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群,趙曉杰,王 嵩
(吉林大學 理論化學研究所,吉林 長春130061)
研究生教育是我國教育結構中層次最高的教育。研究生是國家科技進步和文化繁榮的重要力量。現在國家的經濟發展很快,有了相當的經濟基礎,但綜合國力的提升還需要文化的大發展和人的素質全面提高。而當代研究生涵養養成和全面素質的提高無疑將起到重要的引領作用。目前研究生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對研究生的教育和管理水平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在研究生教育階段,專業知識的培養固然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內容,然而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人,使之成為既具備精深的專業造詣又具備完善人格涵養的人。當前,我國的研究生教育存在重科研培養輕涵養養成的不良傾向。這一問題需要我們給予足夠的警惕與重視。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精神,為研究生涵養養成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資源。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優秀知識分子,他們又以其優秀的人文涵養正在傳承燦爛的中華文明,使之不斷發揚光大。面對價值取向與信息接受途徑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涵的價值理念、人文思想對于培養科研素質過硬而又具有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涵養養成的研究生無疑是最重要的,也是我們的教育目標所需要的。
(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理念與當代研究生人格涵養中的和諧觀
和諧理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對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養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和諧理念的影響下,中國人講求“和為貴”,注重保持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關系;講求“家和萬事興”、“政通人和”,注重維護家庭團結和社會安定;講求“君子和而不同”,注重保持自身堅守與尊重他人選擇,實現自我修養與涵養的內在和諧。當代研究生面臨著經濟多元化而導致價值取向多元化的社會現實,如何在繁雜的價值取向中選擇正確的、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理念相一致的價值觀進而堅守并提升,是他們面臨的一個重要的問題。目前由于社會競爭壓力的加大等諸多原因,往往使得當代研究生不能夠正確的看待和處理自身與他人、社會之間的關系,有的人甚至走向了對立面,對自己的學業乃至就業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實踐證明,具備了和諧理念的人,在他們的人格涵養中和諧觀占據了相當位置的人,其學業和事業往往容易獲得成功,對社會的貢獻也越大。因此,注重加強在研究生中進行和諧理念的教育,對當代研究生的人格涵養與人文素質的提高進而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剛健理念與當代研究生的奮斗意識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國傳統文化在強調厚德載物的同時,更注重通過艱苦磨礪而成就完善人格的奮斗過程。當代研究生在學習和科研中,面臨著來自經濟上的、婚戀上的、學業上的各種壓力,特別是他們面對就業壓力時,對走向社會后面臨的困難估計不足,很多人不愿意到條件艱苦的地方成就一番事業。我們也時常能看到面對困難就妥協退讓,經受不住艱難困苦的考驗,被困難擊垮的例子。如何能夠面對困難,迎難而上,這就需要剛健的奮斗意識。自強不息的堅定意志與頑強奮斗的控制能力,應該是當代研究生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的重要營養,對于當代研究生的涵養養成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兼濟精神與當代研究生的社會責任感
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話語曾經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學人,扎根學術、心懷天下,形成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錢學森等科學家們,不僅以其在科學研究中的精深造詣,更以其對國家的高度責任感和對知識分子良知的高度尊重而贏得了世人的敬仰。當代研究生身處社會發展迅速的轉型期階段,社會中存在比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腐朽思想,影響了他們一些人的人格完善,有些人隨波逐流,自私自利,放棄了對自我人格涵養的培養與堅守,這是當代研究生人文涵養養成過程中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對于從事學術與科研工作的當代研究生,身上肩負著民族科學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任,他們能否完善自我的人格,直接關系到我國科學文化發展的未來。比如我國很多邊遠地區急需高層次的人才,但是目前很多高層次人才卻不愿意到艱苦的地方去工作,他們缺乏對社會的責任感。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蘊涵豐富的弘揚社會責任、以天下為己任的文化精神,積極探索以家國兼濟的文化精神來完善當代研究生的人格涵養,將是一條可行而有效的路徑。
(四)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義利觀與當代研究生的價值取向
義與利的關系,是人處于社會關系當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樹立正確的義利觀,是每個人應該堅守的原則,誠信也是保障市場經濟健康運行的基本原則。中國傳統文化自古就有重義輕利的文化傳統,注重以義利觀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的教育,幫助當代研究生養成正確的義利觀,提升他們在價值觀上的人格涵養,才能使其形成抵御不正之風的能力,以正確的義利觀指導他們的行為。當前社會上存在著金錢至上的不正確觀念,影響和腐蝕了部分研究生的義利觀,使他們處事急功近利,陷入了利益的漩渦中。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教育中,以正氣壓邪氣,帶動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豐富的教育資源[1]。
(五)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德觀與當代研究生的品格養成
中國傳統文化熏陶下的知識分子應該秉持的氣節,即“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氣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像朱自清先生那樣寧可忍餓也不食嗟來之食的堅守,像文天祥同志那樣不因富貴與威脅而茍全的堅守,已經構成了我們民族文化精神的脊梁。而與他們不同,有些人在貧賤困苦面前放棄了操守,在富貴利誘面前放棄了道義,在威逼利誘之下變賣了氣節,在我們的歷史上成了反面教材而遺臭萬年[2]。中國的傳統文化非常重視道德涵養,浩然的正氣應該成為對當代研究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幫助其養成優秀的人格涵養的核心內容。在當前社會思潮日趨多元和信息接受渠道日漸多樣的社會背景下,有些研究生不甘于清苦的科研工作,滋生出一些不良情緒。對此,我們不僅要為研究生創造良好的科研條件,更應積極進行引導,使他們看到發展的希望。他們的道德水平、人格操守,將直接影響我國科學文化事業發展的未來。中國傳統文化特別重視道德涵養問題,它是一種能令人完善自我的文化。應積極對當代研究生進行傳統道德文化的教育和引導,幫助提高他們的人格涵養,使之成為具備中國傳統文化的道德觀。
當代研究生由于其年齡和學業經歷等方面的原因,可以說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一方面,他們長期在校園中生活,接觸的人群相對單一,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相對比較弱,使他們形成相對封閉的生活圈子和相對孤僻的性格表現。另一方面,研究生又長期受到良好教育,具有高素質的專業修養,在其專業領域內皆學有所長,雖然他們比未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同齡人在經濟上更不獨立,在婚戀上更少經歷,在學業和就業上更有壓力,但他們對未來滿懷希望,相信自己能夠為社會做更大的貢獻。在研究生走出校園面對經濟發展中的社會問題時,會有更強烈的不適應感,使他們在人格涵養養成方面的缺陷更容易暴露出來。加強對當代研究生的涵養養成,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優秀要素能夠提供行之有效的幫助。
(一)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對研究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幫助其從傳統文化精神中汲取營養。思想政治教育,是幫助當代研究生人格涵養養成的主要手段。以傳統文化深厚的底蘊和無窮的魅力,將當代研究生引導到傳統文化精神上來,使其能夠自覺地接近傳統文化,這應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有的內容之一[3]。
(二)在綜合院校中,有面向全校研究生的傳統文化公選課,積極倡導研究生選修傳統文化課程,使研究生接受傳統文化教育。高校要重視這類課程的建設,配備優質師資,使傳統文化課程真正能對研究生形成吸引力。在理工科院校中,不具備開設傳統文化課程的高校,要積極聘請傳統文化的教師,向研究生講授傳統文化的知識,吸引研究生關注和接受傳統文化精神,提升他們的自我人格涵養。
(三)充分利用網絡等現代手段,以豐富多樣的形式,使傳統文化走近當代研究生的生活。網絡是當代研究生最熟悉的交流工具和平臺,可以開發多種多樣的傳統文化資源,依托網絡平臺向研究生推廣,以寓教于樂的形式,使傳統文化精神成為研究生日常生活學習的一部分,進而成為其人格涵養的一部分。
(四)積極建設和諧校園文化,以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內容,豐富研究生的精神世界。和諧的校園文化,提倡正氣、提倡正義、提倡公平與公正、提倡競爭與合作[4]。建設和諧校園文化,以展板、條幅、講座、海報、文藝表演等多種形式,豐富校園文化,展示傳統文化精神,對研究生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在潤物無聲中幫助當代研究生人文涵養的養成。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經過五千年的時間歷練而形成的優秀文化精神,這種精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內容和重要組成部分。從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中挖掘對研究生涵養養成起到重要作用的內容,并使其在研究生教育中真正的發揮作用。將科學文化教育與人文文化教育相結合,培養出既具有過硬專業素質能與他人、社會乃至自然和諧發展的高層次人才,實現教育培養人、完善人的教育目標。
[1]李露.關于研究生美育中的傳統文化研究[J].人力資源管理,2010(1):48.
[2]孫健.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代大學生人格塑造的價值研究[D].河北科技大學,2010(6):22-28.
[3]閆娜娜.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及其應用[D].遼寧師范大學,2010(6):14-16.
[4]朱萌,張立成.大學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