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琨,張革化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廣東 廣州 510630)
臨床見習是醫學生走向臨床的第一步,是醫學生將所學理論與臨床實踐結合的重要階段。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由于解剖位置較深,所謂“孔小洞深”,結構復雜而精細,肉眼不能直接看到,學生很難建立直觀的印象,加之臨床見習時間少,因此教學難度較大。如何提高醫學生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臨床見習教學質量是帶教教師需面對的問題。筆者總結2005—2012年對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學生臨床見習的帶教經驗,現報告如下。
帶教教師要了解每批見習學生學習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理論課時間及內容。一般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理論課結束大約6~10個月后才進行臨床見習,由于理論課課時較少,因此學生對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知識的印象不深,見習時對所學理論牢記的人極少。因此,帶教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結合教學大綱準備見習材料,制訂詳細的見習教學計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臨床見習內容較多,包括耳鼻咽喉體格檢查、輔助檢查以及常見病的診斷和治療等,而見習時間僅為32學時,要想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讓學生充分了解疾病的各種表現,帶教教師就要根據見習內容選擇病例,并注意平時積累典型病例。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的學時比內、外、婦、兒科少,且很多學生認為畢業后不一定從事該專業,對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不重視,也不感興趣。要激發學生對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興趣,首先,帶教教師在臨床見習開始時就要讓學生認識到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重要性:耳鼻咽喉頭頸部的解剖結構與多個器官有密切聯系,如中耳、鼻竇與顱腦毗鄰,鼻竇炎、中耳炎可引發顱腦疾病,咽喉是呼吸道的門戶,一旦阻塞會引起生命危險,如喉異物、急性喉頭水腫等;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一些疾病與全身系統性疾病相關,如慢性扁桃體炎可能是心肌炎、腎炎的病灶,鼻出血可能為血液疾病、高血壓等疾病所引起。其次,通過一些生動形象的視頻和典型案例讓學生了解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是一門重要的學科,是有很大發展空間的學科。最后,見習時讓學生多看、多實踐,如復習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應用解剖知識時,通過現場內鏡檢查的講解,讓學生直觀了解耳、鼻、咽喉的解剖結構;在指導學生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體格檢查時,讓學生辨認常見解剖結構,使抽象的解剖名詞應用于實踐中;在確保醫療安全的情況下,讓學生進行一些簡單的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常見診療操作,讓學生獲得職業成就感。
PBL是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式,CBS是以病例為基礎的學習。PBL與CBS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其核心是以病例為先導,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自學和小組討論式教學法[1]。在見習中引導學生開展以問題為中心,以典型病例為主題的小組討論。討論時,采用啟發式、參與式教學方法,結合臨床科研開展研究性教學和研究性學習,如學生對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病人詢問病史和體格檢查后,帶教教師提出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發病機制,慢性鼻竇炎的臨床表現,鼻息肉鑒別診斷,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治療進展等問題,學生圍繞病例,帶著問題思考、查找資料、解決問題,最后進行討論和總結。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臨床觀察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臨床見習是臨床實踐與理論知識相結合的階段,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初步掌握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及治療原則,為以后的臨床實習和工作打下堅實基礎。由于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臨床見習時間較短,要在短時間內讓學生見到所有的病種,充分利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功能檢查室就顯得非常必要。該科室的內鏡診療室每天接診病人約70人次,病種包括慢性鼻炎、鼻竇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慢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慢性喉炎、聲帶小結、聲帶息肉等常見病;耳功能室每天接診病人約30人次,病種包括可分泌性中耳炎、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突發性耳聾、梅尼埃病等。可讓學生參觀功能檢查室,對病人詢問病史、檢查后進行診斷,討論治療方案。通過直接參與診療,使學生對常見病的診斷及治療有深刻印象。
多媒體教學集文字、圖片、圖標、動畫、聲音、錄像及軟件測試等于一身,可利用聽覺、視覺、空間等多種途徑將難以理解的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疾病的發病機制、急救措施及手術操作等展示給學生,使其獲得感性認識,如播放鼻出血病人的視頻,讓學生觀察鼻出血的真實情況,從而對鼻出血的病因及各種處理措施產生深刻認識。但多媒體只能作為一種教學輔助工具,要與其他教學方式結合,才能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提高教學質量[2]。
醫學模式從過去“以疾病為中心”的生物醫學模式向“以病人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要求醫生除了為病人提供必需的診療技術服務外,還要為病人提供精神、文化、情感服務,以滿足病人的健康需求。臨床見習中加強人文素質的培養,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著重要意義[3]。帶教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尊重人、關懷人的意識,鼓勵學生認真對待每一位病人,尊重病人,關心病人,以實際行動贏得病人的信任。同時帶教教師也要加強自身人文修養,具備良好的醫德風尚。帶教教師示教時,需注意尊重病人的人格和情感,保護病人隱私,對病人關心、理解,多與病人交流,語氣溫和,動作輕柔,如進行間接喉鏡檢查時需牽拉病人舌頭,檢查前與病人溝通讓其理解并配合,牽拉舌頭時不宜用力過大,病人咽反射嚴重不能配合檢查時也要耐心安慰,始終滲透著對病人的關懷和體貼,通過言傳身教,使學生耳濡目染,樹立人文關懷理念。
[1]和水祥,習博,張蘊璟,等.提高臨床見習教學質量的探索與實踐[J].西北醫學教育,2011,19(6):1290-1294.
[2]胡桂周,許統亮.多媒體在臨床醫學教學中的應用[J].醫學信息學,2008,21(1):40-41.
[3]李云濤,石琳熙.在臨床醫學見習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J].西北醫學教育,2010,18(1):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