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超(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 北京 100024)
由法國導演邁克爾·哈扎納維希烏斯執導電影《藝術家》,無疑成為了第84屆奧斯卡最大的贏家,這部影片囊括了包括最佳音樂在內的五項大獎。《藝術家》作為一部默片,主要講述了一位正在走下坡路的大明星和一位正在日益崛起的女演員的浪漫愛情故事。
奧斯卡之所以有最佳原創配樂獎,是為了獎勵那些為電影配樂做出突出貢獻的人物。而這一獎項的最大特點在于其原創。既然是原創,那一定是根據電影的內容進行的“量身定做”。在這里的“量身定做”不一定是要做一套新的“衣服”出來,而是找出或定做一套最適合的“衣服”出來。所謂的找出合適的“衣服”,指的是在電影當中引用“引用音樂”,引用音樂指的就是運用大家耳熟能詳的音樂作為影片配樂的一部分;定做“衣服”指的就是為影片運用“量體裁衣”的辦法進行音樂的創作。通過了解《藝術家》的音樂不難發現,音樂在電影中有如下特點,而這些特點正好在一定的程度上對電影做了新的解構。
影片整個配樂都處于一個整體當中,通過粗略的瀏覽配樂單,觀眾就可以對影片有一個大概的印象和了解,因為配樂單都使用了電影內的許多元素來作為音樂的標題,而這樣一些命名的標題使得配樂單更加的具有指向性,如George Valentin 、Pretty peppy 、1929 、1931、
The sound of tears 、Happy ending、Peppy and George等樂曲。觀眾們僅僅通過這個配樂單就可以對電影故事的梗概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雖然配樂單當中的這些音樂每一支的風格都不一樣,但他們卻能有機的統一在一個整體當中,可見一些具體的音樂元素貫穿了配樂的始終。因此,音樂上的整體性不僅和影片本身相輔相成,而且也使影片和音樂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更為影片的表現力增光添彩。
“(影視劇音樂的創作者)依據劇情的需要創作出創作出若干不同的音樂段落是他們的基本任務。但是往下他們所考慮的就不是在音樂段落的基礎上如何構建一個三部曲式、回旋曲式、變奏曲式,還是奏鳴曲式等。他們所要考慮的是寫出的音樂段落如何根據劇情的發展進行各種“變型”,在某種特殊的場景如何根據情節中情緒的變化和時間上需要對音樂進行相應的發展和展開”.眾所周知,影片本身包含著很多不同的信息和場景,在這種特殊的場景和信息中“如何根據情節中情緒的變化和時間上需要對音樂進行相應的發展和展開”是此階段音樂創作的重點。《藝術家》中音樂創作的針對性以兩曲為例來說明:
例如Waltz for peppy ,通過音樂的標題名稱大概就可以了解到,這支曲子是為peppy跳華爾茲而創作的曲目。若是不觀看影像的話,單純的聽曲子就很容易識別這個3/8拍的快速華爾茲,而華爾茲這種音樂不僅稱之為“圓舞曲”且在聽的過程當中很容易讓人產生想在地上畫圈的沖動,而華爾茲這種舞蹈“基本舞步是左轉(Reverse Turn)和右轉(Natural Turn)”,也是一個畫圈的動作。因此對應影像來看選擇這個樂曲是合適的也是必須的。通過華爾茲的音樂和舞蹈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段配合十分完美的影像。另外,由于劇中的男主角NG了很多次,所以在音樂的曲式上選用了重復的手法,不僅和影片對應而且也使樂曲本身也更加具有魅力,因為“音樂的重復令其有魅力,訴諸我們在辨認和回憶某種事物所獲得的樂趣”。
再如Pretty peppy這個曲子,這支曲子用在了三個不同的場景上,分別是電車、交談和舞蹈上,而曲子本身也分為三個小的段落來表現三個不同場景。首先在電車上,通過畫面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因為和大明星瓦倫丁合影心情頗好,樂曲在此時展現了女主人公熱切期盼早點到達目的地的急切并快樂的心情,第二個場景便是進入kinograph studios 的大門,這一階段的樂曲不僅反映出女主人公的小小的優越感,而且也運用小號表現出了女主人公闖蕩好萊塢的自信心,但后來因為自己沒有被老者認出,心情頓時有些失落,表現在音樂上呈現的是音高上的逐漸降低。第三個場景的音樂采用主調音樂織體,(所謂主調音樂織體,指的是“在主調音樂里,音樂的焦點集中的旋律上,由從屬的聲響加以支持和色彩化。雖然伴奏的部分優勢可能非常明顯,但他的主要功能仍是支持和強化主旋律的印象和內涵”)凸顯了女主人公和她的舞蹈,讓她在眾多的業余演員當中脫穎而出,并且音樂再次強調能被入選的自豪心情。在這些場景中音樂都用比較細膩的手法表現了女主人公在在不同的場景里情感的微妙的變化。在此,音樂與畫面的同步表現(同步,“指音樂與畫面中演繹的內容是同一種情緒、情調,在同一種運動節奏中。”),又為影像本身增加了一個維度,使得影片的表現力更加多維和立體。所以,有針對性的給畫面配樂不僅提高了影片本身的魅力,而且也很好的表現了特定的場景和人物。
《藝術家》的音樂創作者們在進行音樂的創作過程當中,十分注重區分一些特殊的場景。而這些場景或者具有代表性,或者影響著影片的敘事節奏。如,為影片起推波助瀾作用的戲中戲的場景,這些場景就多屬于一些特殊的場景,因為《藝術家》基本上屬于無對白電影,所以對于戲中戲若是沒有音樂做區分,觀眾就會對此場景的突然出現產生疑惑。而音樂創作者們為了體現戲中戲的特色,并且給觀眾交代清楚此處的目的,特意為戲中戲的橋段做了音樂的設計,這些音樂的設計不僅符合整個配樂體系的特點,也能突出戲中戲的內容。以silent runble 一曲為例,這個曲子就是為影片26分23秒處的戲中戲做的配樂。通過畫面的內容在加上音樂本身的特點,很容易區分出這個曲子是為戲中戲做的配樂。因為,這個曲子在曲式上采對比的手法(與前一支曲子相比),通過一弱一強的對比,使這個橋段自然而然的便凸現出來,再加之畫面的配合,讓觀眾一下子便能區分出這個橋段。但是就真個配樂來說,這支曲子不僅凸顯了個體,也順從了主體。
通過以上分析不僅可以看到《藝術家》成功的經驗而且也可以看出音樂在影片當中對影片的重新解構。這樣一來不僅提升了電影的表現力,而且也增加了電影的感染力。
注釋:
1.彼得拉森著 聶新蘭 王文斌譯 .《電影音樂》 .第202頁
2.彼得拉森著 聶新蘭 王文斌譯 .《電影音樂》 .第206頁
[1]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B%98%E7%89%87
[2]彼得拉森著 聶新蘭 王文斌譯 .《電影音樂》 .山東畫報出版社
[3]羅杰.卡曼著 姜旼譯 .《音樂欣賞課》 .江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