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銀行總行金融市場部 張重
中國現階段的經濟結構調整,一方面是對投資、消費、出口三大需求結構的調整,另一方面也是對農業、工業、服務業三層次產業結構的調整[1]。同時,還需要考慮東、中、西部區域經濟結構優化和人口結構、城鄉結構、社會保障制度對經濟結構的制約作用。結構調整最終應落腳于稅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及區域型城鎮化等方面內容。
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中國經濟進入外需導向、投資拉動的雙引擎發展階段。依賴相對低估的幣值和強勁的外需,配合低價的勞動力、FDI、土地等生產要素的強大推動,中國經濟充分發揮其后發優勢,建立了規模龐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正式進入高速增長的階段。經過長時間的高速發展,高回報的投資洼地逐漸被填平,固定資產投資的效率有所下降;由于過度倚重與財政支出,投資的政府主導色彩濃厚,民資及外資的重要性不斷下滑;消費率和消費對GDP的拉動作用被自然拉低,城鄉居民消費不斷被政府消費擠壓,傳統的雙引擎模式難以再支持經濟結構的轉型,影響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平衡。

圖1 三大需求對GDP的拉動因素

圖2 三大產業對GDP的貢獻率
在這一階段,為滿足貿易品出口快速增長的需求,生產及貿易品部門吸引了大量投資。外貿企業及相關產能不斷擴張,與貿易品生產、出口相關的基礎設施投資額也保持高速增長。由于順暢的“生產—出口”自循環成功轉移過剩產能和龐大閑置勞動力至龐大的海外市場,中國經濟表現出高增長、高投資、高順差、低消費、低通脹的特點。而外部失衡是導致這一理想循環結束的導火索。
從2002~2008年,GDP年均增長超過10%的速度中,消費貢獻40.0%,投資貢獻48.5%,凈出口貢獻11.5%。從產業結構來看,第一產業增速較慢,占GDP的比例從2002年的13.74%下降到2011年的10.12%,而第二產業占比則從44.79%上升到46.78%,第三產業占比從41.74% 上升至43.10%。第二和第三產業的增長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2004年以后,要素成本開始快速上升,國內人口紅利和可利用土地資源持續減少。這一情況伴隨著人工、國際能源、生產資料價格快速上漲而持續惡化。“中國制造”的潛力已接近極限。另一方面,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依靠借債消費的模式也不可維系。巨額財政赤字支持的透支消費導致這些國家貿易項下的經常項目赤字不斷擴大,“中國生產—世界消費”模式逐漸導致全球經濟結構性失衡。有失衡必有糾正。2008年次債危機及2010年主權危機爆發后,中國可統計的貿易順差占GDP比例已下降至2.62%,進出口貢獻率低至負值,顯示世界貿易活動活躍程度的波羅地干散貨運價指數從2008年5月20日11793點的歷史高位跌至663點,下跌超過90%,顯示世界已無力借債支撐中國龐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伴隨的巨大產能。至此,外部失衡已經基本上被糾正。
2008年次債危機及2010年主權危機爆發后,外需萎縮明顯,進出口貢獻率驟降至負值;國際能源及戰略性物資價格快速上漲,導致國內生產資料價格居高不下,中國經濟原有雙引擎模式無法延續,正式進入結構轉型期。與此同時,由于中國政府推出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保增長,同時刺激消費和投資以帶動內需。從2009至2011年,消費平均增速為13.8%,低于18.5%的投資平均增速。以通過增加投資啟動內需彌補外需的方式維持經濟增長不可長期持續。傳統的投資傳導型消費應是以投資為起點,最終通過工資、福利、私人部門采購等手段傳導至消費者手上,帶動終端消費需求,如果該過程傳導不通暢便會導致產能過剩的問題越來越突出,最終導致內部失衡,使經濟陷入蕭條。要恢復經濟的內部失衡,只有顯著提升消費率,壓低投資率,使消費成為經濟的主要動力,才可實現未來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但從歷史和國際經驗來看,居民消費增速通常較為穩定。如家電下鄉等消費刺激政策并不能獲得長期持續的效果。從1980至2010年的絕大多數年份里,最終消費實際增速始終維持在7%~14%之間,年均增速略高于10%。

圖3 人工成本及能源成本上漲趨勢

圖4 居民消費支出及最終消費支出同比
從結構上來看,居民消費增速相對較低,政府消費增速略高;城鎮居民增速低,農村居民增速高。從最近的數據來看,至2012年年末,政府消費約占總消費的27.4%,GDP的14%,比例明顯偏低。但是,刺激消費不是一廂情愿的過程,實際消費多少最終應由收入多寡決定。隨著結構性失衡加劇,經濟增速放緩,政府財政收入也隨之下降,政府消費、采購、轉移支付增速也隨之回落;大量傳統企業利潤空間被壓縮,工資福利水平下降,居民消費增速能大幅度提升的空間并不大。目前最終消費占GDP之比略低于50%,預計未來十年內最終消費年均實際增速將繼續維持在10%,每年最終消費能拉動GDP增長大約5%。
在剛剛過去的“十八大”及政府工作報告中,政府下調“十二五”期間經濟增長目標至7%。在該增速下,企業必須加強自身改革、宏觀面需要采取多種手段保增長,才能確保就業、提高居民收入、化解部分地方政府、企業債務風險,保證系統性金融風險不爆發等目標的實現。中國經濟為了尋找新的增長點,必須釋放私人部門的消費潛力,以“內需導向、消費拉動”替代傳統的雙引擎模式。由于歐洲深陷債務危機及美國國內總需求的不振,進出口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維持底部徘徊的態勢,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可能是負數或是接近零。為實現政府工作報告中對就業、收入、經濟轉型的要求,預計未來幾年固定資產投資名義年均增速仍需維持在15%~20%左右,增速雖有所下降,投資額仍將維持在較高水平,仍將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未來十年的重點工作應著眼于加大消費對各戰略產業的帶動、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破除行政及制度約束,成為尋找新經濟增長點的突破口。
投資仍將是未來十年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之一。
從目前固定資產投資的行業分布來看,制造業和房地產業占總投資額的六成,消費和商務相關的服務業投資增速較快。從投資的收益率來看,金融、建筑、農林牧漁、批發零售、IT等行業的投資效益較高;制造、采礦、住宿餐飲業效益中等;房地產、交運倉儲、電力燃氣及水生產供應、水利環境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效益較差。從國際經驗來看,在經濟轉型期,第二產業投資占比將有所下降,第三產業投資占比將顯著上升。轉型期結束以后,制造業仍是重點。房地產、電力、燃氣和水供應、建筑業投資占比將顯著下降,批發零售、金融、IT、公共行政、醫療保健投資顯著上升。在轉型期期間,投資的重點將從粗放型數量型擴張向高質量擴張型轉型,制造業中原本低效的電力燃氣及水生產供應業、交運倉儲郵政業、建筑業投資可能下滑,有政策扶持的金融、批發零售、IT、水利環境公共設施管理業的投資增速將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另外,在粗放型投資時代,固定資產投資主要用于產能擴張相關的基礎設施,如公路、鐵路等。在高質量投資時代,除減少低效投資外,與消費相關的投資領域也將受到重視,如家電、汽車、IT、物流、批發零售等行業領域。

圖5 資本形成總額與固定資產投資增速

圖6 三大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
最后,由于地域特點,培育特色區域經濟也是各地企業、政府的重要目標之一。中國經濟在未來10年能否順利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的重新定向并實現發展模式的重構,將決定著該中流砥柱能否持續支持經濟的穩固發展。
從目前我國的消費主體來看,政府消費占總消費的比重偏高,居民消費占比偏低;政府消費收入比偏低而居民消費收入比較高;農村居民消費增速偏高,城鎮居民消費增速偏低;農村消費收入比偏高,而居民消費收入比偏低。在居民消費中,比重從高到低分別為食品消費、服務消費,居住類消費,交通和通訊消費和衣著類消費。從趨勢來看,食品類消費占比呈下降趨勢,衣著類消費先降后升,居住類消費小幅上升,交通和通訊穩步上升,服務和其他消費先升后降。與國際經驗相比較,中國政府消費收入比較低,顯示政府消費仍有較強動力。從消費結構來看,在經濟轉型期,食品和衣著消費占比將顯著下降,居住和服務類消費占比將上升。
從制約我國消費的瓶頸來看,居民消費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和政府投資支出擠占私人消費。為使上述問題得到解決,未來需要充分利用經濟增長帶來的消費增量效應和結構調整帶來的消費重分配效應。如按“十八大”及政府工作報告中對“十二五”期間GDP7%增速的判斷,未來中國消費樂觀估計將維持每年10%的實際增速,分項中食品及衣著消費增速較低而居住、交通和通訊、服務類消費增速將較高。
在涉及的具體消費行業方面,日用品消費增速將放緩,并呈現品牌消費集中化趨勢。能整合上下游產業鏈的大型企業將擠占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行業整合將加劇。
家電領域受海外經濟復蘇、外需復蘇及國內家電更新換代等利好,預計將復蘇明顯;白色家電市場及小家電市場因更具消費品屬性,前景更加良好;家具、服裝領域由于價格轉嫁能力較強,在居民收入增長和消費層次提升的預期下,擁有高端消費品品牌的企業具備更好的成長性,整體行業將呈壟斷性競爭;零售、食品行業在CPI見頂回落、刺激消費政策出臺的背景下,將有望獲得穩定的經營性收益,尤其是食品飲料因需求彈性大,將更加受益于物價的下行;汽車、IT產品消費在信息化和3G推動的作用下,將迎來更大面積的受眾,傳統媒體將在三網融合的背景下,迎來利潤率的高峰;受日益旺盛的商品需求,物流、商貿零售行業將受益。整體而言,服務業將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亮點。
第三產業的更新換代、強勢復出是中國經濟未來的出路。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大背景下,我國現有的服務業體系面臨諸多問題,其主要體現在政府與市場職能混淆不清、營商環境差、服務業層次低、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上。
首先,政府過多干預微觀經濟并對企業粗放型管理導致政令與市場脫節,企業無所適從。中國號稱“世界工廠”,空有強大的生產能力卻鮮有強大的品牌。“中國制造”風靡全球,卻主要集中在互聯網企業、IT硬件制造業及少數的中低端機械制造業,主流服務類產品及快速消費品仍是中低端的代名詞。中國非但沒有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市場創立出著名的消費品及服務業品牌,甚至在本土或是第三世界國家仍被看做是美國、日本商品的勉強替代。很多企業寧可代工出口,不愿開發本土市場。這種放棄本土龐大市場的行為與聯合利華、保潔等國際知名消費品牌大肆在中國擴張的情形截然相反。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本土市場發育不完善,營商環境惡劣、交易成本過高,例如廣州神州的某些產品運至美國的運輸成本竟低于運至北京的成本。而如白酒、服裝、箱包等產品在海外市場售價大幅低于國內價格也是普遍現象,為國人所盡知。消費服務業本是沉淀成本很高的行業,為占領中國市場尤其是廣闊的農村市場,國外品牌不惜大量沉淀成本提早十幾年進入中國布局,并投入了巨量的廣告營銷及政府公關費用;而“中國制造”的利潤本來就低,企業自身管理經驗落后,加上政府前些年對外商的優惠政策基本上使本土企業在財務成本及經營成本等競爭力上被國外同行遠甩在身后,市場被蠶食也就不足為奇。

圖7 三大產業用電量同比增速

圖8 用電量與工業增加值背離狀態
對于占據國民經濟主導地位的國有企業,國有資產管理中政企不分、政資不分的問題仍然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對企業日常經營活動的干預有增加的趨勢[2]。長期以來,我國政府注重擴張產能型基建投資,對營商環境建設不夠重視,在交易環節中企業需涉及多個部門多項稅費,企業經營又被違背市場規律的粗暴干涉。在出現問題后,又因政出多門無確定責任人,企業合法權益缺乏保障。企業是什么?是不斷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經濟組織,是隨時根據市場變化做出理性反應的競爭主體。傳統的國有企業,雖然為國家發展做出巨大貢獻[3]。政企不分的現象無助于建設市場制度,不利于國內企業開發國內消費市場。在經濟結構亟需轉型的趨勢下,政府應當全方位轉變職能,專注建立完善的市場體制,減少對微觀層面的直接干預,降低各類稅費等交易成本,完善法律制度,這才能促進國內消費市場的健康發展。
另外,中國服務業領域發展嚴重滯后,低端服務業競爭惡化,高端服務業難成氣候。如餐飲、服裝批發及零售、房地產中介等小型服務企業遍地開花、服務質量良莠不齊。高端服務業如醫療、教育、城市交通,雖受益于政府投入的大量財力物力,實際效果和社會效益卻很不理想。居民服務消費意愿不足,一方面來源于居民收入跟不上,更重要的是高端服務產品供給短缺、質量不達標。
服務產品供給不足原因復雜。現行服務結構及產業政策高度向公辦機構傾斜,導致民間資本辦立大型民生類服務機構的能力和意愿不強,乃至廣大居民無法享受到現代服務業帶來的好處。以教育為例,財政投入、教育資源、民辦教師資格認證等幾乎不對民營教育機構開放,使得民辦學校除在部分發達地區外幾乎無法在普通大眾教育服務上與公立學校競爭。對公立醫院來說,大量的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資源過度集中于核心醫院,基層醫院資源嚴重短缺。這種結構性不均衡抑制了醫療服務業的高端供給,壓制了大眾醫療服務質量的產業升級,造成了大面積的供需不匹配。
政府對服務業應當實施以供給管理為主,管需結合的政策,一方面降低服務業門檻,實施普遍化的優惠扶持政策,鼓勵供給增長;另一方面應加強對服務類企業的質量監管,促進服務質量的提升。同時,在財政開支方面應向居民服務需求傾斜,通過消費補貼或是政府直接購買服務的方式刺激服務消費。
當消費勢必成為經濟增長主要動力的大趨勢下,應積極構建服務業發展戰略,調整服務業發展模式。政府應主要以制度建設為主,質量管理為輔,在財政分配上向大眾化服務需求傾斜,通過轉移支付引導第三產業的發展。
經濟體制改革及經濟結構調整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作。為順利完成消費增長模式的重構,在以往單純政策刺激和扶持的基礎上,政府應當轉變職能,減少行政審批對經濟的干預,維護市場秩序,降低交易成本,并矢志不渝地扶植服務業的發展,走出一條與國家發展模式相匹配的特殊道路。
[1] 余斌.經濟結構調整實現增長動力轉換[EB/OL].http://news.hexun.com/2012-05-08/141185247.html,2012-5-8.
[2] 李予陽.國企市場化改革再起航[N].經濟日報,2013-5-29.
[3] 白天亮.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10年:改革催生新國企[N].人民日報,2013-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