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文巖(金陵科技學院 江蘇南京 211169)
在21世紀的今天,歐洲傳統寫實主義已經成為遺產,現代藝術已經終結,后現代藝術也完成了現代與區域性文化傳統的融合。當代是現代意義上的當代,現代藝術的發生與發展,已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性變革和進步。它帶來的不僅僅是藝術發展方式的多向性轉變,更重要的是它為人類帶來了現代審美觀念。
現代審美觀念緣起于現代藝術的發生和發展。20世紀經濟全球化和傳媒方式的快速發展,歐美文化全球化傳播方式與傳媒發展,為世界各區域的文化傳播創造了公共性質的國際平臺。在亞太區域,日韓崛起,港奧臺同步發展,盡管這些區域均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延伸地,但在現代藝術全球覆蓋的傳播中,均經受了新的沖擊而實現現代形態轉換的。盡管這些區域的傳統文化與藝術形態得以保護和傳承,但現代審美帶來的多向價值認識,已經替代了藝術發展的單向性價值基礎。
現代審美,是基于對現代藝術原理,在形式基礎、實驗方法和語言傳達方式認識上的審美態度。1908年自“立體派”誕生以來,現代主義全面瓦解了占主流地位的傳統寫實主義。一個全新的審美方式由此產生出來,它使歐洲整個世界的審美眼光發生了強烈的改變。形式觀念的形成,尤其是20年代產生于德國包豪斯學校構成體系的形成,為設計領域帶來了最具現代性的審美觀念變革?,F代藝術為今天的藝術發展建立三個重大的審美支撐點,這就是:形式基礎、試驗方法和語言傳達方式。談論現代審美,如果繞開現代藝術這三大支撐點是無從談起的。因為現代藝術觀念是一個通過整合所有美術形態基礎之上的認識觀念,古典寫實主義的主流地位,是排斥了其自身以外的其它美術形態而得以確立,而現代藝術則是包容所有美術形態而得以超越式發展?,F代藝術從平面形式,到走出平面,從立體到空間,從行為到裝置,從影像到聲光等,不斷衍生出多向性語言傳達方式,這使現代藝術的原理和內部結構不斷完善,并形成一個具有巨大跨界傳播力的現代藝術體系,這個體系無疑給全球的影響力是震撼性的,它的傳播和全球覆蓋也是最徹底的,也由此成為全人類的巨大共享財富。
中國文化的原發性和民族的本源特性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這在全球各區域文化板塊的比較中,無論是文明高度,還是精深廣度,也無論是它的多向性形態,還是民族區域間文化差異,均凸顯出其文化特性的同一屬性。在今天看來,這個龐大系統的文化資源,需要立足更多維的價值角度加以認知,在現代審美中,必然帶來文化意義上的重大審美發現。文化特性的元素和符號,平面性質的造型方法,程式特點,以及平面、立體、空間等不同的表現形態,均需要在現代審美自覺中重新加以認識。
畢加索說“藝術不是創造而是發現”。審美目光的現代性轉變和價值再認識,所發生的重大發現是令人振奮的。他的《亞威農少女》所隱含的原始意味就來自于對非洲原始藝術的發現。諸多現代藝術家幾乎無不是在原始、民間、兒童以及宗教美術形態中獲取形式方法和文化元素,文化元素的歷史沉積是無法被立刻創造出來的,它必須來自文化歷史的沉積和實物的歷史沉積和文化凝聚。尤其是常常被忽略的非主流美術遺產中,其由傳承方式保留下來的原始意蘊倍顯彌足珍貴。
民間美術最具濃郁的,最本質的民族文化屬性,也最直近于原始性的文化源頭。所謂: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原始的就越是現代的。然而,民族的又不等同于是世界的,原始的也不等同于是現代的。也就是說,民族文化的屬性價值,需要納入國際語境,才能實現現代性表述和全球傳播,才能在國際通行的審美方式中,實現文化特性與文化精神的有效傳達。
民間美術衍生于民俗生活,在漫長的農耕生活過程中,經由世代傳承下來的民俗美術形式被保留下來。由于物質資源條件的原始狀態限制,也決定了這種美術形式承載于非耐久的應時性代用材質之上,類如食品、燈彩、農時節日布置,婚喪嫁娶等等。這也決定了它的非物質性傳承方式的特性。對比于城市民俗美術,它更趨向于材質的耐久和技術工藝的精湛,所體現出的物質性耐久就具有了以物傳世的方式,這種傳世珍寶式的物質技術凝聚形態,進而被納入貴族生活的奢華和宮廷文化。這就是城市的工藝美術。在兩者的比較中,鄉土美術的非物質性,是以口口相傳方式世代傳承下來的,漫長而超穩定的民俗生活使它延續傳承。相對而言,鄉土美術的原始文化意味,古樸率真,精神理想和情感寄寓,在代代手口傳授方式中更純粹的得以傳承下來。如果立足于現代審美觀念來重新審視,這些原始意味濃厚的美術形態內秉著的,是民族情感與靈魂的深厚意蘊,這種濃郁的文化氣息里所隱含的神秘與單純、意圖和傳達手段,均帶有文化區域差異和本源文化的共同屬性??梢哉f華夏文明的歷史淵源就凝聚在蘊藏于民的手藝制造中。
兩維平面上的造型是以形狀為本的,對兩維平面的再認識,使現代藝術的產生成為可能。在消解焦點透視進而取消立體、取消空間的基礎上,繪畫的平面性成為自覺。這種兩維平面認識中的表現手法,釋放出的靈魂解放和精神自由致使自由表現轉變成為自由選擇。杜尚的《倒置的小便池》選擇了現成品,這個舉動徹底改變了由平面繪畫引發的意圖傳達方式。從平面走出平面,意圖傳達和傳達方式的自由選擇,使現代藝術呈現為多向的、放射性的發展方式,從而徹底轉變了傳統的箭頭式的單向性發展。
在中國的各個美術形態中,二維平面性的穩定認識,同樣使表現自由達到東方民族精神的至高境界。草書和狂草書的出現、大寫意卷軸畫,乃至詩書畫印一體,均凸顯出這種兩維平面意識釋放出的巨大自由空間。民間美術的表現自由性,也在于這種平面性質的表現自由,平面性的造型方法使得特定形象,具備了程式化和形狀的特點,這使得其體裁形式得以形態轉化。紙面的轉化為金銀銅錫,竹木骨陶、可以轉化為立體器物,紋飾建筑,甚至磚瓦棟梁,包括空間中的燈彩帷幔,格局布置??梢哉f它滲透于全部的生活習俗中。其品類之廣,形態之多,文化意蘊之濃郁,貫穿于農耕時代的民土文化中,而這個文化就是伴隨著民族起源的傳承歷史。
以現代審美的目光看,民間美術中的形式,形態和形制無所不有,平面的剪紙、木板年畫、雕版、繡品、蠟染、掛簽、磚畫、壁畫、碑版、骨牌、竹簡線畫、木板畫、皮影、金屬線畫等等。立體的有手編結繩、器物工具紋飾、土陶、面人、雕窗、磚雕、石雕、木雕、食品模具、寶盒鏡臺、金屬首飾、玉器瑪瑙、翡翠寶石、泥玩、文具、木偶、佛龕、磚瓦琉璃等等??臻g的有彩燈帷幔,傘藝、扇藝、風箏、屏風、影壁墻畫、礎柱雕刻、棟梁結構、華表石俑、佛尊香爐等。從實驗技術看,這些形態中充斥著不擇手段的手法自由選擇性。如燒制、鑄造、蒸煮、雕鑿、手繪、刺繡、手編、打磨、卯榫、焊接、裁剪、刻劃、涂繪、粘糊、拿捏、縫制、拓印、動畫、等等。從意圖傳達方式看,有符號象征、意象再現、寄寓理想、隱喻諧音、祈福圓滿、避禍驅邪、歌功頌德、連環故事、抑惡揚善、信仰崇拜等模式。從材料認知看,有石色、漆彩、土色、宣紙、草紙、絲絹、金箔、銀箔、木板、磚瓦、陶瓷、金屬器物等。從綜合構成看,有木石桌椅、重彩浮雕、金石首飾、金箔絹紙、漆木食盒、琺瑯漆彩等等。在現代審美中,民土風情里的眾多美術形態,更本質的保留了民族本源文化的原始特性,這使得其自身的深在價值在現代審美中顯得彌足珍貴。
審視民間美術的多維角度,決定著對其價值的重新認知,如果我們以現代審美的方式,重新審視這些本源于民族文化習俗的美術形態,無論是平面二維內的圖形程式,還是綜合手段的實驗方式,抑或是材質意蘊與材料應用及語言傳達方式的類別,都可以獲得具有現代審美意義的重大發現,這些發現就是當代性藝術在今天發展所必須依賴的文化資源。如果沒有這個資源,一切的形式觀念,實驗手段和意圖傳達,都將失卻內秉的文化精神和民族靈魂。那么,國際語境下的意圖傳達,都將缺失本源文化特性和精神內蘊。正如美國當代藝術家戴維-史密斯所說:在沒有文化傳統的藝術中,里面什么都不會有。中國文化版塊在歷史上輻射整個亞太區域,日韓及東南亞國家無不本源于中國文化,這個歷史的意義在于,亞太區域文化是世界文化板塊構成的主體之一,也由于其本源的源遠流長,決定了其不可替代的深厚文化底蘊的獨特價值。對這個價值的深層認知,必須上升為現代審美觀念才能認識,它決定著中國藝術當代性發展,也決定著實現全球文化戰略的實質性推進。文化身份與文化立場的表述是國際語境下的現代審美態度。隨著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影響擴大,文化藝術發展方式的現代性轉換,就成為當代中國必然面對的文化發展方向。無論是文化事業還是文化產業,都需要納入現代審美觀念中,重新認知我們自身的文化傳統與遺產資源,立足當代,實現國際語境下的民族文化表述和全球傳播。
[1](澳)羅伯特-休斯著,(澳)歐陽昱譯.《新的沖擊》,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1.
[2](美)埃倫-H-約翰遜編.姚宏翔、泓飛譯。《當代美國藝術家論藝術》,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2.
[3]常寧生著.《國外后現代繪畫》,江蘇美術出版社,2002.5.
[4]呂勝中著.《再見傳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2003.1.
[5]肖豐、陳曉娟、李會編著.《民間美術與文化創意產業》,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