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影(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5)
婚戀是人類感情生活最永恒的話題,,也是人類最溫馨、最美好的感情。所以它自古以來是文學永恒的主題。《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也是最早用文學形式反映我國古人愛情生活的一部作品。“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對詩經中的婚戀詩進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古代婚戀的豐富內涵、婚戀觀及古代文學的藝術表現形式。
詩歌創作產生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不同時代的背景對于創作者的創作刺激是不同的,想要正確地解讀作品,我們有必要深入了解《詩經》婚戀詩創作的背景。
首先,《詩經》跨越的不同時期分析。《詩經》創作時代大致從我國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時期。母系氏族社會允許一妻多夫,發展到父系氏族社會,男女雙方在擁有彼此的同時,允許有臨時的異性朋友,再演變為一夫多妻的主要婚姻形態。詩經》婚戀詩的創作時間跨度很大,我們在分析不同時段的婚戀詩時,不能用單一的評價理念去理解,要切合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
另外《詩經》婚戀詩也受地域的影響,不同地域的婚姻觀與婚姻風俗也不盡相同。比如《周南》《召南》兩首詩的創作產生于周域,受周朝禮樂的影響就很大,所以對不同地域的婚戀詩要依據地域,不能過于籠統。
從《詩經》的文本進行分類,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這一類詩表現的內容比較豐富。誰都曾經年少,都曾癡迷于愛情,少女懷春,男子癡情,這是人類最基本的人性的情感沖動。比如《周南·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這首詩表達了男子對淑女強烈的愛慕之情。 善良美麗熱愛勞動的采荇姑娘,引起男子愛慕之情,奈何“求之不得”,所以只能“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地思念。從這首男對女愛戀的詩我們發現古代男子對于愛情的感情特點,或粗獷,或深沉含蓄,這首《關雎》中的男子對于愛情的表達是含蓄的,他沒有大膽的傾訴與追求,而是通過想象,能夠用“琴瑟”“、鐘鼓”方式友之、樂之。
那么古代女子對于愛情的追求有著怎樣特點呢?我們來欣賞《陳風·澤陂》。
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淪。彼澤之陂,有蒲與蕳。有美一人,碩大且卷。寤寐元為,中心娟娟。彼澤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碩大且儼。寤寐無為,輾轉伏枕。長相思,夜難眠。見英俊的男子,朝思暮想沒辦法,只能“涕泗滂淪”。
顯然,古代女子對于感情的表達要比男子更大膽、更直率,但強烈于思想,卻止于行動,與現代女子有著相似之處,只能等待男方展開追求,遇到心儀的男子,只能表達出“追求我的小伙子,切莫錯過好時辰。”。
《詩經》中描寫婚姻生活的詩往往洋溢著熱烈而歡樂的氣氛,比如《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桃夭》一詩,以“灼灼其華”的桃花襯托出新婚的歡樂與新娘的青春煥發,用“有蕡其實” “其葉蓁蓁”來表現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滿。
這一類的詩往往表現夫婦的琴瑟相和,或者表現夫妻反目,妻子被丈夫拋棄的痛苦與怨恨。比如《王風·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雞棲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茍無饑渴!
這首詩表達的就是思婦對久役在外丈夫的強烈思念,“夕陽下山、牛羊牧歸”使人觸景生情,心生惆悵。
而《衛風·氓》則是棄婦詩的典型代表。這首詩詳細敘述了訂婚、迎娶,受虐、遺棄的具體經過,表達出棄婦受遺棄的痛與悲,也表達了她對男子不忠貞“二三其德”的憤怒。
“發乎情而止乎禮”“追求自由平等”是最基本的婚戀觀
隨著西周禮制的不斷完善,它對于人們的影響越來越大。婚姻禮儀制度的確立,無論是上層社會還是民間婚姻,禮儀日趨規范。分析《詩經》表現的婚戀詩,不難看出“男女有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對于人們婚戀的影響。 “禮乎禮,夫禮所以制中也。”可以說是最好的概括。然而,《詩經》婚戀詩還存在這種現象:處于青春期的男女允許自由平等地表達愛慕,追求意中人。充滿生機的自然環境刺激了這種婚戀觀的產生。
《詩經》婚戀詩在表達遠古人們情感的同時,也具有鮮明的道德觀與審美觀,在抒情藝術上,其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與賦比興的手法,都賦予《詩經》婚戀詩永恒的藝術魅力,值得我們不斷研究。
注釋:
①《論語·陽貨》孔子.
②《禮記·仲尼燕居》.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