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林
(鞍山師范學院附屬衛生學校,遼寧 鞍山 114000)
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對人類形態學的研究不斷深入,組織胚胎學從微細結構到超微結構再到分子結構,不斷地揭開人體的奧秘。但組織胚胎學卻是學生普遍認為最難學的課程之一。這主要是因為其大多內容是肉眼看不到的微細結構和超微結構。即使在實驗室顯微鏡下所見的組織切片,也只是組織不同切面的平面結構。因此,組織胚胎學對學生來說既抽象又難懂。
在組織胚胎學課堂上,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懂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要把學生的思維從抽象引到形象,從平面引到立體上來,促進其思維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首先,教師在黑板上畫出一幅線條簡單明快的立體組織結構彩色示意圖,會比寫幾行描述組織結構的文字的效果更好。例如,在講授肝小葉時說,肝小葉是多棱柱形[1],同時用彩色粉筆勾畫出一個多面棱柱圖,緊接著說:“肝小葉并不是一個棱柱形的木塊,而是‘有血有肉的’。大量的肝細胞單層排列的結構稱為肝板(邊講邊畫),肝板有分支,呈放射狀排列,構成肝小葉的‘肉’;肝板之間是肝血竇,充滿了血液,肝血竇在肝小葉中央匯合成一條中央靜脈。”[1]這樣便畫出了一幅立體的肝小葉彩色示意板圖。學生的腦海里也會呈現出立體的“有血有肉的”肝小葉形象。在組織胚胎學課堂上,板圖和教師的語言就像一把打開學生思維大門的鑰匙,把學生的思維直接引導到形象思維上來,然后,運用課件進一步展示肝細胞和肝血竇的微細結構和超微結構。
課件是教案的一部分,在組織胚胎學課件中插入細胞的微細結構和超微結構圖片是教師對多媒體的最好利用。教師在播放課件時,必須把注意力放在學生身上,特別是在播放圖片時,要和學生互動。先讓學生看圖提問,教師回答、講解;再由教師看圖提問,學生回答。例如,在播放肝細胞和肝血竇的超微結構圖片時,學生問:“肝細胞的突起部分是什么?”教師答:“是微絨毛?!睂W生問:“膽小管在哪?”教師答:“在相鄰肝細胞之間?!苯處焼枺骸案渭毎⒔q毛的位置在哪?”學生答:“竇周隙?!苯處焼枺骸澳懶」苡墒裁礃嫵??”學生答:“由相鄰肝細胞膜圍成?!碑敳シ胖攸c內容的圖片時,插入背景音樂,教師和學生在輕松愉悅中進行互動。學生只有通過觀察和思考才能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
組織切片是揭開組織微細結構的依據。對某個組織、細胞的各個切面進行觀察,經過想象和推理等來研究組織、細胞的結構是組織胚胎學的學習方法之一。因此,給出某一組織結構的立體形象之后,通過切片、圖片引導學生從不同的切面結構想象和推理出立體結構,啟發學生進行形象思維。例如,單層扁平上皮細胞,從表面觀察為多邊形,從切面觀察為梭形;細胞核從表面觀察為圓形,從切面觀察為橢圓形[2]……通過對不同平面的觀察引導學生想象、推理出單層扁平上皮細胞和細胞核的立體形態,再通過立體模式圖展示出來。
由于立體模式圖與切片圖有很大差異,引導學生細心觀察的同時,也是啟發學生想象訓練其推理能力的時機。例如,教師指著肝切片圖說:“這是切面上的肝細胞,排列像鏈條似的,稱肝索。從立體上看,肝索是肝小葉的什么結構?”學生經過思考回答:“是肝板?!睂W生的思維經過從立體結構到平面結構,從平面結構到立體結構反復交叉,得到了培養和訓練。
生物體的每個形態結構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即結構與功能密切相關。教師從功能出發引導學生討論形態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加深其對形態結構的理解。給學生提出一些問題,也可以讓學生提出問題,進行自由討論,最后教師歸納總結。例如,講解腎的形態結構[2]后,教師提問:“尿形成過程中主要經過了哪些結構?這些結構的作用是什么?”在討論中,對積極發言的學生給予鼓勵;對默默無語的學生注意啟發,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正向誘導,擴展思路,讓學生自己找出答案。通過討論,學生對腎的形態結構,如腎小體、濾過屏障、腎小管等的微細結構和超微結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組織胚胎學教學采用形象教學和討論式教學法,通過充分運用彩色板圖、課件、組織切片等,從立體結構到平面結構,又從平面結構到立體結構的多次轉換的講解,啟發并從功能出發對結構與功能的關系進行課堂討論,一方面使學生對不同的組織結構的認識和理解層層深入;另一方面師生之間通過配樂看圖提問,能夠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思考探究,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同時對教師的知識水平和知識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進教師不斷提高業務能力。
[1]成令忠,王一飛.組織胚胎學[M].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
[2]石玉秀.組織學與胚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