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必勝
(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公共危機應對中的地方政府責任問題探究
孫必勝
(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公共危機的爆發,對地方政府而言是種巨大考驗和挑戰。公共危機發生時,責任政府與失職政府在公共危機應對中有不同的表現,其原因在于政府執政理念、權力監督、責任追究、信息公開、執政能力等方面相異。強化公共危機應對中的地方政府責任,要從轉變政府執政理念、加強權力監督、完善責任追究機制等方面采取措施。
公共危機;地方政府;信息公開;責任意識
當今中國社會轉型仍在繼續,因不可抗力因素所致公共危機亦頻頻發生。然而,面對突如其來的公共危機,各地方政府在其行政區域范圍內,因其執政理念、能力大小、責任意識不同,其應對公共危機方式方法也不盡相同。
所謂公共危機,是指那些突然發生的、攸關公共利益的、對于組織的生存與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急需管理者快速應對的事件。[1]地方政府在應對公共危機的過程中,無非有兩種應對方式:一是及時通告公布危機信息——“揭蓋子”;二是竭盡所能掩蓋事實真相——“捂蓋子”。
(一)責任政府之所為——“揭蓋子”
所謂責任政府,是一種對公民承擔明確責任、切實履行其職能的高效、廉潔、誠信的政府。責任政府在應對公共危機之時,理應從容應對。在公共危機發生之前做好角色定位,確立危機應對的主體地位,未雨綢繆,洞察危機發生前的不良征兆,以不變應萬變。危機發生之時,深入實地調查事情真相,及時公布于眾,消除民眾的恐慌心理,穩定社會秩序。
(二)失職政府之所為——“捂蓋子”
當公共危機發生時,部分地方政府因其能力有限、執政為民理念缺失、責任意識淡薄,往往會做出匿災不報的不良作為——“捂蓋子”。“捂蓋子”看似可以解決問題,實則不然,大事化不小,小事化不了。“蓋子”越捂越緊,危害越來越大,原本可以防微杜漸之事,卻造成一發不可收拾的嚴重后果。
(一)“官本位”思想影響
所謂“官本位”,就是以官為本,以官為尊,以官為貴,一切為了當官,把是否為官、官的大小作為基本的價值尺度來衡量一個人的成就、身份、地位。[2]當公共危機爆發之時,部分領導干部首先想到的是頭頂上的“烏紗帽”是否可保,通常的做法便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置民眾的生命財產于不顧。
(二)權力監督弱化
無論是在事前、事中還是事后的公共危機處理過程中,地方政府都是首當其沖的應對公共危機的第一權力人。在公共危機爆發之后的第一時間,地方政府理應知曉危機發展的整體情況,發揮第一權力人應有的主導作用。然而,權力的最終載體是人,因具體的職責而產生的權力,帶有個人色彩,由于監控不力,往往會產生借國家的力量給個人謀私利的現象。[3]權力監督的弱化,導致非政府組織和個人在應對公共危機之時,難以參與其中,難有發言權利,這便更助長了地方政府的亂政行為。
(三)危機責任追究機制不健全
目前,中國在處理公共危機事件之時,雖有問責,但問責不夠具體、程序不夠規范,且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責任追究機制。沒有完備的機制保障,地方政府主要領導干部在應對公共危機之時,沒有足夠的警惕之心和重視之意,從而導致對公共危機事件的處理往往草草了事。公共危機應對管理中的責任追究制度事關危機處理的速度、力度和滿意度,中國自2003年雖大范圍實行了行政問責制,但責任追究形式重于內容,避重就輕,甚至部分主要責任官員仍可“逍遙法外”、“安之若素”。
(四)信息公開制度執行力度不夠
信息之所以需要公開,乃是基于民眾最基本的知情權。知情權是公民參與國家政治的前提,信息公開是國家權力主體對公民對社會的義務,是實行民主政治和法治的基本原則之一。[4]中國自1995年實行“依法治國”方略后,一些省市先后建立了“政務公開”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也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雖然條例早已施行,但匿災不報之事仍時有發生。原因在于信息公開制度并未引起地方政府相關部門的足夠重視,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也未嚴格按照信息公開程序辦事,信息公開法治化不夠深入。
(五)危機應對經驗與能力不足
當地方性的重大公共危機爆發時,部分地方政府尚無經驗可以憑借,又因其應對能力不足,往往難以應付,無奈之下做出錯誤的行政決策——“捂蓋子”。企圖通過匿災不報的方法,消除公共危機給地方政績帶來的不利影響。
如何才能有效提升地方政府應對公共危機的積極性與效率,強化公共危機應對中的地方政府責任是根本。
(一)提倡“民為本,官為輕”的理念
強化公共危機應對中的地方政府責任,首先要轉變行政思維,轉變過去的官本位思想,提倡“民為本,官為輕”的理念。地方政府對危機的反應與管理注重“仁”政與民心的爭取,堅持“以人為本”。官員政績的好壞,關鍵在于民眾滿意與否,民才是地方政府權力合法性的根本性來源。無民則無從談政,沒有民眾的支持,即使地方政府在應對公共危機時“捂”得再緊,也終將“露餡”。
(二)加強權力監督
權力主體是腐敗行為的主導因素,必須將公共權力主體的產生和更替納入法制化、公開化、程序化的軌道,這是我們遏制腐敗的“第一道屏障”。[5]地方政府作為應對危機的第一權力人,并不代表非政府組織和個人無權過問危機之事,應讓各權利主體都能參與其中,共同應對公共危機事件。在公共危機應對的過程中,保證地方政府權力必要集中的同時,應合理分散其權力,以確保權力在可監督的范圍內發揮其最大效用。
(三)建立健全危機責任追究機制
如何避免地方政府在處理公共危機事件之時“捂蓋子”現象的出現,關鍵在于應建立健全危機責任追究機制,對公共危機事件處置不當的主要官員,進行必要的懲戒甚至是刑事處分,以增強其責任心。責任追究的最終目的不在“罰”,而在“懲前毖后”,起警示之作用。重實質,不重形式,堅決避免“替罪羊”現象的出現。
(四)嚴格遵照信息公開原則
地方政府主要領導干部在應對公共危機之時,要敢于披露事情真相,嚴格遵照信息公開原則,強調危機處理時把握信息發布的重要性:1.Tell You Own Tale(以我為主提供情況)。強調政府牢牢掌握信息發布主動權;2.Tell It Fast(盡快提供情況)。強調危機處理時政府應該盡快不斷地發布信息;3.Tell It All(提供全部情況)。強調信息發布全面、真實,而且必須實言相告。[6]此外,還需形成規范化的信息公開制度,完善信息公開法制化進程。
(五)增強地方政府應對公共危機的能力
在危機爆發之前,學會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將危機“管理”工作轉變為危機“治理”工作,并將其納入日常行政工作范疇之內。在應對公共危機事件時,需加大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建立公共危機應急指揮系統,以確保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機面前能夠從容面對,而不是去捂緊“蓋子”,平添事端。
公共危機事件的爆發,對地方政府而言是巨大的考驗和挑戰。作為維護一方平安的地方政府,負有不可推托的責任。唯有增強政府的責任意識和責任能力,予以足夠的重視,各權力機關和權利主體才會積極動員起來,眾志成城,齊心協力,共度難關。
[1]汪玉凱.公共危機與管理[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6.
[2]鄭焱明.論“官本位”意識的根源、危害及治理對策[J].江西社會科學,2003,(5).
[3]李陽.構建權力監督機制的防腐平臺[J].理論前沿,2003,(20).
[4]郭道暉.知情權與信息公開制度[J].江海學刊,2003,(20).
[5]李陽.構建權力監督機制的防腐平臺[J].理論前沿,2003,(20).
[6]張元飛,金龍,張婧.略論突發性公共事件處置中的信息公開問題[J].云南檔案,2010,(1).
(責任編輯:王友才)
D630
A
1008—6153(2013)02—0166—02
2013-02-25
孫必勝(1985-),男,安徽蕪湖人,碩士,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