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言秀 玉林師范學院財務處
龍 強 玉林師范學院后勤基建處
張 薇 玉林師范學院財務處
會計信息化是企業信息化的一部分,指法人或自然人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對其合法擁有或依法控制的經濟資源的價值運動過程進行科學的確認、計量、記錄、報告的一項管理活動①。它的實質是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實現會計功能,為企業管理及決策提供充分、實時、有效的信息支持。因此會計信息化是企業會計順應信息化浪潮所做出的必要舉措②。
我國企業數量雖龐大,但規模大小不一,發展階段不同、信息需求各異,經濟實力懸殊,導致會計信息化程度發展不均衡。一般來說,企業規模越大,涉足行業越多,經濟實力越強,會計信息化程度則越高;企業的規模小、業務單一,經濟實力弱,會計信息化程度則越低。
我國有相當多企業對會計信息化認識不足。在管理中普遍“重經驗“、“重市場輕財務”,認為信息化無非是“用電腦記記賬”、“買電腦購設備”、“既已電算化無需信息化”;甚至認為“能治百病”等。認識不足使會計信息化陷入“期待過高”、“急功近利”等誤區,結果導致會計信息系統癱瘓,會計信息化停滯不前。
會計信息化需要大量精通會計專業知識,具有豐富會計工作經驗,又要精通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但現實中,大多數企業會計人員為數不少,精通信息技術的人卻寥寥幾人,從事會計信息化工作的人員僅一、兩個人,或者臨時抽調幾個人,完成任務即解散。就這樣的一個會計信息化工作團隊,還要承擔整個企業的信息化建設。相對于比比皆是的會計人員,企業在會計信息化建設方面投入的人力資源是不足的。
另外,目前為止在全國尚未有一所高校開設專門培養會計信息化人才的專業。這也是信息化人才缺乏的原因之一。
企業的經營活動一般有采購、生產、儲存、銷售等部門把持,由各部門的職責與分工各有側重,管理手段不一,數據兼容性差,使各部門的信息缺乏聯系和溝通,缺少必要的信息傳遞橋梁,使信息處于相對封閉狀態,不能實現共享。
會計信息化的數據及信息直接記錄在磁載體上,記錄載體由紙質載體變為磁載體,記錄過程由手工書寫變為儲存電子符號,但是磁載體極容易受到損壞,電子符號極容易被刪除或篡改。會計信息屬于企業的核心機密之一,由于網絡利益多元化,間諜手段、病毒侵襲、暗處攻擊、惡意傳播等手段,對會計信息安全構成巨大破壞。另外操作人員日常疏忽可能對會計數據及信息造成巨大的安全隱患。盡管可以采取安裝殺毒軟件、防火墻、數據備份等預防措施,但是安全隱患層出不窮。因此會計信息化面臨著嚴峻的安全問題。
耗資巨大是會計信息化無法克服的缺點,也是影響建設的關鍵因素之一。會計信息化對設備購置、后續維護和更新都需投入巨額資金,如聯想集團2000年至今每年信息化投入超過一億元。很多企業能解決初始投入,但后期投入卻難落實,會計信息化成為“雞肋”。由于會計信息化短期內難以產生經濟效益,巨額投入與產出形成鮮明對比,直接使管理者產生“是否值得再投資”的疑問。因此會計信息化耗資巨大,對會計信息化的發展具有反作用。
企業會計信息化的現狀并不利于會計信息化的建設與發展。但是會計信息化是企業信息化中的基礎部分,它收集、分類、匯總和報告企業經濟活動的最基本的價值量的數據,它是企業管理、決策信息的來源和依據。企業只有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會計信息化道路,才能順應經濟發展和信息化發展的趨勢。
馬克思認為:“價值”就是凝聚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產品價值。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凝聚了人類的無差別的勞動,因此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都是有價值的活動。
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企業經營環境發生了劇烈變化,使企業理論研究及企業重新審視、重新認識企業本身具有的生產、經營、組織等資源,因此更加重視對企業價值活動管理。1985年,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于提出了企業價值鏈理論,他認為:“每一個企業都是在設計、生產、銷售、發送和輔助其產品的過程中進行種種活動的集合體。所有這些活動可以用一個價值鏈來表明。”③同時,他把企業經營活動分為基本活動和輔助活動兩類,基本活動包括內部后勤、生產作業、外部后勤、市場和銷售、服務等;而輔助活動則包括采購、技術開發、人力資源管理和企業基礎設施等。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關聯的生產經營活動,構成了一個創造價值的動態過程,即價值鏈。④
價值鏈理論揭示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價值鏈,在企業整個價值鏈增值目標的驅動下,將企業上下游關聯企業的經濟活動、企業本身的經濟活動緊密、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價值鏈引導著企業加強對價值鏈中的經濟活動的價值管理,實現企業資源整合和科學配置,不斷謀求降低成本,創建企業競爭優勢。價值鏈理論改變了企業的管理模式,開拓了企業價值活動管理的新視野。
價值鏈管理在企業管理中得到了廣泛運用,通過會計核算可以衡量企業價值鏈上每一項經濟活動的價值對企業價值鏈增值構成多大的影響。因此價值鏈的管理關系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處于價值鏈中的經濟活動可隸屬于不同的會計主體,因價值鏈的存在使企業會計活動延伸至不同會計主體;企業內部及外部經濟活動的結連,企業會計活動的空間呈無限擴張,完全打破傳統會計核算的界限。會計活動的外延,使企業在進行決策時要求提供準確、實時、能全面反映價值鏈中所有價值活動的經濟信息。實時反映只能在會計信息化的基礎上實現,也就是說價值鏈管理依賴于會計信息化建設。
在會計信息化條件下,為企業價值鏈管理提供實時控制,消除由企業內部、企業與關聯企業的地理空間差距和會計核算時間的差異,使處于價值鏈中的經濟活動實現無縫連接,形成對價值鏈的跟蹤、核算、控制、分析、預測、評價的管理體系,使價值鏈的價值活動管理得以有效實施。因此會計信息化是價值鏈管理的基礎。
價值鏈管理使會計信息化的突破了原有的領域與界限,創造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開拓了企業會計信息化發展的新視野;會計信息化為價值鏈管理提供迅速、準確、高度實時的管理信息,由此可見會計信息化與企業價值鏈管理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價值鏈管理擴展了會計信息化的價值空間,避免發展的誤區,可起到加速企業會計信息化建設的作用。
價值鏈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根本所在。因此必須對價值鏈加以研究,制定企業發展戰略,優化和整合自身的價值活動,從而通過價值鏈的再造創立新的競爭優勢。會計信息化是的根本目標是實現價值鏈整體增值,它完全服務于企業發展戰略。因此必須根據企業的戰略目標制定會計信息化發展規劃,建立滿足于企業發展需要的管理手段。只有緊緊地圍繞著企業的發展,會計信息化才充滿生命力,建設與發展才得到保障。
會計信息化投入大、建設周期長,設備和軟件淘汰快;既要滿足價值鏈管理需求,又要實現經濟價值,這些客觀要求迫使企業結合自身條件采取適合的建設思路。因此會計信息化必須堅持下列原則:
“整體設計”原則:也就是圍繞企業發展及價值鏈管理,對會計信息化進行整體規劃,形成會計信息化的發展戰略。
“分步實施”原則:根據會計信息化發展戰略,有步驟、有計劃地實施建設。
“注重效益”原則:會計信息化建設要強調投入與產出的關系,要謀求實現最大的經濟收益。
“因地制宜”原則:根據企業自身條件及現有的技術條件制定會計信息化實施計劃。
“匹配發展”原則:會計信息化要與企業發展的狀況相適應,信息化投入不超出自身的能力,又不能落后于對信息化的需求。
也就是說基于價值鏈的會計信息化的建設必須堅持“整體設計,分步實施,注重效益,因地制宜,匹配發展”的建設思路。
會計信息化解決方案一般包括硬件、軟件與服務三個方面。
(1)硬件
一般包括網絡平臺、使用終端、服務器,備用電源等。硬件的配置可根據企業的價值鏈設置適量的服務站點,形成企業總部、下屬部門及關聯企業的等多級應用系統網狀架構。企業在選用硬件時,不提倡“高起點、高標準、高配置”,“好大喜功”不足取。而是要堅持“通用技術”的標準,也就是盡量采用現在比較成熟且通用的設備,避免會計信息化受制于人或水土不服。
(2)軟件
一般包括操作系統、數據庫、防火墻、殺毒軟件及應用軟件等。軟件是實現數據采集、存儲、歸類、處理、應用、分析及維護等的程序,它是價值鏈管理信息的來源。軟件的選擇有“獨立開發”及“市場購買”兩條路可走:前者適合規模大、實力強的企業,但開發周期長;后者適合規模小、實力一般的企業,但市場化的軟件適應性差。
(3)服務
提供會計信息化服務的服務商能力良莠不齊。服務商存在“實力不濟”、“服務概念性開發”、“遇事則拖”等不良狀況,若選擇不當,將成為會計信息化建設的障礙。如四川長虹、哈藥集團等赫赫有名的大企業都因服務商選擇不當付出慘重的代價。企業在服務選擇時必須堅持選用“服務能力強,技術力量雄厚”的服務商。
網絡是會計信息化通信平臺。當前網絡病毒傳播猖獗,間諜手段層出不窮,暗處攻擊防不勝防,這使得會計信息化的安全形勢異常復雜。為確保會計信息化安全,應采取以下四個方面的措施:
(1)加強會計信息化制度建設。通過制度建設規范工作人員的使用和退出信息系統的行為,明確權限與分工,合理使用信息化資源,特別是局域網及互聯網的使用,減少意外發生。
(2)采取物理隔絕措施,將企業內部局域網與互聯網進行物理隔絕,以免兩網互聯互通。同時局域網及互聯網入口均需安裝防火墻,盡可能過濾不良信息。
(3)設置安全管理中心,應用加密技術進行認證、授權、訪問控制等,絕對確保價值憑證、支付手段的安全。
(4)加強員工警示教育的學習,杜絕不良習慣。日常疏忽往往造成巨大損失,是最容易發生的安全隱患。只有加強警示教育,提高員工的思想認識,才能改掉不良的習慣。
會計信息化建設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專業人才儲備至關重要。人才儲備可以通過引進、培養及管理等方式來實現。第一、通過人才引進的方式解決緊缺崗位的人才需求。第二、加強人才培養,提高員工的技術素質和操作水平。可以會計信息化項目實施為依托,通過短期專題培訓、專題學習、觀摩等手段,讓員工廣泛參與學習,提高思想認識和操作技能;充分發揮服務商的作用,盡可能讓企業相關員工參與會計信息化系統的建設工作,熟悉相關環節。第三、加強管理,實施輪崗制度、激勵制度、員工職業發展計劃等,通過降低技術人員流動性,徹底解決人才瓶頸問題。
價值鏈管理的條件下,企業采購、生產、儲存、銷售等環節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任何一個環節變動都會引起其他環節聯動;處于價值鏈上任何一個企業的經濟活動都會影響鏈條上其他企業經濟活動,因此決策信息共享是必然要求。會計信息化使企業生產環節及關聯企業的會計信息化系統實現共同協作,優化了業務流程,使價值數據及決策信息實時共享。通過共同協作及信息共享,促使企業資源進一步整合,使業務流程進一步優化。
會計信息化效益尚未有一個完整的核算方法,它的難點在于其產生收益難以準確估量,甚至不需要進行經濟量化。但是會計信息化投資必須產生效益,才能使信息化建設維持下去,因此必須加強會計信息化效益核算。會計信息化的成本包括初始投入及維持投入兩部分,很容易從會計賬簿中提取到。會計信息化的收益應是價值鏈上所有關聯企業及企業本身實現會計信息化的收益的總和,具體項目包括:手工記賬用品費用、節約辦公用品費用、節約人力資源的費用、節約行政資源、節約的其他費用、創造的價值等。會計信息化的效益即是從會計信息化收益中扣除會計信息化成本后剩余部分。若效益大于或等于0,則會計信息化是值得投資的;若效益小于0,則要視具體情況而定。由此可見效益核算直接影響到會計信息化建設進程。
基于值鏈的會計信息化建設拓展了會計信息化的價值空間,使會計信息化才充滿生命力,順應了會計信息化發展趨勢和我國經濟發展大趨勢。
會計信息化是我國經濟建設的一項國策,它關系到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是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必由之路;會計信息化建設符合當前世界提倡“低碳”、“節能”、”環保”等理念,因此每一個企業都應該按照國家的發展要求,加快會計信息化發展,把企業建設成“節約型企業”,這是企業肩負的社會責任。
[1]韋德洪.用“大財務、小會計”的觀點來定位和發展會計信息化.中國管理信息化,2005(1)14-14
[2]吉家根.價值鏈會計及其在我國的應用研究.事業財會,2008,1(111),14-16
[3]廖文龍.論我國會計信息化發展趨勢.商場現代化,2008(1)上旬,375-376
[4]顧弘敏.會計信息化發展問題研究.地質技術經濟管理,2004,26(5),83-85
注釋:
①韋德洪用“大財務、小會計”的觀點來定位和發展會計信息化.中國管理信息化,2005(1)14-14
②來源:http://baike.baidu.com/view/506968.htm
③來源:http://baike.baidu.com/view/263271.htm
④來源:http://baike.baidu.com/view/2922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