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坡,肖智勇,譚 濤,鄧雪松
(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重慶 404120)
高等職業院校教師隊伍的能力和水平,尤其是實踐教學能力是影響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1]。隨著高等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不斷變革,醫學高等院校教師對現代教育改革的適應能力受到挑戰。因此,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培養受到廣泛關注,已成為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主要任務。
為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專業實踐教學能力,培養合格的農村醫學人才,從2010年底到2011年8月,課題組對全國12所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的農村醫學專業專職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就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現狀和需求進行了深入調研。通過調查發現,學校對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培養機制不健全、培養體系不完善,專職教師實踐教學能力薄弱。本文針對以上問題進行深入的總結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與建議。
學校擁有人才的數量和素質,決定了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科技創新能力和服務社會能力,體現出學校的綜合實力和辦學水平。
學校發展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全面推進人才強校戰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通過大力引進具有教授、副教授職稱和碩、博士學位的中青年骨干教師,可以擴大師資規模,優化師資結構,降低生師比例。但在人才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引進高層次人才面臨著經費少、基礎薄弱,缺乏研究平臺和學術團隊等諸多困難和制約因素。故要建立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師資隊伍,除有計劃地補充新教師外,還應依靠對現有教師的培養,即“立足于培養、著眼于提高、有選擇引進”,由引進借鑒為主轉向自主創新為主。師資培養是提高教師素質的有效途徑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環節,而各個學校對師資培養普遍缺乏統一、有效的教師培養指導體系和相關的配套機制,培養模式也不能適應教師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因此,通過現有條件,制訂教師發展規劃,創新管理機制,建立符合培養農村醫學人才需要和教師成長規律的分層開發的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培養體系,探索多元化的教師培養模式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關鍵[2]。
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培養體系應包括培養團隊、培養內容、培養標準、培養過程、質量考評、管理制度等[3],其中,培養內容和培養標準是核心要素。調查的12所學校均沒有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培養的能力標準、培養計劃、培養大綱、培養團隊、考評指標等。培養體系不完善是制約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據前期調查結果顯示,86.44%的教師是從醫學院校畢業后直接到學校從事教學工作的,這些教師雖具有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教學能力,但臨床工作經歷短甚至缺乏。38.98%的教師認為自己能立即勝任臨床工作,47.46%的教師認為自己需經過一段時間鍛煉后才能勝任臨床工作,13.56%的教師認為自己不能勝任臨床工作。可見,有近一半的教師認為自己臨床實踐能力較弱,需鍛煉后才能勝任臨床工作。由此可見,要將臨床實踐能力轉化為實踐教學能力則需更長時間。
各校均缺乏對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具體要求,沒有教師實踐教學能力考評辦法,更沒有與教師的晉職晉升掛鉤。
根據農村醫學實踐教學特點,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能力培養體系,包括培養團隊、培養內容、培養標準、培養過程、質量考評、管理制度等[1]。
加強校院、校校合作,可在已建立的校院合作組織(如農村醫學人才培養理事會)的協調下,由專業理論扎實、教學經驗豐富、實踐能力強的專職教師和具有教學經驗且臨床業務能力強的醫師共同組成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培養團隊。以這種模式組建的培養團隊可以保證團隊人員的相對穩定,也是教師快速提升實踐教學能力的必要保障。
教師教學能力培養應該在教學實踐能力、專業實踐能力和專業實踐教學能力3方面進行。(1)鼓勵青年教師到醫院參加實踐,并制定相關制度。各系(部)可根據教學和教師實際,制訂青年教師隊伍建設計劃,加強對青年教師臨床技能的培養,有計劃、有步驟地安排教師到對口醫院掛職鍛煉,獲取臨床實踐經驗,參與疾病診斷、病人管理等,以提高青年教師的臨床實踐能力。(2)鼓勵青年教師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并考取相應的專業技術資格或執業資格證書,使更多青年教師成為擁有“雙證”的“雙師型”人才。(3)加大青年教師參與實踐教學的力度,確保教學質量。加強實踐教學,增加實踐教學課時比重,將實踐教學課用于指導學生的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和實訓考核,鼓勵青年教師積極承擔校內實踐教學任務和校外實習指導工作,通過讓其參與實踐教學和開展技能訓練競賽活動,提高其專業實踐能力。(4)建立青年教師校院聯動培養制度,提高其專業實踐能力。加強校院人員的技術交流,積極引進臨床一線的專業技術人才擔任專業課教師和實踐指導教師,聘請行業專家承擔相關實踐教學任務,加快高技能青年教師的培養速度,提高培養質量。(5)建立激勵機制,鼓勵青年教師提高學歷水平。學校可結合實際情況制訂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鼓勵青年教師通過攻讀學位、在職進修等多種途徑提高學歷水平,并給予適當的政策傾斜,如提供學費和差旅費,減少教學任務讓其有充足的時間學習,畢業返校后給予安家費等[4]。
根據醫學專科教育的特點,有依據地選擇重要指標,并豐富指標內涵,確立實踐教學能力培養的各項標準。可初步選取職業態度、專業知識與素養、教學實踐能力、專業實踐能力、指導學生實踐能力和專業研究與發展能力6個領域,作為評價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基本指標[5]。同時,還必須根據農村醫學人才的執業能力要求,分別制定農村常見疾病診療、農村常見急危重癥處理、醫院轉診、農村預防保健和農村基層健康宣教5個標準[6],作為衡量不同專業不同學科教師能力的指標。只有建立了培養標準,培養才會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培養過程應包括崗前培訓階段、實踐鍛煉階段和職后培訓提高階段。新教師必須接受全過程培養,在崗教師必須定期培訓。根據培養對象、培養階段不同,分別制定培訓方案、工作計劃和目標要求,進行分類培養,使培養工作系統、規范、有效進行。
依據實踐教學能力培養的6個領域和各項能力標準,科學構建教師實踐教學能力考評指標體系。各考評指標要設置好權重,要能綜合評價教師接受培訓后在職業道德素養、現代教育理念、學科專業知識、專業實踐能力、指導學生實踐能力、自學能力、研究能力與創新精神等諸多方面的提升。
學校各部門要加強領導,統籌規劃,鼓勵教師到臨床一線廣泛開展實踐活動。按照定計劃、定內容、定時間、定崗位、定目標的原則,加強對教師臨床實踐的管理與考核。各部門領導要經常到醫院了解教師實踐期間的情況,幫助其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加強檢查評估,認真總結經驗,建立健全教師臨床實踐的各項規章制度,彰顯常態工作的規范性。教務處和人事處要與各部門一起,著手建立教師臨床實踐考核和登記制度,加強對教師臨床實踐的過程督察與抽查,并將教師臨床實踐的考核情況納入其個人業務檔案,作為考核、聘任、晉檔、晉升職稱的主要依據之一。參加臨床實踐的教師由所屬部門和教務處、人事處共同管理和考核,以所屬部門管理為主[7]。
近年來,社會各界十分關注高職高專人才培養質量,高職高專院校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不足也逐漸凸顯,并引起學校重視。健全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培養體系,加強教師能力建設是有效提升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重要舉措。但是,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培養,僅僅依靠學校和醫院層面采取的措施還不夠,還有賴于政府的宏觀管理、指導和協調,通過制定相關政策進行主導,甚至可以通過立法的形式建立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使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得以持續提升。
[1]曾智,車瑋,王紅云,等.高等醫學院校教師教學技能體系的構成與培養[J].西北醫學教育,2008,16(5):853-854,872.
[2]王翰華,徐茂華,王和平,等.高職院校青年教師培養工作的探索與實踐[J].衛生職業教育,2010,28(4):13-15.
[3]楊燕初,覃漢寧.廣西區域醫學教育與農村衛生人力資源研究[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6,26(4):42-44.
[4]王婧.新建本科院校教師培養體系和培養模式研究[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09(5):38-39.
[5]黃宏偉.高職院校專業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培養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0(14):51-52.
[6]何農.論高職教師培訓體系的構建[J].江蘇高教,2009(4):141-142.
[7]李玉云,郝艷梅.青年教師培養模式的建立與實施[J].基礎醫學教育,2011,13(3):298-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