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翠
(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馬克思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周翠
(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礎上,根據當前國際形勢,并結合中國實際國情,所形成的重大戰略思想。同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也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以及人自身和諧發展的和諧社會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和諧社會;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人與人和諧;人自身和諧發展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構建和諧社會,就是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人自身的相互關系的和諧統一。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從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人自身和諧發展這三個方面論述了未來社會發展,從而形成了馬克思主義和諧社會理論,也為現當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借鑒。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正是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特點和實踐要求,所形成的重大戰略思想,同時也是對馬克思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層面。當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加速發展的時期,正以歷史上最脆弱的生態環境,承載著最龐大的人口,進行著最空前的經濟建設,以最快的速度消耗著可再生與不可再生的資源,面臨著最突出的人與自然的矛盾。因此,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走符合國情的可持續發展的現代道路,是構建和諧社會主義社會的必然選擇,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和諧關系在當代的理解和創新。
(一)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在馬克思看來,自然史和人類史是不可分離、相互制約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人與自然的關系史,自然是人的基礎。歷史經驗已經表明,當人與自然處于和諧關系之時,自然就能為人類提供良好的生存和發展基礎。
人首先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而且始終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不斷地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馬克思強調了自然條件是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些條件不僅決定著人們最初的、自然形成的肉體組織,特別是他們之間的種族差別,而且直到如今還決定著肉體組織的整個進一步發展或不發展。”[2]這表明,自然界的先在性是毋庸置疑的,自然永遠是人類世界之母,她不僅生育著人類最初的肉體組織,而且直到今天仍然決定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就提出警告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于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了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都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失了。”[3]歷史無情地證明了恩格斯的正確,自然規律決定了人的力量的有限性。
總之,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先在性和決定性,強調人類不能站在自然界之外,以統治者自居;而是要把自己擺在自然界之內,以自然之子自重。人類的力量不是表現在對自然的征服與統治,而是表現在對自然的熱愛、敬畏、協調與和諧,表現在人能夠正確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這才是“人與自然”的真正和諧。
(二)人與自然和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改革開放后我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研究因之興起。20世紀80年代末出現的可持續發展理論在我國掀起了熱潮,許多學者開始關注環境保護問題。面對日益嚴重的生態問題,人類再也不能沉湎于“人類中心主義”的狂妄之中,不能抱著“人定勝天”的態度來任意掠奪和宰割自然了。人類必須和自然和諧相處,共同進步,協調發展。
黨的十六大以后,我國政府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把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理解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和重要層面;黨的十七大報告又進一步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4]肯定了人是自然界的相對主體,要清醒認識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和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標志著黨的十七大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選擇和創新,是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設想在當今的具體化和中國化。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標志和任務就是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妥善協調和處理人們之間的各種利益關系。
(一)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人和諧關系
資本主義社會是片面發展和嚴重失調的社會,其中充斥著人與人的不平等,存在著尖銳的階級對抗,其社會發展是以犧牲工人階級及其他勞動人民的利益為代價的。馬克思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背離人性的種種弊端,在資本無限擴張的邏輯推動下,利潤最大化成為社會發展的唯一動力,商業競爭以及由此帶來的利益沖突,是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關系,充斥于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人的本質的全面異化,加劇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和對抗。
馬克思深刻揭露了這種不平等、不和諧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馬克思主義關于階級斗爭和自由人聯合體的理論,實質上是一種追求人與人和諧的理論。馬克思將其概括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5]這表明,每個人自覺地將其能力自由而全面發展定位在促進人類社會發展這個目標上。馬克思通過對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和資本主義發展特殊規律的研究,為工人階級及每個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人與人的和諧關系,是馬克思主義關于未來共產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思想,也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根本價值目標。
(二)人與人和諧相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前提
人是社會社會發展的主體,人的發展又是以個人為本位的,因此,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標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和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原則,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6]。為此,必須把公平正義作為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根本尺度,采取各種措施,努力消除經濟社會生活中的不和諧因素,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從1949年到1978年的30年間,在社會政策中突出社會公平,但是表現在社會公平方面的平均主義,表面上消除了舊社會的不公平和剝削,而實際上嚴重違反了現代公平原則。“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政策中的公平思想主要表現為:改革開放初期,在社會公平方面改變了平均主義,重視發展,實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7]隨著當前中國社會轉型和體制轉軌,貧富兩極分化日益嚴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重大戰略選擇,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長期奮斗的目標。要使經濟增長的成果惠及全民,就要實現公平,只有實現公平才能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公平正義對于我國構建和諧社會具有至關重要的社會意義。
馬克思第一次把公平正義的實現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指明了社會不公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剝削制度,只有變革資本主義制度,才能真正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馬克思主義公平正義觀為我們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實現公平正義提供了重要思想理論基礎。公平正義作為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根本尺度,無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最核心的價值目標。
(一)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自由全面的發展
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根本價值目標。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社會和諧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聯系在一起的。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表述了“自由人聯合體”思想,提出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和諧社會前景,指出唯有在這個社會里,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精神文明極大提高,人才能得以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明確指出,只有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里,人的全面發展才會真正實現;根據共產主義原則組織起來的社會,將使自己的成員能夠全面地發揮他們各方面的才能;共產主義社會是自由人的“聯合體”,每個人的發展是全面的發展,體力、智力得到充分發揮,才能和能力得到充分展示,社會聯系和社會交往日益豐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人之間形成事實上的平等,社會發展與個人發展實現了真正的統一,整個社會是和諧的。
可以看到,未來和諧社會的核心就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與人的自由發展實現了和諧統一,也就實現了人自身的和諧發展。“而馬克思主義的最終價值和最高價值就是為了人的發展,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也就是人自身的和諧發展。”[8]自然環境的不斷改善,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就是著眼于個人和人類的更好的生存。所以說,馬克思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就體現在“以人為本”的思想上。
(二)人自身和諧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
在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人自身的和諧發展意味著以人為中心所發生的各種矛盾得到全面解決,圍繞著人所發生的各種關系處于和諧的狀態。沒有人自身的和諧,就不會有人與自然的和諧,也不會有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自身的和諧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和諧的前提和基礎,反過來也是如此,如果沒有一個安定和諧的社會,沒有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也不會有個人自身的和諧。因此,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抓住以人為本的本質和核心,實現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我國社會發展正處于矛盾凸顯時期,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惡化,人與人之間的兩極分化日益明顯,經濟社會發展乃至人的健康受到了越來越大的壓力。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以豐富的實踐為基礎,認識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2005年,胡錦濤同志縱觀國際國內形勢,高瞻遠矚地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狀態概括為“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9]黨的十七大報告又進一步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是在發展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歷史過程和社會結果。要通過發展增加社會物質財富、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過發展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不斷促進社會和諧。要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和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原則,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為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這是在“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本質屬性”這一突破性認識的基礎上,對和諧社會理論的又一次嶄新的集中系統的表述,是馬克思主義和諧社會理論中國化的最新發展。黨的十七大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集中系統闡述,是面對國際國內的新形勢,立足于當前我國的實際,對馬克思主義和諧社會觀的繼承基礎之上提出,同時也是對馬克思主義和諧社會觀的重大的理論創新。
[1][2][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67.294.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383.
[4][6]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51.17.
[7]程偉禮.尋求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新起點[M].上海:上海科學出版社,2008:259.
[8]楊智平.淺談馬克思主義和諧社會思想及現實意義[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0,(12):13.
[9]胡錦濤.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5-02-19.
(責任編輯:王友才)
A811;D61
A
1008—6153(2013)02—0161—03
2013-01-11
周翠(1987-),女,河北滄州人,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