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俐彤
(平涼醫學高等??茖W校,甘肅 平涼 744000)
專門用途英語(ESP)和通用英語(EGP)是目前大學英語教學采用的兩種主流形式。ESP還可細分為學術英語(用于學術交流)、職業英語(用于具體職業),如醫護英語、旅游英語、新聞英語、國際金融英語、文獻閱讀、法律英語、營銷英語、電子商貿英語、外貿英語等。
20世紀80年代中期,北京外國語大學開始推動復合型人才培養教學改革,ESP教學才逐漸被我國英語教育界所關注。到90年代,社會各界對復合型人才需求增多,越來越多的大學開設了ESP課程。但ESP教學模式一直備受質疑,如“把外文的基礎打好,讀科技文章就不成問題”(汪德昭的論點),再加上國家政策對ESP教學漠不關心的態度,學者對ESP教學相關理論、教學實踐存在的問題的研究也不多。大多教育學者認為語言沒有劃分專業和方向的可能性,EGP培養的是學習者的語言素質,只要學好EGP,具備良好的基礎能力即可,無需在ESP上費時費力。
語言學習中詞匯量的多少直接影響著語言水平和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學生在高中階段的詞匯量主要通過教師對課本單詞的講解積累。高中英語教學在詞匯教學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教師用相當多的課時,從詞匯語音、構詞法、搭配、近義詞、近形詞分析到例句進行講解,每節課單詞聽寫,每周單元測試和月考等一系列高強度重復記憶和有效的教學監督,大大提高了高中生英語詞匯量,夯實了學生的詞匯基礎。2009年英語課程標準(簡稱新課標)中將原教學大綱規定的1800個單詞增加到3900個,高中英語的單詞量增加了一倍。而大學英語四級考試詞匯量要求是4500個??梢妼W生完成高中階段的學習,經過高考的選拔,已經基本達到了大學英語四級的詞匯水平。以《新視野大學英語教程》這一精典通用語言課程教材為例,該教材主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譯技能,每單元SectionA部分的生詞與高中英語詞匯重復率極高,教材中涉及的語法知識也在高中階段多次強調和練習過。此外,新課標的選修課把應用文寫作、文秘英語、科技英語、報刊閱讀等都囊括進來,導致大學英語重復教學。大學英語課堂上講授的是高中已經學過的單詞和語法,學生甚至感到大學教師不如高中教師單詞講得精細全面。而大學英語的枯燥乏味、毫無挑戰性,也使學生不同程度地產生了學習倦怠情緒。根據對我校2011級臨床醫學專業兩個班92名學生對大學英語教材使用情況的調查顯示,46%的學生認為教材詞匯表的單詞高中都已學過,要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必須自學課外詞匯,對教材難度不滿意;23%的學生認為教材中的生詞大部分高中已經接觸過,學習壓力相對較輕,對教材難度基本滿意;25%的學生認為教材中的生詞多為高中詞匯,只是在高中階段沒有完全掌握,還需要加強學習,對教材難度很滿意:6%的學生認為教材毫無難度,上英語課等于浪費時間,沒有參加教學活動的興趣,對教材難度極為不滿。大學生課堂學習狀態不佳,同時也打擊了教師的授課激情,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由此可見,EGP作為大學英語的教學內容極大地浪費了現有的大學英語教學資源。高中英語新課標的改革也迫使大學英語教育向適應社會需求的方向創新改革。
學生投入大量精力學習大學英語,目的普遍是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拿到學分、證書,說明學生英語學習目的仍然只限于應試。有研究指出,EGP學習者的目的基本上是為了通過各種形式的測試[1]。個人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并沒有真正提高,語言教學沒能達到學生靈活運用的目的,教學所花費的學時與實際效果極不相稱。據調查,絕大多數畢業生在他們的工作中用不上英語,沒幾年就基本遺忘了。而學生在校期間通過考試后,基本都停止了對英語的學習。目前我國大學英語主要以EGP為主,學生掌握基本的通用詞匯,對語言的共核部分集中學習。由于ESP不受地域、社會地位、職業話題的制約,在詞匯、句法、文本方面差異不大。當學生進入自己的專業(如醫療、外貿、金融、法律、科技、新聞、電子、生物等)領域工作時,就會發現對付考試的英語在實踐中并不十分管用[2]。因此,醫學英語專業學生在進入醫院遇到與專業相關的英文材料時,對陌生的專業詞匯,生僻的句型表達,英文表述復雜的邏輯關系和科技英語結構仍然束手無策。英語在科技和商貿領域是國際通用語言,大量用人單位需要能以英語為主要交流工具,從事專業服務的人才,大學EGP遠不能滿足既掌握專業知識,又有一定專業英語水平人才的社會需求。
ESP教學服務于學科,有專業特色。未來的英語教學越來越多地與某一方面的專業知識或某一個學科結合起來,ESP教學將成為21世紀英語教學的主流[3]。ESP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與EGP有很大不同。多數接受ESP教學的學生都是EGP達到了相當水平,掌握了基本的詞匯、語法、句型后,能針對自己可能從事的專業領域的詞匯、語義語境、交流技巧進行學習,專業方向性比EGP要明確得多。這也決定了ESP教學內容不再是對高中英語的重復,新內容的變化使學生對大學英語的倦怠程度降低。醫學英語專業的學生面對有難度、有挑戰性的專業英語內容,如疾病名稱、醫療器械、與病人溝通等,學習態度和學習熱情大大提高,收到了良好的英語教學效果。
隨著經濟科技的迅猛發展,我國與國際接軌的速度日益加快,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相互關聯越來越緊密,英語+專業知識,英語+專業方向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為大學畢業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職業發展平臺。外企進入中國市場,各行各業對復合型人才,即精通專業業務又有較強的外語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社會對外語能力的需要已呈多元化、專業化趨勢,外語的工具性和應用性特征日益明顯。ESP教學正是建立在需求分析基礎之上的。學習者的需求包括目標需要和學習需要,目標需要是指學習者在學完相關英語課程后可能從事的具體工作,學習需要是指在英語課程學習過程中應該掌握哪些英語技能。目標需要和學習需要相輔相成[4]。社會需求和用人單位提供的工作崗位決定了學習者的學習方向和對學習內容的選擇。目前,我國ESP教學內容分類很多,相應的教學內容和教材的編寫也是經過系統的研究和評估而選擇的。學生通過對社會需求的了解分析,認識到在大學階段自己要儲備的知識和技能,以目前的外語素質還需要選擇何種專業方面進行學習,以便進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更能學以致用。學生學習目的明確,學習方向清晰,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語學習中,愿意花更多時間、投入更多精力為增強社會競爭力做充分的準備。
ESP課程設置需要滿足以下方面:(1)學生的特殊需要;(2)課程內容必須和某種特定的學科、職業相關;(3)課程的重點應該放在篇章、文體和語言知識上;(4)必須與EGP有鮮明的對照。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要求》規定大學英語課程要保證足夠的學時、學分,既要保證學生在整個大學期間英語語言水平穩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學習,以滿足他們各自不同專業發展的需求。對ESP的學習不再是一種學習能力的體現,獲得高分、通過考試也不再是終極目標,而是與職業、學業和就業等各種需求聯系起來,是使學生在某一專業或職業上實現英語知識和技能專門化的應用性課程。
首先,ESP的課程內容以真實生活為背景,來自與專業相關的真實語料,教材內容中練習設計和課內外教學活動都應體現ESP的社會文化情景。真實性是ESP的靈魂。以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的《醫護英語》為例,題目(topic)的選擇從病人發?。╢eelsick),就診掛號(registration),醫生檢查(examination),醫生診斷(diagnosis)到醫生開處方(prescription)完整展現了日常生活中的情景。相應的教學場所也可以從單一的教室變為醫院等。教學手段和教學活動的設計不再局限于教師絞盡腦汁地幫助學生、鼓勵學生,而是學生在內因的驅動下,主動體驗英語學習帶來的快樂,享受工作任務完成的成就感。
其次,各院校在ESP課程設置中還應注意學生學習層次的問題。EGP是夯實學生英語基礎的課程,扎實的基礎英語能力使學生對英語語言本身有較系統的認識和掌握,而ESP則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和專業素質的提高。對于基礎還不夠扎實的學生,主要還是學習EGP;而對基礎較好的學生,不應在基本能力方面無休止地操練,應當盡快讓他們進入ESP課程的學習中[2]。相反,直接跳過EGP進入專業英語領域的學習,違背了ESP的需求分析原則,容易造成部分基礎薄弱學生更高層次的專業英語學習成為空架子。因此,高校在開展ESP教學時,在沒有足夠的精力進行分層教學的情況下,應選擇EGP和ESP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既照顧到在EGP方面需要鞏固的學生,又滿足基礎英語水平較高需要開展專業英語學習的學生。
為解決EGP教學費時、低效,學生高分低能,“啞巴”英語等突出問題,從事外語教學工作的專家、學者、教師一直在不斷探索符合我國大學英語實際且高效的英語教學方法。國內學者、專家對ESP做了較系統的研究,目前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專門提出了培養ESP學生綜合技能的要求。隨著教改的進一步推進,ESP教學必將成為大學英語教改的方向。ESP“服務于專業”的特點決定了ESP成為醫學院校大學英語教學的必然選擇。
[1]張曉晨,陳慧.論ESP教學目的及復合型人才的培養[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7(5):55-57.
[2]蔡基剛.ESP 與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發展方向[J].外語界,2004(2):22-27.
[3]劉潤清.高校英語教學改革筆談之三[J].外語教學和研究,2003(5):378.
[4]秦秀白.ESP的性質、范疇和教學原則——淺談在我國高校開展多種英語教學類型的可行性[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