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鋼鐵
(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浙江 溫州 325003)
溫州民間的東甌王信仰
蔡鋼鐵
(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浙江 溫州 325003)
為了解溫州民間東甌王信仰情況,促進東甌文化研究,對溫州市鹿城區、龍灣區東甌王信仰活動進行調查,結果表明,東甌王信仰歷史悠久、地域分布廣泛、活動內容豐富,成為溫州民間一大宗教信仰。這也從一個側面有力地說明了東甌國國都就在溫州市,而不在其它地方。
溫州;東甌王;信仰;文化
東甌王騶搖是溫州歷史上第一位被朝廷封王的首領。他對東甌早期開發有功,深得民心,被后人尊為東甌始祖。東甌王的故事在民間已流傳幾千年,溫州老百姓把東甌王作為神來供奉、祭拜,東甌王也成為溫州最重要的地方神。
溫州市建城區包括鹿城區、龍灣區、甌海區。筆者曾對溫州市鹿城區幾處東甌王廟、墓進行調查,獲得一些資料;龍灣區共發現九處東甌王廟;尤其對鹿城區打繩巷、甌浦垟及上戍鄉的幾處東甌王廟進行詳細調查;尚未對甌海區進行調查。通過調查發現,東甌王信仰歷史悠久、地域分布廣泛、活動內容豐富,成為溫州民間一大宗教信仰。
溫州市鹿城區及近郊東甌王信仰主要遺存有四處。其中,三處為東甌王廟,分別位于市區華蓋里、打繩巷和近郊黃龍街道甌浦垟村;一處為東甌王墓,位于黃龍街道甌浦垟村。
1.華蓋里東甌王廟
華蓋里東甌王廟位于市區華蓋里,系明代宣德年間溫州郡守何文淵建造。據《嘉靖永嘉縣志》記載:“東甌王廟在華蓋山下。宣德間,郡守何文淵建。舊在城內海壇山麓。”[1]從中可知,海壇山麓曾建有老的東甌王廟。明成化十三年(14 77年),改華蓋里東岳廟為東甌王廟。從明成化十三年始,每年農歷三月初八,城區百姓會抬著東甌王塑像巡游街市,驅災祈福,這一活動已成為當時的一大民俗。東甌王廟中有清末翰林余朝紳撰聯:“漢廷異姓封王,禹后果然明德遠;甌海生民初祖,越亡長此世家存。”
20世紀60年代,鼓樓街道因辦公共食堂之需,將東甌王廟拆除,僅存門臺。后來,教育部門又在這里辦起小學,有縣學前小學和華蓋里小學。學校在原廟的遺址上建造多幢新校舍。1981年溫州市政府將東甌王廟僅存的門臺列為溫州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門臺為八字形三開間式,懸山頂,磚石構造為主,通面闊9.8m。青石臺基高0.4m,中間設垂帶踏跺。明間門額中嵌青石匾,內刻“東甌王廟”四字。次間作照壁式。明間青石柱上刻有楹聯:“畫野分疆甌脫江山開辟早,務農興業海隅民物阜康初。”次間青石柱上刻有灰塑楹聯:“報仇雪恥地辟甌邦茅土分封崇祖國,震古爍今靈昭華蓋城池鞏固賴神功。”
近年來,溫州市政府對華蓋里東甌王廟重修工程非常重視。重修方案已編制完成,將在廟內恢復大殿、后殿、廂廊和照壁等建筑。2011年8月4日,東甌王廟重修工程開工典禮隆重舉行,典禮特別參照傳統舉行祭拜儀式,并宣讀《祭東甌王文》,以緬懷古城先祖。2013年將基本恢復東甌王廟歷史原貌。
2.甌浦垟村東甌王廟
甌浦垟村隸屬黃龍街道,地處市區近郊景山山腳。該村東甌王信仰歷史悠久,有東甌王廟和東甌王墓各一座。
原東甌王廟規模較大,由門廳、廂廊和大殿組成。“文革”期間,宗教信仰活動停止,廟產逐步被村民占用,后廟舍被毀。2 0世紀8 0年代,農村廟宇逐步恢復活動。甌浦垟村重建太陰宮。太陰宮落成后,村民提出將東甌王神位先在太陰宮內供奉,待以后東甌王廟恢復后再行搬遷。于是,請人雕刻東甌王像,立在陳十四娘娘的左側,作為配享供奉。
甌浦垟村東甌王信仰活動形式多樣,建國前每年有四次大的活動。建國后迎佛活動不再舉行,其余活動照常進行,并延續至今。
(1)迎佛。每年七月十五,村里都要舉行迎佛活動。迎佛那天,將東甌王塑像從廟里請出,眾村民簇擁著環村巡游,巡游村民多達一百多人。巡游隊伍沿著甌浦垟地界一路緩行,巡游一圈要花一天時間。沿路奏鼓樂,放炮仗,觀者眾多,熱鬧非凡。舉辦一次迎佛活動費用較大。當時農村主要靠種稻為生,夏天常逢大旱或蟲災,對蟲災又無藥可治。村民迎佛的目的就是為了驅災祈福,企盼東甌王神保佑當地農業收成好、地方百姓太平安樂。
(2)劃龍舟。每年正月十五或十八,村里要舉行劃龍舟活動。活動日子每年輪換,一年為十五,下一年為十八,依次類推。劃龍舟前要在東甌王塑像前舉行祭拜活動。村民先在戲臺前的空地上擺上香爐、祭品等,然后眾人祭拜東甌王,祈求保佑。甌浦垟村有兩條龍舟,一條專祀東甌王,另一條專祀楊府爺。
(3)做戲。每年正月十九或廿,村里都請戲班來廟里做戲,全村百姓共欣賞。做戲的日子也是每年輪換,與劃龍舟活動相隔幾天。
(4)念佛。每年三月初七是東甌王壽誕,村里要請道教先生來念佛,然后眾人祭拜。活動之后都有聚餐,一般有兩桌人。
重建東甌王廟一直是甌浦垟村村民的愿望,前幾年村民集資了三百多萬元,在東甌王墓附近動工建廟。因建廟工程未獲批準,且對東甌王墓景觀造成較大影響,被溫州市政府勸阻停建。2011年溫州市政府公布的東甌園建設規劃中,已為甌浦垟東甌王廟規劃了建設地塊。預計幾年后,此處新的東甌王廟將會建成恢復。
3.打繩巷東甌王廟
打繩巷東甌王廟位于市區朔門打繩巷96號。該廟曾是溫州市區最早的東甌王廟。明成化十三年,在華蓋里建東甌王廟后,這里仍作為東甌王廟供人祭祀。當時廟內堂石碑上刻有一首詩:“接壤無諸國,分茅異姓王。報仇還越祀,轉戰裂秦疆。氣直吞江海,功真定虎狼。東南思歸德,凄愴肅烝嘗。”該詩系清乾隆進士著名詩人王又曾所作,全面概括了東甌王的歷史和功績。建國后,東甌王廟逐漸被冷落。2 0世紀6 0年代,廟宇改建為電影院,并取名“東甌電影院”。“文革”后期,電影院停映,建筑改作廠房,沿用至今。
據當地老人回憶,解放初此廟還有祭祀活動,廟里除供奉東甌王外,還供奉土地公公、土地娘娘、白馬將軍等神像。明洪武(1368—1398年)初年,東甌王被欽定為“漢東甌王神”,世稱“永嘉地主昭烈廣澤王”,簡稱“永嘉地主”,所以當地百姓亦稱此廟為地主殿。
4.東甌王墓
東甌王墓位于黃龍街道甌浦垟村景山北麓,屬后期建造的具有紀念意義的墓葬。據南宋《紹定舊編》記載,東甌王墓共有五處,除甌浦垟一處外,太平寺前、謝婆埭垟、西山和吳平山還各有一處,均在今溫州市區范圍內[2]。明《弘治溫州府志》記載:“東甌王冢在永嘉孝義鄉西山甌浦山側。”[3]從明代文獻看,另四處東甌王墓可能已不存。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曾對甌埔垟東甌王墓進行重修,并刻有《重修東甌王墓記》碑。“文革”時期,該墓遭嚴重破壞,幾乎夷為平地。1992年溫州市政府將該墓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由溫州市政府撥款在原址對該墓進行重建。現東甌王墓為榻椅式建筑,面闊13m,進深25m;墓依山起勢,上下三壇,青石砌筑,不事雕飾,正中嵌置“漢東甌王之墓”石碑;墓頂方石墁地,壇坎設欄桿,墓前依次設拜壇、墓道;拜壇西側嵌置清道光二十四年重修該墓碑記;墓的四周綠樹環抱,清靜肅穆。
龍灣區東甌王信仰比較盛行,東甌王廟除了將東甌王作為主祀神外,還將一些百姓喜歡的神像作為配享一起供奉,配享的神像有文昌帝、三官爺、關老爺、五通尊神、陳府爺、土地公公、土地娘娘等。龍灣區東甌王廟或作為配享的廟有九處,遺跡一處,分布在四個街道八個村,以永中街道居多。其中,將東甌王作為主祀神的東甌王廟有六處,分別是殿前村東甌王廟、度山村東甌圣王廟(展望路)、度山村東甌觀(諸募橋)、建新村東甌王廟、藍田村東甌圣王廟、上朱垟村東甌王廟;將東甌王作為配享的廟宇有三處,分別是八甲村太陰宮、萼芳村關圣大帝廟、新城村東城觀。永中街道普門村原有普門堂,主祭本地百姓的先祖,東甌王作為配享,此堂后被拆除。
龍灣區上朱垟村東甌王廟始建于元代英宗二年(1322年)。殿前村東甌王廟、萼芳村原東甌王廟建于明代。明代禮部侍郎王瓚《李浦廟》,贊譽李浦地方風光優美。殿前村原名李浦,東甌王廟原稱李浦廟[4]。其余東甌王廟大都始建于清代。這些廟宇在建國后或“文革”時期,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毀壞。現在的廟宇大多是當地村民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重新建造和擴建重修的。重建的東甌王廟建筑規模較大,一般有兩進,大殿一般為五開間,門廳與戲臺兼容,兩側有廂房,建筑面積一般有一千多平方米。龍灣區經濟發達,村民生活水平較高,對于建廟修廟之事,老百姓都樂于捐款。故龍灣的東甌王廟顯得很有氣派,內外裝飾大都金碧輝煌。
龍灣區民間祭祀東甌王活動歷史悠久,基本上每個廟都會舉行祭祀活動。祭祀時間大多在每年三月初八,亦有在正月廿四(如藍田村)。八甲村東甌王信仰活動基本采取流動形式:東甌王塑像放在村民家里,輪流擺放;每年正月十四、十五抬出來巡游,俗稱“抬佛”;巡游范圍僅在八甲村。建國后,巡游活動停止。后來,村民把東甌王塑像移至太陰宮內,作為配享供奉。近年來,八甲村又恢復了東甌王祭拜活動。
解放前,大部分東甌王廟都有廟產,其收入用于每年的祭祀活動。如上朱垟村東甌王廟過去有田、山園,由當地農民輪流種田,收入歸廟祭祀用。八甲村有塘園50畝,地租用于每年的“抬佛”活動。萼芳村原東甌王廟始建于明代,位于下垟街23 5號。建國后該廟舍給永興供銷社使用,后該供銷社將廟拆后建成現代建筑。2007年該村關帝廟重修,村民商議后將東甌王塑像立在大殿內,作為配享供奉,以后村民將可能在原址上恢復東甌王廟。
鹿城區藤橋鎮東甌王廟主要分布在原上戍鄉的曹灣村、渡頭村、上沈村、潮埠村四個村莊(2011年上半年,上戍鄉并入藤橋鎮)。
1.曹灣村東甌圣王廟
曹灣村東甌圣王廟位于曹灣村老鼠山西南麓一個小山坡上。廟坐東北朝西南,共兩進,磚木結構。一進為門廳,后面為戲臺。門廳明間懸掛“東甌圣王廟”匾額;二進為正殿,五開間,前廊柱彩繪龍紋。一、二進之間兩側為廂房。明間供奉東甌王神像,南、北次間分別供奉陳府爺和陳十四娘娘。該廟建筑結構簡單,廟內供奉陳府爺的青石香爐,刻有“同治元年八月立”銘文。可見,該廟始建年代可能在清代或更早。現存建筑建于20世紀80年代。
每年十一月十二日,為東甌王壽誕,該廟都舉行祭祀活動。該廟在當地有一定影響,老百姓稱“曹灣殿”,除本村外,附近幾個村的村民有事也前來燒香拜神。
2.渡頭村東甌觀
渡頭村東甌觀位于渡頭村老鼠山東北麓。廟坐西南朝東北,共兩進,磚木結構。一進為門廳,后面為戲臺;二進為正殿,五開間。一、二進之間為兩層廂房。其建筑裝飾、供奉的神像與曹灣村東甌圣王廟相似。不同的是,其建筑面積與體量比曹灣村東甌圣王廟大,廂房為兩層結構。該廟已有幾百年歷史,原建筑為木結構,現存建筑建于20世紀80年代,每年三月十三舉行祭祀活動。
3.上沈村東甌廟
上沈村東甌廟位于竹橋村上沈自然村。廟為兩進建筑,坐北朝南。大殿五開間,兩側有廂房,門廳融戲臺為一體,均為一層,為水泥仿木建筑。始建年代不詳。“文革”后期,該廟被拆除,改建為倉庫,20世紀8 0年代初重建,每年五月初九舉行祭祀活動。
4.潮埠村東甌道觀
潮埠村東甌道觀位于潮埠村潮埠山上。廟為兩進建筑,坐西朝東。大殿五開間,兩側有廂房,門廳融戲臺為一體,除廂房有樓外,均為一層,為水泥仿木建筑。該廟始建于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原建在山下村中,1983年重建時搬到潮埠山上,每年正月十三、十四舉行祭祀活動。
1.東甌王信仰產生的歷史原因
東甌王信仰在溫州民間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地域傳播。據南宋《紹定舊編》記載,當時溫州東甌王墓共有五處。這些墓應是當地百姓為紀念東甌王而興建的。溫州現存的東甌王廟始建年代最早的是元代英宗二年(13 22年)。從史料記載和古跡遺存看,早在宋元時期溫州已有東甌王信仰活動,且一直沿續至今,從未中斷。一個民族的文化總是不斷傳承并延續發展的。從宋元時期一直延續至今的東甌王信仰文化看,其源頭應可追溯到更早的歷史時期。最后一任東甌王騶望雖在公元前138年率4萬人遷往安徽廬江郡一帶,但遷走的主要是官吏、貴族和軍隊士卒。當地百姓應有不少不愿遷徙,而留下繼續生活,這些留下的民眾對東甌王仍然懷有深厚的感情。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代代的民眾便將懷念東甌王的感情轉化為一種崇仰與崇敬的心理,東甌王信仰因此便在民間逐步繁衍盛行。
2.東甌王信仰的分布地域
東甌王信仰不僅歷史悠久且分布地域廣泛。從東邊的瀕海地區龍灣,到西部邊遠的藤橋地區,從溫州城區的中心街區到市郊農村,都有東甌王信仰分布。尤其龍灣區不少村都有東甌王廟,度山村甚至有兩座東甌王廟。龍灣區農村廟宇中大多有東甌王神位,或主祀或作為配享(此次調查因時間關系,尚未對龍灣全部村莊進行調查,估計東甌王廟實際數量應該更多)。東甌王信仰在溫州廣泛分布,說明溫州百姓普遍崇仰東甌王,東甌王信仰已深入人心,成為溫州民間一大宗教信仰。
東甌王是溫州人的始祖,東甌王的故事在民間已流傳了二千多年。溫州老百姓已把東甌王作為偶像神來供奉、祭拜。每逢東甌王壽誕,各地百姓都要舉行祭拜活動,祈禱東甌王保佑地方太平、農業豐收、百姓生活安康。民眾家中有事,也喜歡到東甌王廟,請東甌王保佑庇護。藤橋上戍地方民間傳說東甌王十分顯靈,當地人篤信,一有不順之事,都愛往廟里跑,燒香祭拜,祈求保佑。
東甌王信仰活動形式多樣,綿延不絕,已成為溫州農村一大民俗活動。從調查的情況看,凡有東甌王信仰的村,老人協會往往是祭祀活動的組織者。這些老人德高望重,熟諳禮儀。他們一出面,村民往往一呼百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祭祀活動中的劃龍舟、演戲是村民最愛參與的活動,為農村文化生活增添了樂趣,也為凝聚人心、團結村民起到了重要作用。
3.研究東甌王信仰的現實意義
近五六年來,關于東甌國立國之地的問題,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臺州有學者提出東甌王城在溫嶺大溪,東甌王陵也在大溪,東甌國立國之地就在溫嶺大溪[5]。但很多學者不同意此論點,認為從文獻史料、東甌歷史、地理及其疆域與方言特點,并結合考古資料全面剖析研究看,東甌國國都不可能設在溫嶺大溪,而應該設在溫州市[6-7]。筆者認為,盡管目前考古資料比較缺乏,但綜合文獻史料、地理環境特點、東甌王信仰等分析,東甌國立國之地應該在溫州市范圍內。
一個地區的民間信仰是在傳承歷史。從一個地方的民俗,我們可了解它的文化,從一個地方的文化,我們又可看到它的歷史。特別是對早期地方君王的崇拜,往往是因為這位君王為當地的開發做出卓著貢獻,且為百姓所愛戴。騶搖作為首任東甌王,善于治理,精勤開發,改變了甌人“斷發文身”、以蛇蛙魚蛤為食的落后狀況,使東甌的生產、文化得以迅速發展。騶搖對溫州早期開發有功,深得民心,所以被后人尊為東甌始祖。正因為東甌王對溫州做出了突出貢獻,造福于溫州,溫州百姓才會懷念他、紀念他,并尊他為“神”,敬拜供奉,香火綿延不絕。就目前所知,東甌王信仰主要集中于溫州市鹿城區、龍灣區、甌海區,而臺州、麗水等地還未聽說有東甌王信仰的民俗。一個地方的民俗是當地百姓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經長期生活積累而逐步形成的,具有長期性、地方性和傳承性,不可能從外地移植過來,或憑空自創。溫州民間根深蒂固的東甌王信仰,恰是東甌國在溫州建都后給溫州百姓留下的精神文化遺產,它從一個側面有力地說明了東甌國國都就在溫州市,而不在其他地方。
[1]王叔果,王應辰.嘉靖永嘉縣志[M].潘猛補,點校.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0:66.
[2]姜準.岐海瑣談[M].蔡克驕,點校.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142.
[3]王瓚,蔡芳.弘治溫州府志[M].胡珠生,校注.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411.
[4]王瓚.王瓚集[M].張衛中,王遠輝,編校.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3:46.
[5]周琦.東甌都城考[G]//甌文化論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132-146.
[6]黃展岳.東甌故都所在地問題[G]//甌文化論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147-152.
[7]林華東.東甌國都地望初探[J].浙江社會科學,2002(7):111-118,159.
[責任編輯:蔡克驕]
Belief of Dongou Wang in Local Wenzhou
CAI Gangtie
(Wenzhou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and Archaeology, Wenzhou, 325003, China)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belief of Dongou Wang in local Wenzhou and promote the research on Dongou culture, a survey is made into the activity of belief of Dongou Wang in Lucheng and Longwan District of Wenzhou city. Results show that the belief of Dongou Wang is widely spread with a long history. It is rich in its activity and has been one of the main religions in local Wenzhou. In addition, it suggests indirectly that the capital of Dongou state is in Wenzhou instead of any other places.
Wenzhou; Dongou Wang; Belief; Culture
B933
A
1671-4326(2013)02-0013-04
2013-01-16
蔡鋼鐵(1952—),男,福建福州人,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