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秋月 (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北京 100048)
《音樂百科詞典》中指出,視唱練耳是“專業音樂學習者的一種基本訓練用以培養學習者按樂譜所示的的一切要求準確地唱出曲調的音高和節奏等方面的能力,并加深對拍子、音程和調式等感性的認識。”“視唱”要求學生不經過事先準備做到視譜即唱,“練耳” 即聽覺訓練,要求學生掌握對于音高、音程、節奏、節拍、曲調、調式、調性、和弦連接、多聲織體、樂曲節奏等的聽辨和記寫能力。
視唱練耳課程中對于“視唱”與“練耳”的要求,如同我們幼時的“看圖識字”與“聽寫”能力的掌握,屬于最基本的“識字”階段。我們經過類比不難發現,單純的“識字”與“聽懂”是不能滿足我們語言的表達與認知功能的,同樣,我們不僅需要弄明白基本的樂理、進行曲式分析,還要有自己的音樂鑒賞能力與演唱作曲能力。傳統獨立式教學法直接造成了音樂教學課程的嚴重脫節,例如和聲課中對于音響的認知是“練耳”所無法直接提供的,因此也就難免造成《鋼琴即興伴奏課》和《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的學習障礙。而基本樂理與曲式的分析以及之后的聲樂器樂創作更是離不開音樂鑒賞課中學生鑒賞能力與音樂素養的培養。
由此,不單單造成了音樂課程的脫節現象,更是造成了民樂與西洋樂的偏見與傾斜、學生課程興趣的缺失、音樂鑒賞能力的不足、語感及音樂素養的匱乏,以及理論與創作的脫節現象等等。強調學科間的綜合教學,是現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因此,加強視唱練耳教學體系中學科的融合與發展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那么,我們該如何著手加強學科間的融合呢?
科技時代為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技術上的革命,更是生活方式與知識構成的翻新。正如劉莉老師所言:“隨著當代知識觀的后現代轉型,它所強調的知識的文化性、境域性、價值性、多元性、批判性等方面給我國當前的視唱練耳教學帶來了重要的啟示。”趙易山教授也在《數字化視唱練耳教學研究》也詳細闡述了多媒體教學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優越性。我們可以通過電腦模擬各種樂器的節奏與音色塑造更引人入勝的音樂教學情境,而不是由老師一律采用鋼琴做伴奏。視頻、音頻的運用也大大方便了樂曲的播放、回放與重復,同時,學生在課后可以利用視頻音頻文件進行自主復習,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教學模式老化與教學效率低下的問題。
內容的融合在學科融合中占據了最重要的地位。從對音樂人才的培養與要求來看,視唱練耳教學課程作為音樂教育體系中的最基礎課程,教會的不僅僅是“讀譜”“聽辨”的基本能力,更應該作為基本樂理課、曲式結構分析、和聲復調練習、音樂鑒賞課,以及聲樂器樂課的交叉鋪墊學科,以培養學生基礎的音樂鑒賞能力、理論分析能力、語感及自覺呼吸能力、創作實踐能力的鋪墊期。
首先,視唱練耳教學課程要加強基本樂理分析能力。通過“視”與“聽”,對基本樂理要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加強對音高、節奏、音調的認知能力,對音程、和弦的性質和結構的掌握,以及對各種速度、力度以及對表情術語的熟悉。
其次,利用音樂名篇進行反復識譜、聽辨,提高學生分析鑒賞能力。視唱練耳課程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應該是全方位的多個課程的雜糅與利用,而非僅僅一對一的交流。因此,音樂名篇可以作為識譜、聽辨、曲式分析、和聲復調辨析的基礎素材,同時老師要為學生講解曲目創作背景、作者生平、風格特點,以及其在音樂史上的地位等,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敬畏感與自我理解、辨析能力。
再次,通過視唱練耳教程加強學生音樂語句感。在學生掌握了初步的“視唱”與“練耳”能力之后,則要加強對曲式結構、和聲、復調的理解與把握。了解起承轉合原則、呼應性原則、邊走性原則、回旋性原則等。通過多聲部音樂的訓練,發展學生的多聲思維和復調性的想象力。
最后,便是通過視唱練耳課程為接下來的聲樂器樂課程與創作實踐打好基礎。著名閹人歌手帕基埃羅蒂(Gasparo Pacchiarotti)曾說:“知道呼吸的人知道唱歌。”強調的便是呼吸意識對于音樂理解與創作的巨大作用。呼吸與說話以及演唱息息相關,要學會正確選擇呼吸的速度、頻率、力度,學會胸腔共鳴,糾正發音中不對的的習慣性做法,學會將發聲技巧運用到音樂情感表達上去,為音樂創作打好基礎。
總之,要充分發揮視唱練耳教學課程的基礎性作用,應當以培養學生的綜合音樂素養為目的,在基本的識譜與聽辨能力訓練中結合音樂素養的培養模式及要求,與基本樂理、曲式結構、和聲復調、音樂鑒賞與聲樂器樂等諸多學科進行交叉融合,配合多媒體教學方法,加大訓練強度與課程內容跨度,實現各個學科的交融并進式發展。
注釋:
1.繆天瑞.音樂百科詞典[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2.文紅宣.視唱練耳教學的專業差異性及適應對策[J].人民音樂.2005(12)
3.王秀敏.高師視唱練耳教學對音樂欣賞課程的融合[J].藝術教育.2005(05)
4.劉莉.后現代知識觀視野下的視唱練耳教學[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0(03)
5.蔡軍.談視唱練耳課的多學科滲透[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