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商業大學藝術專業建于2000年,藝術學院成立于2009年6月8日。從2003年至2008年,藝術學院教師已出版專著及藝術作品集11部;教材三部,其中天津市“十五”規劃教材各一部;出版譯著5部;在各類期刊發表的學術論文46篇,藝術作品420幅;參加各類藝術展觀22次,2人次獲國家級銀獎;5人在國內外舉辦個人畫展。在科研方面,承擔省部級、局級縱向項目10項;同時,積極開展生、學、研交流與合作,主持橫向課題20項,科研經費共計143.8萬元。
從2004年到2009年,藝術學院的學生共有236人次參加了全國各類的藝術設計大獎賽,39人次獲作品入圍獎。2005年,在第十五屆臺灣與大陸聯合舉辦的“時報金特獎”設計大賽中獲大陸決選優勝獎;2007年,在中國廣告協會主辦的“2007—2008第六屆大學生廣告藝術即學院獎”設計大賽中獲金獎;2008年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辦的“第二屆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中,獲平面類作品全國二等獎及天津賽區一等獎、天津賽區優秀獎。
2011年4月經教育部準批,藝術學院新設置繪畫、動畫兩個四年制文學學士學位專業。藝術設計專業立足于藝術設計與工程相結合,系統訓練藝術設計能力,培養具有扎實的藝術設計專業基礎、前沿的設計創新意識、較強的商業意識和設計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積極參加天津的經濟建設。動畫專業培養具有電影、電視動畫創作所需要的基礎知識及理論,能在電影、電視等媒體的制作崗位上,從事動畫原畫、動畫創意設計和編導及三維電腦動畫創作理論研究方面的專業人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需要,著力進行創業教育,培養學業素養與專業能力結合、知識學習與實踐能力并重、誠信做人與創新能力兼備的復合型、創業型高級應用人才;繪畫專業培養審美基礎教育和當代美術所涉及的共性元素的教育,包括美術修養理論基礎,綜合造型基礎,創造性藝術思維基礎知識及理論,能在商業美術制作崗位上,從事繪畫創作及商業美術創作理論研究方面的專業人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化建設的需要,著力進行創業教育,培養商學素養與專業能力結合、知識學習與實踐能力并重、誠信做人與創新能力兼備的復合型、創業型高級應用人才。
藝術學科教師隊伍總體比較年輕,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藝術學科教師不斷加大教學改革力度,完善教學質量評價系統,著力在提高教學質量方面下功夫。已多次開展教學工作研討并兩次修訂教學計劃,突出專業基礎課教學,實施課程結構和課程體系改革,廣泛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在培養復合型應用人才上進行了大膽有益的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學生整體素質和動手能力得到了較大提高。目前,4屆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0%以上。歡迎更多藝術生來到天津商業大學藝術學院,師生攜手共創美好未來。


天津商業大學藝術學院繪畫專業重點培養中國畫、西畫、商業插畫三個方向,秉承優秀的院校文化,學院幫助教師、學生共同成長,近年來,得到了國際知名的大學藝術系的關注與合作,同時,也受到了廣泛的媒體報道與稱贊。
王其華,作為天津商業大學藝術學院院長、藝術研究所所長、學術帶頭人、教授,一心致力于將中國畫發揚光大,在世界藝術舞臺上取得更高更權威的認可。為此,他不惜勞力,為廣大師生尋拓更廣泛的創作舞臺。
王其華,花鳥畫、山水畫、工筆寫意兼長,以葡萄為題材創作的中國畫,在中國畫壇上影響極大,為美術界稱道。對于花鳥,王其華力求藝術“以自我情感物情”,物我通達,情會神合,認為為此方可臻于“一花一世界,一葉一乾坤”的境界。所以,王其華的作品是以情寫神,形神兼備,向世人展現出畫家孜孜以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王其華,對于花鳥畫技巧與意境,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他稱其為花鳥畫的“觸感模式”,即“我為神用,神為我用”。七月中旬,溽暑的天氣,焦躁之中打開王其華的畫冊,覺有一絲涼意襲來,仿佛走進清人諸九鼎詩行,不覺心清氣爽。作品有三個部分。一是小品畫;二是大景工筆花鳥;三是大寫意。其小品畫畫取材廣泛,舉凡葡萄、椰子、荷花、菊花、牽牛花、牡丹、薔薇、蘭花、枇杷、松柏麻雀、金魚、松鼠等等,無不涉及,而工筆寫意皆有。其工筆細膩、微妙,于物傳神而不失野逸。王其華認為善用色,可以牽動人們對畫的感悟,觸動人心。畫家用色彩移“生動質”捕捉物象特有的質感,甚至比物象本身更富于質感,從而喚起觀者的觸覺,觀者與作品之間的互動加強了。當今社會,在畫家的筆下,花鳥畫的完美方式不知不覺地發生了改變,它由傳統的被動接受轉化為現代的直接的心理共鳴。王其華用色彩創造一種特別的質感,它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方式,并折射了花鳥審美方式的變化。最能體現這種質感的當屬葡萄。顧愷之曰:“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之中。”在人物畫中,眼睛為傳神之處。在葡萄類題材中,葡萄珠構成換面的“畫眼”,它成為畫家的著力之處。“觸感模式”在王其華工筆重彩花鳥中得到了強化,尤其他最擅長的葡萄得到了最為集中的骨干。他畫葡萄參用西法,增強了對象的真實感,針對不同種類的葡萄,分別用色。眾所周知,他所畫的葡萄晶瑩剔透,飽滿,并具有西畫的“高光”感,但這種高光并不用色直接畫出,而是通過類似山水畫“接地為雪”的方法,以色彩襯托而成。所謂參用西法,乃化用而非機械地照搬,因而它仍屬中國畫的范疇。
王其華傾心于葡萄,以葡萄為“主打歌曲”。在其筆下,葡萄每侖每新,設色燦爛而不失雅、靜;由于強調書法用筆,畫面整體格調蒼秀渾厚。其工筆重彩葡萄可謂色彩華章,葳蕤壯麗,它所表現的是生命的成熟,生命的馨香,生命的欣悅,生命的沉思;他的大寫意葡萄可謂境生象外,超越了花鳥,具有山水之妙。董其昌談山水時說:“畫家之妙,全在煙霧變幻之中。”不但畫面大片留白給人以云霧彌漫之感,而葡萄氤氳,亦覺有煙霧在流蕩。王其華所描寫的不過是葡萄,但觀者的感覺卻是“具備萬物,橫絕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長風”。當然其寫意的葡萄仍體現了蓬勃的生命力,一種生長的感覺。如果說其工筆重彩使人置身于“綠杉野屋,落日氣清。脫巾獨步,時間鳥聲”。其大寫意則仿佛“天風浪浪,海山蒼蒼。真力彌滿,萬象在旁”。同樣的題材,工筆重彩與寫意迥然不同的感受。這是王其華給我們的又一啟示。
王其華說,如果沒有對大自然的上帝的驚嘆、贊美和敬而畏之心,所謂寫實不過浮光掠影。正源于對所描寫對象的摯愛,“我為神用”,畫家才能為物象寫照傳神。唯有“神為我用”,才能氣象萬千。可以說畫家與工筆和寫意兩端都走向了深入,于是“宇宙在乎手,眼前無非生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