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玲 (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圖書館 福建 廈門 361008)
何謂“人文素養”,簡單說,人文素養就是人的內在素質與文化底蘊。其核心內容即是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生命生存價值的關懷。人文素養是通過后天學習、環境熏陶和社會實踐形成的。其中傳播人文知識是基礎,培養人文精神是核心亦是升華。
現如今,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而精神文明嚴重匱乏的情況下,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缺失越來越嚴重。而對于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更是如此。這與其重視學生專業能力和技術應用的培養,輕人文素質的教育引導有關。特別是近幾年持續緊張的就業壓力,使得高職院校的教育和學習越發傾向實用主義乃至急功近利態度,親產業、強化實訓課程的同時往往是以減少人文教育為代價。課程設置上完全忽視了學生身心的全面和諧發展,這也是幾十年來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犯的一個嚴重錯誤。具體表現在對世界人文文化遺產知之甚少,對國家和民族的歷史缺乏應有的了解,思想浮躁人文精神淡薄、人文意識缺乏等。因此加強人文教育,培育學生文化素質和健全人格,達到提升職業技能與增強人文素養的協調統一,逐漸成為職業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學生人文素養的重構也便成為高等職業教育改革急需解決的事情。
特別是在21世紀經濟社會發展中,人文素養的欠缺和不足往往使得高職學生在職業生涯中缺乏發展的后勁,同時也成為他們從技術崗向技術管理崗邁進的絆腳石,以致在激烈的競爭中面臨被淘汰的威脅。當然因為高職院校的特殊性,其學生不可能像本科院校那樣設立較多的通識教育課程。強調人文教育,也并非是將人文教育置于專業教育之上,而是要將人文教育滲透到專業教育當中去,使二者做到有機結合,只有這樣,才更有利于高校培養目標的實現。因此除了在專業課程、實訓教程中滲透人文教育,還要大力借助課堂外其他一切能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識,培育人文素質的途徑,這才是真正切合高職院校實際的人文素養培育之路。
圖書館作為高校人文環境重要組成部分,對此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整個圖書館發展的歷史上,人文理念亦是其主要的辦館思想。諸如美國著名圖書館學家巴特勒認為:“圖書館學理論強調的是人文因素, 認為人文因素是更基本的”。施蒂格則強調:“人文價值觀念是圖書館職業的核心。”因此,在學生人文素養培育方面,圖書館的積極作用也便顯得尤為突出。下面從圖書館人文建設方面談其對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的影響。
一、加強圖書館自身人文環境的建設,以良好的人文環境感染熏陶學生。
首先是優化圖書館的環境。舒適溫馨且富有人文色彩的學習環境,可以吸引更多的學生進入圖書館學習,激發他們交流思想、探索新知的興趣。如圖書館可以設置專門休閑區,將書店、咖啡屋、快捷餐品店吸納加入。讓學生在學習累的時候,可以休息、聊天、就餐,為他們解決后顧之憂。這樣可以使得學生的學習時間集中,學習效率得到提高。再有可以有計劃地設置主題,懸掛名言警句,以此鞭策學生的學習;還可以在合適的地方懸掛名人畫像,讓讀者對知識和文化產生敬仰與尊敬之情;還可以在閱覽室擺放花草盆景,讓讀者能夠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翱翔。阿根廷著名的詩人、小說家兼翻譯家博爾赫斯曾說過:“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設想,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這也是曾擔任過國家圖書館館長的博爾赫斯對圖書館的期許。
其次,提高圖書館人文社科類圖書的比例。大部分高職院校起步較晚,基礎較薄弱,藏書不多。為滿足教學科研需要,在采購時多偏向重點學科和專業,造成文獻單一。特別是高職院校本身人文類專業少,人文社科類圖書因此更是嚴重缺乏。事實上,豐富的人文社科文獻是進行人文素養培育不可或缺的保證。所以高職院校應適當調整館藏文獻資料的結構,加強人文社科書籍的補充和強化,多選購一些弘揚正氣、向善、愛美為核心的價值觀、道德觀的書刊,培養學生的內涵,使學生成為身心和諧發展的高素質的有用人才。
再次應加快圖書館的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的建設,把圖書館建設成信息資源中心、學習中心、學術中心、文化休閑中心。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一個人文素養培育的過程。落到實處如提供無線網絡、書吧等。
最后加強圖書館館員的人文素養的培訓,使圖書館工作由“以書為本”轉向“以人為本”。讓學生深入其中感受圖書館溫馨的人文關懷。俗話說“身教重于言教”。圖書館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影響如何,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圖書館各館員的人文素養和水平。如果館員們服務熱情周到,言行情切將會對學生將來的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此外高尚的職業道德,是做好本職工作,博得讀者愛戴、信賴從而樹立良好形象的品德基礎。如果館員缺少“讀者之上甘為人梯”的服務理念,何以談人文素養,又何以來影響學生。
二、適時開展形式多樣、寓教于樂的文化活動。這與學校開設的人文類公選課是統一的。一是,在這里學生可以淡忘他們經常接觸的枯燥的應用文體程式訓練,以及為了修滿學分而被動聽講的無奈。二是彌補人文類課程教學時間短的缺陷。圖書館可以充分利用其良好的閱讀環境,以人文關懷為宗旨,圍繞“人文素養”舉辦不拘一格的活動。讓他們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動中交流情感、互幫互助,通過一定的社會實踐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和人文情懷。
1.加強導讀工作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讀書會、詩歌朗誦會、讀書征文等等,倡導與好書同行,以高品味的文化滋養人。將經典好書推薦于學生。在舉辦過程中可以適當吸納一些勤工助學的學生館員,讓他們以管理者身份走近圖書館,了解圖書館館藏結構、特色和基本運作程序,起到在學生中宣傳圖書館的作用,從而吸引更多的學生走近圖書館。
2.進行導讀的同時,還要加強對學生的信息素養的培養。在信息社會,信息素養已成為人文素養、整體素質重要的一部分。充滿好奇和求知欲的大學生更容易對一些錯誤信息跟風與盲從。在這一點上,圖書館應利用自身的資源和平臺,開設類似信息檢索與利用等信息素質教育課。同時針對學生不同的信息需求,提供不同層次信息服務,潛移默化地進行信息倫理培育。在提高學生對信息的獨立判斷能力,培養其檢索與利用信息資源的技能與技巧的同時,逐步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在現代信息環境下的學習研究與創新能力,以及自我教育和終身教育的能力等。此外圖書館還要利用其網絡技術手段,豐富網絡主頁。如可在圖書館主頁中加入一些有益網站的鏈接,在滿足學生開闊視野要求的基礎上,引導他們掌握和使用學術信息進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其道德品質、文化品味等。
此外如還可以舉辦攝影展、書畫展、民俗文化展等形式,把學生從網絡游戲和低俗無聊的文字世界帶出來,感受高品位的文化素養的魅力,讓學生足不出校而隨時能夠感受到人文精神熏陶。
高職院校圖書館是高校開展人文素養培育的重要場所,發揮其隱性教育,配合學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已經成為高校圖書館的重要任務。加強圖書館自身人文環境的建設,以良好的人文環境感染熏陶學生。同時適時開展各種文化活動,寓教于樂。而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也會帶動圖書館人文環境的提升,進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推動學校整體人文環境的發展。
[1][2]于心黨.論加強理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 7( 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