要注意訓練和預防,實踐活動開始前,可以幫助學生做適當的按摩。在實踐的過程中注意補充電解質和維生素B1的攝入。我們學校野外實踐時,會帶一些電解質到吃飯時放到湯里,可以有效預防因電解質流失而引起的肌肉痙攣。
四、運動后肌肉酸痛
在野外生活生存實踐活動的運動量比較大,時間比較長,實踐結束后肌肉酸痛就會發生,但是野外實踐中運動后肌肉酸痛也會發生在第二天起床后。
(一)野外生活生存訓練實踐活動后出現肌肉酸痛的征象
野外實踐后多在大腿的股四頭肌、小腿腓腸肌和上肢的肱二頭肌等肌肉發達部位出現酸痛等征象。部分學生運動后肌肉酸痛的沒有辦法上下床,疼痛難忍,很不舒服。
(二)處理
在野外生存生活實踐活動后出現肌肉酸痛,確認不是肌肉拉傷引起的,一般三五天以后會自我修復,無需進行處理。如果酸痛反應比較嚴重,影響到日常的生活和學習,可以采用揉按和熱敷的辦法使得血液循環加速,減緩疼痛癥狀,早日康復。
(三)預防
在野外生存生活實踐的過程中,安排路線時,盡量避免長時間集中使用一塊肌肉,以減輕局部肌肉的負擔。如果實在沒有辦法避免時可以讓參練學生中途稍作休息。
五、結論
野外生活生存訓練課程是我國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發展的產物,它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對運動性疾病問題的重視與防范。有效地預防和治療運動性疾病是這一課程健康快速發展的保障,只有在野外生存生活訓練實踐的過程中注意該問題,才可以提高課程參與人員的安全水平,是這一課程開展至關重要的一環。在課堂上要多訓練學生的體能。很多學生在訓練的時候偷工減料,實踐時就會出現運動性疾病。要多舉例子,讓學生明白在野外實踐中個人的體能和身體健康對整體隊伍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邱海枝,李正賢.大學生“野外生存生活訓練實驗”的安全問題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4(1):76-78.
[2]蘇端飛,熊曼麗,陶曉斌.野外生活生存訓練課程安全問題的研究與防范[J].湖北體育科技,2011(1):19-21.
[3]李俊波.針刺足三里穴對治療大學生運動中腹痛的實驗研究[J].中國民間療法,2012(3):19-21.
[4]冼漢昭.運動醫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
[5]于可紅.體育與健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李俊波(1975-),男,江蘇徐州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高校體育教學、運動訓練和醫務監督,E-mail:Lijunbo@h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