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海燕
第一課堂是指“在嚴格的科學管理下,有計劃、分門類的課堂授課以及與之相配套的實驗、復習、輔導等教學活動”。[1]第二課堂指在教學計劃的課堂學習之外所從事的一切活動,即課堂教學之外的所有活動。
傳統上對第二課堂的認識多是在第一課堂的框架下進行的。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第二課堂活動是第一課堂的延伸,其以不同于課堂教學的課外活動方式成為第一課堂必不可少的補充”[2]。其作用多集中在彌補課堂教育的不足,在教育實踐中,也就體現為基礎教育或專業教育之外的素質教育或能力教育。恰如某些文章所言,“第二課堂主要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及特長,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自由選擇、自愿參加的”,以“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發展的需要”為目的的活動。[3]
在教育實踐中,上述定位會遇到許多質疑:
首先,“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延伸”的看法是否適合于整個學制系統,答案顯然是可疑的。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第一,基礎教育階段,留給第二課堂的時間極其有限,并且學生的學習基本上是在外在力量的控制下進行的“被動學習”,第二課堂作為第一課堂的延伸容易實現;但在大學,強制性計劃安排的學習活動大量減少,大多數學生的時間處于無監管的自由掌控狀態,主動、自主學習成為主要的學習方式,第一課堂能否延伸和覆蓋學生的空閑時間,成為疑問;其二,基礎教育階段,教育目標明確,第一課堂是實現教育目標的最主要的途徑,第二課堂的功能定位相對明確;在高等教育階段,教育目標相對抽象,只對個體的公民素質、文化素養進行規定。個體的具體塑造更大程度上依賴于通過外在教育力量引導下的個體的自我成長來實現。教育的個體性決定了學生間第二課堂的形態差異,由第一課堂延伸出的第二課堂無法滿足學生的多樣性。
其次,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的關系定位與傳統教育以“教室、教師和書本”為中心的學生培養模式息息相關。在日益強調學生個性化發展、培養學生主體性的當下,上述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的處理方式是否會遇到挑戰?答案是肯定的。通過對當今一些世界發達國家在教學改革方面的趨勢和動態的分析,可以看到,在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上,由于教學更加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和差異性,小班化教學、小組教學、綜合教學和開放式教學等新型教學組織形式受到推崇;在教學過程中,日益關注互動性、趣味性和實踐操作性等。而“小組、綜合活動,強調互動、趣味和操作性”恰是第二課堂的優點。舍棄內容,單就形式而言,當下的“第一課堂”大有向“第二課堂”發展的趨勢。
基于對“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延伸”觀點的不滿,部分學者提出“第二課堂”具有獨立的教育功能,是學校教育系統內一個獨立的子系統。此種觀點的長處在于解放了第二課堂的教育作用,破除了第二課堂的“第二性”,提升了第二課堂在學校教育系統內的作用。但問題是,“第二課堂”的獨立教育功能是什么呢?從此種觀點對大學第二課堂類型的歸納可見一斑,大學第二課堂一般包括“各種文、體、娛、智競賽活動、勤工儉學活動、社會調查活動、社團活動、興趣小組等”。[4]此種歸納,固然清晰地劃分出了第二課堂的范圍,但是沒有逃脫“第一課堂延伸論”的窠臼,表面上看,第二課堂各類活動獲得了獨立的發展機會,但是其開展思路依然延續了基礎教育階段把 “第二課堂”作為素質教育或能力培養的平臺,以彌補第一課堂不足的傳統看法。“第二課堂獨立說”中所謂的“獨立”僅是指第二課堂在培養學生的某些素質過程中相對于第一課堂的優勢,并非指平行于“第一課堂”,作為一種獨立的實現教育目標的教育組織形式。
第二課堂作為一種教育組織形式,其作用體現在工具性上,即如何服務于一種學生培養模式,實現教育目標。從這種意義上來講,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是兩種沒有相互隸屬關系的獨立的教育組織形式,只是在實踐層面中,由于實施者認識上的差異,以及兩者在教育的不同階段實現教育培養目標的途徑和作用上的差別,導致了兩者地位的差別。所以,從理論層面上講,兩者不存在亙古不變的關系,人才培養模式的改變、人才培養目標的改變、教育理念的變化等都會導致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關系的調整。
具體來講,在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由于教育目標和培養模式的特殊性,決定了第一課堂在實現教育目標過程中具有更大的優勢,可能出現第二課堂“第一課堂化”的現象。在高等教育階段,教育的個人化趨勢明顯,強調控制、規劃的“第一課堂”培養模式愈發顯現出不足,相反,第二課堂憑借其個人性、開放性和針對性等越來越受到重視,表現在:
其一,建立在“選課制”基礎上的“學分制”是當今大學教學管理的主流模式,并且作為一種趨勢,“完全學分制”將逐漸實現。在學分制教學體制下,學校就像一個教育大超市,里面的“課程商品”琳瑯滿目,學生就是顧客,是上帝。上什么課,自己選;想聽哪位老師的課,自己挑;什么時候上課和做實驗,自己定。單純從教學的組織和管理來看,在“學分制”背景下的大學教學組織形式帶有明顯的第二課堂特點,甚至可以說大學教學組織“第二課堂化”。
其二,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去控制和調控影響受教育者的環境,繼而讓學生在教育者期望的方向上發生改變。相比基礎教育階段對學生從早上到晚上的全天候控制,大學教育留給第二課堂發揮作用的空間和時間大為拓展,在第一課堂無法延伸和覆蓋學生的空閑時間的情況下,第二課堂所營造的教育影響力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大學的教育合力的走向。
其三,大學為每位學生提供了相同的教育平臺,但學生最終成才路徑和高度往往取決于學生對大學教育資源的個性化選擇和利用,而學生在第二課堂中所接觸的環境是影響學生對教育資源進行選擇和利用的重要力量。
在上述趨勢下,高等教育階段傳統的第一課堂在功能實現和組織形式等方面更加倚重第二課堂的影響,如在教學環節中,由傳統強調“課堂教學”一核轉向“課堂”和“課外”兩核并舉,在教學組織形式上,更加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和差異性,小班化教學、小組教學、綜合教學和開放式教學等。“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兩者的有機聯系更加緊密,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化,第二課堂第一課堂化。
“創新型人才”是當今社會對大學人才培養的普遍訴求。追尋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陷入困境的原因,發現其中之一就是漠視學生在自我成長中的參與。在大學生培養過程中,以“班級授課制”為基礎的第一課堂強調外部力量對學生的引導、控制,甚至說復制,導致我國大學生培養模式化嚴重,學生缺乏個性。從這個角度來講,“第二課堂”的長處恰能彌補。然而當前高校對第二課堂的管理利用都是基于“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延伸,側重于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和綜合能力培養”的認識框架下進行的,第二課堂內容集中于社會調查、公共參與、校園文化、科技活動、學術報告、專題講座、各類競賽、演講辯論等學生活動,與建立在專業學習基礎上的職業人生規劃缺少關聯,第二課堂的作用被嚴重窄化。顯然從創新人才培養的角度來重構高校第二課堂,必須首先破除對第二課堂的傳統認識誤區。
傳統第二課堂拘泥于傳統認識,延續中小學課外活動的形式,造成第二課堂的學術性嚴重不足。以致于在當前高校出現低年級學生熱衷第二課堂,高年級學生對第二課堂敬而遠之的怪現象。明確第二課堂的功能定位,確立第二課堂是實現大學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基本手段的思路是設計第二課堂形式的前提。
對比分析高年級學生的課余生活,發現他們生活的載體從低年級的社團、學生會、社會組織等轉移到網絡、圖書館或非常專業的學術平臺當中。社團、學生會也好,圖書館、網絡學習也好,它們都屬于第二課堂的范疇,該現狀說明第二課堂的形式和作用是多樣和多層次的。根據組織主體,可以把第二課堂活動劃分為正式的第二課堂活動和非正式的第二課堂活動,前者有比較正式的組織主體,明確的組織紀律,清晰的活動對象,如社團、學生會、興趣小組,甚至說老鄉會開展的活動,傳統上講的社會調查、公共參與、校園文化、科技活動、學術報告、專題講座、各類競賽、演講辯論等學生活動都屬于此類。后者是以個人的意愿為基礎,由個人或少數學生組織的活動,主要表現為個人性的自主活動,如圖書館自習、教室自習、上網、非正式的師生、學生的交往等等,其中尤以圖書館和網絡為載體的自主活動為典型。非正式的第二課堂活動目標更明確、參與者的熱情和付出的勞動更多、指向更明確。
在明確第二課堂的形式劃分,確定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應該成為大學教育的兩種基本形式的思想指導下,減少第一課堂在整個學生培養過程中所占的時間比重,設計靈活的第二課堂形式,把部分原先由第一課堂承擔,可以由學生課外完成的任務轉變為由第二課堂形式來實現。同時,打破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壁壘限制,以綜合課堂的形式靈活運用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優點,各取所長。在整個過程中,第一課堂側重于引導、檢查和提高對第二課堂的制度和技術保障,第二課堂側重于具體的素質養成;第一課堂以教師為主導,第二課堂以學生自我學習為主體。
[1][4]毛增祿.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培 養全面發展人才[J].喀什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1).
[2]趙嬌潔.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 積極實施高校第二課堂培養模式[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8).
[3]丁華高.開辟第二課堂提高教學實效[J].讀與寫,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