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守云
(上海師范大學語言研究所,上海200234)
提 要 語體受多種因素制約,文本、目的、場合都是主要制約因素。時間、載體風格、主體都影響到場合的適應與偏離。語體的制約因素導致了語體的原型效應。各種制約因素齊備,就是典型的語體樣本。語體制約因素的非典型化,會導致語體由中心范疇向外擴展,直到邊緣范疇。
語體受多種因素制約。對一個特定文本來說,它為什么是這種語體而不是那種語體,往往不是一個因素可以決定的。就語體的形成而言,外部的交際語境和內部的語言特點被認為是制約語體形成的基本因素,黎運漢(1989)、袁暉、李熙宗(2005)對此都有論述。就共時的特征而言,王德春、陳瑞端(2000)把語體的制約因素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a)一定類型的語境,(b)與語境相應的語言手段,(c)反映客體的特定方式。
在語體研究中,語言特點、語言手段往往被看成制約語體的重要因素。然而,語言形式顯然并不是制約語體的唯一因素。劉大為(1994)認為:“單純地從語言形式上去尋找語體的語言特點,不僅使我們對語體的認識支離破碎、捉襟見肘,有時甚至無法確定某一語體的存在?!蔽覀冋J為,語體的制約因素主要有三個方面,文本、目的、場合,這三個因素的一致性導致了語體的原型效應。
本文以語言學論文為例,談語體的制約因素及語體的原型效應。語言學論文也是一種語體的文本,屬于科技語體。
1.1 文本和語體
文本和語體是例(token)與類(type)的關系,語體是類,文本是例。語體是通過文本體現的,沒有文本,也就談不上有語體。語體作為類的統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從認知看,抽象的東西需要靠具體的東西想象,語體也需要具體的東西想象,那就是文本。比如,說到科技語體,我們想象不出抽象的科技語體,只能想象科技語體的文本,比如語言學論文。
文本為語體提供了范例,語體是文本的類別。比如,科技語體就是從全部的科技語體文本中抽繹出來的類屬特征集合,盡管任何單位、機構、個人都無法把全部的科技語體文本組織起來,但理論上可以如此假設。
1.2 文本的性質
一個完整的文本,就是一個語體的樣本。語體必須從整體上把握,這就要求文本具有整體性。文本的整體性和語體的整體性是統一的。王希杰(2004)把語體作為語言風格處理,認為語言風格具有整體性特征,“語言風格指的是運用語言的各種特點的總和,而不是其中的某一個特點,也不是所運用的某一個語言材料或修辭方式的特點。因此,只有從全局出發,從整體上把握對象,才有可能談語體風格;如果只看到所運用的某個語言材料或修辭方式,只抓住某一個特點,就無法談論語言風格?!?/p>
不從整體性上認識語體,往往導致結論的片面性。比如黃廖本《現代漢語》(1997)在講說科技語體時,給出了這樣一些結論:大量運用專業術語;不斷吸收外來詞和國際通用詞;句式比較單一;主要使用陳述句,也用疑問句,基本上不用感嘆句和祈使句;多用主謂句,一般不用省略句和倒裝句;大量運用復句;很少用比喻、映襯、反語、夸張、排比等。這些語言特點的羅列,一方面都可以找出大量的反例證偽,另一方面也能在其他語體里找出這些語言特點。因此這些結論都是片面的甚至錯誤的,這是因為沒有從整體性的角度理解語體導致的。
1.3 文本的構成
文本包括三個方面:內容、結構、語言。其中內容最重要,其次是結構,再次是語言。
首先是內容。對一個文本而言,怎樣才知道它是某個語體的文本,而不是其他語體文本?我們認為主要是內容決定的??萍颊Z體文本應該揭示科學規律、反映科研成果,語言學論文作為科技語體文本,應該揭示語言規律、反映語言學研究成果。科學研究成果有高低、優劣之分,但無論如何,內容都不能脫離科學研究范疇,這是底線,越過這條底線,就很難說是科技語體了。
其次是結構。任何語體都有特定的結構,只是有的對結構要求嚴格,有的要求不太嚴格。談話語體以話輪轉換為基本結構形式,公文語體傾向模板式結構,科技語體傾向體例式結構,文藝語體則因下位語體類型的不同而不同,比如詩歌要求分行結構。一般地,科技語體中的論文體應該具備這樣的結構:摘要、關鍵詞、題目、小標題、前言、結語、注釋、參考文獻等等??萍颊Z體的結構都大體相同,因此,單單從結構無法區分語言學論文和其他專業論文。不過語言學論文也有獨特之處,就是常常有引例,而且引例順序常常是一排到底,這在其他專業論文中很罕見。結構不僅可以區別不同語體,還可以區別語體的下位類型,比如,杜牧的《清明》本來是一首七絕詩,有人分別改為詞、獨幕劇,內容相同,但結構不同,因而成為不同的下位語體類型。結構不能獨立決定語體,必須結合內容。內容沒有意義,結構就成了空殼,沒有任何價值。比如,如果一首所謂的詩歌徒有詩歌結構,沒有實質性內容,就不屬于嚴格意義的詩歌語體;語言學論文如果徒有論文結構,而沒有語言研究成果,也不是嚴格意義的語言學論文。
再次是語言。語言特點常常被作為語體的最重要特征,說到某個語體,在詞語上有什么特點,句式上有什么特點,等等。我們認為,語體的語言特點當然是不能忽視的,但語言特點必須受制于結構和內容,如果只注重語言特點,就會出現許多例外和沒有辦法解釋的現象。
語言特點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風格。同樣是語言學論文,有人寫得風趣,有人寫得刻板,有人寫得晦澀。如果把呂叔湘的語言學論文和朱德熙的語言學論文的語言進行比較,就會發現兩者在詞語、句式上有很大不同。但毫無疑問,呂叔湘、朱德熙的語言學論文都是典型的語言學論文,因為他們的論文在內容、結構上相同點更多一些。
馮勝利(2010)認為“典雅”和“通俗”是構成語體的基本范疇。其實在傳統修辭學研究中,典雅和通俗是作為表現風格來研究的,王希杰(2004)就把典雅和通俗作為一對相互對立的表現風格進行研究。典雅和通俗作為表現風格,未必能起到決定語體的作用,比如同樣是申請書,有人寫得典雅,有人寫得通俗,但都是申請書語體實例,因為它們在內容、結構上都符合申請書的特征。
綜上所述,文本是制約語體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文本內容最重要,其次是文本結構,而文本的語言特點只是參考性因素,不能作為決定語體的因素。
2.1 目的的重要性
目的是說寫者使用語言的意圖,它是決定文本性質的主要因素,因此也是語體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在傳統語體定義中,目的常常是定義語體的主要因素,比如《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對“語體”的解釋是“語言為適應不同的交際需要(內容、目的、對象、場合、方式等)而形成的具有不同風格特點的表達形式”。這里所謂的“為適應不同的交際需要”就是語體形成的目的。可以說,語體就是某種目的的產物:為交流信息、溝通情感產生了日常會話語體,為事務往來產生了公文語體,為宣傳產品產生了廣告語體,為消除分歧產生了論辯語體,為傳播科技產生了科技語體,為再現生活產生了小說語體,等等。語言學論文使用科技語體,也是某種目的的產物,即為了揭示語言規律、傳播語言學知識。
2.2 目的和文本
目的是制約語體的重要因素,文本是語體的實例,因此目的也就相應地影響到文本的性質,包括文本的內容、結構、語言等方面。為了揭示語言規律,需要按照語言學論文語體的要求來構建文本,在內容、結構、語言上都要符合語言學論文語體的要求。
如果文本的性質符合特定的交際目的,就是一個典型的語體實例。為了揭示語言規律而寫作的語言學論文,如果在內容、結構、語言上都符合語言學論文語體的要求,就是典型的語言學論文實例,這樣的實例不但易于達到說寫者的目的,而且滿足語體的要求。如果文本的性質不符合特定的交際目的,應該說還是一個語體實例,但不是典型實例。比如,語言學論文的文本如果在一個或幾個方面都不符合語言學論文的要求,從語言體式本身來看當然不屬于語言學論文語體,但從目的來看還是一個語言學語體樣本,只是這個樣本不夠典型而已。因此,單單從語言體式本身來確定語體的性質是不夠的,至少還應該考慮目的這一因素,從說寫者使用語言意圖的角度來認識語體,才能更加全面地揭示語體的性質。
3.1 場合的重要性
一般的語體研究都注意到了語境對語體形成的作用。但語境是個復雜的概念,除了場合,還包括上下文、社會文化語境等(索振羽2000)。其實對語體起制約作用的就是場合,袁暉、李熙宗(2005)用“交際領域”這一術語表達。
場合是語體的使用環境,包括口語語體的場所和書面語體的載體。場合有時對語體起著決定性作用。劉大為(1994)在談及虛構性作為小說語體的本質時說:“除了這樣的虛構,要把一段文本鑒定為小說,我們找不到任何其它的必要條件。然而虛構這種語言運用方式完全沒有在語言形式上表現出來,離開與一定語境的參照,我們就完全無法對敘實與虛構作出區分,正因為如此,謊話也常常會讓人信以為真?!边@里的“語境的參照”,其實就是場合,一個虛構的文本,加上一個特定的場合,就能鑒定為小說語體。
3.2 場合和文本
語體是目的、文本和場合共同作用的產物。一個文本即使有了某語體的體式,也未必一定是該語體的實例或樣本,還要看它是在何種場合下使用的。
一般認為,文本應該重于場合,因為文本是語體的內部因素,場合是外部因素,外部因素是通過內部因素起作用的。而我們認為文本和場合是同等重要的,二者相互配合,才能決定語體的類屬。文本必須在特定的場合下才能實現語體價值。也就是說,語體是由文本和場合共同決定的。如果只有文本,沒有場合,我們很難說這個文本一定是某一種語體實例。比如,一張請假條,只有提交批準,才是嚴格意義的請假條語體樣本,如果徒有請假條的文本結構,但并不是為請假而寫,就不是一個請假條語體的實例。對語言學論文來說,只有在提交、報告、交流、發表等場合下出現,才能真正實現其語體價值。
就書面語體而言,其載體也是場合之一,比如語言學論文,語言學報紙、雜志、論文集都可以作為其載體。載體反映了文本的使用需求,能決定文本的語體歸屬,因此,有時載體起著決定語體的作用。正如劉大為(1994)所說:“同一個或同一組語言單位如果被人們以不同的方式使用,它們往往就會傳遞出不同的信息,起到甚至完全相反的作用?!边@里所說的“不同的方式”,其實也就意味著“不同的場合”,劉大為(1994)舉《植物志》中一段文本的例子說明,一個科技語體的文本實例,出現在文學雜志這樣的載體中就具有了文藝語體的性質,這顯然是由場合決定的,而不是文本本身決定的。再比如,李國文的《非絕密檔案》(由16件檔案組成)和陳亭初的《提升報告》(由4組報告和批復組成),從文本本身看是公文語體,但從場合看是文藝語體,因為二者載體都是文學雜志。
3.3 場合和目的
對一個典型的語體樣本來說,其場合和目的是協調一致的,因而是典型的。比如,一篇揭示語言規律的論文發表在高級別語言學刊物上,這是一個典型的語言學論文語體實例。如果場合和目的不一致,就會出現文本特征的偏離。比如,一篇不是為了探索語言規律的文本出現在語言學雜志上,雖然該文本具有語言學論文形式,但因為沒有實質性的關于語言規律的新內容,東拼西湊甚至仿照抄襲,這就算不得嚴格意義的語言學論文語體實例,雖然滿足了文本場合的要求,但由于場合和目的并不協調,因此就成為語體樣本的偏離形式。
在語體中,時間、載體風格和主體的影響對場合的適應和偏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場合受時間影響,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就書面語體而言,相同的載體,由于時間的不同,其語體性質也可能有不同。比如,某雜志以前只刊登學術性強的科技語體論文,后來改版后主要刊登可讀性強的科普文章,其語體性質有所變化。作為語體實例的文本,應該積極適應場合的變化,盡量使文本和場合協調。如果做到文本和場合協調,其語體是適應的、典型的,反之是不適應、不典型的。
有些語體講求時效性,比如科技語體、時評語體等等,其實就是要求文本和場合在時間性上保持協調一致。像語言學論文這樣的科技語體,也要求文本實例具有時效性,有的文本實例在當時看是有價值的,但如果不能及時刊登出來,過一段時間很可能就沒有什么價值了。
場合也受到載體風格的影響。同樣是語言學雜志,不同的載體有不同的風格,有的注重事實,有的注重理論;有的注重傳統,有的注重創新;有的注重專門化,有的注重普及化。這些都會影響文本。寫作者常常會考慮載體風格,以載體風格為標準進行寫作,從而達到適應場合的目的。如果寫作不顧及載體風格,就往往會造成場合偏離,達不到傳播學術的目的。
語體和交際需要有關。交際至少涉及說寫者和聽讀者兩個方面,不僅說寫者影響語體,聽讀者也影響語體。一方面,說寫者的表達方式必須適應語體的要求;另一方面,說寫者還得考慮聽讀者的接受情況。就語言學論文而言,似乎還應該加上處理者,比如雜志編輯、審稿人等,他們對語體的形成也有影響。不同的說寫者、聽讀者、處理者,都會影響到場合,制約著場合的適應或偏離。前面已經涉及了說寫者在文本、目的、場合等方面的影響,以下只討論處理者和聽讀者對場合的影響。
3.1 處理者
處理者是載體的直接責任者,為保證載體能夠良性運行,處理者應該力求自己所處理的文本和場合保持協調一致。處理者既要考慮文本本身的情況,如內容、結構、語言,也要考慮文本對于載體的適應性,盡量避免文本不適應載體而導致的場合偏離。
另外,說寫者往往會琢磨處理者的風格、喜好,根據處理者的風格、喜好建構自己的文本。對說寫者來說,處理者是隱藏著的,他所面對的只是載體,他會根據載體的內容揣摩處理者的風格、喜好,這就會影響說寫者的文本。
3.2 聽讀者
聽讀者是文本的接受者,說寫者在說寫時必須考慮聽讀者的情況,根據聽讀者的接受程度、喜好建構文本,以保證文本和場合的適應性。正如王希杰(2004)所說:“一般情況下,人們都是根據交際對象的特點來選擇語言材料和修辭方式的。比如說,寫給專業工作者看的科技論文,充滿了大量的科技術語、符號、公式和圖表;寫給一般讀者看的科學小品,則力圖避免過多使用科技術語、符號和公式之類,并大量運用比喻等形象化的表達方式,這就形成了專門科技體和通俗科技體在語言風格上的對立?!陛d體的處理者也必須考慮聽讀者的情況,根據聽讀者的口味來決定文本的選擇。
總之,說寫者、處理者、聽讀者都會影響到場合的適應或偏離,如能正確處理文本,按照原則或使用或放棄某些文本,就會適應場合;反之,如不能正確處理文本,就會造成場合的偏離。
語體也是范疇,因此語體具有原型效應。語體的各種制約因素協調一致,就會導致語體的原型效應。如果語體的各種制約因素齊備,就是一個典型語體的樣本。拿語言學論文來說,如果一篇語言學論文在文本、場合、目的上都具有典型性,就是最典型的語言學語體樣本。比如朱德熙的《說“的”》,在文本的內容、結構、語言上都完全符合語言學論文的要求,又發表在《中國語文》這樣的典型的語言學雜志上,其目的是為了揭示漢語語法規律,因此《說“的”》是典型的語言學論文。
語體制約因素的非典型化,會導致語體由中心范疇向外擴展,直到邊緣范疇。
從文本看,如果一個文本在內容、結構、語言上偏離了語言學論文的特色,就失去了典型性。其中內容的偏離影響最大。對語言學論文來說,如果一篇語言學論文,涉及語言的內容很少,而文化、心理的內容過多,就不是嚴格意義的語言學論文了。如果結構上有偏離,也不像語言學論文,比如補白性的文字,很多人認為不是論文。語言上當然也有要求,論文語言可以活潑、輕松,但總不能像散文詩一樣。在文本、結構、語言上離開語體范疇,距離范疇中心就比較遠了,甚至帶上其他范疇的性質。比如科普文章,文本上還是科學研究的內容,但沒有專業論文那么典型,結構上也不是專業論文的體例,語言上接近文藝語體了。這說明科普文章已經遠離了科技語體的中心范疇,而帶有文藝語體的性質了。
從場合看,如果文本被用于相應的場合,就是典型的語體實例;如果文本不能用于相應的場合,就會離開原型范疇。比如,語言學專業雜志上的論文是最典型的語言學論文,其他正式發表、出版的論文最接近原型范疇,抽屜論文就遠離原型范疇了。當然也不排除抽屜論文有埋沒的情況,但畢竟這是極個別情況。
從目的看,如果文本是為了達到相應的語體目的而形成的,就應該是典型的語體實例;如果文本不是為了達到相應的語體目的而形成的,盡管有可能在文本形式上契合某種語體特征,但仍然是非典型的語體實例。比如我們上文所舉的例子,為揭示語言規律而寫作、發表的語言學論文是最典型的語體實例,而為其他目的寫作、發表的語言學論文,其典型性程度要弱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