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巴斯大學管理學院 丁辰
盈余管理長期以來一直是會計學術領域的熱點研究話題。但關于盈余管理的界定,理論界并沒有達成一個統一的認識,多位國外學者曾從不同角度給盈余管理下定義。綜合而言,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層在公認會計原則(GAAP)的允許范圍下對于自身企業的財務報表進行適當的調整和修訂,目的是為了誤導股票持有者和市場廣大普通投資者以最大化企業市場價值從而獲利。
很多學者已經嘗試尋找有效的方法更準確地衡量企業的盈余管理程度,從而進一步研究管理者的行為以及這些操縱行為所帶來的影響。在現有的文獻中,有三種方法使用較為普遍,分別是:總體應計利潤計量法、具體應計利潤計量法和盈余頻率分布法。本文將重點關注總體應計利潤計量法,試圖從多方面對這種方法進行總結和綜合評價。
Healy[1]于1985年首次在實證研究中運用總體應計利潤模型。不過,他只是簡單地將所有應計利潤都視為操縱性的。當實際中非操縱性應計利潤所占比例相對較大時,這種度量方法顯然是不恰當的。
DeAngelo[2](1986)針對此模型提出了修正方案。他假設非操縱性應計利潤是一個隨機游走過程,也就是說,前后兩期間非操縱性應計利潤的期望變化值應為零。在此基礎上,DeAngelo以前一期的總應計利潤為基準,計算出當期總應計利潤與前期的差額,并認為此差額是當期的操縱性應計利潤。
Jones[3](1991)提出了在學術界使用頻率最高的總體應計利潤模型。他考慮到企業經濟環境和營運資本的變動可能改變非操縱性應計利潤,因此將固定資產(PPE)和銷售收入的變化值(ΔREV)作為新解釋變量加入模型。


Jones假設所有銷售額的變動都是與非操縱性應計利潤相關的,但他沒有考慮到公司盈余管理的決策會對銷售收入的賬面統計值產生影響。
Dechow,Sloan和Sweeney[4](1995)又對Jones模型進行了修正。新模型中銷售收入變化中的應收賬款的變動(ΔREC)被扣除,當期操縱性應計利潤的表達式如下:

這一調整暗含了一個新假設,即所有應收賬款的賬面變動都是管理層進行盈余管理造成的。這一模型又被稱為“Jones修正模型”。
Kang 和Sivaramakrishnan[5](1995)利用標準工具變量法(Instrumental Variable, IV)構造另一計量模型。模型中,總應計利潤由細分變量(partitioning variables)、非操縱性應計估計值和誤差項三大部分構成:

其中,非操縱性應計利潤的估計值可以從以影響其變化的因素為解釋變量的最小二乘回歸得到。Kang和Sivaramakrishnan將銷售收入和其他營業費用等變量加入回歸方程,并采用了IV法和廣義矩量法。與Jones模型相比,KS模型在檢定盈余管理方面被認為效力更強。
在構造現有總體應計利潤模型的過程中,研究者的一貫思路都是試圖得到操縱性應計利潤的擬合值來證實企業盈余管理行為的存在性。因此,對于應計利潤表現形式和組成成分的理解就是建模過程中的關鍵問題。Jones模型和Jones修正模型均是對應計利潤和可能引起盈余管理的因素變量建立簡單的線性關系,并進行回歸估計。但是對它們之間線性關系的成立并沒有任何理論基礎。另外,對于諸如“當公司沒有進行盈余管理時應計利潤如何變化”、“究竟什么因素會影響應計利潤”等問題仍然存在疑問。McNichols[6](2000)將總體應計利潤法比作“黑箱”。由于無法確定其內部構成,因此很難準確對比評價不同模型的優缺點,而通過這些模型得到的估計結果的置信度也大大降低。
變量的缺失是總體應計利潤計量法的另一缺陷。如果擬合操縱性應計利潤方程中的誤差項與遺漏變量相關,那么對于盈余管理的測定結果將是有偏的。Dechow和Lev的研究已分別證實公司收益和應計利潤的預測正誤差往往與方程誤差項之間存在相關關系。
McNichols(2000)檢驗了操縱性應計利潤和企業市值增長的相關性,發現由Jones模型和Jones修正模型估計得到的總應計利潤和操縱性應計與企業價值增長還有ROA都顯著正相關。這表示高增長的企業相對于低增長企業更有可能得到更大的操縱性應計估計值。McNichols還證明了IPO、油價等因素也與應計利潤相關。
在總體應計利潤模型中估計的基準參照點常具有局限性。一般實證研究的樣本數據有時間序列和截面數據兩種。
對于時間序列數據,估計的基準通常是公司在過去或者特定的對照時間段的盈余管理行為。但是實際中,引起操縱性應計利潤的因素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說,當期應計利潤的構成可能與之前不同。在這種情況下,當期操縱性應計的估計值就只是反映了與從前的差異,而并非真實的盈余管理操作。
另一方面,對于截面數據的估計,對照基準則是其他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但即使是處在相同產業中的相似公司也會有各自的特點和運營機制。Bagnoli和Watts[7](2000)指出,采用對比分析時會得到相對較高的公司盈余管理估計值。
針對不同數據類型樣本的估計中,參照點的選擇都不是十分恰當。這會引起當期應計利潤的估計誤差,進而造成對于公司盈余管理的測定偏差。
多位學者從不同角度對總體應計利潤模型的檢測能力進行對比分析。Dechow(1995)利用不同模型對由特定公司所組成的樣本進行盈余管理程度的檢測,之后以犯第二類錯誤(當原假設不成立時沒有被拒絕)的頻率大小為標準來評價模型的效力。研究樣本中的公司都曾被相關部門審查出有夸大報表結果的行為。結果發現所有被檢驗模型都能夠檢測出這種明顯的盈余管理操作,其中Jones修正模型的能力最強。但Dechow同時發現當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很小時,如比重不足總資產的5%,就很難被模型檢測出。
Thomas和Zhang(2001)以修正的R2統計量為標準對不同的總體應計利潤模型的預測準確性進行比較。研究得到,KS模型的預測能力最強。但Jones模型有很強的序列自相關。如果在模型中加入前期的預測誤差,其預測的準確性就能得到提高。Beneish(1997)也認為加入例如總應計利潤的滯后項和規模調整的收益回報率等其他解釋變量能夠進一步提高Jones模型的預測水平。
總體應計利潤模型都傾向于“武斷”地將應計利潤分為操縱性和非操縱性兩類。在Jones模型中,銷售收入的變化量作為解釋變量用于估計總應計利潤。這就隱含著一個假設:所有銷售收入的賬面變動都是非操縱性的。而在Jones修正模型中,應收賬款的變動被扣除,即這部分又全被視為是操縱性的。兩個模型都不能精確度量企業的盈余管理程度,前者會低估而后者則會高估。
另一方面,Hribar和Collins(2002)指出總體應計利潤模型的構造都沒有考慮到一些特殊事件的影響,例如企業并購、外匯交易等等。企業在完成并購后資產會有大幅度的增加,這時對于其操縱性應計利潤的估計就很可能出現正的偏差。
McNichols(2000)從另一角度分析了公司信貸銷售政策對于應計利潤評估的影響。信貸政策的改變會影響應收賬款在銷售總額中所占的比例。當政策被放寬時,隨著銷售額的增長,應收賬款的比例不斷擴大,這就可能造成與之前相比更大的應計利潤估計。
在這些情況下,操縱性應計利潤的估計值并沒有反映出公司盈余管理的真實影響。計量模型并不能識別出到底哪些是盈余管理行為所造成的操縱性應計。而這一問題會造成估計結果的偏誤,總體應計利潤計量法在企業盈余管理行為評估中的效力也會大打折扣。
總體應計利潤計量模型在盈余管理的研究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它的使用時間最長而且應用最為廣泛。但是根據之前的討論,這種方法并不完美,有理論缺乏、變量缺失、估計偏差等諸多問題。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估計結果的置信水平,進而影響對于公司盈余管理評估的可信度。
近幾年,一些學者嘗試著對這種方法進行改進,或選擇使用另外兩種方法,即具體應計利潤計量法和盈余頻率分布法。但是,所有的方法都有自身的優缺點。要想獲得更合理、更精確的盈余管理行為的評估,仍然需要對現有模型進行修正,或者開發新的模型。
[1] Healy P M.The effect of bonus schemes on accounting decis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5,7(1).
[2] DeAngelo L E. Accounting numbers as market valuation substitutes: A study of management buyouts of public stockholders[J].Accounting Review,1986.
[3] Jones J J.Earnings management during import relief investigat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1,29(2).
[4] Dechow P M, Sloan R G,Sweeney A P.Detecting earnings management[J].Accounting Review,1995.
[5] Kang S H,Sivaramakrishnan K.Issues in testing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an instrumental variable approach[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5,33(2).
[6] McNichols M F.Research design issues in earnings management studi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1,19(4).
[7] Bagnoli M,Watts S G.The effect of rel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n earnings management: a game-theoretic approach[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