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華
(浙江科技學院,杭州310023)
提 要 認知語用學注重人類的認知規律,對語用意義的研究有所深化。本文在相關理論假設的基礎上,以認知語用學的觀點對現實語用的例子進行較細致的分析,認為生成和理解語用意義,需要探究人類深層的認知結構。由于大腦的“黑箱”裝置,這種認知結構目前還在假設和構擬階段。文章從認知模型的自主性、語用標記的提示性和語境框架的引導性三方面做了討論。
語用意義是語言使用中十分常見的現象,也是當代語用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言語行為理論、會話含義、禮貌原則等著眼于規則的設定和邏輯的推理,對語用意義的生成與理解進行的分析,取得了不少成果。近年來,語用研究逐漸傾向于聯系語用主體的心靈世界、主觀意念來研究語用意義,“認知語境”、“圖式”、“框架”、“常規關系”、“心理模型”等概念的提出與相關方法的應用,注重人類的認知規律,進一步深化了語用意義的研究。本文亦從認知語用學的角度,結合實例對語用意義的生成與理解進行分析。
任何科學研究都離不開假設。在語言學的研究中,不同學派的學者們大都傾向于首先進行理論假設。如在研究語法學時,喬姆斯基(1965:3)說:“語言學理論所要關心的是一個擬想的說話人,聽話人,他所處的社團的言語是純之又純的,他對這一社團的語言的了解是熟之又熟的,在把語言知識施之于實際運用時,不受記憶力限制的影響,也不受注意力的分散、興趣的轉移和(偶然的或慣常的)語言錯讀等情況的影響,因為這種情況是和語法無關的?!边@是基于“實驗人”語言能力的假設。在研究語義學時,利奇(1987:7)說:“把語言研究這一任務看作是對操本族語的人的語言能力的說明,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要‘懂得’某種語言,他的思維器官必須具有能提供那種語言的規則和結構的能力?!边@是對“正常人”語言能力的假設。在研究語用學時,布朗和萊文森(1978:63)說:“我們所講的‘模范人’能夠隨意地、流利地講一門自然語言,而且具有兩個特別的屬性:理性和面子。所謂‘理性’,是指某種非常具體的東西,即‘模范人’能利用一套可以明確界定的推理方式,這就是由目的來推導可以實現這些目的手段?!边@是對“模范人”的語用能力的假設。的確,理論假設在語用學研究中是司空見慣的事。言語行為理論、會話含義理論、禮貌原則、關聯理論包括后起的語用綜觀論等語用學理論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建立在一定的理論假設的基礎之上。比如關聯理論的假設:“人的認知過程是要以最小的加工努力獲取最大程度的認知效果。”(Sperber&Wilson1986:vii)語用綜觀論的假設:“可以假定語用選擇活動是在潛意識層面上發生的?!保ňS索爾倫2003:213)勿庸置疑,合理的理論假設是科學研究的基礎。
對語言意義的解釋也可以做出相關假設,陳新仁的《試論語用解釋的全釋條件》(《現代外語》2001年第4期)一文從語言順應理論的角度提出了四個方面相關假設:理想交際者假定、原型行為假定、無標記行為假定、語境共享假定。這四個假定著眼于一般意義的解釋,對語用意義的研究也有參考。語用意義是指話里沒有說出來的本意,不僅包括話語一般的、字面的意義,也包括伴隨話語表現出來的一些隱含的意義。它的生成與理解比一般意義要復雜,對它的分析也需要從認知語用的角度做進一步的理論假設。
從認知上看,對語言意義包括語用意義的認知是人的基本語用能力,具有本能性和自動性。合作原則分析會話含義時強調邏輯推理,并具體化為若干步驟。其實人們在交際中對語用意義的生成與理解,并不需要那樣一步步嚴密的邏輯推理,而是以模糊的方式且十分迅捷。人們能利用整體性思維,敏銳地抓住有關因素迅速建立關聯、完成推理?!案L氐男睦韺W研究表明,在一般情況下,推理過程通常是本能的、無意識的和自動的,即所謂的‘模塊性’?!保ê巫匀坏?007:18)因而,“語用推理同日常話語的理解并沒有本質區別”(徐盛桓2008)。這樣的假設是有大量事實根據的。
現實的語用交際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表純自然信息的原型只在理論上抽象存在,任何一個具體話語都或多或少地帶上非自然的信息,特別是所映現的社會屬性。人們在交際中以符合各自社會關系的方式交流,這些方式就是語用的“無標記行為”,也才是現實語用中各自的“原型”。對這種無標記行為的理解,是語用主體的認知能力。無標記行為是現實語用的常態,是意義分析的框架,也是理性的交際雙方共享的語境因素。
語用中的語境共享是很重要,但語境不僅是靜止的,預設的,而且是動態的,變化的。隨著語用活動的推進,語境也在不斷變化之中。話語、現場、社會、文化以及主體的認知等因素的變異都可以生成新的語境。現實語用中雙方完全語境共享的狀態十分罕見?!肮灿械膱鼍皫缀鯊奈从羞^真正的共同性?!保ňS索爾倫2003:89)表達主體和接受主體在語境構成、語境認識方面的不一致,使雙方可以形成不同的認知語境,表達方會有意識地利用或創造不同的語境來生成語用意義,接收和理解時要積極還原對方的語境假設,盡量與對方不斷達成語境共享,才可能較為準確地認知和把握對方的語用意義。
一般情況下主體認知的關聯和推理是自動的、無意識的,語用行為是無標記的??墒乾F實語用中主體常常會顯示出程度不等的自我意識,體現出有跡可循的主觀意愿,或著意選擇話語手段,或有意調整社會關系,或刻意偏離語境約束。它們通常能在話語表層有一定的明示,這時候語用活動便成為“有標記行為”,這種語用標記通常是語用意義的載體。也就是說,語用主體的主觀意識和意愿是語用意義的重要根源,主體有意識而形成的語用標記現象是理解和分析語用意義的有效提示。同樣地,接收主體的理解也可以帶上自我的主觀意向,形成語用標記從而調整或影響語用意義的產生。
前兩年網絡上流傳著一段走紅的視頻,題目是《結婚這點事——崔永元與周立波斗智斗勇》①。這段8分鐘的視頻是在周立波的慈善婚禮上實況錄下來的,為崔、周二人的現場對話(全文附后)。看過視頻的人都知道,這個語篇有很多語用意義。一系列語用意義的生成有如行云流水般的連貫,將二人的語言機鋒和表達藝術展現得淋漓盡致。在場的賓客理解這些語用意義也是酣暢自然,現場歡聲笑語,氣氛熱烈。這次相當成功的語用實踐,應該沒有事先的彩排,也沒有既定的腳本,更不會有場外提示什么的。對于研究語用意義而言,是相當理想的原生態實例和難得的分析語料。語用學研究應當解釋其中的語用意義是如何生成又如何理解的,有什么原因和規律。這對于深化語用理論研究和指導語用實踐具有重要的價值。
立足于認知語用學,可嘗試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分析。
認知語言學研究表明,語用表達和理解是通過相應的認知模型來實現的。所謂的認知模型,是人們在認知事物、理解世界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相對定型的心智結構,是組織和表征知識的框架結構,由概念及其相對固定的聯系構成。在這種模型運作中,主體對接收到的符號信息產生敏銳的感知,很快地進入輸入、記憶等環節,并立即啟動激活相關知識的程序。菲爾墨的“框架網絡”認為,人們的知識儲存不是像語言那樣的線性結構,而是非線性的、立體的,內部的各個要素之間存在著網絡狀的相互依存、相互制衡的結構關系。激活了一個詞語,可以帶動與之相關的一批網絡狀知識,同時完成對框架的范疇化。這種以詞語激活、提取相應知識,動態地生成與理解意義的認知模型,符合認知語言學“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完形原則。
通過激活,人的大腦中儲存的與之有關的知識可以被調用出來,與感知的信息建立相應的關聯,形成類似于照相機成相的“聚焦”效應,再通過類比、映現、概括、聯想、推理方式等的處理,就可以整合得出最終的解釋或理解。②這一系列很復雜的認知過程,有內在的本能做基礎,以無意識狀態運作。不過由于大腦的“黑箱”裝置,對這種認知過程的研究還處于構擬階段。用關聯理論的觀點來看,就是由話語明示信息的關聯來激活認知語境中的相關知識,并建立基于常規關系的語句解讀的語用共設,這是自然語言理解的基本特征。(徐盛恒2003)人們的認知在常規關系中是本能的反應,不需要特別的推理。這樣就可以解釋在日常交際中,大部分時候話語表層沒有特殊的手段,屬于無標記行為,卻可能帶上語用意義并被理解,也就是所謂的語用主體認知自動化的現象。例如:
(1)崔:這個周立波也了不得,一年一人創造了產值就一億五千萬。我聽說利潤也一億五千萬。(周哈哈大笑,臺下笑聲)
周:這過了,這過了。
說周的一年產值和利潤都是一億五千萬,引起周的大笑和臺下賓客的笑聲,說明大家都聽懂了。這里言外隱含的社會文化意義是人們激活和調用了儲存在大腦中、以常規關系結構化了的知識,其中的玩笑和調侃的語用意義在很平常的話語中也能為人們理解。又如崔說周的老師“教完你們倆,不到退休年齡就不想干了”,利用常規關系暗含著“你們太不讓人省心了,老師都累得想提前退休”的語用意義,雖然無明顯的語用標記,卻也能為人們接受和理解。
在日常的交際中,雙方遵循相應的社會角色和社會關系進行交流,話語表層不出現相應標記是語用常態。比如婚禮上人們的祝賀、恭喜等都是正常的,是語用主體符合身份、符合場景、符合文化等無意識的、常規關系的選擇。這種以無標記方式的選擇不需要特別的程序,也不需要推理的過程,而是任何一個正常人在生活中被文化注塑好了的。視頻中崔也按照這個常規對周兩口子表達了祝福之意,例如:
(2)胡潔,我覺得(你)特別幸福,能嫁給周立波,你知道有多少女孩口頭上都想嫁給他呀。我覺得你真的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這是結婚祝賀,關鍵詞是“幸?!保蟼鹘y婚禮的社會文化要求。“有多少女孩口頭上都想嫁給他呀”一句,在這個語境中有語用意義:別的女孩都只是口頭上說想嫁給他,而你在行動上嫁給他了,那就要比別人更幸福。這里的語用意義也可以由人們的認知模型自主地獲得。
認知模型的自主性可讓人們本能地理解語用意義,而如果交際中出現了語用標記則能讓人更快更準確地把握語用意義。我們所說的“語用標記”是指在交際中產生的、顯示了語用主體主觀意識和意愿的各種手段,包括實詞的意義范疇、程式化的表達、相近或相反的意義對立、稱謂語的選用,甚至副語言手段如身勢語等也可成為相應的語用標記。與語用學中常見的“話語標記語”概念不同,它不是由連詞或短語構成,用來標示話語之間邏輯或時空關系,在語篇中起著停頓、過渡等作用,而是實詞和相應格式,是反映語用主體的主觀意圖、提示語用意義的重要標識,也是認知語用學分析語用意義的重要概念。例如:
(3)當你嫁給周立波以后,每天會承受很多風險,你在意嗎?
“風險”這個詞出現在婚禮場合,意義范疇上同喜慶、熱鬧的語境相抵牾,屬于明顯的語用標記,其附帶的調侃語用意義十分明顯。
語用標記可以有多種表現形式。甘柏茲認為,在交際過程中,不斷產生的語境提示是交際者理解對方語用意義的必要手段。最常用同時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語境提示,是那些包含在話語中的、一般被認為是邊緣化特征的語言表現形式,如音高、節律、非音位性發音特征、習語的使用、程式化表達法等等。(徐大明2002)在我們看來,語境提示就是語用標記的提示。這個視頻中至少涉及以下幾種:
1)詞語的意義范疇 選用什么樣的詞語,限定在何種意義范疇,是語用主體交際中能動的選擇,反映的是主體的意圖。而這種意圖顯示在話語層面上就是語用標記。在這個視頻中,作為與崔永元比肩的名嘴,周立波也努力地通過語用標記來控制交際的走向。從他說的第一句話“崔哥,你呢可以調侃我,但不能調戲我”就可以看得很清楚。本來作為新郎在婚禮上是要接受祝福的,可是他從崔一上場的話語中,就感覺到不能指望崔來好好祝福,而是要防范被“調侃”。對此他已做好了心理準備,只要別太越界到“調戲”份上,他都認了——他以“調侃”和“調戲”兩個近義詞的對立表達當然是有含義的。
可以再深入一點分析。在現代漢語的“開玩笑”這個意義范疇中,有若干個詞匯形成相關的集合,如:玩笑、搞笑、調侃、調笑、取笑、取樂、開涮、調戲、戲弄、捉弄、嘲弄……,形成一個語義場,這些詞之間有程度和色彩的差異。周這里接受意義程度較輕的“調侃”,而否定意義程度高的“調戲”,無疑是同他有意識要突顯的“提醒、警示”的語用意義有關。
相近或相反意義范疇的對立是十分明顯的語用標記。在這個視頻中有不少可產生意義對立的詞語,作為語用的標記,是語用意義的重要提示。如:“我最崇拜你的母親。我都不知道在沒有警察的幫助下,她怎么把你培養成人的?”這里的“警察的幫助”和“母親的培養”放在一起建構了一個相互矛盾又有機結合的微型語境,有著巨大的語義張力。它提示著人們啟動聯想去理解其中的社會文化意義,語用意義是很深的。難怪周聽到此話只有來回走動,一時竟未能答上話來(其實沉默也是有語用意義的)。類似的還有“吃大蒜”和“喝咖啡”的相近,“砸場子”和“祝賀”的相反,“廁所”和“桌面上”的相對等也是很好的語義對立的語用標記。
2)程式化表達 語言使用中有不少固定的程式化結構,它們大都是歷時的過程中產生的,凝結了語用法的諸多信息,運用得當可以成為語用標記的手段,對生成和理解語用意義是很好的提示。如崔說周的婚禮“披著慈善的外衣”,就是借用了一個已相對固定的程式化表達。“披著……外衣”一般有貶義色彩,如“披著馬克思主義外衣”、“披著正義的外衣”,用在婚禮的儀式上顯得很突兀,與現場喜慶的氛圍不相協調,成為明顯的、引人注意的語用標記,自然是有語用意義的。
社交世界中反復出現的程式化表達也可以作為語用標記提示語用意義。例如:
(4)崔:你知道用哪四個字形容你把企業扔了嫁給他最合適嗎?
胡:呃,我老公的才華和他為朋友,孝敬父母,我感到非常驕傲。
崔:這已經超過四個字了。
周:你可以把這縮成四個字。
崔:縮成四個字就是:一時糊涂。
這里崔套用自己多年主持央視《實話實說》欄目的模式,對新娘子進行現場采訪。節目結束時用一句話或幾個字來形容與概括,是崔常用的手法。這里套用過來讓人們在程式化的語用框架中,期待著他的總結。本來以為應該順著上文來一個正面概括,可是他來了一個反向總結,得出認知語言學上所謂的“反預期信息”,收到奇效。
3)稱呼語標記 整個語篇中的稱呼很有意思,基本上是崔對周很隨意,與他的話語多調侃開涮的傾向一致,而周對崔恭敬有加。如一上來周就稱對方“崔哥”,接著還進一步解釋:“其實平時我們大家愛叫他小崔,但我說不出口。我會叫永元哥哥,或叫崔哥。”后面還有“崔哥哥”,甚至急了直呼“哥哥”的。只有一次用了“小崔同志”,是在調侃回應他時使用的。而崔一直就徑呼其名“周立波”,也偶爾叫“立波”。這種稱呼反映了二人之間微妙的關系:本來都是朋友,根據無標記言語行為的基本方式和要求,完全應該采用平等的稱呼來相互溝通。可是周的稱呼卻明顯帶上了位勢差異和關系的不平等,形成了語用的標記。這是周主動選擇的結果,也是一種恰當的語用策略,其中反映的言外意義顯而易見且耐人尋味。
語用標記除了反映在話語層面之外還有一些副語言現象,如身勢語,也可以用來表達一定的語用意義。視頻中周經常借助動作神態、身勢語言來表達相應的意義。如多次大笑、走場,還有沉默、鞠躬、扶著崔等動作,這些是心態的自然流露,也都很好地輔助了語用意義的表達與理解。這些大幅度動作、哈哈笑聲和略顯夸張的身勢語出現之時,通常就是對方(崔)的話語有語用意義之處,以身勢語方式來回應說明周是理解的,而這些身勢語作為語用標記,同樣又帶上了周的某種語用意義。二者的關系如此密切,可從附錄的文本中一目了然而不用再舉例。
在現實的語用中,語境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對此我們(王建華等2002)曾有過專門的研究。根據我們的理論假設,語境是動態的、具體的、可以把握的,既有隱性的相對固定的社會、文化規約,又會隨著語用活動的推進,不斷地生成新的顯性語境。而且,認知語用學認為,除了上述相對固定的社會文化規約和變化著的顯性語境因素,語用主體還可以形成各自的認知語境。這是主體在認知模型的基礎上,根據相關的語用因素對自身的知識系統整合而成的,它也是動態的、建構性的。交際雙方的認知語境大多時候基本一致,但也會有不同,特別是當語用主體有意識地強化某一點時,由此可以產生出語用意義。
在具體的語用交際中,以上諸多的語境因素構成相應的語境框架,引導著交際的推進與變化。婚禮是一個隆重、喜慶、熱鬧的場合,社會、文化的傳統規定了在這個場合要圍繞慶祝、賀喜展開交流。這是交際中大家都共享的、應該遵守的語境框架。崔也遵守這個語境框架表達了祝賀,如例(2)。但他此番上場除了祝賀以外主要是來“鬧”和“搞笑”的,因而他多次有意識地選擇與婚禮場合不甚切合的話語,以達到鬧、調侃的目的。如他一上臺就對婚禮的語境做了調整:“本來他們說要弄一小品,就象我和趙本山、宋丹丹那樣弄個小品”,而“在上海這地方只適合脫口秀”?!靶∑贰薄ⅰ懊摽谛恪眱蓚€詞的意義對此次交際的語境框架有所改變——在這個場合不單是慶賀、祝福,而是可以表演小品或脫口秀的,也就是可以開玩笑的!
語境框架的建構就大致框定了語用的方式和風格。崔基本上都是選用與玩笑、調侃相關的話語,以脫口秀的方式展開,并由此帶上相應的語用意義。從開始時的“喝咖啡”、“吃大蒜”、同名的“周立波”,到母親和老師怎樣“培養”、“好人壞人”的討論,再到說胡潔“一時糊涂”等等,語言睿智幽默,暗含機鋒,引導與框定了整個話語的走向。當然,語境的調整和重構不是隨意的?;槎Y的主人公為文藝界知名人士、海派清口的名嘴,參加婚禮的也多是文藝界和社會各界有一定地位的人士,他們希望看熱鬧,期待著二位名嘴的表演和對決。再加上崔周二人的朋友關系,周應該能容忍他的玩笑,還有婚禮本身要熱鬧的社會文化等等因素,是崔做出語境調整的背景,也是他開玩笑的語境設置可以為眾人接受的原因。
可以說,遵循社會文化的約束、為婚禮的喜慶添熱鬧、祝福與調侃相協調是這個視頻對話的總體語境框架。慶賀與調侃之間的矛盾與協調、張力與適應,生出許多耐人尋味的語用意義,使得這個語篇妙趣橫生,熱鬧非凡。
語境框架不僅與現場諸多因素和隱性的社會文化有關,更是同語用主體的認知語境密切相關,是高明的語用主體的主動調控和有意識的建構。如前所述,人在認知事物、理解世界過程中形成的認知模型,是一種組織和表征知識的框架結構,具有自動和本能的特點。在此基礎上,主體有意識的把有關語用因素同大腦儲存的知識綜合起來,就是重組了知識框架結構,構建成新的認知語境,體現了主體的能動性。應該說,語用主體的認知語境對語用意義的生成與理解更為關鍵。視頻中的語境框架就是兩個語用主體有意識的選擇與調控而形成的結果,是兩個主體不同的認知語境動態化的平衡。
崔對婚禮的語境框架做了調整,向搞笑方面引導,對此,另一個主角周立波也心知肚明,這是他由認知語境能做到的理解。但因為這是他本人的婚禮,他要盡量防止玩笑過火,不能太出格。從第一句“崔哥,你呢可以調侃我,但不能調戲我”開始,他就一直防備著崔,也回應著他的玩笑:“崔永元的微笑”、“內衣也是慈善的”,還不時找機會還擊一下:“這個世界上不都是好人?!奔由现t恭的稱謂語和相應的身勢語,都是周的認知語境所做的調整與建構。到了例(4)崔說胡潔“一時糊涂”之時,他實在是難以忍受,終于以直白的話語明示:
(5)哥哥,你今天是來砸場子的還是來祝賀的?
這句話中的“砸場子”在婚禮的場合說出來是很意外的,意義上很不協調,無疑是語用的標記。它比前面用的“調戲”一詞份量更重,已不再屬于“玩笑”,而上升為“搗亂”的范疇了。這是周由認知語境做的有意識的選擇,構成了新的語境框架,其中著急、埋怨、不滿、警示……也許都包含在內,再加上一個非常親熱的稱謂語“哥哥”,語用意義十分豐富。
那么崔永元是如何理解這里的語用意義的呢?從現場的情況看,他的理解幾乎是在無意識的瞬間之中完成的,沒有半點磕巴,也無絲毫不自然,在聽到這句話之后馬上轉換了話題,重建起兩人的朋友關系。在這里,崔聽到“砸場子”這個標記性的明示詞語,激活了相應的語言知識和百科知識,再由這個語用標記的提示建立一系列的關聯:與整個婚慶場景關聯、與自己剛才開的玩笑關聯、與說話人此時的表情神態關聯、與話語的結構關聯(“是…還是…”的選擇框架中,“砸場子”放在前面),這一系列的關聯與相應的知識結合,就形成了他新的認知語境。在認知本能性和自動性的驅動下,只需通過極為迅捷的聯想和推理,就可以很清楚辨識出周構建的新語境框架,了解到說話人此刻的心理狀態、真實意圖和語用意義。
值得提出的是,語用意義的生成是說話人一方的事,同其意圖密切相關。對語用意義的理解則是聽話人一方的事,二者之間的認知語境大體一致或盡量一致,是交際的常態,就如以上分析的各例。但現實中常常出現所謂的“語境歧義”現象(王建華1987),即聽話人在理解時對話語意義所做的偏離。特別是當聽話人有意曲解說話人的意圖時產生的語用意義就更加意味深長。例如:
(6)周:他會在大場合把我說得一句話都沒有……然后他會一會兒到洗手間里面:哎,波波,別介意哦,前面說得有點過了,和你打聲招呼。后來我就說崔哥,我希望以后你在廁所里面得罪我,在桌面上向我賠禮道歉。
崔:他忘了我這個帶他上廁所是干什么去了。
因為我的人生信條就在廁所里,叫“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如上所述,周說的“大場合”、“洗手間”這兩個詞在意義范疇上對立,是語用的標記,也構成了一個語境框架,“洗手間”一詞的意義轉化幾乎等同于“私底下”。這兩個意義對立的詞帶上的語用意義就是:大場合我經常吃虧,但私下里會聽到賠禮道歉。接著的一句“我希望以后你在廁所里面得罪我,在桌面上向我賠禮道歉”更是把這個語用意義變成了明示信息。然而“廁所”一詞在這個場合使用,卻可能產生吊詭的語用效果:周把這個婚禮現場當作了“廁所”,在糟蹋自己呢。雖然這個語用意義是隱含的,可是聯系到前面二人交流中崔多次的開涮和“得罪”,就難免讓人生成這種語用意義。
對于語用能力極強的崔來說,當然能敏銳地意識到這一點。他延續了搞笑的風格,抓住語用標記“廁所”作為最佳關聯來激活人們的認知知識,而且還把周虛指的“廁所”的意義進一步實指,讓人在既有的認知模型基礎上建構起新的語境框架,帶上新的語用意義,再次調侃對方。從“我帶他上廁所……”可知,這是把周當作小孩子了。后面的一句“(我的)人生信條……‘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就更是近乎耳提面命式的教誨——這條常出現在廁所的標語既坐實了“廁所”的實在意義,又在進一步調侃周:在這樣喜慶的婚禮上,還是要講文明的!這哪里是賠禮道歉,分明是給周上補習課,繼續搞笑甚至“調戲”,其中的語用意義含蓄而雋永,是由語用主體有意識構建的語境框架引導而得出的,且戛然而止,收放自如,體現出很高的語用能力與技巧。
語用學研究語言符號和使用者之間的關系,必須進入使用者的心靈世界才可能深入。結合語用主體的思維、心理、認知、知識、意愿等因素而形成的認知語用學研究在當下成為熱點,并非偶然。
要有效地解釋人們如何應用語言進行交際,如何生成和理解意義及語用意義,探尋人的認知結構是關鍵。由于大腦的“黑箱”裝置,這種探索目前還在假設和構擬階段,而且不同學派還有諸多差異。這是客觀的,也是允許的?,F實的語用活動紛繁復雜、靈動多變,試圖以某些模型來概括豐富多彩的語用活動和人們內隱的認知活動,具有相當的難度,但這又是認知語用學研究的必由之途。認知結構研究的優劣與否固然要看其形態是否規整、邏輯是否嚴密,更要看對研究對象的解釋力,對語用現實的指導性。以此來考量當下相關的認知語用研究,我們認為還需要進一步的深化。
注 釋
①土豆網視頻,轉錄自上海東方電視臺。
②拙著《語用學與語文教學》(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五章曾有較詳細的說明,此不贅。
附錄:《結婚這點事——崔永元與周立波斗智斗勇》
(括號里的文字是還原當時的現場反應、雙方的情態或身勢的說明)崔永元(以下簡稱為崔)(上臺來繞過新郎周立波,后與之擊掌):本來他們說要,要,要弄一小品,就象我和趙本山、宋丹丹那樣弄個小品,但是我覺得在這場合不合適。因為這是喝咖啡的地方,(周退后一小步,尷尬狀)小品都是吃大蒜的人演的。(場內大笑聲)在上海這地方只適合脫口秀。(掌聲)
所以我是沒接到邀請硬闖進來的,為什么?因為我從小就崇拜周立波。(周做吃驚狀)——我是看他的書長大的。
周立波(以下簡稱周):呃,呃,這,這樣,崔哥,你呢可以調侃我,但不能調戲我。(大笑聲)說從小看我……
崔:是啊,代表作兩部,是吧?一個是《暴風驟雨》,還有一個是《山鄉巨變》。(笑聲)
周:還有個《分馬》。(笑聲、掌聲)
崔:我是后來來了以后,我還說周老先生身體那么好,又結婚了!(全場大笑,掌聲)
來了以后一看,是這個周立波。這個周立波也了不得,(周此時頭低下了)一年一人創造了產值就一億五千萬。(此時新郎與新娘的手不自覺地牽在了一起)我聽說利潤也一億五千萬。(周哈哈大笑,臺下笑聲)
周:這過了,這過了。
崔:笑的都是企業家,他們知道這是怎么回事。
中國這么大,這樣的周立波五十年出一個。是不是?周:呃,秋,秋雨老師本來說一百年。(笑聲)
崔:他來了嗎?
周:沒來。
崔:沒來,他胡說。(崔露出招牌式微笑,周大笑,臺下笑聲)來了,就說得對。
周:呃,其實平時我們大家愛叫他小崔,但我說不出口。我會叫永元哥哥,或叫崔哥。我也特崇拜他。(崔點頭)就是迄今為止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兩種微笑是波波無法解讀的。一個是蒙娜麗莎的微笑,一個就是崔永元的微笑。(全場大笑聲)
崔(不好意思地捂著嘴):我告訴你,網上已經有消息了,蒙娜麗莎的微笑已經被解讀出來了,她眼睛里有兩個字母:LV。(笑聲)
我覺得你這么成功,還崇拜我,我真很高興。真的,但是我根本不崇拜你。
周:為什么?
崔:我最崇拜你的母親。我都不知道在沒有警察的幫助下,她怎么把你培養成人的?(周哈哈大笑,轉身走來回;全場大笑聲)
還有一個秘密的消息大家都不知道,錢文忠教授,大家都知道吧?講《三字經》的那個,多厲害,復旦大學的教授。他跟立波是初中同學,所以我就特別佩服他們倆的老師,什么樣的人都能培養成人才。
周:我和文忠是師兄弟關系,我們有共同的語文老師。
崔:是一個語文老師?
周:一個語文老師,是光明中學的李昕老師。我不知道李昕老師現在坐在哪里?(用手瞭望狀,李老師出現)
周:哎,李老師好,李老師好!
崔:謝謝您!
周:我們的李老師教了文忠兩年,但是教了我三年,所以我的名氣比文忠響。
崔:她是不是教完你三年她就退休了?
周:不,她是教完文忠兩年,她就不想做了。
崔:反正是教完你們倆,不到退休年齡就不想干了。(周呵呵笑,大笑聲)
胡潔,我覺得(你)特別幸福,能嫁給周立波,你知道有多少女孩口頭上都想嫁給他呀。我覺得你真的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周、胡二人點頭)而且我參加過很多婚禮,披上慈善外衣的這是唯一的一臺。(周大笑,再次走場,全場大笑)
周:我想解釋一下,其實這就是我們小崔同志的風格。雖然你的話語,你的話語有點過,但是內心……(崔插話:沒有)我們不但是慈善的外衣,我們脫掉,(動作)我們的內衣也是慈善的。(笑聲)
崔:胡潔可能以后嫁給他。
周:不是以后,是現在。(笑聲)
崔:現在?是因為剛才我沒上臺,我上臺講完這一番,你認為她還能那么堅定嗎?(周瞠目,臺下大笑)
周:我覺得是這樣,等我們的崔哥哥這番話講完下去以后,我太太真的會知道這個世界上不都是好人。
崔:這個世界上本來就不都是好人。有的時候就是由壞人好人組成的。但是我們其實更愿意看到的是壞人變成好人。(大笑聲)
周:呃,是這樣的,我記得我的師兄錢文忠教授說過一句話,我們的季羨林大師曾經對文忠說過,他說不要去試圖改變壞人,他說為什么,因為壞人本身不會認為他是壞人。
崔:錯了。你雖然背得這么結實,但是我告訴你錯了。那不是季羨林先生對所有人說的,那是季羨林先生對錢文忠說的。(手勢指著周)
周:而且是告訴錢文忠,是針對我的?(笑聲)
崔:那是專指?。ㄖ茳c頭大笑,臺下大笑聲)對!
呃,(向胡)當你嫁給周立波以后,每天會承受很多風險(周笑),你在意嗎?(如采訪般把話筒伸到胡跟前)
胡:不在意。我覺得他是一個非常可愛的大男孩子。
崔:我覺得你也不在意。因為你為了他把企業都扔了。你知道用哪四個字形容你把企業扔了嫁給他,最合適嗎?(繼續采訪狀)
胡:呃,我老公的才華和他為朋友,孝敬父母,我感到非常驕傲。
崔:這已經超過四個字了。(大笑聲)
周:你可以把這縮成四個字。
崔:縮成四個字就是:一時糊涂。(全場爆笑,掌聲一片。胡“搶”過崔的話筒,但又無語)
周:(無奈)哥哥,你今天是來砸場子的還是來祝賀的?
(全場鼓掌,笑聲)
崔:(再次露出招牌式的微笑)立波,我覺得你也相信我們,真的,我們可能表面上說話挺難聽的那種人,但是可以永遠做你的朋友。
周:當然。(鞠躬)
崔:因為我們當著你的面,背著你的面,說話都難聽。(周哈哈笑,臺下笑聲)
千萬不要交那樣的朋友,就是當著你的面說得挺好,背面說你壞話,那樣的人不交。錢文忠那樣的——沒來吧?(笑聲)
周:來了。我們說崔哥有一點就不太好,因為我們有時候經?;顒?,他會在大場合(“大場合”三字重音)把我說得一句話都沒有。我要謙讓嘛,對不?(崔點頭微笑)南方人總歸要謙讓北方人。(笑聲)我們比較斯文。然后他會一會兒到洗手間里面:哎,波波,別介意哦,前面說得有點過了,和你打聲招呼。后來我就說崔哥,我希望以后你在廁所里面得罪我,在桌面上向我賠禮道歉。(全場大笑,周亦大笑)
崔:他忘了我這個帶他上廁所是干什么去了。(周呵呵地笑)
因為我的人生信條就在廁所里,叫“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ㄈ珗霰?,掌聲一片)
周:(哈哈)這說得好,說得好。說好了?OK!
(崔走下臺階,周扶著):小心,小心,一小步,一小步,(延長調)一小步!
崔:文明一大步?。ㄈ珗鲂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