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燕
(梧州學院,廣西梧州543002)
區域農業環境質量下降導致農產品質量安全威脅的反思與對策
——以廣西為例
董燕
(梧州學院,廣西梧州543002)
該文從來自農業本身的污染與危害及來自農業外部的污染與危害兩方面剖析區域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提出從政府在保護農業環境方面應有所為有所不為、改革農業生產經營模式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推動企業改革創新和技術改良發展循環經濟、倡導國民改變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這四個方面解決農業環境質量下降導致農產品質量安全受到威脅的對策。
農業環境質量下降;農產品質量安全威脅;反思及對策
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是頭等大事。食品的定義是:經過加工制作可以供人食用的東西。從食品衛生立法和管理的角度,廣義的食品概念還涉及到:所生產食品的原料、食品原料種植、養殖過程接觸的物質和環境、食品的添加物質、所有直接或間接接觸食品的包裝材料、設施以及影響食品原有品質的環境。能作為我們消費的食品的,在食品的理化、口感和安全三方面屬性中,在生產、銷售、消費、及規劃指揮生產的部門單位都要考慮它的安全屬性。如今環境質量下降了,農產品質量安全也隨之下降,這也威脅到了我們的食物,這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人類與生存環境的關系,反思我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管理方式,探討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和方法。
環境質量下降對食品安全的影響,要從生物與環境、農業生產環境下降的直接間接原因進行分析,比如在環境污染及水土資源流失等方面,尋找導致農業生產環境質量下降的直接或間接原因,減緩、消除環境質量的下降,為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途徑和方法。
1.1 生態環境與生物的關系
在生態學范疇,生態環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組成的各種生態系統所構成的整體,由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分和光、水、土壤、空氣、溫度等非生物成分所組成的生態系統,其每一個成分都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統一綜合體。生態系統各種成分的數量和質量都要維持相對的穩定,才會有生態平衡,否則就叫平衡失調。生態環境實質上是指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質資源以及氣候資源的數量與質量的總稱。它們是一個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
1.2 農業生產環境質量下降威脅農產品質量安全
人類活動增大了向自然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和規模,加劇了生態失衡。人為破壞生態平衡的行為比比皆是,令人觸目驚心。環境質量的下降,迫使我們思考生存環境的惡化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系。近年來,國內外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突出,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的熱點問題。以農產品為原料的食品,其安全問題主要表現在:農產品、禽畜類產品的化肥、農藥、重金屬殘留物超標,生產過程中濫用激素、抗生素,獸藥監控與產、銷、管脫節,使用違禁藥品,食品加工過程中用劣質原料,食物添加劑超量,非法使用非食品添加劑,病原微生物監控不及時,對轉基因食品管理不善等方面。環境失衡問題與人類活動加劇密不可分。人類為了生存,就要向環境要資源。人口膨脹使得人類向地球環境掠取的資源超過承載力,過度開發資源,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追求GDP的增長,不合理利用資源追求高品味的生活,都會資源的浪費。這里指的是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質資源以及氣候資源等資源減少,質量下降。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惟一的環境,其質量和數量下降表現為:大氣污染問題突出、水源污染嚴峻、水土流失、耕地減少、土地沙化嚴重,特別是土壤污染逐漸趨于嚴重。環境數量和質量下降的結果是加劇農產品質量安全隱患,直接或間接危害人類的生命質量。
農業生產環境的污染包括源于農業自身的污染(主要包括農藥污染及化肥污染。肥料、農藥、獸藥、飼料、飼料添加劑、動植物激素等的廣泛過量使用,在促進農產品大幅度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安全隱患)。農業外的污染包括工業“三廢”和城市化進程導致的生活垃圾對農業生產環境的污染,主要表現在土壤污染、水質污染和大氣污染等方面。當前食品安全隱患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農藥、獸藥殘留超標,比如去年海南出現的“問題豇豆”。二是違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質,比如“三聚氰胺”、“瘦肉精”等。三是個別地區、個別產品重金屬污染和濫用抗生素問題突出,比如南方部分地區反映的稻米鎘超標問題【2】。來自農業外的污染與危害,還主要包括對農區大氣、農業用水和農田土壤的污染等,主要是:(1)農區大氣污染:二氧化硫(主要為工廠煤炭燃燒產生)、氟化物及氯;(2)農業用水污染包括由工礦企業排放的未經凈化的廢水、廢渣、廢氣和城鎮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包括氰化物和酚、苯類、三氯乙醛、次氯酸、油類、洗滌劑及病原微生物。(3)農田土壤污染:酸雨、降塵及通過各種途徑進入土壤中的污染物質,尤其是難降解的重金屬元素及其化合物,如汞、鎘、鉛、砷、銅、鋅、鎳、鈷、釩等在土壤中不斷積累[3-4],而引起土壤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的變化,導致土壤板結、土壤透氣性差,影響農產品的質量甚至因為化合物的富集作用成為農產品的有毒物質。土壤污染具有累積性、不可逆轉性、難治理和高輻射的特點。區域差異導致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區域經濟發展采用不科學的手段導致區域農業環境的惡化是當前突出的特點。
2.1 區域農區大氣污染及其危害——以廣西為例
西部地區的自然環境惡劣,生態脆弱,資金和技術薄弱,往往采用掠奪式的模式發展經濟,農業外部的污染比較突出的廣西有色金屬工業,近二三十年,廣西多地依靠開礦、冶煉、加工等發展經濟。上世紀80年代后期廣西出現全民辦礦,濫采亂挖的局面混亂。近十年來,企業弱小、技術粗放、布局分散的亂采盜挖現象增加,資源浪費的同時引起較嚴重的環境污染。有色金屬冶煉排出的廢氣含有硫、氟、氯,加工業排放的廢氣含酸、堿和油霧,有的還含有汞、鎘、鉛、砷等有毒物質[5]。
2.2 廣西區域農業用水污染及其危害
2012年1月15日發生的因廣西金城江區鴻泉立德粉材料廠、廣西金河礦業有限公司兩家企業違法排污致龍江河段重金屬鎘含量超標80倍的廣西龍江鎘污染事件;隨著上游城市化的發展污水沿江而下,西江流域水質正在面臨日趨惡化的危險。水污染支流重過干流。由于西江水量較大,污染未超出西江水的自凈能力,但要防止污染趨向惡化[6]。2013年7月賀江水污染事件的爆發,從廣西賀江馬尾河段河口到廣東省封開縣,約110公里河段鎘鉈濃度超標1倍到5.6倍。經專家組檢測認定,其污染源正是以賀江支流馬尾河段賀州市匯威綜合選礦廠為首的100多家選礦企業、作坊[7]。
2.3 廣西區域農業土壤污染及其危害
翟麗梅等通過對大環江沿岸研究區4個采樣點24個土壤樣品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受上游鉛鋅礦區尾砂壩坍塌的影響,大環江沿岸土壤重金屬污染嚴重[8]。廣西環江縣因鉛鋅金屬礦區尾砂壩坍塌導致大面積農田污染甚至導致莊稼顆粒無收。為此,對礦區下游污染區和非污染區的農田土壤、尾砂和河流沉積物進行了系統調查和研究。調查結果表明,農田遭受As、Pb、Zn和Cd污染,土壤酸化嚴重,pH值最低至
2.5,全硫含量高達2.29%。X-衍射鑒定結果表明,受污染土壤中存在大量硫鐵礦,這是導致土壤酸化的主要物質[9]。
農業環境的下降,威脅農產品質量安全,這是不可爭辯的事實。我們要健康的生活環境,要有安全保障的食物,需要無害的農產品。為什么農業環境質量下降?污染物從何而來?是誰的責任?我們應該怎么做?這些問題值得經濟發展的決策者、執行者、落實者深思。農業生產環境惡化的事實,農產品質量安全受到威脅的憂慮,讓我們反思生命的存在及人類的發展與環境關系,我們應該從深刻理解環境與生存、環境與食品、環境與生產、生活的關系開始,從新審視生計與生命,從生命與環境關系的實質,探討生產與生活的必然關系,引入生態觀念解決生產、生活中的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問題。政府各部門、企事業單位、民眾個人在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方面利益共享,在減緩農業生產環境惡化、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有所為有所不為,共擔責任。政府在協調發展與環境保護方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大量的事實表明,因為各級政府部門環境保護意識不強,重開發輕保護,重建設輕維護,對資源采取掠奪式、粗放型開發利用,超過了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由此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既要經濟發展又要為環境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積極尋求科學的方法和措施。
3.1 政府在保護農業環境方面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3.1.1 各級政府要擔負起正確引導企業和民眾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責任
三農問題,關系到鄉鎮企業、現代農業、農業產業化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解決農業環境污染問題,農產品及質量安全才有保證。弱質農業,面對工業廢棄物污染、基礎建設侵占良田、礦山資源無序開采的現實,讓我們認識到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環境友好型農業要求摒棄舊的、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先發展后治理的生產經營管理模式。思路決定出路,政府為民決策,經濟發展提速、尋找經濟增長點,但不能超越了環境承載力這根紅線。領導干部要多學習環境與生命、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經濟等理論,不能形而上學,搞形式主義和走過場,而要落到實處。杜絕把考慮政績和發展速度放在首位,在生態環境建設及管理方面要求“保護優先、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完善機制;在食品及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結合貫徹“八榮八恥”、“科學發展觀”、“十八大精神”及“低碳經濟”和“光盤行動”的精神。文化宣傳要先行,學校、村委社區的公民教育要加強宣傳教育,聯結高校志愿者,通過媒體輿論,使農業環境保護及食品安全的政策、知識技能深入人心。
3.1.2 完善落實環境保護及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消除或減緩環境污染
農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是一項系統工程,農業環境保護就要全國一盤棋。首先,政府就要摒棄地方保護主義,要有統一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可持續發展上來;其次,制定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立法要具體、明確。在農業環境保護及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各省市也要逐步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體系。我國已頒布的條例有《農田灌溉水質標準》、《農藥安全使用標準》、《農業環境保護工作條例》、《農業環境監測條例》等。此外,在《環境保護法》、《土地管理法》、《草原法》和《漁業法》等法規中也作了相關規定,內容主要包括對污染物的凈化處理、排放標準以及排放量和濃度的限制等,消除來自農業本身的和來自農業外部的污染與危害。除了立法手段外,還可以輔以行政措施和經濟制裁,如排污收費、污染罰款等。但不能以罰代治、誰污染誰治理,但不能先污染后治理、要預防污染。這些法律政策對改善我國的土壤污染狀況發揮了一定作用。但是,《環境保護法》、《農業法》、《土地管理法》等現行法律法規提供的只是有關土壤污染防治的零散規定,我國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并沒有制定專門性的法律,對一些企業排污監管起不了約束作用,這些企業排污對農產品的污染不是直接體現,有些污染在短期內不會呈現,長時期后反應的又無法追蹤。有些規章制度不夠細,可以說我國在土壤污染防治上的法律是缺乏系統性與可操作性的,甚至可以說有些方面的立法基本上是空白的。再者,監管機構執法要嚴,監管要到位,紀檢部門要將環境保護問題作為單位領導干部落實環保法規的考核依據,環保及食品安全監督部門要常態化、規范化管理,而不是等到重要節日才檢查。十八大的召開,從決策層到執行者,已經明確加強落實食品安全的立法和嚴格執法。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為了實現到2015年全區主要污染物及重金屬污染排放總量控制在國家確定目標,已下發《關于進一步開展我區重點領域、重點區域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企業通過制訂年度計劃和行動方案,推進重點行業、重點區域重金屬污染治理項目的實施,重點抓好有色金屬采選及冶煉、皮革鞣制加工、電鍍、電解錳、鉛蓄電池等企業的廢水、廢氣、廢渣重金屬污染綜合治理,減輕氮磷和有機污染。結合生態環境評估措施,開展刁江、大環江、龍江等受重金屬污染河流的生態環評,應用先進適用的污染防治技術改造完善廢水、廢氣收集,重點防控區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并把區域重金屬總量削減目標分解落實到各地、各企業[10]。
3.2 改革農業生產經營模式,推進農業標準化
生產環節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重點和難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第三條指出:“標準化工作的任務是制定標準、組織實施標準和對標準實施進行監督。”農業標準化是通過制定和實施標準,把農業的產前、產中和產后全過程納入標準化生產和管理的軌道。我國農業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時期,通過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支持農業標準化整體推進示范創建。加快農業標準制修訂步伐,加快構建統一、科學、合理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強化“三品一標”證后監管,確保認證產品質量[11]。圍繞農產品生產環節,建立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健全農產品編碼標準,確保全程質量控制信息的傳遞和可追溯性。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控制。具體做法是通過放心農產品生產提供技術規范和操作依據的農業標準制定與推廣;建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強化農業投入品的使用監管,規范農資市場秩序,保證安全放心農資的供應,依法嚴厲查處違法禁止的農藥、獸藥和其他有害化學物質;推行農產品標識制度,使用原產地標識、地理標志、基地標牌、認證產品標志等法定標志,并加強農產品包裝和標識管理;農產品銷售方面實行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標準化生產模式的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履行責任義務及技術水平。圍繞“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在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質量安全標準體系、檢驗檢測體系、認證認可體系、執法監督體系建設和實行市場準入制度等方面開展工作,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和農業生產優質化、集約化、產業化的發展,而提出的農產品生產必須由數量型向數量與質量并重型轉變,農業生產管理必須由偏重數量向質量安全管理轉變。標準化的推廣要靠政府的引導,把農民的積極參與及消費者的認可結合起來,對創品牌與政府的扶持及從田頭到餐桌進行全程監控,以及市場準入制度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有農民、政府及消費者的共贏。廣西農業廳發布了2013年的1號文件就對農業標準化提出了詳細的規劃目標、工作部署的具體要求及措施。
3.3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廣清潔生產技術,發展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涵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環境三個方面,追求這三個系統之間達到理想的組合狀態。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梯次使用為特征,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方式運行的經濟模式。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其目的是通過資源高效和循環利用,實現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同時,要加強環保工作力度,使農業環境的污染問題解決在污染發生之前。實現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工業與農業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利稅貢獻大的工礦企業歷來被放在發展首位,但卻是農業環境污染的首要危害,直接導致農產品質量安全威脅。針對西部區域經濟發展“輕重工業失調,煤炭、石油開采加工及黑色金屬礦開采冶煉等污染密集型企業居多的”的特點,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企業改革和技術創新,大力推廣環境友好型及資源節約型的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等的發展[12]。從節約能源、降低消耗、減少污染而使企業增加效益的目的出發,工業各企業都應尊從“節能、減耗、減污、增效”的清潔生產八字方針,降低農業污染,有效減緩及控制農業環境污染的發生[13]。技術創新與改良、新材料的應用、新產品的研發,都是與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生態經濟相結合的具體措施,政府應該在這些方面給予政策資金的大力支持。世界工業發展史、世界科技發展史以及發達國家環境污染的教訓都能給了我們啟示與借鑒。
3.4 倡導國民過簡單、簡樸、簡約、節儉的生活
政府輿論要引導社會各界在理念及行動上,重新定位生命價值觀。官員、企業家帶頭逐步改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政府少建樓堂館所,企業節能減排,提倡簡單、簡樸、簡約、節儉的生活。使民眾理解、支持循環經濟,自覺愛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一飯一粟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衡念物力維艱,這是(清)朱柏廬的治家格言,也應該是當今治國方略。為了生存,我們熱忱地付出勞動,感恩自然的饋贈,美麗的自然環境自然資源不是用之不竭的,我們向自然索取的資源數量、種類和方式要以利于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前提,過于追求高品味奢華的生活、盲目攀比、過度包裝、鋪張浪費,就是以浪費過多的資源滿足私欲的表現,這會加劇資源的浪費。因此應降低奢華度,過簡單、簡樸、簡約、節儉的生活,減少對資源的浪費,回報自然的饋贈。本著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把食品及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維護生存環境質量擺在首位的宗旨,就要求政府的決策、企業的運作、民眾的生活及行為方式都要尊重自然及自然規律,維護每一個生命個體社會生活的平等,依靠我們每個人的智慧和力量,從理念、行為、行動方面,真正實現區域的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
[1]張諾,江華.探討生態倫理視野下的環境失衡問題[J].理論與觀察,2008(4):66-68.
[2]盛卉.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食品安全隱患集中在三個方面,“十二五”時期要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EB/OL].人民網,2011-05-13;
[3]田麗梅,等.天津市土壤重金屬污染現狀與綜合治理對策[J].天津農林科技,2006(4):32-34;
[4]黃明國,等.重金屬污染的土壤評價與蔬菜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09(24):11705-11708.
[5]羅華,李慶群.廣西工業主要行業污染現狀及防治目標與措施研究[J].特區經濟,2011(2):206-208.
[6]王衛國.西江水污染:支流大于干流[N].農民日報,2009-10-15.
[7]龐革平.廣西賀江水污染事件:4涉污企業被查14人被追責[EB/OL].人民網,2013-12-21.
[8]王德光,等.環江縣大環江沿岸土壤重金屬污染特征研究[J].廣西農業科學,2009(3):280-283.
[9]翟麗梅,等.廣西環江鉛鋅礦尾砂壩坍塌對農田土壤的污染及其特征[J].環境科學學報,2009(6):1206-1211.
[10]李新雄.廣西全力開展重點領域、重點區域環境綜合治理[EB/OL].廣西新聞網,2012-10-23.
[11]寧啟文.農業部:進一步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N].農民日報,2012-02-22.
[12]李立.中國西部經濟發展中的環境約束問題研究[J].生態經濟2009(4):101-103.
[13]黃苗苗.農產品產地安全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與對策[J].農業環境與發展,2010(6):62-64.
A Revision of the Threat to Quality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eteriorating Environmental Quality for Regional Agriculture——Taking Guangxias an Example
Dong Yan
(W uzhou University,W uzhou 543002,China)
Beginning from the nature of food safet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human’s production and lif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 principle.Then,based on the fact that deteriorating environmental quality is influencing food safety,it explains the urgency of solving the problem of quality safety of reg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s.It also analyzes the causes for the deteriorating environmental quality for regional agriculture from two aspects:internal pollution and damage occurring within agriculture and external pollution and damage coming from outside agriculture.Consequently,it proposes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countermeasures i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to solve the problem threatening quality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because of deteriorating environmental quality for agriculture:optimizing its action to protect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pushing standardize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y transform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models,developing cyclic economy by boosting business reform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encouraging the citizens to change their lifestyle and consumption concept.
deteriorating environmental quality for agriculture;threat to quality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review and countermeasure
S18
A
1673-8535(2013)06-0053-06
董燕(1965-),女,廣西蒼梧人,梧州學院數理系農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生物教學、化學與健康教學及科學教育課程論教學。
(責任編輯:高堅)
2013-10-16
2011年廣西教育廳科研項目(200103YB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