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梅
(濰坊護理職業學院,山東濰坊 261041)
早期的護理只是配合醫生執行醫囑,以疾病護理為主。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護理學從觀念到實踐都在不斷更新改變,發展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作為一名護士,單純具備護理專業知識已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為了適應護理模式的轉變,護士更應具備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知識,在日常工作中對不同的個體給予不同護理,并將局限于醫院的工作擴展到社會各個層面。這些基本要求必然需要護士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因此要把護理人才培養成為善于學習和運用知識,善于分析和解決問題,符合時代需要的新護士。
近10年,教育部積極推動的教育改革是引導國人走向新世紀的重大施政方針。護理高等教育在此政策下,亦面臨著極大的轉型壓力,護理高等教育在學制、課程、教學方法與教學品質等方面面臨著沖擊,21世紀護理教育者應做的體制調整與創新是推動護理教育革新與提升教學品質。教育改革雖滿足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但也衍生了一些問題,如:教育素質普遍降低、學校經營惡化,尤其在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后,國內高等教育市場開放的壓力將更加增大。未來的護理高等教育以培養有信心、有能力,能應變多元文化的護理工作者為主,課程架構應能促進學生有效自學,課程內容應以基層保健與社區照顧為重心,強化能力培養。
根據現階段護理教育存在的問題,未來護理教育應注重以下4個方面。
有人說:平凡的教育,是教育者期待受教育者成為預想的那種模式;卓越的教育,是教育者期待受教育者成為使教育者大吃一驚的模式。21世紀以來,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對于醫療和護理的需求日益增加,護理理念也發生了巨大變化。護理模式經歷了“以疾病的護理為中心”、“以病人的護理為中心”、“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3個階段;護理工作方式也經歷了“功能制護理”、“責任制護理”和“整體護理”的3個相應階段。在各階段中,護士與醫生的關系由主輔關系、伙伴關系發展為護士自主處理病人的健康問題。護士工作從單一的打針、發藥發展到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保健、宣傳、康復為一體的整體護理。因此,護理教育應順應發展趨勢,培養適應整體護理需求的高素質、精技術的實用型人才。
護理教育發展趨勢要求護理院校所培養的人才必須具有“專”與“博”相統一的知識結構,護理學科應兼顧文理特性,護理人才應具備知識、技能、藝術等綜合素質。面對21世紀現代人才觀的需求,護理教育必須確定新的教育理念,將培養能力、提高素質及全面發展作為教育的主要目標。在教育理念上,應從封閉式教育向開放式教育轉變;從知識型向智能型轉變;從注重知識傳授向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轉變;從注重共性教育向注重個性發展轉變;從注重學科系統性教育向綜合性教育轉變,培養知識、素質、能力三者統一的人才。要求在知識結構上,具有扎實的基礎醫學知識、社會人文知識和精深的護理專業知識;在素質上,具有創新意識、開拓精神和奉獻精神;在能力上,具有綜合、組織、管理、自學、解決實際問題、表達、操作、創新等各種能力。因此,面對多元化知識的要求,我們的教育理念必須日益更新。
課程結構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根據培養目標設置哪些課程,如何設置這些課程。近幾年來,我國的護理專業培養規模迅速擴大,在培養層次上形成了研究生、本科、專科教育等多層次并存的格局,不同培養層次的培養目標必然存在差異。在新形勢下,專科教育的培養目標為培養臨床護理綜合型人才;研究生教育的培養目標應立足于培養高層次、高水平的護理師資、護理管理者和護理科研專家。
針對不同的培養目標完善課程體系,優化課程結構。突出護理學科特點,緊緊圍繞“認識人、理解人、幫助人”的觀念,修訂護理學教學目標和計劃。優化課程結構是當前護理教育管理者的重要任務。根據護理學服務性的特點和整體化護理的需求,在課程內容上,應在對原有學科包括臨床醫學、預防醫學等內容進行整合的基礎上,加大人文學科的教育力度,增加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人際溝通、美學、藝術欣賞等課程;在課程范圍上,要適當調整理論課與實踐課的比例。護理是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在課程安排上讓學生盡早接觸臨床,將學校教學與基地教學、社區教學相結合。
作為教師,在授課中平凡地講授是使學生頻頻點頭,卓越地講授是使學生頻頻發問。平凡的教師讓學生聽懂,卓越的教師讓學生創造。教學方法是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所采用的手段,借助于教學方法,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護理作為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在教學上應注重自學能力、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獲取信息能力、創新能力等的培養。除常用的講授、交談、演示、參觀、實驗等教學方法外,依據不同層次的教育目標,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潛能。我們認為在護理教學的方法上,教師應當重點嘗試以下幾個方法。
(1)案例引導講授。選擇臨床真實病例,讓學生依據護理程序進行分析,制訂一套完整的護理方案,然后分組討論,最后教師評價與總結。
(2)啟發式教學。在課堂上多問學生幾個為什么,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改變學生被動聽課的局面,增強學習效果。
(3)課堂提問。通過課堂提問,抽查個別學生,獲得學生對于所學內容理解程度的及時反饋。
(4)角色扮演。根據創設的情景分組進行表演,模擬病人、醫生、護士,針對病人現狀給予相應的治療及護理,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并且能換位思考,體會病人的感受。
(5)自學自講。對于簡單章節,可將學生分組,每組指定發言人進行課堂講授,學生評價,最后教師總結。
(6)醫院見習。針對病人,依照護理程序完成護理。
(7)實驗設計。可增設實驗設計課程,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其創新意識。
(8)大力推廣計算機輔助教學。充分應用多媒體教學課件,使教學內容形象直觀,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同時也能減少學生臨床見習的相應問題。
(9)集體備課。重點章節由主講教師演示,全體授課教師討論,大家明確講授內容及重點,統一教案,注重層次、突出重點。
我國高等護理教育的快速發展和高校快速擴招幾乎是同步進行的。在兩個“快速”推進的同時帶來的問題是——教師嚴重缺乏。全國許多護理院校存在中專護理教師直接改教大專甚至本科,大多數護理臨床課程由醫生來承擔的現象。我國目前培養出的護理專業研究生人數太少,無法滿足高等護理教育的需要,同時許多專職護理教師又缺少臨床護理經驗,易照本宣科。針對目前的高等護理師資隊伍現狀,建議培養專職護理教師主要從以下3個途徑出發。
(1)加強對原來中專護理教師的繼續教育及在職培訓、進修,使其適應高層次護理教育。
(2)讓現有專職護理教師每年都有一定時間深入臨床,增加臨床經驗,同時也能夠使課堂教學進一步貼近臨床,保證學生學以致用。
(3)盡快培養護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充實護理教師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