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革勝 張正榮
義烏實施的“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已成為創新商業模式,培育浙江國際貿易新優勢的試驗田。義烏商業模式的創新,實現“商業集聚”,可以成為推動以“特色強縣”為特征的浙江產業集聚形態的轉型升級

后國際金融危機時代,浙江外貿出現了增速下滑,部分企業經營不善甚至倒閉等現象。“升級”浙江經濟,培育國際貿易新優勢,從長期來看,取決于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型;從中期來看,在于通過產品設計、品牌營銷、市場開發等提升商品的附加值;從短期來看,可以依賴于商業模式的創新,實現貿易成本的下降和貿易優勢的提升。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發展了以“前店后廠”家庭作坊為基礎的低成本出口加工制造業,形成“專業市場”的商貿服務業集聚融入“特色強縣”制造業集聚的“浙江模式”。在面臨內外壓力下,浙江需要通過商業模式的改革創新,找尋突圍之道。
總體來看,浙江國際貿易的商業模式經歷了三個時期的演變,形成浙江國際貿易的“動態比較優勢”型的“商業模式變遷”過程。
一是20世紀80-90年代:形成了以“前店后廠”家庭作坊為基礎的低成本制造業和以“跑市場”為主要方式的國內市場營銷和國際市場開拓。浙江人利用敢于冒險、敢于創新、善于吃苦、勤于勞作的“山海精神”,以及“千山萬水、千辛萬苦、千言萬語”的“三千萬”企業家精神,從家庭作坊式的生產形態,形成了在紡織服裝、塑料制品、金屬制品、工業零部件等方面的生產能力。浙江企業集中開拓了國內的華北、東北和西北“三北市場”,并逐步探索開拓國際市場。
二是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形成了“專業市場”的商貿服務業集聚融入“特色強縣”制造業集聚的新商業模式。在20世紀90年代建立的制造能力與市場能力的基礎上,浙江整合形成了以“特色強縣”為特征的區域產業集聚,形成了義烏小商品、杭州女裝、寧波男裝、紹興紡織、溫州低壓電器、永康五金、溫州制鞋、大唐襪業、海寧皮具、新昌軸承、嵊州領帶等一系列具有濃郁地區特色的產業集聚區。國際市場是產業集聚區的主要終端市場,為此浙江形成了以面對國際市場為主、國內市場為輔的專業市場集聚區,如義烏小商品市場、杭州四季青服裝市場、紹興輕紡城、海寧皮革城、嵊州領帶市場等一批“全球最大”的專業市場在浙江相繼形成,成為了連接生產與消費、浙江制造與全球市場的重要平臺與橋梁。
三是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面臨國際市場萎縮和國內成本上升的雙重壓力,浙江需要通過以降低交易成本為核心的“新商業集聚”和以發揮學習曲線效應與整合產業鏈為基礎的“新產業升級”,創新打造國際貿易的商業模式。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復蘇乏力,歐洲國家的債務危機層出不窮,國際市場需求不振,人民幣匯率升值大幅度擠壓了企業的出口利潤,同時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資源和能源成本等生產成本逐漸高企,出口企業面臨內外雙重壓力。尤其是以一般工業制成品出口為主要形態的浙江,外貿增速下滑趨勢十分明顯,2012年浙江進出口總額增速僅0.92%,遠低于全國平均外貿增長,出口企業利潤大幅下滑。浙江外貿發展面臨的困境,需要通過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國際貿易競爭新優勢加以化解。

義烏2012年采用“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出口的前十類商品
2012年,義烏市實現進出口總額93.5億美元,同比增長136.7%,其中出口90.05億美元,同比增長150.3%。這與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在2012年全面推進是分不開的。以商業模式改革為核心的“義烏改革”,成為推動浙江外貿轉型發展的試驗田與橋頭堡。義烏改革對于浙江外貿的啟示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浙江特征”的外貿形態,可以通過政策推動的商業模式革新實現可持續發展。對外貿易的“浙江特征”在貿易方式上主要體現為一般貿易、在商品結構上主要體現為一般工業制成品。浙江近年出現出口下滑趨勢,但“浙江特征”明顯的義烏出口在2010年、2011年、2012年分別實現了34.05%、25.67%、150.31%的快速增長,可見只要通過政策推進與綜合改革,實現對外貿易商業模式的創新,即使未能形成以高新技術產品為引領、以機電產品為主的出口商品結構,未能形成通過加工貿易融入全球價值鏈的貿易方式,仍能實現出口貿易的快速增長。
二是“市場采購”新型貿易方式是后危機時代“浙江特征”外貿形態實現商業模式創新的成功嘗試。推行“市場采購”新型貿易方式,是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的核心。這種商業模式創新能夠有效整合以紡織服裝、箱包鞋襪、文體用品、工藝禮品等為代表的“一般工業制成品”的對外貿易,實現“商業集聚”,降低交易成本,適合于“浙江特征”的對外貿易發展。從義烏2012年實現“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出口的主要商品為小商品(見表2),可以得知,這一貿易方式適應“一般工業制成品”的出口。
三是通過商業模式的革新,以交易效率、行政效率帶動信息、市場、商業網絡、物流、資金等的“新商業集聚”,推動生產集聚區的升級。圍繞以“市場采購”新型貿易方式為核心的商業模式改革,義烏提高了出口貿易的交易效率,并輔以報關、商檢、通關、保稅、退稅等對外貿易行政管理的手段簡化,大大降低了國際貿易的交易成本,通過搭建商貿服務業集聚區、小商品國際貿易區、國家級會展平臺、境外經貿合作區、保稅物流中心、經濟技術開發區、物流和綜合交通運輸平臺、義烏國際陸港以及航空口岸等九大平臺,促進了信息資源、市場資源、商業網絡資源、物流資源、資金資源等圍繞商業模式形成集聚,通過商貿集聚帶動浙江傳統產業集聚區的轉型升級。


圖/金川
義烏的商業模式創新,是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對外貿易商業模式創新的延續,是浙江對外貿易“專業市場”商業模式在后危機時代的“升級版”。隨著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工作的推進,義烏商業模式創新呈現了以下幾方面的特征:
2011年,國務院批復了《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總體試點方案》,提出“充分發揮義烏市場在全球分工體系中的獨特作用,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推動內外貿協調發展,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從而將義烏的改革上升為國家戰略。“綜合改革試點”使義烏在國際貿易改革中能夠在政策上實行“先行先試”。在探索建立新型貿易方式、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加強義烏市場建設、探索現代流通新方式、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以及應對國際貿易摩擦和壁壘等方面,義烏具有通過研究探索,提出改革體系建構、政策制定實施、管理協調優化的便利,從而有助于義烏打造全國“國際貿易改革的政策高地”,形成政策新優勢。
狹義地講,“市場采購”貿易方式是指國內外企業和個人通過在小商品市場洽談成交進行進出口貿易的行為(張漢東,2011)。廣義地講,“市場采購”新型貿易方式是指符合條件的境內外企業和個人在經國家相關部門認定的市場集聚區采購商品并在相應的主管地海關或口岸海關報關出口的貿易方式(《“市場采購”新型貿易方式試點方案》,2012)。“市場采購”具有貿易多品種、多批次、少批量,定向采購與即興采購相結合、公司戶與個體戶并存的特點,是一種以市場平臺為載體來開展對外貿易商品交易和行政管理的創新商業模式。據統計,國內依賴義烏市場貿易通道的企業超過20萬家,即全國有20多萬家中小企業為義烏市場供貨,就業人數達到1000多萬。作為商業模式創新,“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具有三個方面的特征:一是市場平臺的主導性。與傳統的一般貿易出口由進出口雙方主導、加工貿易由跨國公司主導不同,以“義烏小商品市場”為代表的市場平臺,在這種商業模式中具有主導對外貿易的作用,將點(企業或客商)對點的國際貿易,發展成為面(市場)對點的國內貿易的“超級市場購物模式”。二是商流與物流的整合性。義烏的對外貿易具有個體戶式、多批次、少批量等特征,通過“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將具有一致性的客戶的交易流程,通過市場平臺的信息功能和監管功能,進行整合,統一管理、統一采購、統一運輸,降低交易成本。三是行政監管的集中性。通過將市場的監管、稅收等功能,與國際貿易的監管、稅收等功能相結合,可以減少行政管理成本,以及企業和客戶的稅收和監管成本。
義烏小商品市場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場,也是我國最大的外貿出口專業市場。據統計,2011年,義烏市場經營面積達470萬平方米,商位7萬多個,擁有16大類、4202個品種、170萬種商品,市場從業人員20余萬,日客流量21萬人次。據統計,2010年,義烏小商品城成交金額456.1億元,市場外向度達到60%以上,全年經義烏市場直接出口的集裝箱達到52萬標箱,日均出口商品1400多個標箱,銷往215個國家和地區。義烏小商品市場目前已基本實現了“向全球賣貨”的出口市場功能。作為一個綜合的商貿平臺,義烏小商品市場還應成為“買全球貨”的平臺,實現雙向流動的進出口市場的功能。通過市場平臺,實現信息流、商流、物流、資金流、品牌流、商品流等資源在在義烏的雙向流動和集聚,將義烏打造成全球消費類商品的商業中心。
專業市場的“商業集聚”和“浙江制造”的“產業集聚”,是浙江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需要通過轉型升級,實現浙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商業模式的創新,是轉型升級的第一階段。義烏商業模式的創新,實現“商業集聚”,可以成為推動以“特色強縣”為特征的浙江產業集聚形態的轉型升級。為了推動“產業鏈整合升級”,義烏在打造創新商業模式的專業市場平臺外,積極在各方面加大產業鏈資源的整合與提升的投入力度。一是建設綜合交通物流體系,實現產業與商業的對接。義烏積極加快申報保稅物流中心,建立為商業配套的物流中心。二是加大運輸的投入力度,建立海陸空對接的立體商港。投入建設義烏陸港,并簽署《寧波港與義烏港戰略合作協議》,開發航空口岸。三是通過設立紡織服裝、小商品等商品的研發設計研究院,提升外貿的產業鏈價值。四是升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義烏經濟開發區已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實行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政策。五是搭建會展平臺,提升義烏市場品牌。六是加大開發境外經貿合作區,實施“走出去”戰略。開發“莫斯科—義烏國際商貿中心”、坦桑尼亞義烏開發區等項目,加快“走出去”步伐。七是發展電子商務,實現網上網下互通。省政府提出了《關于推進義烏小商品城和阿里巴巴電子商務合作的若干意見》,開發國際電子商務園區。“義烏購”已正式上線,擁有總商鋪數66632家,發布商品總數228805個,注冊用戶數13311家。八是提供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實現商貿金融一體化。通過推進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推動金融衍生產品創新,加快構建多元化金融組織體系。上述措施大大加強了商業與產業的聯系紐帶,整合了產業制造與商業貿易兩個核心環節,提升了產業鏈價值,推動義烏乃至浙江外向型經濟的轉型升級。
(五)以“優化流程管理”促成低交易成本的“一站式行政管理服務”
義烏創新商業模式,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其中的重要方面是降低行政管理的成本。由于小商品貿易,在監管上存在監管依據不充分、監管機構職能不完善、通關手續繁雜、商品質量監管難、商品追溯究責難等問題,大大增加了貿易交易商和行政管理者的成本。通過以“市場采購”貿易方式為核心的商業模式的創新,實現國際貿易流程管理的優化。在行政管理上形成“市場準入、分類管理、質量追溯、責任追究”的長效監管機制;在出口管理中,推行海關、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商務局、工商局、稅務局、市場貿易發展局和銀行等機構的統一辦公,形成圍繞“市場采購”貿易方式的“一站式行政管理服務”。
浙江外貿面臨轉型升級的新挑戰。商業模式創新是基于浙江外貿發展特征,可以在短期實現的轉型升級方式,也能帶動附加值提升和產業升級為主導的中長期轉型升級。義烏通過實施“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國家戰略,以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場為核心,開發“市場采購”新型貿易方式,是符合浙江特征,即以“專業市場”為特征的商貿集聚與以“特色強縣”為特征的產業集聚為主導的外向型經濟的商業模式創新,培育了浙江外貿的新優勢。
為推動浙江外向型經濟商業模式的創新,從政策制定的角度,需要集中力量,加大研究21世紀浙江外貿發展的特征和優勢,試點多種政策創新和便利的貿易安排;從政府行政的角度,應當通過優化行政服務,減少在外匯、通關、報關、商檢、結匯等方面的管理環節和行政審批,降低企業和行政成本;從行業協會的角度,應當通過商業的集中管理,加強行業自律,建立行業預警體系,降低共同風險;從政府投資的角度,應當重點以產業鏈整合升級為導向,通過對交通物流、電子商務、商貿平臺等方面加大投資,提供經濟公共品;從企業的角度,應當樹立“全球意識”,從全球商貿出發,在全球市場整合貨源,在全球市場尋找客戶,在全球市場實現商業整合,實現浙江開放型經濟的全球新發展,建立浙江對外貿易的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