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芳
(玉林市衛生學校,廣西 玉林 537000)
如何把中職護生培養成符合患者與社會期望的,能夠適應護理崗位、持久熱愛護理崗位,并能在護理崗位有所發展,實現自身價值的現代護理合格人才是中職衛校的重要任務。因此,教師應當把中職護生的人格教育擺到重要的位置。筆者就如何對中職護生進行職業人格的培養作下列探討。
職業人格是指人作為職業的權利和義務的主體所應具備的基本人品和心理面貌。它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制度、物質經濟關系、道德文化、價值取向、精神素養、理想情操、行為方式的綜合體[1]。它既是人的基本素質之一,又是人職業素質的核心部分。具備健康的職業人格,能使護生形成正確的職業觀,能使護生在復雜的社會環境和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表現出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加強中職護生的職業人格培養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助于增強護生的責任意識和奉獻意識,有助于護生形成健康的職業人格,有利于護生適應職業需求。
護理工作肩負著“增進健康、預防疾病、恢復健康和減輕痛苦”的特殊使命,護士是患者同疾病作斗爭最有力的助手[2]。高度的責任心可使護士對危難患者竭盡全力救治,不敷衍塞責,能忠誠待人。只有把中職護生培養成具有高度責任心,較強社會能力的、合格的護理人才,才能符合患者和社會的期望。因此,對護生進行職業人格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職業人格教育又要從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精神、職業理想等多方面入手。
職業意識是人們對職業勞動的認識、評價、情感和態度的總和,是支配和調控全部職業行為和職業活動的調節器。培養正確的職業意識是形成健全職業人格的前提。職業意識一旦形成,它將有利于人的潛能的發揮。職業意識的培養是長期的,它需要長期的教育和鍛煉才能逐步形成。中職護生作為護理人才的后備軍,他們的職業意識反映了社會對護理職業的評價和自身的興趣素質,也決定了他們的擇業態度、擇業方式和擇業狀況。所以,從護生入學開始,學校就要加強護生的專業特色教育,使護生樹立較強的職業意識,從而端正職業心態,刻苦學習,努力鉆研,為更好地從事護理工作打下基礎。
職業道德是指社會對于從事一定社會職業的人的一種特殊道德要求,是社會道德在職業生活中的具體體現。護理職業道德是從事護理職業的人們在護理專業工作中應遵守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也是醫務人員在接受道德教育和自我修養后所具有的職業操守。要使護生成為深受社會歡迎的、“零距離”的護理崗位職業人,就必須加強對護生職業道德、職業素養的教育。因為護理服務水平的提高,不僅需要具備過硬的護理技術,還要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只有以高尚的職業道德為基礎,才能建立起和諧的醫患關系,才能在醫患良性互動中建立起彼此尊重和相互理解的關系。護生的職業道德教育,是對護生進行護理職業人格培養的一個關鍵方面,它使護生能夠遵守基本的道德規范、法律規范和技術規范,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
職業精神是與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系,具有自身職業特征的精神,它具有強烈的職業責任、良好的職業紀律、自覺的職業良心和可靠的職業信譽。個人一旦形成高度的職業精神,將發揮自身最大價值,促進社會的發展。中職衛校應以各種方式加強對護生職業精神的教育,使中職護生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更好地為患者和社會服務。
職業理想是指人們對未來工作的部門、工作的種類及在工作上達到何種成就的向往和追求。正確的職業理想能夠引導中職護生在未來的工作中找到個體和社會的契合點,使個體職業與社會需要和諧統一。當今時代,經濟一體化,文化多極化,價值多樣化,給中職護生的理想追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思路和選擇空間,使他們人生目標的選擇也呈現出了多方位的特點。部分中職護生受到利益取向的制約,更多地考慮職業的報酬、福利,工作的地點和經濟待遇,這對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因此,職業理想教育對中職護生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它是中職護生形成健康的護理職業人格的核心。
健康的職業人格應具備的特征:正確的職業觀、良好的職業性格、積極的創新意識和較強的社會能力。注意中職護生職業人格的培養,更有利于護生適應職業需求。
所謂職業觀,就是人們對特定社會活動的認識、態度、看法和觀點,是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在職業生活中的反映。
高度的責任心、團結協作、勇于創新、認真細致、勤奮好學、堅毅自信、嚴于律己,是社會要求每一個從業人員必須具備的基本性格特征。而每一種特定的職業又要求從業者要具有適應職業特點的職業性格。如護理人員要服務于患者,取信于患者,就要在言行舉止上保持嚴謹性,工作有條不紊、專心致志,不粗心大意,善于忍讓、寬恕、諒解、控制情緒,自覺調節自己的情緒。護理人員要有耐心、禮貌,熱情大方,如果缺少了這些性格,就很難勝任護理工作。所以,良好的職業性格對從業者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與提高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創新強調的是個性的發展,從某種程度上說,沒有個性就沒有創新。因此,積極主動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健康的職業人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護理學是一門應用技巧學科,必須在不斷的臨床實踐中探索和發展,尋求恰當、完美的護理方法是臨床護士的責任和義務。生命科學的發展,護理范疇和內涵的擴大,護理新技術、新業務的應用,護理理念和模式的不斷完善、更新精煉,就要求有創新意識和想像力的護理人員,同時要求他們在護理實踐中不斷尋求更簡便、更省力的護理方法,對護理工作流程、護理操作程序進行創新、完善和修改,使護理工作更流暢。只有對在校護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才能使其適應這些崗位的需求。
實踐能力可以分為職業能力和社會能力,職業能力指本行業必備的專業技能,是員工上崗后勝任工作的保證。作為護理專業學生,應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掌握各種常見病的癥狀、體征和護理要點;有嫻熟的護理操作技能;掌握急救技術和設備的使用,熟悉急救藥品的應用,能熟練配合醫生完成對急癥或危重患者的搶救;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善于捕捉有用的信息;有豐富的想像力,勇于創新。社會能力指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社會行為能力,如環境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團結協作能力等,是一個人生存與發展的必備條件。護生應面對現實,正確認識自己,培養自身廣泛的興趣,積極參加社交活動,提高環境適應能力。通過日常的交往,護生應努力提高自身溝通能力、理解表達能力,重視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1]黃耀定,周克元.對廣東醫學院醫學職業人格培養的實踐探討[J].西北醫學教育,2007(5):795-796.
[2]焦淑玲.淺談現代護士的綜合素質[J].遼寧中醫學院學報,2006,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