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寶英
(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高職院?!豆芾韺W基礎》課程教材編寫創新思考
——基于基層管理者勝任素質的培養視角
辛寶英
(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基于現有《管理學基礎》教材編寫存在的主要問題,為貫徹落實教育部《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試行)》對高職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本文以基層管理者勝任素質模型的研究成果作為《管理學基礎》教材改革創新的依據,提出以培養職業能力為主線創新教材內容體系、體現工學結合高職特色創新教材編寫模式、建立校企合作的優秀教材編寫團隊等措施,對《管理學基礎》教材的編寫進行試探性的改革創新。
《管理學基礎》;基層管理者;勝任素質模型
為了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的“統籌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和“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的職業教育發展規劃要求,加強高等職業院校教學基本建設和專業建設,教育部于2012年底組織制訂了部分《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試行)》。專業教學標準提出,高職院校應以培養職業能力為主線構建課程體系,以工作崗位實際為導向創新教學模式,主動適應國家產業發展戰略的新要求,促進中高職銜接和技術技能人才系統培養。這就要求高職教材的編寫必須與高職教育的發展相適應,滿足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求,體現高職教育的特色。但是,現有的《管理學基礎》教材仍然存在高職教育特色不足、實踐技能突出不夠、教材編寫力量相對薄弱、編寫框架雷同、內容陳舊更新緩慢、忽視學生的主動參與等諸多問題,因此應針對高職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特點,堅持“必需、夠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從教材內容體系、編寫模式和編寫團隊方面對現有《管理學基礎》教材進行改革創新。基于本課程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基層管理崗位的初步管理技能與素質,使學生真正地“走進管理”,我們進行了基于基層管理者勝任素質培養視角的《管理學基礎》課程教材編寫創新思考研究,以期對本門課程的教材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勝任力素質(ComPetency)一詞來源于拉丁語Competere,由世界著名心理學家美國哈佛大學的麥克利蘭博士(MeClelland)在1973年《美國心理學家》雜志上發表的名為《測試勝任力素質特征而非智力》的文章中首次提出。他在文章中指出:決定一個人在工作上能否取得好的成就,除了擁有工作所必需的知識、技能外,更重要的取決于其深藏在大腦中的人格特質、動機及價值觀等(David.C.MeClelland,1973)。根據基層管理者的角色和職責分析,結合文獻調查法、行為事件訪談法、專家小組、評價中心以及問卷調查法的分析結果綜合來看,一名優秀的基層管理者勝任力素質不僅包括傳統認識中的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四大管理能力,對自我管理、團隊管理和組織管理等能力也有著較高的要求。同時基層管理者應對整個企業經營與管理各環節之間的相互關聯有一定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勝任基層管理者角色[1]?;鶎庸芾碚邉偃嗡刭|模型具體如圖1所示。

圖1 基層管理者勝任素質模型
目前,高職高專管理學基礎教材主要有兩類:第一類是由國內學者參考國外著名管理學家撰寫的管理學教材而編著的。代表作有2010年2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周三多主編的《管理學》(第3版)。本教材是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百門精品課程教材建設計劃”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和高等學校工商管理類各專業核心課程教材。全書共分18個章節,主要對管理學的基礎知識作了介紹,具體內容包括管理活動與管理理論、管理道德與企業社會責任、信息與信息化管理、決策與決策方法、組織變革與組織文化等。教材體系全面、內容新穎,體例活潑、通俗易懂、語言流暢。第二類是單鳳儒主編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管理學基礎》,本書第四版形成了以中層部門或小單位為研究對象、以中基層管理者管理實務為研究重點、重視領導職能的研究內容體系。教材強化能力培養,構建了以能力培養單元為基礎的結構體系,設計了管理職能+管理實務+管理技能的三層架構教材結構模式。先后被全國二百余所高職院校使用,受到師生的廣泛歡迎與好評。但經過仔細分析,《管理學基礎》教材編寫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1、編寫框架雷同,教材架構模式單一
受國外編寫的《管理學》經典教材編寫框架的影響,國內絕大多數學者編寫的《管理學》教材的框架體系基本相同:首先對管理學的基本概念、管理學的形成與發展等基本問題進行闡述,然后從橫向的角度按照管理的職能逐一編寫而成,教材內容也基本一致。如周三多以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創新為主線對管理學的基礎知識做了介紹。單鳳儒首先介紹了管理系統與管理思想;然后重點闡述了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四大職能;最后講述企業管理,以供與企業管理相關專業選修。楊文士則借鑒哈羅德·孔茨的《管理學》教材結構,按照計劃、組織、人事、領導、控制展開。
2、課程內容陳舊,教材研究嚴重滯后
管理學是一門不斷發展的學科,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管理學學科知識也在快速地更新,不斷更新的管理學理論知識也應該融入到管理學的教材之中,《管理學基礎》教材內容就要不斷與時俱進、更新內容。國外編寫的經典《管理學》教材在這方面做得特別好,如:哈羅德·孔茨的《管理學》修訂再版達十次之多,且每次修訂再版時,都會把最近的管理學研究成果寫入修訂版之中,以反映管理學的最新前沿研究成果。而國內的《管理學》教材能夠做到這一點的特別少,盡管也有部分教材不斷再版修訂,但重新修訂之后更新的管理學知識內容卻也是往往與實際脫節,空洞呆板。如:引用的部分案例過時,缺乏實際意義;部分案例和課程內容結合不緊密,令人費解??傊?,目前的《管理學基礎》內容陳舊過時,研究嚴重滯后,不能及時反映當前管理中面臨的新問題、新機遇,不易引起學生的共鳴。
3、高職教育特色不足,實踐技能突出不夠
高職教育教材應做到以“加大課程建設與改革的力度,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為指導思想,針對高職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特點,堅持“必需、夠用”,突出能力本位,重視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突出高職教育特色,堅持以應用為導向,遵循好教好學好用的思路,依據管理過程為主線來編寫。但現有的《管理學基礎》教材基本都是從普通本科院校教材壓縮而來,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連貫性,但在實踐性方面仍相對較弱,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作用較少。
4、教材編寫力量相對薄弱,企業參與較少
國內每年出版發行的《管理學》教材非常多,但是細數這些教材,包括部分有影響力的在內,沒有一本能夠與斯蒂芬·羅賓斯等國外學者編著的《管理學》教材相提并論。究其原因,無非就是國內管理學領域的教師編寫教材多是自發的行為,是出于評定職稱的需要,而不是為了解決教學急需,教材的編寫方式一般都是幾個高校協作規劃、自由結合,不能充分發揮校際間骨干教師聯合攻關的作用,教材編寫力量相對薄弱。另外,目前高職教材的編寫人員多為一直從事理論教學而無實踐經驗的大學教師,校外行業專家參與較少,編寫隊伍沒有充分考慮校企合作。
5、忽視學生的主動參與,沒有考慮高職學生特點
教材不僅是教師的教學用書,更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因此,高職《管理學基礎》教材的編寫要考慮高職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特點,從而吸引學生閱讀并主動地參與學習。但是,國內學者編寫的《管理學基礎》教材往往是“以教師為中心”,注重“可教性”忽視“可學性”,學術味較濃,實踐性欠缺,案例枯燥不生動,文字多,圖表少,編排單一,無法激起高職學生的閱讀興趣,更不用說吸引他們主動地學習和探索了。
為了貫徹《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試行)》提出的高職院校應以培養職業能力為主線構建課程體系,以工作崗位實際為導向創新教學模式,以及高職院校教學對象、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變化,高職教材編寫必須與高職教育的發展相適應,滿足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求,體現高職教育的特色。筆者針對高職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特點,以任務為驅動、以項目為導向,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從教材體系和編寫模式方面對《管理學基礎》教材的編寫進行了試探性的改革創新,而基層管理者勝任素質模型研究結果則為《管理學基礎》教材的編寫創新提供了依據。
1.以培養職業能力為主線創新教材內容體系
按照培養基層合格管理者的總體要求,依據基層管理者勝任素質模型研究結果,從能力培養的角度出發,結合高職學生的心理特征,筆者對《管理學原理》教材的管理學知識進行解構重組,將教材內容整合成認知管理、履行管理職能和管理能力應用三大部分。認知管理篇針對學生對管理學知識一無所知的狀況通過介紹什么是管理、管理者是誰、管理的職能是什么、管理系統由哪幾部分構成以及管理思想的演進,增強學生的管理意識并初步認識管理,對如何做一個好的基層管理者有一個大體的了解。管理職能篇主要介紹基層管理者在實際管理中所承擔的工作職責或管理活動整合成的一系列管理職責任務與實務,培養學生履行管理職能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管理能力應用篇主要介紹基層管理者勝任素質模型中的六種管理能力在實踐中的應用。改革創新后的教材內容體系具體如圖2所示。

圖2《管理學基礎》教材內容體系
2.體現工學結合高職特色創新教材編寫模式
基于當前的《管理學原理》教材還沒有按照項目導向來編排,為了體現高職教育特色,工學結合,《管理學原理》教材全書應按照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理實交融的編寫原則來編寫。全書可將創新后的教材內容體系中的認知管理、履行管理職能和管理能力應用三大部分整合為三個項目:認知管理——創建模擬公司、履行管理職能——模擬公司管理、管理能力應用——走進企業。按“項目—模塊—任務—問題—知識點”的思路實施編排,最終實現“知識點—問題—任務—模塊—項目”整個過程的完整學習。這種編排模式體現工學結合的高職特色,既注重學生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又注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與提高綜合素質的緊密結合。
3.建立校企合作的優秀教材編寫團隊
為了體現高職教育特色,高職《管理學基礎》教材要體現以“職業能力為主線”,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任務為載體、學生為主體、能力訓練為目標”,在學中做,在做中學,“教、學、做”的一體化。這就要求高職《管理學基礎》教材的編寫團隊既要有來自教學、科研一線崗位業務素質較高的知名管理學專家,又要吸收一部分企業一線的行業專家參與,共同編寫教材。這樣就既保證了教材的理論性,又保證了教材的實踐性,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避免了缺乏實踐經驗的教學一線教師閉門造車現象的出現。
[1]葉萍.基于基層管理者勝任力培養的高職《管理學基礎》課程改革[J].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1):61-63.
[2]David.C.MeClelland.TestingforcomPeteneyratherthanforintelligenee[J].AmerieanPsychologist,1973,(28):l-14.
[3]趙善慶.高職高專管理學基礎教材建設問題[J].高等職業教育,2011,(04):38-40.
[4]蔡翔.《管理學》課程教材編寫的改革思路[J].教育與現代化,2007,(09):41-44.
[5]教育部.《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總體情況介紹[DB/OL].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網,http://www.tech.net.cn/web/ articleview.aspx?id=20121227104602228&cata_id=N002
(責任編輯:閆麗君)
G712.4
A
1008—6153(2013)02—0138—03
2013-03-17
辛寶英(1978-),女,山東濱州人,工商管理碩士,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