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輝
(首都鐵路衛生學校,北京 100070)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這首《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肅宗(李亨)上元二年(761)春天,于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寫下的。它描寫了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抒發了詩人的喜悅之情。這是筆者在求學時就非常喜歡的一首詩,而當筆者成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之后,對其中的詩句又有了新的感悟:這“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正是教師進行德育的最佳方式,如果能讓教育如同春雨潤澤萬物一般自然,那我們必然也可以見到“花重錦官城”的明天。
筆者要談的就是“春雨”教育,即在日常授課過程中不斷融入德育內容。
陶行知先生說:“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你有一些學問的本領,也無甚用處。并且,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教育就是培養人、塑造人的事業,馬克思概括得很好: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每個人都在扮演一個社會角色,都應當按照法律、道德、行為規范的要求立身行事,正因為如此,教育有3個方面是離不開的:第一,離不開道德;第二,離不開情感;第三,離不開智慧。離開了道德的教育是危險的教育;離開了情感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離開了智慧的教育是缺乏創造活力的教育[1]。顯然,這其中的“道德”是要放在第一位的,離開了道德,教育就會偏離正確的航向。
知識與品德應該是互相影響、相輔相成的。對于一位正在形成世界觀的中學生,如果不把對其的品德培養放在首位,就很難使之將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元朝學者吳澄說:“學必以德性為本。”清末的康有為也提出“以德育為先”的口號,筆者贊成前人的觀點和主張。
德智體美,德育為先。我國在《教育法》、《教師法》和《義務教育法》中均體現了德育的內容。在以就業為導向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新時期,加強職業學校的德育工作來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就顯得尤為重要。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明確指出:“中等職業學校必須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而如何提高德育的實效性;歷來都是職業學校德育工作者需努力探討的重點課題。
近年來,職業學校學生的思想狀況令人擔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由于受“普高熱”的影響,很多中職生認為,只有升入普通高中才是優秀學生,進入中等職業學校就是“末等公民”。他們總認為自己前途渺茫,低人一等,具有較強的自卑感,意志消沉。
由于初中階段沒有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加上學習習慣較差,因此,中職生的文化基礎特別是數學、英語等課程的文化基礎普遍較差。另外,在他們進入中職學校后,不會學習、不愛學習的壞習慣很難改掉。
中職學校營造文明校園的氛圍有待進一步增強,部分學生身上存在著一些陋習,如自我約束能力差等。個別學生對學校的規章制度置若罔聞,甚至還會明知故犯。
根據以上分析的現實狀況,我們必須要重新思索德育的課題,要把德育放到學校教育重中之重的位置上[2]。不但如此,我們還要思索德育的新方法,過去傳統的“說教式”德育顯然已經不合時宜了,而單一地依靠思想品德課、德育課、倫理課來對學生進行德育也顯然已經遠遠不夠了,所以要尋找新的思路、新的方法。筆者認為,我們的德育應該像“春雨”一樣“潤物細無聲”,要在每一位教師講授每一節課的過程中去滲透,努力拓展德育陣地,增添德育渠道,豐富德育形式,擴充德育內容。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須依靠潛移默化、日積月累。課堂教學既是學校傳授文化知識和技能的陣地,又是進行德育的重要陣地,因此,教師應在這個陣地上充分傳授知識和技能,積極滲透品德教育,充分發揮每一門學科的德育功能[3]。這可使學校傳統美德特色教育在學科滲透中增添新的時代內涵,在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道德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要特別注意加強對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職業理想教育。
為了實現在教學中完成德育的目標,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工作的全部就是為人師表。”首先,教師必須塑造良好的講臺形象。教師的講臺形象應當充分顯示自己的德、識、才、學,表現出高尚的師德和淵博的學識。教師的講臺形象,可分為表層形象、深層形象兩個層次。樸實大方、莊重文雅的儀表;舒展自如、文明高雅的教態;一絲不茍、扎實嚴謹的教風;生動活潑、因材施教的方法;準確精煉、富有感情的語言;條理清晰、工整優美的板書;深入淺出、熟練精當的講授等,這些都是塑造教師良好表層講臺形象的要素。教師良好的深層講臺形象則是通過教師表層的講臺形象及其課外的思想行為所體現出的教師的個人尊嚴、價值觀和道德品質的總和,是一種具有巨大感染力、影響力和輻射力的人格力量。教師一旦樹立起良好的形象,就可以使學生從教師身上受到“人格美”的感染和熏陶。
在工作中,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平時要求學生不遲到、不早退,那么教師在工作中自己首先就要早來晚走。應該說,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
從教師的身上,學生會無形中感到什么是應該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的,他們會自覺地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自覺地約束好自己、管理好自己。
廣義地講,學校開設的所有課程中都包含有德育。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深入鉆研大綱和教材,把教材中那些能夠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內容充分發掘出來。只要教師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把德育內容科學地、靈活生動地融于教學中,就能使德育在潛移默化中完成。比如,在語文教學大綱中就明確提出了要使學生了解祖國的語言文字美、山河壯麗、人民勤勞智慧;了解和熱愛革命領袖及中國共產黨……其他包括數學、英語、體育等學科的教學大綱中也都明確提出了德育的內容和任務。其實,各學科的德育內容是十分豐富的,不僅思想品德、語文、英語課的德育內容充實,其他學科的潛在德育內容也不少。
衛生職業技術學校以衛生專業課的教學為主,而這又恰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專業,所謂“健康所系,生命相托”,承載著沉重的責任。所以,除了要讓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外,對他們職業道德的教育其實更為重要。一位沒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醫務工作者,不但不能勝任自己的工作,還會對患者造成傷害,對社會構成危害。所以,在課堂上,教師要把專業知識和臨床實踐結合起來,讓學生能夠體會到患者的心理狀況,從而培養他們關心患者、熱愛患者的品格,并要不斷地提醒他們這份職業的神圣使命,從而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
專業課教學不同于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教學,教師往往更多地在對某些專業知識、理論和技能的講授中暗示某種結論,傳遞某種道理,寄寓某種思想,滲透某種觀念。雖然教師也有明確的德育動機,但這個動機一般是隱含的。教師越體現出教育的無意識性,那么教育的層次就越高,收到的效果就越好。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育規律、學科特點及學生實際,自然而貼切地滲透德育。盡管不同的教師面對不同的學生,講授不同的專業課程,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具體方法各不相同,但仍有一些基本原則是共同的。一是要準確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二是要使專業教學與德育滲透自然結合,有機統一,即在傳授專業知識、理論和技能的同時,結合專業課特點,自然而然、機智巧妙、適時適量地滲透德育。
筆者認為,德育是一項重要工作,它既需要教師用一句句實話、一件件實事去打動學生,去影響學生,又需要教師開動腦筋,采取積極的措施去幫助、教育學生。德育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喊口號、擺架子上,而應更加深入地挖掘教材內涵,在德育滲透方面積極探索、努力實踐,根據各學科特點、專業特點、學生年齡特點,使德育滲透科學化、系列化,并及時總結、充分交流,以提升德育工作水平。
如果能夠讓德育猶如“春風化雨”一樣“潤物細無聲”,使學生在學校能時時處處受到傳統美德的熏陶,在課堂中能得到科學文化知識和思想道德的“雙豐收”,那么,筆者相信,在雨后的明天“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的繁茂景象就不再只是個夢想。
[1]柳斌.學校德育工作全書[M].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
[2]肖北方.教育學[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
[3]莊永敏.讓課堂煥發道德的力量[J].中國德育,2012(5):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