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紅
(東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130024)
自從《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2004)頒布以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但是作為一門年輕學科,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建設中,需要真正體現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學科特色,實現其學科價值。當前,隨著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的設立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問題不斷廣泛深入的探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基礎理論研究成為這門學科建設亟待解決的重要理論問題。
一門學科是否科學,其重要標志是自我反思水平的高低,即是否形成關于學科自身的系統理論。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就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科學性的探討,“于特殊年代里所出現的社會生活極端意識形態化給人們造成的惡劣影響,再加上目前社會主義運動低潮引發了一些人對馬克思主義及社會主義前景的猜疑和憂慮,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質疑一直客觀存在,甚至在一些高校領導和學者的心目中,并不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科學來對待。”[1]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必須加強學科自身的系統理論探討,加強其基礎學科的理論研究。作為一門學科,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并非無中生有,而是在厚重歷史積淀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作為其基礎理論學科,思想政治教育史所研究的問題是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獨有的活動,它以人類歷史長河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實踐形態為研究對象,最終以理論形態表現出來,是對人類歷史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積極能動的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從經驗形態提升為理論形態。
列寧曾說:“不要忘記基本的歷史聯系,考察每個問題都要看某種現象在歷史上怎樣產生,在發展中經過了哪些主要階段,并根據它的這種發展去考察這一事物現在是怎樣的。”[2]任何一門學科的建設都離不開對其史實的追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不應有例外。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而言,對思想政治教育歷史的追溯就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學性的最強有力的證明,同時這種追溯也會極大地豐富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思想政治教育這種實踐活動究竟起源于人類社會之初還是產生于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后、思想政治教育在人類各個歷史階段存在的樣態究竟有哪些、中國古代是否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國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發端何在……這些問題如果不梳理清楚將極大地影響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學性的肯定。思想政治教育史是歷史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的交叉學科,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總結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經驗,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規律。它既記錄了思想政治教育隨著歷史的進化而不斷發展變化,也記錄了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進步之間的關系。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基礎理論學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必須依托的歷史資源,可以為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分支學科提供強有力的歷史支撐。
目前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還停留在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規范化階段,相應的基礎理論學科需要完善,分支學科需要建構。思想政治教育雖有“科目綱條”之“統系”可尋,卻“散見經籍”,“無教育專書”。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目的就是要弄清思想政治教育歷史發生發展的“真相”,按照思想政治教育歷史的“本來面目”書寫思想政治教育史。恰如19世紀德國史學家蘭克(Leopold von Ranke)所說的那樣:“如實的說明歷史。”[3]與其他社會實踐活動的歷史一樣,中國思想政治教育史不是斷爛朝報、流年舊賬的堆積,而是人類過去活生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發展歷程,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史發展規律的深層次探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如果缺乏這種探討,就會使學科本身顯得零碎、貧乏,使學科建設處于遲滯、被動境地。對思想政治教育史積極能動的認識,對思想政治教育史系統性的梳理,將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深化的重要標志。
目前,有關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中國共產黨建黨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史,對中國古代、中國近代、建黨前以及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史涉獵非常少,這與各學科研究中的史論研究熱形成鮮明對比。恩格斯說:“科學分類就是這些運動形式本身依據其內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類和排列。”[4]在恩格斯看來,學科所要分析的對象,在于事物存在的運動形式。因而,以對象為標準,是堅持客觀性原則的標志。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對象究竟是什么呢?它要分析的問題是什么呢?這些問題之間有怎樣的內在聯系和區別?這些問題決定著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認識的廣度與深度,也決定著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史的不同認識。
在有些學者看來,思想政治教育史就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史。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首先,這種認識暗含著這樣一種認識: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主義社會特有的活動,剝削階級社會沒有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在這種認識中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對象就是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應該包含的是從中國共產黨創建到建國后所實施的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必須承認,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概念是我黨提出的,但思想政治教育這種社會實踐活動卻是人類歷史上不同階段和不同階級普遍共有的社會活動,它所包括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以來的普遍社會現象,與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息息相關。自人類進入階級社會后,任何社會的統治階級都會用其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來試圖對全體社會成員施加影響,以使全體社會成員尤其是年輕人成長為統治階級所需要的人,從而鞏固其統治。因此,并不能簡單地以名稱的提出來取代事實上的客觀存在,這是經驗主義的錯誤。
也有學者認為,中國古代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目前被大家公認的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5]在這個概念中,并沒有僅僅局限于某一特定歷史階段,這一概念暗含著這樣一種認識:在人類歷史長河的發展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無處不在!因此,在古代必然存在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客觀事實。“歷者過也,史者事也,歷史就是過去發生的事情。”[6]思想政治教育史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歷史上曾經發生的事情,是中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發生、發展的全部歷史過程。在中國古代政治即道德,道德即政治,核心是價值觀教育,以家國為連接途徑。雖不叫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名稱,但是實際上存在思想政治教育這一事實。
還有學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史僅僅是中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史,國外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這也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從古至今,從目的上來說,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讓其成員接受其所倡導的思想觀點,從而形成對其有利的思想觀點的過程;從性質上來說,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性,即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意識形態灌輸的實踐活動。在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上,對社會成員的思想灌輸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對學生的品德教育也是國外每次教育改革運動的主要內容。縱觀歷史,從蘇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識”到柏拉圖的“理想國”,從歐洲中世紀的宗教教育對人的思想的鉗制到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后大力宣揚和倡導的自由、平等、博愛、人權等基本社會價值觀念……這一切無不昭示著: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雖無“思想政治教育”之名,但有“思想政治教育”之實。
“科學研究的區分,就是根據科學對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對于某一現象的領域所特有的某一矛盾的研究,就構成某一科學的對象。”[7]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理論學科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也必須厘清自己的研究對象的“矛盾特殊性”之所在。要依據思想政治教育歷史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史成為一門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往事的“藝術”[8]。筆者以為,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對象即人類歷史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它既包含中國(含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也包含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
“有關‘史’的研究,總要首先涉及建立分析框架的問題,或者是明確主線的問題,如思想史研究中長期貫徹的是以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劃線的問題,相當多的歷史研究多年堅持以階級斗爭為主線的問題,以及現今一些著作以左、右傾的對立為主線來展示研究對象。我們且不論這些研究邏輯的預設是否科學?在此僅僅是提出思想教育史研究究竟以什么為主線?或者可以有幾條線索來展開研究的問題。從目前所進行的思政教育史研究的狀況來看,似乎這種分析框架并不明晰。因此,必須首先明確分析框架問題。”[9]筆者以為,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分析框架首先要明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邏輯主線,然后在此基礎上建立其分析框架。
考察人類歷史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究竟以何為主線,是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首要和根本問題。雖然現在理論界有淡化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性、強化科學性的趨勢,但是“從歷史的維度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實現一定價值轉化的歷史性精神生產實踐活動。”[10]考察人類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思想政治教育從其產生那一天起,意識形態性就是其最鮮明的特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與其他學科相區別的最顯著的特點。作為社會的上層建筑之一,意識形態具有極為強烈的階級性。“在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而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不過是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不過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而已,它以理論的形式維護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進行意識形態教育。從社會史、思想史、階級斗爭史來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發展與意識形態的形成和發展確實具有適切性。一種思想意識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成為某一社會統治階級的思想意識形態,而某一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則又以這一社會統治階級的思想意識形態為歷史背景,并深深打上這種思想意識形態的烙印。”[11]因此,以意識形態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主線,不僅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屬性,同時也是符合歷史邏輯的。
在邏輯主線明晰的情況下,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分析框架可以以時間為縱軸,以實踐活動為橫軸,建立自己的分析框架。
1.以時間為縱軸:時間這一縱軸上,可以分為古代思想政治教育、近代思想政治教育和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復雜性以及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發展上的巨大差異性,國別標準可以和時間標準交叉,將其主要劃分為:
(1)中國思想政治教育史
中國思想政治教育史可以以時間為標準,將它劃分為中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國近代思想政治教育史和中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史可以涵蓋在中國近代思想政治教育史和中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史中。需要說明的是,中國思想政治教育史不是政治史、王朝史、思想史,應該側重于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上的研究。
(2)國外思想政治教育史
國外思想政治教育史可以以國別為標準,將它劃分為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各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目前,由于語言方面的問題,這是一項比較困難的工作。
2.以實踐活動為橫軸: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活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表現形式。在這一橫軸上,應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依托的背景。依托背景是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根基。脫離開當時當代的社會發展情況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史,就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史猶如無水之魚。當時當代的社會發展情況是思想政治教育史依托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基礎等。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無論是哪一朝代還是哪一國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其鮮明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這一目標體現著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階級性和價值取向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必需深刻剖析的重點問題。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均圍繞這一目標展開,目標統帥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途徑和方法等。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實踐活動,是在某一朝代或者國家為推進思想政治教育而采取的具體活動,與目標相契合。一般包括價值觀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民主法治教育等,但是具體到各朝代或國家內容并不相同。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途徑是思想政治教育展開的方式,一般包括學校教育途徑、宮廷教育途徑、家庭教育途徑和社會教育途徑等。不同歷史時期途徑不相同。例如中國古代為順利實現對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統治階級采用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有:完備健全的行政管理途徑、官私相映的學校教育途徑以德化民的社會教化途徑和幼兒、女子為主的家庭教育途徑。
第五,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展開所采用的具體方式,它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具體方式,也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關鍵環節。人類歷史上,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的一般方法有陶冶、教化、訓俗和讀法、榜樣示范、以及自我省察等等。中國古代有很多優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迄今仍閃耀著燦爛的光輝。
反思歷史是為了更加理性地審視現在。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基礎理論學科,相信思想政治教育史會給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以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深沉的歷史情懷。
[1]張國啟,王忠橋.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視角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理路[J].思想理論教育,2008(1):12.
[2]列寧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
[3][英]E·H·卡爾.歷史是什么[M].吳柱存,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3.
[4]恩格斯.自然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93.
[5]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6]吳澤.史學概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2.
[7]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矛盾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9.
[8]杜維運.史學方法論[M].臺北:臺灣出版社,1981:22.
[9]邱柏生.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應建立分析框架[J].思想教育研究,2001(6):26.
[10]李忠軍.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探討[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229.
[11]劉梅.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路徑與方法[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8(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