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斌斌
(漳州師范學院,福建漳州363000)
大學生就業素質拓展的應然追求
——基于媒介素養教育的視角
謝斌斌
(漳州師范學院,福建漳州363000)
拓展大學生就業素質,提升就業成功率是當下社會關注的焦點、熱點問題,也是高等教育研究迫在眉睫的重要課題。創新意識、邏輯分析能力和團隊素質是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培養內容。媒介素養教育作為一種素質拓展的新手段,能夠通過引導大學生判斷媒介信息的意義和價值,啟發大學生創新意識、鍛煉邏輯分析能力和強化團隊素質,從而提升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高等教育應重視和運用媒介素養教育,進一步拓展大學生的就業素質。
就業素質拓展;媒介素養;應然追求
當前,隨著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各領域的深刻變化,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現狀也出現了諸多新矛盾和新問題。除了客觀因素,如就業環境、就業政策等影響,大學生就業素質的培養與就業市場的需求脫節也是制約大學生就業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1〕。媒介素養教育作為一種嶄新的教育手段,能有效拓展大學生的就業素質,彌補和改善大學生在就業現實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與不足。
“大學生就業素質是大學生在求職即將就業或過程中這一特定階段和時期表現出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和行為特征,可以分為基本素質和高層次素質”〔2〕。基本素質是大學生是否具備順利走上工作崗位的基礎條件,主要包括專業技能、學業基礎、身體素質等。高層次素質決定大學生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才能的廣度和深度,主要包括職業素養和就業心理等。從就業市場反饋的信息來看,現在的大學生在高層次就業素質方面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弱勢表現。
(一)職業熱情不高,創新意識欠缺
大學生是最具有青春活力的社會群體。年輕、熱情、有想法、有創造力是他們特有的標簽。但是,由于在校期間缺少必要的實踐鍛煉,一些大學生的職業熱情和創新意識達不到招聘單位的要求。其主要表現在:求職簡歷“泛而不精”,缺乏新意,千篇一律,沒有針對性,缺乏對應聘工作崗位的了解;動手操作能力“弱且有限”,社會經驗、責任意識、危機意識比較匱乏;主體意識“強卻易變”,理性思維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創新意識“知行難一”〔3〕。創新意識是大學生具備無限拓展空間的增值碼,它定位了未來開闊的就業前景和創業空間,是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競爭的一項“利器”,然而創新不是空穴來風,它需要極大的熱情、勇敢的探索精神、不畏艱苦的實踐。許多大學生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依然覺得學習好,一切就都好,導致大學生缺少創新意識和創新動力,難以滿足就業市場的競爭需求〔4〕。
(二)信息素養不高,分析能力滯后
當今知識更新、信息傳播的速度超過了我們的想象,并且存在著大量的虛假、訛誤信息,這必然要求大學生不僅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較高的信息素養,還要具備獨立健全的邏輯分析能力和批判意識。我國傳統教育中邏輯分析能力的培養,存在重知識技能的傳授而輕能力培養的傾向,學習成績成為評價一個學生是否具有較好的專業技能和邏輯分析能力的單一標準。另一方面,現有的高等教育多采取“老師教、學生學”的模式,大學生對老師傳授的知識,養成不加懷疑地接受的思維慣性〔5〕。這導致學生面對媒介傳遞的信息也會不假思索地接受,缺少理性的邏輯分析能力和批判態度,缺乏對社會變革的理性判斷和思考。
(三)溝通能力不強,團隊精神缺乏
溝通交流能力與團隊素質是大學畢業生融入社會,適應工作環境的一門“秘技”。2011年,全國“ACCA就業力大比拼”的結果告訴我們,現在的企業更關注大學生的溝通能力、團隊能力等就業“軟能力”。然而,現在的大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本身就比較欠缺人際交往能力,再加上當前高校不夠重視人文素養教育,表現在大學畢業生身上,就是雖然擁有較好的專業素質,卻不會與人溝通,沒有團隊精神,不會與人合作〔6〕。在參與就業競爭中,這種素質的弱勢必然導致競爭力的弱勢。與此相反,那些團隊素質較好的畢業生往往給用人單位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在就業競爭中占得先機。
媒介素養,又可稱為媒體素養、媒體素質等,指正確認識媒介、使用媒介的能力或修養。20世紀30年代,各國學者開始了對媒介素養的研究。如今,學者們已經形成一致認識:媒介素養教育是21世紀的一種教育途徑,包括媒體批判能力、媒體知識、媒體使用能力和媒體創作能力四個基本組成部分〔7〕。其教育目標是培養出具有豐富的媒體知識和技能,能夠進行質疑問題和自我表達的媒介公民。在信息時代,媒介素養已經成為當今大學生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質,在就業過程中正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力。因此,媒介素養教育對拓展大學生就業素質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媒介素養教育能不斷激發大學生的創新品質
媒介只有不斷地推陳出新,創新信息產品,才有可能生存下來。高等教育可以借此啟發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媒體創新能力有兩種不同的運作模式:一是創造新媒體的能力。現在的媒體形式日新月異,更新換代的速度前所未有。媒介必須通過不斷創作出新的媒體形式,以滿足人們多元交流溝通的需要。二是對媒體內容的革新能力。這些能力是指根據已有程序,在已設定的媒體運作程序中,或者在已有的媒體系統中對媒體內容的革新〔8〕。在校大學生可以通過參與校報、電視臺、廣播臺的媒體實踐,讓他們在新聞采寫、編輯制作過程中,對媒介有了切身的感受,認識到創新垂青于有準備的頭腦,其創新意識可以得到良好的啟發。
(二)媒介素養教育有利于大學生邏輯分析能力的發展
通過實施媒介素養教育,大學生學會掌握和運用媒介手段,拓寬了獲取信息的途徑,有助于豐富和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彌補其在邏輯思維素質方面的不足。在傳播媒介不斷更新換代的21世紀,面對魚龍混雜的媒體信息,大學生必然存在一個選擇判斷的問題。應該選擇聽取什么正確信息,排斥什么錯誤信息成了一個大問題。媒介素養成為大學生知識結構中有著重要影響的一部分,它可以為大學生提供批判的眼光和正確解讀媒介信息的視角,培養大學生掌握自己思想和行為的能力,甄別媒介信息不盲目受牽制的能力,養成理性邏輯判斷能力。這種能力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好地適應媒體社會。
(三)媒介素養教育有利于大學生團隊素質的培養
世界信息化趨勢讓社會中每個人都有新的角色,他們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傳播人,每個人都成為信息傳播中的一環。這時的媒介教育除了讓人們知道媒介的主要特性是信息的溝通與交流,還讓人們懂得媒介信息的傳播是團隊協作的產物。在高校的媒體實踐中,大學生參與新聞采集、媒體制作和信息發布等環節,自然要學會團隊合作。比如校園報紙、校園廣播、視頻信息等,從挖掘新聞、編輯成稿、合成校對到信息發布,這是一個系統的流程〔9〕。任何參與其中的個體,都會接觸到其他的人,這就必然需要學會恰當地表達自己,準確地理解他人,積極地與他人合作,有效培養了團隊素質。在媒介教育中,無論是知識技能的訓練,媒體批判意識的培養,還是媒體創新,都是為了更好的交流協作。
(一)完善課程設置,普及媒介教育
高校作為培養人才與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的教育機構,應根據時代需要,及時設置促進媒介素養教育的相關課程,為學生提供更多接受媒介素養教育的機會。促進學生對媒體的理解、評價以及應用等能力的全面提升。當前,傳媒教育在我國大部分高校仍處于空白階段或是不完善階段。各高校應正確認識該課程的重要性,援引專業人才加強該課程的師資隊伍建設,通過加強與國內外高校之間的交流合作,探尋發展該課程的最佳模式,促進自身課程的建立與教學水平的提升。譬如,上海交通大學已于2004年自編教材并開設了《傳媒素養》課程,以促進學生媒介素養的提升。經過數年經驗積累與優化,目前這一課程已成為該校的精品課程,形成較為成熟與完整的教學目標和課程體系〔10〕。這一經驗值得其他高校借鑒。
(二)加強理論研究,支撐媒介教育
當前國內媒介素養教育的相關理論研究相對滯后,對教育的有效實施形成一定阻礙。國內現有的理論研究大多集中在探討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定義和探討媒介素養對個體與社會發展意義。對具體實施辦法的探討與發展建議不足,對于媒介素養教育的實際落實幫助與指導有限。高校應動員社會教育力量,呼吁與鼓勵相關專家學者以及教育工作者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實踐研究,準確分析當前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現狀以及所存在的問題,并對如何有效設計媒介素養教育進行探索,以求為媒介素養教育在高校中的蓬勃發展提供理論指導與實踐建議。
(三)培養一支具備良好媒介素養的輔導員隊伍
輔導員是大學生日常行為習慣養成的主要供給對象,是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直接教育者。輔導員可以通過提升自身媒介素養,及時引導和帶動學生積極拓展自身素質。對輔導員來說,提高媒介素養本質就是利用新媒體提升自我發展的能力和拓展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的能力。高校可以通過輔導員媒介素養專題培訓,聘請資深的媒介專家,把媒介素養內化為輔導員的個人素質,培養他們掌握和運用新媒體的能力。還可以組織輔導員職業技能比賽,考核他們利用“微博”“微信”“QQ空間”和手機媒體等方式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鼓勵輔導員積極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11〕。
(四)寓教于樂,豐富媒介教育的活動內容
大學生群體具有明顯的思維活躍、熱衷實踐的特點。高校在實施媒介素養教育過程中,應善于利用此特點組織策劃相關學生的第二課堂活動,讓更多學生參與到校內外媒體制作過程之中。這個過程不僅有利于他們全面地學習相關知識,還可以鍛煉他們的媒介實際操作能力。同時還有利于向社會公眾展現當代大學生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與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促進高校與社會的交流以及高校教育對社會的積極影響〔12〕。此外,高校還可以在原有素質教育的基礎上通過在團日活動、校內社團活動以及學生文化活動等日常活動中滲透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有效促進學生在其中得以潛移默化的教育,使得媒介素養有效提升。
高校通過實施媒介素養教育來拓展就業素質,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是應對當前就業困難的一個有效途徑。由于長期以來媒介素養教育在高等教育工作中,得不到重視,相關教育實踐極為有限。現在高校媒介素養教育實施現狀不容樂觀,亟待提升。相關部門及教育工作者應深刻認識當前的現狀,綜合有利資源,努力實現媒介素養教育的推廣與發展。
〔1〕趙麗莎,胡椿.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調查與思考:以大理學院為例〔J〕.大理學院學報,2011,10(1):89-92.
〔2〕趙占臣.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就業素質培養芻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6):83-85.
〔3〕楊璇.媒介教育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9,13(6):28-31.
〔4〕胡忠青.淺議當代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24(3):151-152.
〔5〕趙金元.大理學院本科生就業能力培養研究:以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為例〔J〕.大理學院學報,2010,9(9):77-81.
〔6〕許浩.信息時代加強媒介素養教育的緊迫性〔J〕.中州大學學報,2004,21(4):108-109.
〔7〕呂巧平.媒介化生存:中國青年媒體素質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13.
〔8〕賈先濤.新媒體時代提升高校學生媒介素養的策略〔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5):35-39.
〔9〕陳娟.高校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J〕.新聞傳播,2011(4):110.
〔10〕馬德秀.我們是如何開展大學生傳媒素養教育的〔J〕.求是,2005(4):40-41.
〔11〕鄭麗.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培育和提升〔J〕.新聞知識,2011(4):73-75.
〔12〕王鵬浩.大學生就業素質拓展實訓研究〔J〕.神州,2011(1):98.
(責任編輯 楊朝霞)
Expected Pursuit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Quality Expan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XIE Binbin
(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Zhangzhou,Fujian 363000,China)
The expan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qualit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employment rate are heatedly focuses of the society and an imminent subject of higher education as well.Innovative awareness,logical analyzing ability and team quality are important employment abilities for college students.Media literacy education,as a new way to expand student's quality,may guide students to judge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media information and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competition since it will inspire students'innovative consciousness,exercise their logical analyzing ability and enhance their team quality.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should be applied in higher education for a further expansion of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quality.
employment quality expansion;media literacy;expected pursuit
G641:G206
A
1672-2345(2013)01-0081-04
2012-05-15
2012-06-11
謝斌斌,講師,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