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奎 范文卿 王永超 北京化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盈余管理研究興起于20實際80年代,但是經過這么多年的研究,學術界并沒有對盈余管理的定義形成一致意見。本文借鑒Healy(1999)對盈余管理的定義,他認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者通過運用會計專業判斷或真實交易的構建,以控制財務報告的編制及重述的一種披露管理,其目的是影響利益關系者對公司業績的判斷或影響以會計盈余結果為依據的契約執行結果,最終獲取個人或企業的利益最大化。
(1)管理層與股東之間的契約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逐漸發展,企業的管理人員及股東其實是一種基于契約的代理關系,企業管理人員有責任使企業獲得效益以滿足股東的利益最大化,進而取得更多的個人激勵及報酬,所以一般管理人員個人的利益與股東的利益是一致的。但是如果企業的正常經營沒有達到既定的目標,管理人員為了迎合股東的期望及實現自己的利益,會采取盈余管理手段,來調整企業的經營業績。Guidry et al(1999)發現,以每年企業的經營業績為標準對管理層實行薪酬或股權激勵的上市公司或大型企業,在企業當年沒有達到要求的狀況下,管理層會為了謀求個人利益而選擇采用盈余管理手段來調高業績以達到考核的要求。
(2)企業與債權人的債務契約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債權人的投資,而債權人決定是否投資則依據的是企業多年的經營業績,所以企業的報表是少不了的參考資料。為了獲得較低資本成本的投資或成功的實現融資,管理人員會有動機實施盈余管理來粉飾企業的報表,從而獲得企業發展所需的資金。李延喜等(2007)研究了企業盈余管理及債務比例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兩者呈現正相關,即公司的付息債務比例越高,盈余管理的動機越強烈。
(1)IPO上市動機
根據我國的證券法的規定,企業要想發行股票必須實現3年的連續盈利,所以為了達到上市的要求,企業高管存在盈余管理的動機。張宗益、黃新建(2003)研究了企業上市前一年、上市當年及上市第一年的盈余管理行為,發現這三年中企業存在顯著的盈余管理,并且上市當年的程度最大。這正證明了IPO上市是企業盈余管理的動機。
(2)配股的動機
配股能夠實現企業的再融資,對企業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但是我國企業要想實現配股必須滿足最近三年的凈資產收益率平均應該在10%以上,且每年必須達到6%的要求,這也是為什么10%、6%現象盛行的原因。而為了實現6%及10%的配股硬性指標,企業管理層也會實施盈余管理。陳小悅、肖 星等(2000)采用修正的Jones模型來衡量企業的盈余質量,將樣本企業按ROE分為5%-9%,和12%以上三組,對兩者進行了回歸分析,發現10%-12%一組的上市公司比其它兩組操控性應計利潤要高。
(3)實現并購的動機
企業進行并購重組是實現規模效益的手段,但是企業對并購標的物的選擇及并購方式都會影響企業并購后的績效。財務決策是管理層并購決策過程中的重中之重,(Shleifer and Vishny,2003)研究發現當大股東或管理層會通過盈余管理的方式使公司的價值被高估或者低估,從而為公司在并購中帶來好處的時候。
(1)迎合監管機構的要求
監管部門是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維護市場的安定與健康發展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例如,為了保證上市公司的整體質量,我國規定企業如果連續2年虧損會被ST,3年連續虧損會被暫停上市,所以,企業為了迎合監管部門的要求,會通過盈余管理的手段來粉飾利潤,實現扭虧為盈,陳曉等(2004)通過研究發現虧損上市公司很多通過關聯交易及資產重組等形式實現了扭虧為盈。其它學者如陸建橋(1999)、吳聯生等(2007)等都發現了虧損上市公司通過盈余管理實現扭虧為盈的證據。
(2)迎合社會公眾的期望
對于一些具有壟斷性質的企業,比如能源、電信等行業。由于其特殊性會受到社會公眾及監管部門重點關注,為了降低關注度,企業管理層會通過盈余管理的方式降低企業的盈余,以避免監管部門迫于社會輿論壓力而加大對其監管的問題。同時,調低企業盈余也可以降低企業的稅負。
本文基于不同的理論與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盈余管理的動機進行了剖析,綜合來講企業進行盈余管理無非是為了滿足企業管理人員個人利益及企業的整體利益。盈余管理雖然不同于會計造假,但最終也會誤導利益相關者的投資決策,所以了解企業盈余管理動機是基礎。
但是,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還不成熟,不能完全的照搬西方對盈余管理動機的研究,特別是我國股票價格對市場的反應機制還不很敏感,所以提高股價是否是企業進行盈余的動機之一還有待進一步的驗證。盈余管理的手段是各種利益權衡的結果,盈余管理行為也可能是多種動機的結合,那么,管理層進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是什么以及盈余管理在滿足企業當前利益的情況下對公司未來的發展會產生什么影響等問題都是盈余管理研究中需要進一步探討的話題。
[1]陳小悅,肖星,過曉艷.配股權與上市公司利潤操縱[J].經濟研究,2000( 7) .
[2]Shleifer, A. and R.W. Vishny, Stock market driven acquisition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3, Vol.70, pp.295-311.
[3]吳聯生,薄仙慧,王亞平.避免虧損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市公司與非上市公司的比較.會計研究,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