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莉彬
(福州植物園,福建 福州 350012)
平潭綜合試驗區是我國第五大島,位于福建省東部沿海,為福建第一大島,界于北緯 25°15'-25°45',東經 119°32'-120°10'。東瀕臺灣海峽,距臺灣新竹僅126公里(68海里),是大陸距臺灣最近的海島;西臨海壇海峽,南與莆田市南日島隔興化水道相望,距廈門港130海里;北與白犬島相對峙,距福州市120公里,在海西發展戰略中具有重要的區位優勢。開放開發平潭是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的一項重大舉措,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省委省政府充分重視平潭綜合試驗區生態環境的營造,擬將其打造成臺灣同胞進入祖國大陸最美的“入戶花園”,成為我國東南海疆對臺經貿和人文交往的重要窗口。

平潭區位圖
近年來,平潭綜合試驗區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取得較大的成績,改善了平潭的生態環境,但是與省委省政府“將平潭打造成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森林花園島”的要求,還存在很大差距。2009年,受省委省政府的委托,規劃編制組在對平潭綠地現狀進行深入調查的基礎上,充分發掘當地的自然、生態、人文資源特色,因地制宜地進行城市綠地系統布局,形成“一環、兩片、三軸、四帶、六園、七區、多廊道”的綠地規劃格局,營造了具有獨特魅力的海島城市綠地系統。

海西經濟區空間戰略構想圖
近年來,平潭城鄉綠化成效顯著,已由單一的海岸林帶向帶網片相結合發展,從單一樹種、林種向多樹種多林種發展,從粗放經營向集約化經營發展,從荒山荒灘造林綠化向城鄉園林化發展。2010年平潭森林覆蓋率達到33.9%,但城市總體綠化水平較低,城市園林綠化總體規劃滯后。
(1)公園綠地
目前,平潭城區中只有翠園一處較大公園綠地(面積為7.39ha),使用頻率最高的社區公園和街旁綠地基本沒有,人均公園綠地面積較低,大大影響公園綠地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發揮。這種狀況也遠遠不能適應今后城市發展成為國際海濱旅游勝地高標準和高要求的需要。
(2)生產綠地
平潭擁有少量生產綠地,離國家2%的建設標準還有較大距離。目前的規模不能滿足平潭今后城市發展的需要。
(3)防護綠地
現有防護林中樹種比較單一,植物群落結構簡單,易遭受病蟲害襲擊。基干林帶老化,自然枯死、斷梢和病蟲害嚴重,防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減弱,二代更新速度緩慢。平潭島東側的沿海四個主要風口(海壇灣、壇南灣、流水半島、長江澳等)已有綠化,但防護林體系不健全。其中海壇灣沿海防護林由于靠近城區,人為破壞嚴重,現狀綠化非常薄弱。
(4)附屬綠地
附屬綠地的總量偏小,綠化率普遍不高,樹種使用較為單一,養護措施不到位。舊居住區不太理想,綠地率較低,且植物的種類單一;新居住區、學校等樹種數量相對豐富,但養護有待提高。道路綠化綠地少且樹種單調,主要行道樹為小葉榕、高山榕和刺桐。
(5)其他綠地
其他綠地現狀普遍面臨樹種單一、林相衰敗、結構與功能較差等狀況,迫切需要進行林相改造,并配以彩化、香化樹種。此外,還有一些經濟開發項目,注重近朝效果,不能做到把發展經濟和建設環境協調、和諧地統一起來,使林業資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導致局部面臨環境重新惡化。
(1)良好的地理環境。平潭為福建省第一大島。境內山體豐富,并有福建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三十六腳湖。良好的地理環境為平潭進行大面積的綠化提供了場地,沿湖、沿海、沿山可以做到內外結合,構成良好的綠地生態空間和優美的山水相融的環境。
(2)優越的氣候條件、豐富的植被種類。平潭地處南亞熱帶半濕潤海洋性季風氣候區域,特別適合常綠闊葉植物以及南亞熱帶植物的生長,其物種多樣性較為豐富。
在規劃中可用的鄉土植物數量較大、選擇范圍較廣,在樹種選擇方面能較好地體現因地制宜。
(3)領導的高度重視,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經濟區決策部署等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規范、規劃的出臺等。
1.2.4 居民生態環保意識的加強以及呼吁改善人居環境的迫切要求。
城市特色主要由兩方面因素構成,一方面是自然景觀資源特色,另一方面是人文景觀特色。
平潭的蝕余景觀、象形山石和沙灘、洞穴等自然景觀資源獨具特色。
(1)蝕余景觀
由于長期的海水侵蝕和風砂磨蝕,花崗巖體形成參差不齊、形態各異的奇巖怪石群,分布于大小島礁上,以其“奇趣”,吸引游人。構成蝕余景觀主要是在構造發育的基礎上,受海水侵蝕而形成的海蝕溝槽和海蝕拱橋,以奇險、粗獷為特色,分布在坡度大、斷裂發育的基巖海岸一帶,如流水鎮王爺山東南側的“神兵谷”、“仙人谷”的海蝕溝,白青鄉青峰村西北向的海蝕溝和海蝕拱橋等。其中青峰海蝕拱橋,橋孔朝向北偏東65°,孔高10米,寬5米,橋面厚10米。海浪沿橋下海蝕溝洶涌而入,浪花飛濺數十米,宛若風卷雪花,蔚為壯觀。

(2)象形山石
平潭象形山石形肖、量多、分布集中。初步統計,全縣擬人狀物的象形山石有100多個,集中分布在海壇島南部的南寨山、三十六腳湖畔、敖東鄉,僅南寨山上就有30多個石景。其巖性絕大多數是花崗巖,主要塑造營力是風沙磨蝕和巖體風化。主要景觀有南海鄉塘嶼南端的“海壇天神”,蘇澳鎮看澳村西“半洋石帆”,以及南寨山象形石景群等。
(3)沙灘
平潭岸線長達480公里,海濱沙灘長約70公里,主要分布于海壇灣與壇南灣內。其中2.5公里以上的有8處,較大的有流水澳6公里,大福澳6公里,長江澳5公里,龍鳳頭灘4.5公里。灘面廣闊,坡度平緩,沙質適中、潔凈,無污染,無有害生物,主要特征值基本接近國外度假海濱沙灘的要求。沙粒細小,晶瑩潔白,主要特征值接近國外度假海濱沙灘的要求。
(4)洞穴
由于長期海蝕作用與花崗巖體傾覆斜疊形成的洞穴,多見于海蝕崖下部或巖石密布的山頭上。其中海蝕型的洞穴主要有流水王爺山南坡陡崖下部的“仙人洞”和敖東錢便澳蝙蝠山的“蝙蝠洞”;堆砌型的洞穴主要有敖東大福村東邊山的“九龍洞”、“一片瓦”和南寨山鱷魚峰上的“三角洞”。
平潭歷史悠久,縣內人文景觀類資源的基本類型有16種,以古文化遺址、古軍事遺址居多,其次為摩崖石刻。保留著多處古人類遺址,如新石器時代遺址有平原鄉殼丘頭遺址等8處;商周時期遺址有白青鄉伯塘村北的馬鞍山遺址等6處。殼丘頭遺址是福建境內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之一。明清時期抗倭抗清的古營寨及煙墩、烽火臺等軍事遺址有10多處。平潭的古廟宇頗有特色,以石為主,古樸穩重,有始建于元代的霞海寺、龍興寺,建于明代的五福廟,以及建于清初的霞嶼天后宮等。平潭的摩崖石刻非常豐富,最早的摩崖石刻是鐫刻在蘇澳鐘門山上的“梯云嶺”3字,據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平潭還擁有世界級的水下文物資源,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古沉船發現最密集的地區。
突出“山、海、花”交相呼應的城市風貌特色,以水系為紐帶,以文化為脈絡,以綠化為載體,實現“綠樹環繞、鳥語花香、海水相擁”的森林花園島景觀格局,把平潭規劃成生態人居島、休閑度假島、綠色智慧島,成為國際化海濱旅游勝地。
按照遠近結合、兼顧發展速度及城市規劃的特色化要求,對比國內外綠化先進城市指標、國家園林城市基本指標,參照國內外部分城市的建設標準,并結合當前實際情況,提出平潭綜合試驗區城市園林綠地的規劃指標。

表1 平潭綜合試驗區規劃期末(2030)主要綠地指標與國家、廈門有關標準指標對照一覽表
依據對平潭資源條件的調查分析,城市特色研究,為了實現綠地系統規劃特色目標,規劃形成“一環、兩片、三軸、四帶、六園、七區、多廊道”綠地系統布局結構。
(1)“一環”:海壇島環島濱海防護綠環(綠圈)
(2)“兩片”:東北部山林綠化景觀片(含君山、王爺山、石牌洋景區、十八村省級森林公園)、東南部山林綠化景觀片(含三十六腳湖、南寨山、將軍山景區)
(3)“三軸”:一個南北向、兩個東西向綠化景觀軸。南北向綠化景觀軸位于海壇島的中部,沿壇西大道兩側各退30--50米綠地形成的綠化景觀軸,基本上將海壇島分成兩部分。東西向綠化景觀軸其中一條位于海壇島中南部,沿平潭海峽一橋、牛寨山公園至澳前,綠地寬度700—1000米;另一條位于海壇島中北部,分隔科技文教區與中心商務區,沿福平大道兩側各退200米綠地形成的綠化景觀軸,兩條東西向景觀軸基本上將海壇島三等分。

(4)“四帶”:長江澳濱海生態防護景觀帶、海壇灣濱海休閑綠化景觀帶(含海島國家森林公園)、壇南灣濱海度假休閑綠化景觀帶、山岐澳濱海運動休閑綠化景觀帶,其中長江澳、海壇灣、壇南灣三帶主要具基干防風林帶功能。
(5)“六園”:中央公園、牛寨山公園、幸福湖公園、竹嶼湖公園、嵐城湖公園、金井湖公園,主要為規劃的全市性公園。
(6)“七區”:包括平潭國家級名勝景區中五景區(半洋石帆、君山、王爺山、南寨山、將軍山)、三十六腳湖水源保護區、竹嶼口生態濕地保育區。
(7)“多廊道”:包括生態綠廊和道路綠廊。
生態綠廊是指從山林生態背景中延伸出多條寬度在100—200米的綠色景觀廊道和城市組團之間的組團隔離綠帶,直達海灣,呈楔形狀。既有良好的景觀視線,又起到由生態背景片林向城市內部園林綠地滲透與過渡作用,且為城市建成區輸送大量新鮮空氣。道路綠廊主要是指沿快速路和城市主干道兩側的綠化廊道。
一環、兩片、三軸、四帶、六園、七區、多廊道的綠地系統布局結構充分體現平潭綜合試驗區自然地貌的結構特征,要實現該布局結構,就要求城市土地使用和城市建設發展具有宏觀調控力和長遠目標,強化城市綠地系統網絡布局,以保護自然環境為前提,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
(1)海島氣候特色
平潭綜合實驗區的綠化樹種選擇要根據平潭的不同區域具體小氣候條件,尤其要考慮風力及風向的影響,分段分區域、科學地選擇適宜的植物。
在平潭島的外圍及強迎風面以綠為主,仍以木麻黃、相思類(如臺灣相思、馬占相思、卷莢相思等)、濕地松等作為基調樹種,形成綠色屏障。在平潭島內圍的小氣候環境內,可以根據不同景段的造景需要選擇品種,可選擇多種抗性強、觀賞價值高的植物品種,如秋楓、盆架木、水同木、水石榕、川楝、小葉欖仁、大葉杜英、臺灣欒樹、黃槿、南洋杉等。通過喬、灌、草本植物的合理搭配,形成“四季常綠、四季有花、四季變化”的立體園林景觀。
(2)人文地域特色
道路景觀設計要堅持高起點、高標準,注重充分挖掘閩臺人文、植物、地域的共同特色,分主題設計,可結合不同路段設計一些雕塑小品、景石或選擇一些特色植物。城區主干道應以樹形優美的基干樹種為主,輔以花卉、地被等植物,依據樹種的不同,可營造突出閩臺植物特色的主題景觀路如秋楓路、臺灣欒樹路、巴西乳香路等,形成獨具特色的城市道路景觀。
城市的綠地系統規劃,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城市的特色風貌,為創造城市的持久吸引力、競爭力和發展潛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對重新塑造城市特色發揮了重要作用。平潭綜合試驗區綠地系統規劃從“整體生態島”的思路出發,構建全島大地綠化景觀系統,對島上生態海岸、生態山林、生態農田、生態水系四大生態系統進行控制性保護,結合城市“一島三區三片”的布局特色,以營造“山、海、城、林”景觀特色及“二大沙灘、六大景區”的海濱風光為中心,建設“生態型風景旅游寶島”,彰顯城市特色。
[1]張春祥,武輝,梁繼紅.關于城市特色的研究與構建[J].城市研究,1998,(03)
[2]馮佳.鹽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特色[J].研究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