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圓 / 上海市協力律師事務所
TTS閱讀器的著作權侵權問題分析
文 / 李圓 / 上海市協力律師事務所
TTS閱讀器采用即時語音合成技術,并非對已錄制的朗誦進行播放,其產生和發展會威脅甚至替代傳統有聲讀物市場從而有損作者利益。通過技術分析TTS閱讀器可能侵犯的作者權利為復制權、表演權和演繹權。雖然中、美兩國著作權法在復制權和表演權中存在差異,但在TTS閱讀器是否侵權的問題上卻均持否定態度。與之不同,在演繹權上的差別卻導致了TTS閱讀器在美國存在著演繹權侵權可能,但在中國卻無此風險的結果。面對以TTS為代表的新興傳播技術的挑戰,我國有必要對現有機械表演權的定義進行擴充,但在演繹權方面則無需模仿美國的做法。從經濟視角出發,TTS閱讀器雖會嚴重威脅到有聲書市場,但整體上并未破壞作者權益和社會公益之間的平衡。
復制權;表演權;機械表演;演繹權;改編權
TTS技術為英文“Text-to-Speech”的縮寫,中文譯為文本轉語音,是一種語音合成技術。與由專人進行朗誦再加以錄制,并借助播放工具進行播放的傳統有聲讀物不同,該技術能將數字文本自動轉成語音,無需事前錄制和額外的播放器。
2009年2月亞馬遜公司推出了帶有TTS功能的第二代Kindle閱讀器(以下簡稱“Kindle2”)。用戶可以通過內置的TTS軟件將下載的電子書進行有聲朗讀。但是Kindle2的問世很快就遭到了美國作家協會的反對,該協會強烈譴責“Kinlde2的TTS功能侵犯了電子書作者的著作權,而且讓他們無法進入潛在獲利商機的新市場。”【1】對此,亞馬遜公司堅稱:“Kindle2的實驗性文本轉語音功能(TTS)是合法的,沒有復制品產生、沒有創作演繹作品,也沒有對原作進行表演。”1.“Kindle2′s experimental text-to-speech feature is legal: no copy is made, no derivative work is created and no performance is being given.”, Ann Bartow, Kindle2Update: Amazon has decided to give rights holders the choice to disable the text-to-speech function on a work-by-work basis, at http://madisonian.net/2009/03/02/kind le-2-update-amazon-is-altering-its-systems-to-giverights-holders-the-choice-to-disable-the-text-to-speech-function-on-a-work-by-work-basis/, Dec.9,2012.但在作家協會的巨大壓力之下,零售業巨頭亞馬遜公司最終以合約問題為由做出了讓步:讓出版商決定是否授權用戶使用TTS功能。
亞馬遜此舉避開了潛在的訴訟,但卻給TTS閱讀器的著作權合法性留下了疑問。TTS功能觸動了著作權保護與技術進步之間的緊張關系,兩派勢力針鋒相對:一方面作者和出版商如果不能從TTS技術中獲利,那他們創作的動力就會銳減;另一方面,如果著作權保護走的太遠,像亞馬遜這樣的公司就會失去開發新技術的經濟動力【2】。
TTS閱讀器運行起來就像是一個將文本轉為語音的管道。其技術效果主要通過:文本普通化、文字識別、查找發音記錄、發音修正和發音這幾個步驟來完成。2. How Text to Speech Works, http://project.uet.itgo.com/textto1.htm,Dec.12,2012. 更多有關TTS的介紹請參考TTS技術的專業書籍.比如,“高鐵時速達399KM/H”將被轉化為“高鐵時速達三百九十九千米每小時”,然后在自帶的語音庫中一一查找每個文字相應的發音,再通過標點符號等信息的指示修正發音效果,最后播放音頻效果。經過介紹,不難發現TTS閱讀器對文字的簡單處理及轉化可能侵犯作品的復制權;對作品的朗讀則可能侵犯作品的表演權;而對文本的語音化處理可能侵犯作品的演繹權。
2013年6月7日,Kindle閱讀器正式進入中國市場,而這一次的上市顯得尤為平靜。事實上,在Kindle上市之前國內的漢王、紐曼等主要電子閱讀器生產商都已推出帶有TTS功能的閱讀器。為何TTS閱讀器的出現并未在中國引發著作權爭議?僅僅是因為該技術在中國市場上的認知度仍不高且尚未產生巨大的經濟利益?還是因為中、美兩國著作權法的差異導致TTS閱讀器在美國所遭遇的著作權質疑在中國并不存在?
進入數字時代,紙質圖書的電子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TTS閱讀器代表了未來電子閱讀器的發展方向,其語音效果的日臻完善也日益威脅到傳統有聲書市場。及時厘清TTS閱讀器在我國的著作權侵權問題實屬必要。本文將從TTS閱讀器可能侵權的范圍,即復制權、表演權和演繹權入手,結合中、美兩國著作權法在上述三種權利中的差異,探討TTS閱讀器在中國著作權法框架下的生存空間。
在作品的眾多利用方式中,復制是最早出現也是最為普遍的方式,復制權也一直是所有國家著作權法中最基本的和處于首要地位的著作財產權。 但是中、美兩國在復制權立法中采用了不同模式,且在臨時復制的問題上也存在不同態度。
(一)固定性要件與復制權侵權
TTS閱讀器與傳統閱讀器的最大區別在于其音頻效果為實時產生,并未進行錄制,也就是說其語音效果并未被固定在某種物理介質上。美國版權法對“復制品”的定義中有明確的“固定性”要求,而中國著作權法則未對何為“復制”進行抽象定義。
在美國,復制權侵權表現為未經許可制作“復制品或錄音制品”,而所謂復制品是指“以現在已知的或以后出現的方法固定作品的除錄音制品以外的物體,通過該物體可直接或借助于器械或裝置感知、復制或以其他方式傳播作品”。而所謂“固定”又是指“將作品體現在復制品或錄音制品上,其長期性和穩定性足以允許在不短的時間內感知、復制或以其他方式做傳播作品”3.17U.S.C. §101.。
很明顯,TTS閱讀器并未對朗讀效果進行存儲或者錄制,其即時產生的朗讀效果只能被開啟該功能的用戶所聆聽或欣賞。該朗讀效果因為固定性的缺失并不能構成原作的“復制品”,也因此無法構成美國版權法框架下的復制權侵權。
然而中國著作權采用的是列舉式定義,《著作權法》第10條將復制權定義為“以印刷、復印、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等方式將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權利。”如果僅僅將“復制”理解為“再現作品”,則表演、廣播、放映作品,甚至翻譯和改編作品的行為都可以被稱為對作品的“復制”。但根據著作權法對作者經濟權利的劃分來看,并非所有“再現”作品的行為都受復制權的控制,對作品的“再現”也可以構成表演、播放、改編或者翻譯等。只有以特定方式對作品“再現”才是著作權法意義上的“復制”行為。通過對上述法條所列舉行為的抽象總結,不難得出,我國著作權法上的復制行為有著“以相對穩定和持久地固定在有形物質載體之上”的特點【3】119。
保護復制權的必要性可以形象地描述為搭便車的抄寫員可以購買原作并進行復制,然后以相對的低價損壞原作的銷售市場并打擊原作者的創作激情【2】。復制品需要被固定,是因為只有被固定的復制品才能被傳播或利用,也只有被相對穩定和持久地固定的復制品才可能構成對原作品帶來損害的市場替代品。因此,雖然我國著作權法中并未明確說明侵犯復制權的行為有“固定性”要求,但不具備固定性的復制也不能構成我國著作權法意義上的“復制”行為。由此,TTS閱讀器的即時朗誦也無法構成中國著作權法意義上的復制。
綜上,雖然中、美兩國采用了不同的立法模式,但是在分析TTS閱讀器是否侵權的問題上卻是殊途同歸。 TTS閱讀器的文本轉語音功能并未將朗讀效果進行固定,所以無論是在中國還是美國,都并不能構成對原電子書的“復制”,因此更加不可能侵犯原電子書的復制權。
(二)臨時存儲與復制權侵權
TTS軟件在運行過程中,對原作有一個技術處理的過程,該過程包含對原作的臨時存儲和改寫。該“臨時復制”行為是否亦不構成對原作的復制權的侵犯呢?
在 美 國 著 名 的 MAI Systems Crop. V. Peak Computer, Inc.案4. MAI Systems Crop. V. Peak Computer, Inc.991F.2d511(9th Cir,1993).中,被告Peak公司在幫助客戶維修電腦的時候使用了原告MAI公司的軟件。原告MAI公司認為將一套電腦程序從永久性的存儲設備中移轉到電腦RAM (random access memory)中的行為屬于復制。但被告Peak公司辯稱:加載軟件這一過程并不能構成侵犯版權的行為,因為暫時存儲在電腦RAM中對軟件的復制并沒有被固定。法院最后認定:“通過一步步地展示Peak 公司的軟件加載到RAM中,接著技術人員就可以看到系統錯誤日志,然后電腦故障便能被診斷出來。通過這些環節,MAI公司已經充分證明了復制存儲在電腦RAM 中的軟件所存在的時間足夠漫長及穩定到讓人在一個遠遠長于瞬間的時間跨度內對其進行感知、復制或者傳播”。該案奠定了美國對“臨時存儲”構成版權法意義上的復制行為的理論基礎。但是,1998年10月,美國出臺了《數字千年版權法案》(Digital M illennium Copyright Act),該法對網絡服務提供者、計算機維護及修理、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傳播組織,遠程教學、圖書館、檔案館等所涉及的復制定性為侵犯復制權的例外。換句話說,MAI System一案認定了臨時存儲構成“復制”,未經授權的臨時復制可能會侵犯復制權,而后來的《數字千年法案》將特定種類的臨時復制給予了明確的豁免。
雖然TTS閱讀器對電子書的臨時存儲并不屬于《數字千年版權法案》中所規定的例外,但與MAI System案中得出的固定性標準相類比,TTS 閱讀器對電子書的“臨時存儲”不能構成美國版權法意義上的復制。因為在TTS開啟朗讀功能之后,電子書的內容是以連續寫入的方式臨時存儲于閱讀器中,每個詞句存在的時間極為短暫不足以“讓人感知、復制或者傳播”該電子書,甚至該電子書的部分 。
然而,出于對本國經濟利益的考慮,不同國家對“臨時復制”的態度并不相同。中國相關的法律并未對“臨時存儲”問題進行過明確規定,但從總體而言反對的意見是主流。首先,臨時復制是客觀的技術現象,不以瀏覽者的意志為轉移。 其次,內存和緩存中的復制件沒有獨立的經濟價值,與復制權保護的理論依據不符。因為內存和緩存中的復制件只是“瀏覽”等行為過程中產生和存在,不可能脫離“瀏覽”等行為過程而被單獨利用或傳播,從而有害作者利益。再次,雖然《伯爾尼公約》并未對“復制”行為做出限定,但從斯德哥爾摩修訂會議委員會主席的簡要報告來看,復制不僅僅要求能夠“固定”作品,因而能夠向公眾間接傳播,而且還要求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復制【4】99。由此看來,如果臨時復制并不滿足“固定”要求,并且不可以在臨時復制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復制,則不屬于復制的范疇。 作為簽約國,中國有義務和該公約保持一致。
綜上,“臨時復制”并不能構成中國著作權法意義上的“復制”。同理類推,TTS閱讀器對電子書的臨時存儲也不構成“復制”,因為用戶在使用TTS閱讀器時主觀上并無復制的故意,客觀上也并未產生具有可單獨利用經濟價值的復制品。既然不夠成復制行為,也就無法侵犯作者的復制權。
并非所有形式的“再現作品”都可以構成對作品的復制,以無形的方式利用作品則更加類似于對作品的表演而非復制。判斷TTS閱讀器是否侵犯表演權,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TTS的文本轉語音功能是否構成版權法意義上的表演行為。其次是該表演行為是否侵犯表演權。
(一)TTS技術與機械表演
美國版權法意義上的表演權涵蓋了舞臺表演和機械表演,且機械表演的范圍極廣。美國眾議院關于《1976年版權法》的報告中說:“表演可以通過直接的方式而完成,或通過設施或工藝而完成。這包括所有種類的放大聲音、形象的設備,所有種類的傳輸器械,所有類型的電子傳送系統,以及其他所有的現在尚未被發明的技術和系統。”【5】也就是說無論是現有的還是未被發明的技術,只要可以用于傳播表演,都可以納入機械表演的范疇。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版權法上并無廣播權,廣播行為也被納入了表演行為的范疇,屬于機械表演。
在此,TTS閱讀器的文本轉語音功能屬于新興技術,是直接利用電子閱讀器對電子書進行朗誦,雖然不是對真人朗誦的錄制但屬于美國版權法上的“通過設施或工藝”而產生的“表演”,能被美國的“機械表演”的開放式定義所涵蓋。
與之相同,中國著作權法中也有“機械表演”的相關規定。現行著作權法將表演權表述為“公開表演作品,以及用各種手段公開播送作品的表演的權利。”通說認為,上述法條中的“公開表演作品”所指的是現場表演作品,而“用各種手段公開播送作品的表演”則是指機械表演【6】。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的傳播權被細分成了:表演權、廣播權、放映權、展覽權和信息網絡傳播權。因此,作為表演權項下的“機械表演”所涵蓋的范圍遠遠不及美國。雖然我國著作權法并未對機械表演進行限定,但通說認為機械表演僅指對作品的表演進行錄制之后使用機器設備予以公開播放的行為【3】156。如果是對非錄制的表演通過機械設備或手段進行現場傳送,則可能構成廣播行為。
筆者看來,我國通說關于機械表演的“錄制性”要求源于技術條件的限制。機械表演的出現與近代錄音錄像技術的產生和發展息息相關,由于機械表演權與機械錄制權具有前后相繼的關聯,在1908年的《伯爾尼公約》柏林文本中,音樂作品作者享有機械復制權和機械表演權被統一規定為機械權【7】。雖然機械權因違背了著作財產權的劃分標準而未在1967年《伯爾尼公約》中出現,但是這個小插曲也透露了機械表演和機械錄制之間的微妙關系。
與傳統的有聲讀物不同,TTS閱讀器并非對錄制好的朗誦表演進行播放,其朗讀效果的非錄制性或者說非固定性導致其無法構成現行中國著作權法中的“機械表演”。既然如此,也無需進行下一步“公開性”的探討就能得出TTS閱讀器在我國著作權法框架下并不侵犯表演權的結論。然而在美國版權法制度下,進一步探討“公開性”問題則仍有必要。
(二)TTS閱讀器與“公開”表演
只有未經許可地公開表演受版權保護的作品才能構成對表演權的侵犯。美國版權法第101條將“公開”定義為:“(1)在對公眾開放的場所,或者在超出一定家庭及其社交關系正常范圍的相當數量人的任何聚集地點表演或展出作品;或(2)利用任何裝置或方法向第(1)項規定之地點或向公眾傳送或以其他方式傳播作品的表演或展出,無論公眾是否可以在同一地點或不同地點以及是否可以在同一時間或不同時間內接收到該表演或展出”5.17U.S.C. §101.。
在此,TTS閱讀器與市面上大多數電子閱讀器一樣,是為個人使用而設計,并不是為了對電子書進行大眾傳播。亞馬遜Kindle2的設計理念之一就是“下廚做飯時,只需按一個鍵就能讓閱讀器把你剛才未看完的書朗讀給你聽。” 因此TTS閱讀器對原作的表演很難滿足上述法條中“公開性”要求的第一種情況。
“公開性”的第二項所規定的情形可以簡稱為“公開傳播”。因為Kindle2是面向大眾銷售的,如果持有Kindle2的十幾位或者數十位用戶同時購買了同一本電子書,他們可以自由的在自己選定的時間收聽該書,如此一來是否可以構成“公開傳播”呢? 這個問題在Cartoon Network LLP v. CSC Holdings, Inc.,一案6. Cartoon Network LLP v. CSC Holdings, Inc.,536F.3d121,123--26(2d Cir.2008).中已有答案,在該案中法院總結到“RS-DVR系統(遠程數碼視頻錄制系統)根據其設計只能向一個客戶傳送其訂閱的一份復制品,并沒有向公眾傳播復制品”。因為只有一個用戶可以接收到傳播的表演,這樣的表演不是面對公眾的,因此沒有違反公開傳播條款。美國作曲家協會亦否認數字下載構成向公眾傳播。因為在Cartoon New twork一案中法院認定“國會在提及向公眾傳播表演時,其所指向的表演是由該傳播行為產生的,而不是指傳播一個表演的錄制品”7. United States v. Am. Soc'y of Composers, Authors, & Publishers, (S.D.N.Y. Sept.28,2010).。因為下載數字音樂并不直接產生音樂效果,所以下載過程本身不構成公開表演。
正如上述案件中的DVR,TTS閱讀器的用戶只能下載屬于個人的電子書,且在下載過程中電子書僅僅傳送給了一個用戶而不是公眾。下載過程本身并非表演行為,且用戶從亞馬遜官方網站上購買并下載電子書是經過授權的合法行為。因此即使TTS閱讀器是面向公眾銷售,亞馬遜官網上的電子書也是面向公眾付費下載,但公眾使用TTS閱讀器下載電子書的行為也不可能侵犯電子書的表演權。
綜上,因為我國現階段對于“機械表演”的定義無法涵蓋TTS技術,所以TTS閱讀器在我國無法構成表演權侵權。雖然美國版權法上的“機械表演”可以涵蓋TTS技術,但因“公開性”的缺失,TTS閱讀器也無法構成表演權侵權。還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有人利用kindle2進行公開表演,其生產商是否侵權的問題也是間接侵權的范疇。
演繹權控制的是在保留原有作品基本表達的情況下,在原作品基礎之上創作新作品并加以后續利用的行為【3】172。中美兩國著作權法都賦予作者制作“演繹作品”的權利。然而中、美著作權法關于“作品”定義的差別和對“獨創性”要求的不同是否會讓兩國著作權法在判斷TTS閱讀器是否侵犯演繹權的問題上殊途同歸呢?
(一)固定性要求與演繹權侵權。
雖然美國版權法對作品提出了“固定性”要求,但在“演繹作品”的定義中并未和“復制品”一樣包含明確的“固定”要求,且關于侵犯演繹權的作品是否須要固定也存在爭議。演繹作品必須存在于堅實或永久的形式當中的要求最早是由Lew is Galoob Toys, Inc. v. N intendo of America, Inc.案8. Lewis Galoob Toys, Inc. v. Nintendo of Am., Inc.,780F. Supp.964F.2d965(9th Cir.1992).提出的。在該案中,涉案的“Game Genie”裝置和N intendo娛樂系統配合使用可以讓玩家改變游戲角色的一些特征,比如角色的力量或者速度。這種效果是通過用Game Genie發出的新數值來代替由游戲發送給N intendo系統的原數值來實現的。法院在此案中駁回了原告的侵權之訴,因為一個侵犯演繹權的作品必須有“某種具體或永久的形式”,而“Game Genie利用并加強了N intendo視覺和聽覺效果,這樣的改變并未將受版權保護的作品的部分用作于具體或永久的形式 ”【8】311。
但是后來的M icro Star v. FormGen Inc.一案9. Micro Star v. FormGen Inc.154F.3d1107(9th Cir.1998).推翻了上述“某種具體或永久的形式”的要求。法官認為“一種細致的不漏過任何一個小點地對音像效果的描述也可以構成Galoob一案所要求的堅實的或永久的形式,因為受到版權保護的旋律可以通過曲譜表現出來,而受到版權保護的啞劇和舞蹈也可以被深入細節地描述以至于人們根據描述就能將作品表演出來。正是因為音像效果在MAP文件中繼承了堅實的或永久的形式,所以Galoob一案的判決意見并不妨礙把這些音像效果認定為衍生作品。”【8】312根據該案的判決,“復制”要求將作品固定在物質載體上或錄音制品上,而“演繹”則不一定非要滿足這樣的要求,比如 “在舞蹈作品、啞劇作品的情形下,對他人作品的演繹可以通過舞臺表演體現出來,而不一定要固定在物質載體上”【8】312。此外,從經濟學的視角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結論,因為未經固定的許多演繹也可以破壞或者取代其他作品的市場從而有害原作者利益。
在此,TTS閱讀器的朗誦效果雖然和真人朗讀的效果有所差別,但在內容和表現形式上和有聲讀物無異,可以構成有聲讀物的市場替代品從而有害有聲讀物的市場。因此,在美國“固定性”的缺失并不影響TTS閱讀器構成演繹權侵權。也就是說,是否構成演繹作品并非侵犯演繹權的前提條件。
然而,美國版權法對“作品”提出“固定性”要求是有著深刻的憲法淵源的,美國也是世界上少數對“作品”提出形式上要求的國家。不僅如此,美國這種列出“演繹權”這個總項的立法模式也不常見,《伯爾尼公約》及多數國家的版權法都將翻譯權、改編權、制片權分別列出。在我國演繹權被細分成翻譯權、改編權、攝制權和匯編權,而TTS閱讀器可能侵犯的只能是改編權。
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第10條,“改編權,即改變作品,創作出具有獨創性的新作品的權利。”也就是說構成改編權侵權必須是未經許可在原作基礎上“創作”并有“新作品”產生。與美國版權法不同,我國著作權法對作品并無“固定性”要求,《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2條對“作品”的解釋僅強調“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也就是說“固定性”的缺失并不會對演繹權侵權構成任何障礙。
毫無疑問,TTS閱讀器的朗讀效果是可以通過錄音等多種方式復制的,比如說錄音、速記、廣播等。所以通過TTS閱讀器轉化的語音效果并不會因為其未經錄制或者固定而不能構成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因此,在中國“固定性”的缺失并不能阻斷改編權侵權的可能。
綜上,無論是在中國還是美國,TTS閱讀器的朗讀效果的非固定性都不能阻斷其演繹權侵權的可能。是否侵犯演繹權的問題歸結到TTS閱讀器對電子書的處理是否達到“演繹”所需的“獨創性”要求的問題上。
(二)原創性缺失與演繹權侵權
演繹權和復制權在某種程度上都包含對原作的復制,只是演繹作品在復制原作的表達時又加入了再創作者具有原創性的內容。演繹權在某種程度上與復制權相重疊,單純的復制可能侵犯復制權,但如果在復制過程中加入了他人具有獨創性的再創作,則該行為所產生的可能是演繹作品而非復制品。
美國版權上“演繹作品”的定義中明列了原創性(original)的要求。然而,美國版權法在判定是否構成演繹作品和是否構成侵犯演繹權這兩個問題上,對于“原創性”的要求和證明方法是不同的。在判定是否構成具有獨立著作權的演繹作品時,其作者必須證明該作品與原作具有“實質性差異”。但在判定演繹權侵權時,原告只需證明被告作品與原作“實質性相似”【2】。因為,侵犯演繹權的作品并不需要是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10. Lewis Galoob Toys, Inc. v. Nintendo of Am., Inc.,780F. Supp.964F.2d965(9th Cir.1992).。所以,在原作和新作品之間構成“實質性相似”的情況下,美國版權法中的復制權侵權和演繹權侵權是有共存空間的。再加上美國版權法對于“原創性”的要求較低,更是增加了這種“共存空間”的存在可能。
在討論TTS閱讀器是否侵犯演繹權時所要采納的標準是“實質性相似”。TTS閱讀器在文本轉語音的過程中雖然進行了大量的文字處理,對原作進行了一定的再創作,也在語音效果上進行了修正,但處理后的語音內容仍然與原作構成“實質性相似”。討論至此不難發現:TTS閱讀器對原作的低水平的再創作,在美國版權法制度下存在著演繹權侵權的風險 。
然而在中國著作權制度下,復制權侵權和演繹權侵權卻是一個“非此即彼”的關系。根據我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二條,只有具備“獨創性”的智力成果才能構成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而“獨創性”是指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投入了某種智力性勞動,創作出來的作品具有最低限度的創造性【9】。雖然我國著作權法未對“獨創性”的程度作出明確規定,但可以確定的是,作為大陸法系國家,我國著作權法上的獨創性標準高于美國。
受“天賦人權”思想的影響,大陸法系國家認為著作權是一種自然權利,人們在創造性的完成知識產生之后對創造成果當然獲得的一種權利,不僅不以國家和法律在內的他人意志為轉移,而且在一定范圍內具有相對永久性【4】12。大陸法系國家對創造性的關注,不僅要求作品應當由作者獨立創作,還要求具有一定高度的創造性。而以美國為代表的英美法系國家認為版權是一種“利益刺激”的機制。在美國版權法的歷史上,與獨創性相對應的概念——“原創性”(“originality”)是直到《1976年版權法》頒布時才出現的。而且直到1991年 的 Feist Publications, Inc. v. Rural Telephone Service Company, Inc.案11. Feist Publications, Inc. v. Rural Telephone Service Company, Inc.113L.Ed.2d358. (1991).中法官才提出了“版權法獎勵的是原創而不是勞動”的概念,要求作品具有“適當的創造性”(“the modest quantum of creativity”)。
TTS功能是通過對數字文本的每一個詞匯或單字,在其已有的語音庫中尋找對應的發音來完成的。即使在“文本普通化”、“文字識別”和“語音修正”階段對原作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再創作,但該再創作的程度很難滿足中國著作權法中的“獨創性”要求。因此,TTS閱讀器的朗讀效果不能構改編權侵權。
中、美兩國在著作權制度方面有著許多不同,正是這些不同之處導致 TTS閱讀器在兩國的不同命運。TTS閱讀器在美國存在著演繹權侵權的可能,而在中國著作權法框架下卻無此風險。
在此,我們很難將TTS閱讀器在中、美兩國的不同命運歸咎于現行中國的著作權法的不完善。因為著作權保護水平的高低并不是衡量一部版權法先進與否的主要標準,并且著作權的保護水平過高會助長壟斷的產生。但是,在面對以TTS技術為代表的新興傳播技術的挑戰時,中國有必要對 現有“機械表演”的范圍進行擴充,取消 對其“錄制性”要求。
最后一點值得注意的是 ,TTS閱讀器在中國著作權制度下的廣闊生存空間對作者的潛在市場利益造成了損害,但從經濟的視角來看,作者的整體經濟利益未必會因TTS技術的沖擊而受損。在通常情況下電子書的版權人仍然是原作作者,而非數字化的出版商。出版商制作和發行電子書需要經過作者的授權,而在授權的過程中就存在授權費用的問題。和傳統的紙質出版一樣,授權費和發行量是成正比關系的。單從功能提升的角度出發,TTS技術與閱讀器的結合可以提高閱讀器的銷量,而閱讀器銷量的增加也會帶動電子書銷量的增長。如此一來,雖然在表面上TTS閱讀器對作者潛在的利益市場即有聲書市場帶來了較大沖擊,但從整個市場的利益分配情況來看,作者仍是可以從TTS技術中獲得一定利益的。
知識產權法的核心原則是利益平衡,一方面要最大程度地為創造者提供激勵,另一方面又要使知識盡可能造福于社會公眾。TTS閱讀器給傳統的電子書增加了語音功能,給公眾帶來了閱讀的新體驗。在公眾獲益的情況下,TTS閱讀器還能通過帶動電子書的銷售使作者從中獲利來彌補其在有聲書市場上的損失。可見TTS閱讀器的出現,并不會嚴重挑戰著作權法在激勵作者創造和社會公益之間的平衡。既然如此,我國著作權法對TTS閱讀器采納寬容的態度也無可厚非。
【1】CNET科技資訊. 網亞馬遜修改Kindle2美作家協會:合約迫使其讓步【OB/OL】.【2012-12-08】.http://www.cnetnews.com. cn/2009/0304/1352842.shtml.
【2】Jeremy B. Francis. The Kindle Controversy: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How the Amazon Kindle’s Text-to-Speech Feature Violates Copyright Law【J】.13Vand.J Ent.& Tech.L.407.
【3】王遷. 知識產權法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19.
【4】馮曉青. 著作權法【M】.法律出版社,2010:99.
【5】李明德. 美國知識產權法【M】.法律出版社,2003:181.
【6】胡康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釋義【M】.法律出版社,2002:50.
【7】梅術文. 我國著作權法上的傳播權整合【J】.法學,2010(9):72.
【8】李響. 美國版權法:原則、案例及材料【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311.
【9】李明德,許超. 著作權法【M】.法律出版社,20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