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東勇 / 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
漫談第四次專利法修訂過程中關于損害賠償數額的完善
文 / 王東勇 / 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
關于侵犯專利權案件中損害賠償制度的確立最早源于2000年《專利法》,其確立了權利人損失、侵權人獲利及參照專利許可費用三種基本的計算損害賠償數額的方式。在2008年《專利法》的修訂中,新增了法定損害賠償制度,并確定了上述四種不同損害賠償計算方式的適用順序。司法實踐中,由于權利人實際損失、侵權人實際獲利難以確定,案件中亦無許可使用費供參考,絕大多數侵犯專利權紛案件中,法院是根據法定賠償制度確定賠償數額的。
然而,適用法定賠償的計算方式確定損害賠償數存在非常突出的問題。首先,過多的使用法定賠償制度確定賠償數額必然會導致權利人舉證意識的降低,并不適當地降低權利人的舉證責任,而與民事訴訟中“誰主張誰舉證”的基本原則相沖突。其次,適用法定賠償制度確定賠償數額,其先天具備主觀性強及不確定性的劣勢,從而導致法律預期性的降低及司法裁判標準的不統一;再次,由于法定賠償制度中存在損害賠償數額上、下限的限制,在特定案件中嚴格遵守限額確定賠償數額會導致顯失公平后果的出現 。1. 如上海恒昊玻璃技術有限公司訴某個體工商戶侵犯外觀設計專利權糾紛系列案件中,被告銷售的侵權產品的數量有限、單價較低(一般在幾元至幾十元不等),且其經營場所處于房山區、經營規模有限。在原告的實際損失、被告的獲利均難以確定,案件中亦無許可使用費供參考,且原告亦主張適用法定賠償制度確定賠償數額的基礎上,法院只能依據法定賠償制度確定相應的賠償數額,但是結合被告之侵權行為的性質和情節、侵權的次數、侵權的范圍、侵權持續的時間、侵權人的主觀惡意等因素,依據法定賠償制度的下限一萬元確定賠償數額,對涉案的被告將顯失公平。詳見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08)一中民初字第11678、11683、11685、11694、11704、11706、11709號民事判決書。以及施特里克斯有限公司訴樂清市發達電器有限公司侵犯發明專利權糾紛案中,被告其自己網站宣稱的涉案侵權產品的生產數量、因侵權所獲利潤等遠高于法定賠償制度所確定的上限數額,在此基礎上,依然適用法定賠償制度確定賠償數額,必然會使法院最終確定的賠償數額明顯低于被控侵權行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潤,而導致權利人的利益難以得到合理的補償以及重復侵權行為的不斷發生的后果。詳見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08)一中民初字第16732號民事判決書。
針對上述問題,法院在司法實踐中形成了裁量性損害賠償制度,以合理地確定損害賠償數額。所謂裁量性損害賠償制度是指法院在一定事實和證據的基礎上,根據案情運用裁量權酌定公平合理賠償數額的制度。其本質上是一種根據權利人損失或者被控侵權人獲利來確定損害賠償數額的方法,與法定賠償制度截然不同,因此可以不受法定賠償制度所確定的限額的限制,且具備一定的事實基礎,從而克服了法定損害賠償制度的缺陷。
第四次專利法修訂稿中,針對損害賠償數額的確定新增舉證妨礙制度條款2. 見《專利法送審稿》第六十一條第三款:“人民法院認定侵犯專利權行為成立后,為確定賠償數額,在權利人已經盡力舉證,而與侵權行為相關的賬簿、資料主要由侵權人掌握的情況下,可以責令侵權人提供與侵權行為相關的賬簿、資料;侵權人無正當理由不提供或者提供虛假的賬簿、資料的,人民法院可以參考權利人的主張和提供的證據判定侵權賠償數額。”及懲罰性損害賠償條款3. 見《專利法送審稿》第六十五條第三款:“對于故意侵犯專利權的行為,人民法院可以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規模、損害后果等因素,將根據前兩款所確定的賠償數額提高至二到三倍。”。然而,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本身爭議較大且與民事損害賠償之“填平原則”相沖突;而舉證妨礙制度為司法實踐中裁量性損害賠償制度的考量因素之一。可見,第四次專利法有必要確立裁量性損害賠償制度,以便法院公平、合理地確定損害賠償數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