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婕 河北省邢臺市醫療保險基金管理中心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小企業一般通過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獲取發展所需的資金。但是對中小企業而言,融資渠道,尤其是初期發展融資渠道非常狹窄,主要是靠自身內部積累,這種積累是非常有限的,極大的限制了中小企業的發展;中小企業有一些原因,很難獲得外源融資,即使能夠獲得,條件也非常苛刻,無法滿足中小企業的發展需要。
由于自身特征和金融服務系統不發達等原因,大多數縣域中小企業的融資比較困難。大多數中小企業經營管理不善,沒有充足的閑暇資金用于企業的再投資和再發展。究其原因,首先是中小企業融資渠道比較少,發展主要依靠自身內部積累,這就導致中小企業難以獲得中長期固定資產貸款,一旦受到意外沖擊,難以持續經營。其次是過度依賴金融機構的間接融資,金融機構受制于流動性資產充裕率等原因,不愿意對中小企業提供長期貸款支持,這也就造成了中小企業普遍的長期發展問題。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越來越尖銳,企業的管理者不得不把大把的時間用在尋找資金上。從總體分析,造成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社會外部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我國金融體制改革滯后,缺乏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中小商業銀行。我國的十幾家大銀行為宏觀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獲得了高額利潤,他們是不愿意對中小企業提供貸款的;其次是缺乏專門為中小企業融資進行擔保的機構。由于一些信息還不能共享,使已存在的一些擔保機構的社會功能不能正常發揮,這也制約了中小企業的融資努力。
第一中小企業規模比較小,固定資產有限,所以沒有足夠的抵押資產,資信水平比較低,另外也由于中小企業的固定資產有限,不符合銀行的貸款條件,借款意味著高杠桿經營。而且中小企業缺乏相應的信息披露制度,所以會極力隱瞞對自己不利的信息,這樣信息的不對稱也會導致中小企業的融資能力下降。
第二管理水平比較低。許多中小企業在設立時就先天不足,例如:許多中小企業都是家族化管理模式,缺乏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特別是在進行股權資本融資時,經常是企業陷入內斗的境地,管理更加混亂,使外部資金無法順利進入。
目前,縣域經濟正處于一個轉型期,對縣域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推動作用的中小企業還處在一個改制過程中,對于這些中小企業來講,他們還沒有發展成熟,缺乏優質的投資項目。而國有銀行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各項金融業務也處在一個轉型時期,兩者同時轉型可能缺乏利益共同點,這需要政府的大力引導。此外在經濟轉型過程中資本市場上的融資制度改革滯后和不完善,也制約了中小企業的融資能力。
加強資金的管理。首先,要加快資金的周轉,制定一套完善的、合理的信用政策,根據對需求的合理預測和對開支的合理預算,保持有效的賒賬。有效的賒賬可以大大緩解資金壓力,在刺激銷售和減少壞帳間尋找賒銷政策的最佳點。其次,盡量降低現金的持有量,提高現金的收益率,合理地安排貨幣資金的使用,減少貨幣資金的閑置。現階段中小企業獲得資金的主要渠道是以銀行為中介的間接融資。銀行是否發放貸款是在貸款審批程序基礎上,通過風險控制制度和信貸管理制度決定的。因此,中小企業只有積極改善同銀行的合作關系、從根本上解決抵押擔保問題,才可能獲得銀行的貸款。當企業發展達到一定規模時,單一的融資方式已經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在我國現有的政策和制度下,中小企業可以使用的直接融資工具主要是股票和債券,通過進入資本市場在中小企業板上市、創業板上市和境外上市,中小企業可以發行股票和債券進而獲得自身發展所需的資金。
及時抓住國家的政策制度,享受中小企業優惠政策。如國家規定核定征收企業應稅所得率幅度標準降低。新的企業所得稅核定征收辦法調低了核定征收企業應稅所得率幅度標準。其中,制造業由7%-20%調整為5%-15%,娛樂業由20%-40%調整為15%-30%,交通運輸業由7%-20%調整為7%-15%,飲食業由10%-25%調整為8%-25%等。同時,新辦法還專門增加了農、林、牧、漁業,應稅所得率為3%-10%。所得稅稅率的調整,大大的減小了企業的稅負負擔,節約了企業的自有資金,相對來看相當于企業融得了這筆資金。
在解決縣域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過程中,市場失靈、制度失靈都需要政府的干預和調節。為促進我國縣域經濟發展,推進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建設,以政府為主導解決縣域中小企業融資瓶頸約束問題,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國應進一步完善有關縣域中小企業融資的金融法規,加強對縣域中小企業的保護和扶持。為促進中小企業的融資,應通過完善《關于進一步改善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意見》來指導各地商業銀行,使其能夠改善中小企業的貸款服務,明確并穩定優惠扶持政策;此外還要修訂《擔保法》,進一步完善信用擔保制度,使擔保機構的業務運作有法可依;還應該盡快出臺《風險投資法》和《民間融資法》,為縣域中小企業的融資提供法律支持。
中小企業必須提高信息公開意識,從自身出發尋找信息不對稱的原因,解決信息不對稱的難題。一方面由封閉式管理走向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另一方面規范財務信息。。完善內部控制機制,制定一套既符合實際又可操作的財務控制標準,規范財務核算,實現財務信息的透明化。
加強中小企業間的合作。一方面建立聯保、互保關系。另一方面依靠產業集群,通過專業化的合作,達成一種長期信用關系。各企業間、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通過多次交易實現信用依存的雙贏結局,同時懲罰失信者。
信息不對稱是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信息不對稱有銀行內部信息不對稱和銀企之間信息不對稱以及銀行與監管部門間的信息不對稱,因此我們在信貸風險管理中的任務是減小信息傳遞中的損失程度并降低銀企之間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信貸風險。同時,應了解貸款投向集中的風險,信貸投向過于集中會使信貸風險聚集,從長遠看不利于金融機構的發展。因此縣域金融機構必須正確認識風險,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中小企業,準確把握國家的產業政策,向發展前景看好的中小企業發放貸款,既化解了金融機構貸款投放集中的風險,又獲得了利息收益、幫助縣域中小企業獲得融資,實現雙贏。
[1]宋柯.中小企業融資難成因及化解思路[D].重慶市:西南大學,2010.18-21
[2]郭麗婷.政府助推破解縣域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研究[D].沈陽市:沈陽師范大學,2011.39-42
[3]張久波.縣域中小企業融資方案[D].山東省:山東大學,2010.59-60
[4]張根書.淺談如何解決縣域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