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寧(貴州大學藝術學院講師 貴州貴陽 550000)
和聲被列為作曲理論的四大件之一,體現了在音樂創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在古典主義時期,大小調體系已經比較完善,也在音樂作品中大量運用,這為和聲的形成和體系化提供了可能和基礎。大小調體系的重要特征就是調性音階的不同功能意義。音階有大調音階和小調音階,在此基礎上又有相應的變化音階,如和聲大調音階、旋律大調音階、和聲小調音階、旋律小調音階。首先,音階中的七個音級在調式和調性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功能是各不相同的。音階的第一個音為主音,是整個音階的核心,具有極強的向心凝聚力,音階中的其他各音都不同程度的傾向于主音。另外音階的第Ⅳ級音稱為下屬音,第Ⅴ級音被稱為屬音,這兩個音與主音一起被稱為調式的正音級,具有骨架性的意義和作用。另外Ⅱ級是上中音,Ⅲ級為中音,Ⅵ級為下中音,Ⅶ級為導音。以此為基礎,將調式中的七個三和弦劃分為三個不同的功能組,主功能組T、下屬功能組S、屬功能組D。
以上是古典主義時期大小調體系發展形成的主要調性特征與法則。古典主義時期的和聲就是建立在大小調體系的基礎上的。在和聲的運用中則有一些具體的運動規則和特征,這些特征體現了古典主義音樂的總體特征,并影響了整個音樂的發展與變化。
古典主義時期的和弦已經逐漸脫離了巴洛克時期甚至更早的中世紀時期的中古調式的束縛和影響,逐漸形成了屬于古典時期的特有風格。首先從音樂中的和弦來說,古典主義時期的和弦更加的豐富,但并沒有突破大小調體系的控制。和弦以調內和弦為主,單純的大小三和弦,以及調內的部分七和弦。在和弦音的排列上也以小音程為主,即所謂的密集排列,共同音盡量保持,其他音符則遵循就近原則進行,往往重復使用和弦的根音和五音,而三音則要求既不省略也不重復,以免影響和弦的色彩和性質。
在和弦的連接中,必須考慮功能原則,即主功能為核心,下屬功能和屬功能為骨架,形成了T-S或者S-T的變格進行、T-D或者D-T的正格進行、以及T-S-D-T的完全進行,也叫復式進行、而D –S的進行是別嚴格禁止使用的,這樣的進行被認為是破壞了和聲的功能性。這樣一來,調性和聲中的每一個和弦,根據它所處的前后關系,都據偶一定的穩定性或不穩定性。都有了功能屬性,那么就有了和弦之間互相的傾向性,這為和弦的解決提供了依據,當然,這樣的功能規定不是憑空想象的,而是由于在古典主義時期鋼琴的發展而決定的,鋼琴的十二平均律在物理上具有嚴密的科學性和精確性,每個和弦的組成音都有固定的頻率和特性,因此組成的和弦也就必然有了一定的物理屬性。因此為和弦的功能傾向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在具體的和聲運用中,主和弦是最穩定的,其次是下屬和弦與屬和弦,其他和弦則分別從屬與某一個功能組。而在和聲的低音安排上,也體現出嚴格的功能意義,如主音進行到下屬音,下屬音進行到屬音,屬音再進行到主音解決,這是一個固定的框架,在這個框架中做其他微小的變化。這樣做的目的也是為了強調和弦的不同功能和地位,以便得到更好的和聲力度和內在的凝聚力。
古典主義對調性的觀念也是比較保守的。音樂中的調性總體來說單純、清新、自然。調性轉換較少,如果有調性的轉換,也以關系大小調或者近關系調為主,關系大小調和近關系調的實質是原調和新調有較多的共同音,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使兩個調保持統一,不至于有太強的對比性,破壞音樂典雅節制的氣質。在調性的運用中,也開始出現了離調和轉調的情況,但也都用的比較謹慎。在離調運用中,通常以附屬和弦為主,常用重屬和弦以求一點音樂色彩的變化,其他音級的附屬和弦也有使用,但數量較少不成典型。至于遠關系和更為復雜的調性是很少運用的,比較典型的是出現在貝多芬后期的作品中,調性和和聲都較為復雜,已經具有浪漫主義音樂和聲的特征。
古典主義后期的和聲開始發生了變化,主要體現在和弦的多樣性上。如對于個各種七和弦的實驗性運用,包括導七和弦的使用,減小七和弦的使用,當然減小七和弦基本只用Ⅱ級的減小七,而該和弦中出現的?Ⅵ級音也只是借用了和聲大調的特征音而已、少量九和弦的出現,常用的是屬九和弦,其他九和弦很少出現、以及和弦外音與和弦音的結合使用。這些和弦的新變化為古典主義音樂帶來了新的氣息和活力,在原來謹慎節制,保守均衡的音樂中出現了動力性因素,同時也在功能和聲的基礎上添加了和聲的色彩性,這為后來浪漫主義的到來提供了可能和必然的因素。
總體來說,古典主義的和聲首先是具有比較完成的體系。因此和聲風格嚴謹、規則繁多,顯得拘束和不夠自由,追求對稱的美感。音樂風格追求平衡與,對感情的表達還比較節制與小心,這些特征都不單單是音樂藝術的特質,其根源還是與當時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以及人們的審美觀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也體現了音樂藝術的社會性。
1.吳式鍇《和聲藝術發展史》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4.10
2.楊通八《和聲分析教程》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5.4
3.何乾三《西方音樂美學史稿》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10
4.李秋華《西方音樂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