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瑜
(甘肅省衛生學校,甘肅 蘭州 730000)
循證護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是近年來護理領域新興起的觀點、思維、概念,也是護理領域發展的趨勢,已成為21世紀護理實踐的標準。為此,應從學校教育入手,培養學生在臨床工作中理解應用EBN的能力[1]。我們在外科護理教學中增添了EBN內容,采用目前最先進的外科護理理念與方法,貼近臨床、貼近崗位,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使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讓師生共同感受循證護理思維方法帶來的觀念上的改變,獲得了良好效果。
通過EBN教學,使學生建立以實證為基礎的護理思維方式,運用Medline,Cohrane圖書館,EBN online等進行信息查詢,結合臨床經驗和病人需求制訂護理計劃,評價護理措施的實際效果并提出改進方法,更新觀念。針對目前的教材及臨床實踐進行批判性思維,拓寬知識面,以彌補教材的不足,學會學習,成為一名終身自我教育者。
在外科護理教學中講到“留置導尿管的更換時間”時,我們是這樣講授的:關于導尿管更換的時間,一般臨床更換常規是每兩周1次,教材中規定的是每周更換1次[2]。但由于更換導尿管不但會給病人帶來痛苦,同時也增加了發生尿路感染的可能性。因此,臨床問題是導尿管更換的最佳間隔時間是多久?我們通過系統的文獻檢索,獲得的實證是一般硅膠管在使用3~4周后,才會出現硬化現象,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推薦的實踐原則是盡量減少更換導尿管的次數,以免尿路感染,導尿管只有發生堵塞時才更換。另外,科研實證揭示導尿管發生堵塞的時間有較大的個體差異,尿液pH≥6.8者發生堵塞的幾率比尿液pH≤6.7者高10倍。因此,循證護理的做法是根據尿液pH值把病人分為高危堵塞類(pH≥6.8)和非堵塞類(pH≤6.7)兩種,高危堵塞類病人更換導尿管的最佳間隔時間是兩周,非堵塞類病人更換導尿管的最佳間隔時間是4周甚至更長。通過上述循證實踐我們告訴學生,現用教材多沿用經典教材,各種原則多來自以往的臨床經驗及邏輯推理,缺乏大規模的隨機對照研究進行驗證,概念不嚴格,結論不準確,出現錯誤也在所難免[3],教材內容已跟不上現代臨床護理發展的步伐。因此,我們要更新觀念,用批判性思維和循證思維指導護理實踐。在制訂護理活動計劃時,將最佳的科研結論與臨床經驗、病人需求相結合,獲得實證,作為臨床護理決策的依據[4]。
我們在外科護理教學中,按照EBN的5個步驟實施,即設定臨床問題、尋找實證、評價實證、EBN實踐指導、學生參與EBN的實際動作。在講授“成人擇期手術前禁食、禁飲、禁煙的時間”這一內容時,把60名學生分成5組,每組12人,提前兩周給學生布置這一護理問題。教材中規定除胃腸道手術外,其他手術要求術前12h開始禁食、4~6h開始禁水,吸煙病人術前兩周禁煙。學生按照循證原則,通過文獻檢索、查詢Medline、Cinahl等數據庫,中國循證醫學中心等,獲取相關的研究結果,共獲得30余篇文獻。主要實證為長時間的禁食、禁飲會增加病人出現口渴、焦慮、脫水、低血糖、低血容量等的發生率,不利于病人對手術的耐受和康復,特別是長時間禁食狀態下,進行有創手術容易出現血液動力學紊亂或障礙,發生虛脫甚至休克。1998年美國麻醉協會(ASA)針對擇期手術提出了縮短成人禁食時間的新標準,即任何年齡病人術前2h可飲用一些不含酒精、含少許糖的透明液體,如清水、茶、咖啡、果汁等;6h之前可進食少量清淡飲食;8h之前可正常進食。對于術前禁煙時間,中國循證醫學中心指出,接受手術的吸煙者更容易出現肺部疾患(如肺炎)、心臟并發癥,吸煙還會使傷口難以愈合。研究顯示,術前6周禁煙可使肺部并發癥發生幾率大大下降,術前3周禁煙可幫助減少創傷并發癥[5]。學生把收集到的所有實證帶到課堂上,由教師組織學生從研究設計、結果的準確性等方面進行評價和討論。討論結果是根據ASA禁食、禁飲新標準和研究結果,以及病人的實際情況,決定病人術前開始禁食、禁飲、禁煙的時間,重視對病人的術前教育,使病人明確術前禁食、禁飲、禁煙的意義,指導病人掌握如刷牙、漱口、吮吸冰塊、嚼口香糖、含硬糖等解口渴方法。
以教師指導學生用循征的方法解決“壓瘡的預防和治療”問題為例,說明EBN臨床教學過程。首先指導學生評估病人,收集的臨床資料:病人,女,76歲,腦外傷,臥床不起,大小便失禁1周,消瘦,不能自行翻身,骶尾部有3c m×4c m壓瘡,深Ⅱ度,表面有黃色分泌物。臨床問題:為了控制壓瘡的演變和新壓瘡的發生,如何合理、有效、經濟地進行壓瘡的預防和治療。學生進行了大量的查詢求證,尋找到了有關預防壓瘡護理方面的研究資料,查詢發現:壓力、剪切力、摩擦力、潮濕是壓瘡發生的主要因素,在解決引發壓瘡的主要因素時,分散垂直壓力,避免剪切力、摩擦力及潮濕,減少受壓時間是關鍵[5]。對于已壓紅的皮膚不主張局部按摩和使用氣圈,可使用氣墊床或糜子床墊,并盡量采用水平體位。對于治療壓瘡,得到的實證是:清除創面壞死組織,表面有膿性分泌物時用0.9%NaCI溶液沖洗,紅外線照射有助于組織吸收滲液,改善局部血供,被臨床廣泛應用。多層透氣敷料促進壓瘡愈合效果較單層敷料好,特別是在Ⅱ度壓瘡中,其成本效果比更高。局部用藥效果:苯妥英鈉及抗生素均可促進新生肉芽組織生長,以苯妥英鈉為最佳。此外,營養支持對促進壓瘡愈合也是必要的。因此,學生根據科研實證結合病人情況,制訂的護理措施是:建立壓瘡監測單和翻身記錄卡,每1~2h翻身左或右斜30o;用生理鹽水沖洗傷口;局部使用苯妥英納粉劑,用康復爾潰瘍貼保護傷口,每兩天更換1次,并紅外線照射,使用氣墊床;保留胃管,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1800K c a l/d,蛋白質90g/d。結果,病人壓瘡的演變3天內得到控制,創面10天痊愈,未有新壓瘡發生。
(1)將EBN當做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增加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實現了由枯燥授課到有趣授課,由被動學習到主動參與,由固定、穩定知識和經驗的學習到靈活、擴展知識和經驗的學習的轉變。
(2)通過典型、生動、具體的病例描述,給學生創造一個真實的EBN場景,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培養了學生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將EBN應用于外科護理教學中,使學生自覺地接受EBN思想,養成查找資料、看書的良好習慣,激發了學生的個性化思維。
(4)實施中因受到教學進度的影響,設置病例不能完全再現EBN全過程,尤其后兩步。
隨著信息的全球化,讓學生了解EBN已勢在必行,無論是傳統教學還是EBN教學,都應讓學生掌握EBN的精髓所在,學習EBN相關理論知識和科研方法,使醫護患從中受益。
[1]張宏,朱光君.循證護理實踐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8,38(1):42.
[2]崔焱.護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3]林新宏,上官輝,黎莉.循證醫學與醫學教育改革[J].醫學與哲學,2010,23(4):19.
[4]胡雁,楊英華.關于以“實證為基礎的護理”的理論與實踐[J].中華護理雜志,2011,36(4):245.
[5]鐘曉蓉.術前禁煙可降低外科并發癥的發生率[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2,2(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