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寒
(河南省濮陽市濮陽縣統計局,河南 濮陽 457100)
糧食是全民生活之本,濮陽縣是產糧大縣,因此濮陽縣縣委縣政府非常重視糧食生產,積極落實中央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盡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為糧食生產提供科學技術應用水平,使濮陽縣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濮陽縣糧食總產量連年增產,自2003年首次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后,共有九次此光榮稱號。十一五以來的幾年,濮陽縣的糧食生產年年獲得豐收,年年均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從十一五的開局之年2006年開始,濮陽縣糧食生產連年豐收,糧糧總產量連年增產,2006年濮陽縣糧食總產771702噸,比2005年增產76937噸,同比增長11.1%,以后每年糧食產量都呈增產態勢,至2012年糧食總產量達到908051噸,七年來濮陽縣糧食增產136349噸,年均增長4.09%。(附:2005年至2012年八年的糧食產量)

年份 產量(噸)增幅% 年份 產量(噸)增幅% 2005年 694765 -0.8 2009年863992 1.91 2006年 771702 11.1 2010年871076 0.82 2007年 847481 9.82 2011年908050 2.77 883552 1.43 2008年 847781 0.04 2012年
(一)加大了農業生產設施的投入力度,改善了糧食生產條件,夯實糧食生產基礎。至2012年,灌溉機電井達到15176眼,其中配套機電井13267眼,僅2012年就新增配套機井504眼,濮陽縣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105.9萬畝,節水灌溉面積49.7萬畝,旱澇保收田面積97.8萬畝,優質小麥種植面積110多萬畝,優質專用玉米種植面積50多萬畝,優質水稻種植面積30多萬畝。從而夯實了糧食生產的基礎,糧食生產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二)惠農強農政策落實到位,農民種糧積極性不斷提高。濮陽縣積極落實國家一系列種糧惠農政策,制定相關配套措施,落實各項具體工作,國家惠農支農政策的連續貫徹落實,使農民嘗到了種糧的甜頭,加之糧食價格穩步提高,糧食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程度的大幅度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明顯提高,推動全縣糧食播種面積穩步增加。2006年至2012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分別為191.18萬畝、193.44萬畝、195.95萬畝、198.78萬畝、200.55萬畝、203.37萬畝、207.00萬畝。
(三)農業科學技術的應用,提升了農業的管理水平,為糧食增產提供了保證。特別是近幾年,農業科技研發與推廣力度不斷加大,產量高、品質好的糧食新品種不斷得到推廣,推廣優質糧食品種的公司分階段進行跟蹤技術指導和服務,使農民有習慣性種田、傳統種田變為科學種田,同時糧食新品種更新換代的時間縮短,新品種更新換代步伐加快,為糧食穩步增產的提供重要保證。新品種的推廣應用,對推動糧食畝產量水平穩步提高中做出了突出貢獻。
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增加基層農技推廣隊伍的力量,實施萬名科技人員包萬村活動,為農業生產提供“供種、管理、病蟲害防治、指導”等的統一服務,促進了糧食單產與糧食品質的提升。
(四)糧食內部種植結構優化,高產作物種植面積增加。糧食內部種植結構朝著小麥、水稻、玉米等高產作物播種面積比重擴大、低產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比重減少的方向發展,有利于畝產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糧食總產量的提高。
(五)農業項目的實施,使糧食產量持續增加。通過跑項目爭取資金支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實施高產示范田、標準糧田建設、測土配方施肥等項目,為糧食生產豐收打下基礎,全縣建成高產示范田13個,測土配方施肥面積150多萬畝,配方施肥面積80多萬畝,推廣配方肥3萬多噸,改善了土壤肥力,提高了糧食產量。
(六)氣候基本適宜,為糧食生產穩步提高提供了良好條件。近五年來,對于糧食生產來說,總體上氣候利大于弊,為糧食生產穩步提高提供了良好條件。夏糧生產期間,基本以輕旱天氣為主,大部分年份的小麥生產關鍵期,如播種前、返青期、灌漿期降雨適時、適量,光、溫條件適宜;秋糧生產期間,多數年份夏播出苗后偏旱,中后期雨水豐沛,適宜壯苗生長,個別年份中后期雨水偏多,總體上適宜糧食生產。
(一)保護耕地,減少土地流失,穩定糧食生產能力。糧食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而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基礎,只有耕地在,糧食生產才能有保障,因此應不斷建立健全耕地保護制度,加大非法占地的查處力度,減緩耕地流失,確?!案孛娣e不減少、基本農田面積不減少、糧食播種面積不減少”。
(二)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增加高標準穩產、高產田。近幾年,糧食增產的幅度越來越小,2006年至2012年濮陽縣糧食分別增長11.1%、9.8%、0.04%、1.9%、0.8%、1.4%、2.7%,糧食持續增產的區間逐年減少。所以,保持糧食增產的后勁已成為當前糧食生產所面臨的重要課題。由于濮陽縣是國家級貧困縣,有七個鄉鎮緊臨黃河,中低產田較多,影響糧食畝產水平,但也是糧食生產實現持續增產的潛力所在。只要對中低產田進行科學改造,增加畝產量,提高糧食平均生產能力,糧食增產還有空間。因此增加資金和科技投入,加大對中低產田改造、擴大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實施糧食持續增長目標的重要措施。
(三)加強農田水利管護,提高農田水利設施使用效率。農田水利設施是農業生產的重要保障,因此,首先要加大農田水利設施養護管理投入,優先安排已有農田水利設施的管護費用,確保其運行正常,做到旱時能澆,澇時能排。其次要提高農田水利設施的使用效率,由一家一戶為單位的自由使用方式轉變為合理安排,統籌使用,共同管理的有序方式,減少資源浪費,提高農田水利設施的使用效率。
(四)整合土地流轉資源,擴大土地經營規模,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目前,廣大農民經營的耕地多為“巴掌田”,為農業機械化耕作和管理帶來了諸多不便。同時由于農村人口大規模向城鎮流動,農業兼業化、勞動力老齡化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對土地也缺乏科學有郊的管理,因此對土地進行科學有郊的流轉達成規模經營已成為當前土地經營的主要問題。農村勞動力的缺乏和對農耕地管理的不科學性會影響糧食生產,因此推進糧食穩定發展,必須大力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培植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市場主體,著力培育新型農民,以達到糧食生產能力的提高。
(五)發展統一協作的農業生產服務組織,提高糧食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以農戶為單位的自主化生產仍然是當前糧食生產的主要形式,影響了糧食畝產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建議由政府引導、組織建立農業生產服務組織,切實解決因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導致管理粗放的問題,確保糧食生產能力再提高。農業生產服務組織可以根據各村的實際情況,建立專業型農業生產服務組織和松散型服務組織模式。專業型農業生產服務組織由村、組文化素質較高的留守人員組成,推選服務組織負責人統一指揮,實行統一耕種、施肥、澆水、病蟲防治、收獲等。松散型服務組織由鄉村干部協調、指揮,按戶以義務工的形式納入到服務組織中,根據需要安排農業生產活動。
(六)加強農作物耕、種、管技術培訓,確保糧食作物生長期的健康生長。首先確保播種出苗率,解決缺苗斷壟現象,小麥播種后實施強度鎮壓,確保出苗率;對于秋糧,要大力推廣玉米套種技術,使夏播時間前移,提高播種出苗率,促苗早發;播種前期注意墑情,為種子發芽、出苗提供良好環境,注意苗情在生長各階段的病蟲害,做到早發現、早防治、預防病蟲害的漫延,確保糧食生長期的健康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