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麗虹 隋 俊
(黑龍江外國語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25)
隨著我國外貿主體的多元化,對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的需求呈現上升趨勢。除國有大中型外貿進出口企業外,民營外貿企業的迅速發展為國際貿易專業畢業生提供了廣闊的就業市場。外貿企業急需業務能力較強且外語水平較高的復合型外貿人才,要求從業者必須熟悉對外貿易業務流程,獨立完成多項外貿業務。在此背景下,我國高等院校的國際貿易專業應正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更多地為國家培養能夠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的應用型、外向型、復合型外貿專業人才。
人才培養目標是高校工作的核心和出發點。隨著我國國際交往日益頻繁和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加深,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國際化。“英語+專業”已經成為衡量國際化人才的重要標準。外語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是:培養系統地掌握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原理和國際經濟、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了解當代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現狀,熟悉通行的國際貿易規則和慣例,以及我國對外貿易的政策法規,了解國際經貿發展的態勢,能在本地區涉外經濟貿易管理部門、外貿企業及政府機構從事實際業務、管理和策劃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這就要求外語學院國貿專業應培養出一批既掌握現代專業知識又具備良好的外語交流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在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被評為失業量較大、就業率較低、薪資較低的熱門專業之一,且該專業連續兩年位居該排名之首。
通過對黑龍江省普通高校國際貿易專業近三年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得知,真正從事國際貿易及相關行業的人數只占畢業生總數的40%左右;有近50%的畢業生由于各種原因求職無門而被迫改行。導致高校教育成本和學生個人成本過大,從而造成了人才資源的巨大浪費。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的普遍現狀是專業課和外語教學脫節,培養出的人才往往是單一型的。一方面,具備良好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知識,卻缺乏外語交流能力;另一方面,外語通過了四六級考試,卻看不懂外貿業務和專業資料。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許多高校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學中,沒有把教授專業知識和培養英語學習能力結合起來,導致學生缺乏競爭力,嚴重影響就業。
我國外貿企業所急需的人才應具有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應精通報關、報檢、結算等實際操作。而我國高校目前的培養方式過分強調理論的重要性,往往忽視專業方向課程的實訓和實踐環節,造成學生缺乏必要的外貿操作技能,無法滿足目前外貿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實際操作能力缺乏的原因是學生缺少足夠課時來了解進出口過程中的各項業務,缺少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機會。即使有機會到外貿企業實習,鑒于涉及商業機密,也無法觸及核心業務環節。同時,由于教師對學生實習缺少跟蹤指導,使學生實訓效果不佳,無法真正掌握實踐技能。
教育成本、行業薪酬、工作環境、發展空間、未來預期收益等因素都會影響畢業生就業取向,從目前我國企業用人制度上看,眾多中小型外貿企業過于強調應聘人員的工作閱歷與經驗,而且只注重工資薪酬,對醫療保險、失業保險、養老保險等各種福利待遇考慮不到位。同時,外貿企業為員工提供的培訓機會甚少,致使畢業生缺乏發展空間,喪失工作信心,失去工作熱情。
黑龍江外國語學院是黑龍江省唯一的語言類民辦本科學院,在教學形式、課程資源、師資隊伍及校園文化方面形成了以外語為依托,與國際教育接軌、開放式國際化的鮮明特色。常年擁有近30名外籍教師,外語資源得天獨厚。國際貿易專業是學院的優勢學科,以培養既懂國際貿易專業知識,又具有一定外語水平和國際視野的復合型專業人才為目標。通過開展“雙語教學”,主要是漢語和英語并重,以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知識為載體,創造專業英語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的外貿英語水平和專業實際能力,使學生及時了解和掌握國際貿易的最新動態,增強學生閱讀外國文獻的能力,使學生能夠滿足社會和市場的需求,從而提高就業率。
黑龍江外國語學院對開展國際交流合作項目非常重視,先后與美國人人未來文化傳播機構合作開展了“大學生暑期赴美工作實習”項目,2012年有18名學生參加為期3個月的美國工作實習,反饋效果令人滿意。這些學生不僅增強了英語交流能力,還收獲異國工作的心得體會。同時,與日本北海道東川町建立學生短期赴日文化交流項目,拓展了大學生海外實習的渠道,2012年7月組織14名學生參加了赴日本北海道的文化交流活動。通過國際交流項目的開展,拓展了學生的國際視野。如今,黑龍江外國語學院經國家批準具有接收外國留學生資格,為進一步創建國際化校園奠定了基礎。
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是以貿易操作的實際需要為核心。在課程設置和教材建設等基本環節上,重視實踐性教學。黑龍江外國語學院建有2.6萬平方米實踐教學中心,設有外語、商學、信息技術、藝術等各類校內實訓場所73個。通過模擬商務談判增強實訓能力;通過交易磋商模擬,使學生掌握商業函電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技能;通過報價模擬訓練學生成本核算能力;通過進出口貿易物流和結算模擬,使學生掌握業務程序,學習制單結匯,并學會與各相關部門的配合,如企業與銀行、商品與產地、海關與商檢等。學生通過到外貿企業和大連口岸實習,使學生開闊眼界,提高職業基本技能。同時,重視學生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得,有目的地開展各種職業證書如商品檢驗報關員、國際商務單證員等培訓與考試。
國際貿易專業人才要對國際法、國際貿易法和WTO規則等相關的法律法規有比較透徹的理解。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后,能夠把握相關的國家政策,減少政策風險;在商務洽談中,充分考慮匯率變化因素,掌握主動權,規避匯率風險;在選用支付方式時,采用信用證支付方式,能夠據理力爭,減少合同履約風險;爭取采用對我方有利的貿易術語,盡量減少貿易爭端。當貿易摩擦發生時,能夠積極做出反應,堅持原則,按國際貿易規則和法律辦事,最大限度地運用WTO規則,維護國家利益,保護本國外貿企業的利益。
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的培養,應該從雙語教學入手,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熟練掌握國際通用語言和國際貿易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外語院校具有多語言、多文化的傳統優勢,利用傳統優勢創新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構建獨具特色的人才知識結構與能力素質,是外語院校國際貿易專業提高畢業生就業能力、解決就業問題的可靠途徑。
[1]丁玉梅.國際貿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進[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5).
[2]石士鈞.試論國際貿易學的學科定位[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1).
[3]徐磊,邱晗光.外語院校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