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鹿業振
問題對于課堂教學具有核心價值,問題設計是進行有效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保證知識有效獲取和生成、學生的思維水平得以提升的充分條件。然而,在當前課堂教學的問題設計與實施中,問題多集中在記憶性、經驗性和簡單思維性的問題上,更多關注的是純粹知識。突出的問題有以下幾點:一是問題設計缺乏情境性,簡單孤立。缺乏情境性的孤立的問題不能真正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對問題的認識停留在表面,無法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二是問題設計沒有重點。教師將所有的內容都細化為問題,導致問題承載的思維容量最小化,沒有探究價值。三是設計的問題過于封閉。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通過問題的設計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呢?
情境認知理論認為:學習和思維只有在情境中才有意義,并指出“情境在所有認識活動中都是根本性的”。現代心理學認為:思維的本源在于問題情境。問題在情境中發現、生成,也在情境中理解和解決。德國學者關于情境與知識有一個精辟的比喻:將15克鹽放在你的面前,無論如何你難以下咽。但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時,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需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彰顯其活力,問題設計同樣需要情境化,這是優化問題設計、實施有效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新課程的目標包括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就必然要求將孤立的知識情境化,從生活到科學,從科學到社會,從自然界到實驗室,再到實際應用,提供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效途徑和生動載體。源于生活情境的真實問題賦予學生的學習活動生活的意義與生命的價值,將課程內容以真實的情境化問題呈現在課堂教學中,對于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以及知識與能力的遷移具有重要意義。
問題情境分為真實情境和虛擬情境。真實情境是指教師、學生生活工作中遇到的真實問題或事件。在化學課堂中常運用真實的問題情境來展開教學,如:用學生熟悉的84消毒液、潔廁靈、自來水消毒等生活知識設計問顥,引導學生進行氯氣性質的學習,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索,以揭開科學知識的奧秘。虛擬情境是指由課程開發者根據課程的需要,虛構出來的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虛擬情境是一種完全在虛擬的信息環境中進行的有目的性的交互體驗。如許多物理知識,直接從正面去闡述往往難以深入,效果不佳,而從其反面入手,設計一個虛擬情景,會令聽者自然領悟。如:沒有熱的輻射,太陽發出的熱就不能傳到地球,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將瀕臨滅絕;沒有分子之間的吸引力,任何物質的分子都會像氣體分子一樣分散開來到處移動,自然界中也許就只有氣體而沒有任何的固體和液體了。
問題設計的情境化應該把握兩個要素:一是問題情境要涉及未知事物領域。對于未知事物,學生借助于已有的知識難以去理解和認識,正是學生的已有知識與新事物的這一矛盾沖突,激發起學生對新知識的需求、認識興趣和探索愿望。二是問題情境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實現其自然而然地發展。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是思維的開端,具備一定的知識、能力才能使思維得以進行下去;未知的事物與學生知能的差距越小,就越接近“最近發展區”理念,所學的知識才容易發生遷移,才能真正理解、掌握并應用于真實生活和工作環境中去解決實際問題。
設計情境性問題方式很多,可根據不同學科需要設計形式不同的問題情境,除了常用科學事實、科學史實、實驗演示、生活現象、新聞事件、社會熱點等方式展示,還可運用多媒體來設計問題情境,多媒體以其形象逼真的動態畫面,情感豐富的音響效果來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激發學生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興趣。
教學內容的無限豐富性和教學實踐的有限性,必然要求教學凸顯重點內容。這些內容既集中體現了教學目標的要求,又反映教材的中心思想,對課堂教學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影響帶動著其他知識的生成與發展。同樣,核心問題,指能夠激發和推進學生主動活動,能整合現行教材中應該學習的重點內容,能與學生生活實際和思維水平密切相關聯的,能貫穿整節課的問題或者任務。課堂中問題的設計要增強針對性,設計核心問題,使學生能夠在有限的學習時間里有效地把握核心知識,提高學習的效率。
設計核心問題,首先問題要有具有鮮明的指向性,鮮明地指向教材的核心內容和教學的核心目標。教師要深入研究課程標準,深入鉆研教材,明確本學科或課程的教學目的任務、基本內容、結構體系、教學方法和進度要求,抓住各章節的重點和難點,根據知識的特點,結合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精心設計有明確目標的核心問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核心問題的設計要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上均有所體現。既有知識重點,也有過程與方法重點,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重要內容,要把三維目標和學生的不同需求相結合,設計不同的課堂問題來突出教學重點。第三,核心問題還必須具有高度的整合性。含義有兩點:一是課堂上除了核心問題,還有其他問題,這些問題要經過精心挑選并按一定序列整合起來,圍繞著核心問題的解決而展開。二是核心問題既關聯到課程的知識點和能力點,又連接著學生的興趣點和發展點,問題設計必須關注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和興趣,能夠激發和推進學生對課程目標的主動建構,將課堂的核心內容、核心目標與學生的發展高度地整合起來。
開放的問題能促使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幫助學生深入探索世界,建立完整的科學觀念,全面理解科學的本質,感受思維的沖撞,體驗真理的相對性,并學會從各個角度思考問題,從而在知識準備和思想觀念上為創造性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開放性問題可分為完全開放性和半開放性。完全開放性問題是指條件、過程與方法、結論都是開放的,半開放性問題是指僅條件開放或結論開放或過程與方法開放。條件開放性問題,意味著條件不完備,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這樣不同的學生能得到不同的發展。結論開放性問題,可以讓學生沿著不同的途徑,創造性地得出合理的多樣化的結論,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完全開放性問題,能夠讓學生很好地體驗解決問題的多樣性,綜合性,形成多層次的問題與解答。過程與方法開放,意味著預設的問題在解決的過程中會生成新的問題,即問題的動態生成。完全開放性問題和半開放性問題各有其特點和優勢,要根據學科內容的需要和學生實際學習水平來創設。
創設開放性問題,首先不能局限于教材。將學生日常生活及社會活動中接觸過的與學科知識有關的內容加以提煉,即可設計成開放性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會使學生親身體會到知識有著廣泛的應用性,拓寬學生的視野,啟發他們的創造熱情。其次,設計開放的問題最常用的“變式”。對同一知識點變換角度、方式,或同一個問題改變條件,改變探究方法、策略,都可以使問題設計的角度新穎,方式豐富多彩,這樣學生對問題就會饒有興趣,就會有好奇心。第三,具有實踐意義的問題適合創設為開放的問題。一切事項因時因地而異,其發展變化有規律更有差異,差異是絕對的,所以活生生的真實世界是相當復雜的,其意義是多維的。通過設計開放性問題,讓學生有足夠的空間去憑借自己的知識經驗,設計自己的解決路徑,在一個寬松的環境里自由地展開思維,自覺地進行反思,積極地尋求實踐,以最大限度地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織編寫.新課程的教學實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楊少萍.初中科學問題設計優化與實踐[J].中國教育學刊,2009,(08).
[3]吳松年.有效教學藝術[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4]周光岑.核心問題教學研究[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2.
[5][美]Robert J.Strernberg,Louuise Spear-Swelling.趙海燕譯.Teaching for Thinking——Becoming Smartleraners(《思維教學——培養聰明的學習者》)[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