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云潔 新疆財經大學
自哈薩克斯坦1991年宣布獨立并與我國正式建交以來,通過中哈雙方政府部門和企業界的共同努力,我國與哈薩克斯坦的貿易合作一直保持較快發展。雖然2008年金融危機、2009年俄白哈關稅同盟的建立,對雙方的貿易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但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經過2009年的下跌后,2010年得到了恢復性增長,2011年繼續保持增長發展態勢。按照哈薩克斯坦統計署統計資料,2011年中國與哈薩克斯坦雙邊貿易額為213.1億美元,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比2010年增長51.1%。隨著我國與哈國貿易的不斷增長,兩國貿易結構失衡現象也日益突出,已成為制約兩國貿易可持續發展主要障礙,如何解決中哈貿易結構不平衡,提升兩國貿易水平已成為當務之急。
在中哈雙邊貿易中,進出口貿易不平衡顯現突出,中方逆差多,2003-2011年間,除了2005-2007年為貿易順差外,2008年發生金融危機后,中哈貿易轉為逆差,2009年俄白哈關稅同盟建立,由于實施關稅同盟關稅高于哈薩克斯坦同盟前關稅,關稅同盟貿易轉移現象明顯,中國商品出口受阻,導致2010年中哈貿易逆差達到61.6億美元;2011年貿易逆差為12.69億美元,達到歷史最高水平。中哈貿易常年逆差說明中國對哈薩克斯坦產品的依賴性較強,中國從哈國進口占中哈貿易平均比重的62%,遠遠高于出口比重,充分說明中國對哈國的產品存在較強的進口需求。
中國與哈薩克斯坦進出口商品結構多年來以產業間貿易為主,其中中國對哈國出口以工業制成品為主,具有優勢的機械類及電子類商品進口持續擴大,在2011年中國出口到哈國產品中,出口量前五位商品依次為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部件,出口金額達3.96億美元;第二為電話等通訊設備及數據交換設備,出口金額3.56億美元;第三為推土機、平地機、鏟運機等機械進口,金額為1.5億美元;第四位是鋼管,出口金額1.44億美元;第五位是鐵道用非機動油罐貨車,出口金額1.43億美元。2011年中國出口到哈薩克斯坦所有類別產品的單項進口額均未超過4億美元,說明我國出口到哈國的產品缺乏規模、競爭力較弱。
中國自哈國進口的商品結構比較單一,以能源、原材料初級產品為主,2011年中國自哈進口金額前十位的商品是石油原油,精煉銅及其銅合金,天然鈾及化合物,鐵礦石及其精礦,石油及從瀝青中提取的油類。其中石油是哈國出口到中國最主要產品,自2006年石油成為中國自哈進口第一位商品后,其進口數量一直持續不斷增加,2011年石油原油進口量為1103.6萬噸,進口額為86.02億美元,占到哈對華出口的一半以上,是我國自哈進口最多的產品。另外,金屬及礦產品進口量價同增,包括銅礦砂、精礦。鐵礦石、硫磺等進口增幅迅速,這種進口結構說明我國能源、礦產資源需求缺口日益嚴重。
新疆是我國唯一與哈薩克斯坦接壤的地區,邊境線長1460公里,目前擁有與哈國7個陸路口岸,正式過貨的有阿拉山口、霍爾果斯、吉木乃和巴克圖四個口岸,其中阿拉山口是新疆最大的陸路口岸,每年過貨量占新疆外貿近90%,是新疆最重要的陸路口岸。霍爾果斯是新疆最大的公路口岸,而且中國新疆與哈薩克斯坦文化相近、風俗習慣相似、交往歷史悠久,源于新疆特殊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人文優勢導致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雙邊貿易地區結構主要集中在新疆地區,2008年新疆對哈貿易占到中哈貿易的74.09%,2009 年 略 有 下 降 ,為72.92%。2010年俄白哈關稅同盟實施,貿易轉移效應明顯,新疆對哈貿易占到中哈貿易的65.75%,2011年達歷史最低水平,為49.72%。雖然2008年以后,新疆在中國對哈貿易的比重出現了下降趨勢,但依然占據了50%以上的份額,新疆仍然是中國與哈薩克斯坦雙邊貿易的重要陣地和主要承載區,占絕對優勢地位,同時也說明我國對哈貿易呈現貿易地域有限、貿易地區結構不平衡特點。
哈薩克斯坦是與新疆邊境線最長、口岸最多的國家,源于新疆是中哈貿易的主導區,新疆對哈貿易的方式完全可以體現中哈貿易方式。哈薩克斯坦一直是新疆第一大邊貿伙伴,2008年新疆的邊境貿易額達到1877357萬美元,是1995年的27倍,占中哈貿易額的84.5%。2009年由于受金融危機滯后影響,邊境貿易一度下滑到1170059萬美元,2010年得到恢復性增長,但由于2010年俄白哈關稅同盟正式實施,導致2011年只是邊境貿易小幅上升,尚未恢復到2008年的最高水平,邊境貿易額占中哈貿易的64.9%,邊境貿易依然在中哈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
在我國對外貿易中占有絕度優勢地位的加工貿易,在對哈貿易中卻比例較小,2011年加工貿易方式貿易額只有26470萬美元,只占到新疆外貿比重的1.1%。我國對哈貿易呈現出以邊境貿易占主導地位的特征。
在對哈貿易中,進口和出口的貿易主體呈現不同的特點。在進口貿易主體構成中,國有企業一直保持領先優勢地位,2000年國有企業進口所占比重為88%,2011年仍占81%;集體經濟則不斷下滑,由2000年的8.38&%下降到2011年的1%;三資企業、私營企業進口所占比重變化不大,三資企業維持在2%-4%內,私營企業維持在20%左右。
在中國對哈出口貿易主體構成中,國有企業占主導地位,但其比重不斷下降,由1999年的78.83%快速下降到2011年的11.78%。2004年私營企業出口比重首次超過國有企業達到43.6%,成為出口最重要的貿易主體,而且其比重持續不斷上升,2011年為86%,成為我國對哈出口最重要的貿易主體。集體企業、三資企業出口比重不斷下降,其中集體企業出口比重略有波動,但基本呈現下降趨勢,由1999年的11%下降到2011年0.9%;三資企業出口所占比重由1999年的9.3%下降到2011年的1.1%;其他經濟主體所占出口比重不到0.1%。因此,私營企業是目前我國對哈出口貿易的主力軍。通過以上分析發現,目前對哈貿易中出口以私營企業為主,進口以國有企業為主。
雖然我國出口到哈薩克斯坦國家的商品結構不斷優化,大多都是工業制成品,但出口的制成品基本屬于加工程度淺、附加值低、技術含量少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高新技術產品、技術密集型產品較少,造成出口商品異質性差,可替代性、同質性強,出口企業競爭激烈,出口商品低價競爭現象突出,出口增長主要依靠數量型擴張,獲取貿易利益較少,在目前人民幣不斷升值情況下,出口企業利潤很少。另外俄白哈關稅同盟建立后,由于機器制造和電子商品生產方面白俄羅斯和俄羅斯企業都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關稅同盟后白俄羅斯和俄羅斯對我國機電產品的貿易轉移效應使中國企業在哈將面臨激烈的競爭,加上歐美、日韓等國商家大舉進軍哈國市場的嚴峻環境下,我國出口企業再靠“質次價廉”的產品已很難在哈國立足,而且原有的份額也會不斷縮減。另一方面,我國從哈國進口的產品則多是能源、金屬等易受國際市場價格影響的資源性產品,由于目前原材料價格不斷上升,加上國家的政策支持和進口企業的無序競爭和壟斷導致進口價格不斷攀升,出現進口數量、進口價格齊升的現象,進出口商品結構不合理導致我國對哈貿易條件不斷惡化,我國在貿易中獲取的利益受損,同時也是我國在中哈貿易中存在較大逆差的基本原因之一。
新疆是我國唯一與哈薩克斯坦接壤的地區,位于中哈貿易前沿,由于哈薩克斯坦和中國新疆少數民族跨境而居,語言相通,宗教、習俗相近,優越的區位、人文優勢,造成中哈貿易主要是通過新疆完成的,而中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大企業、大集團參與對哈直接貿易較少,而且許多內地的企業是通過新疆來完成對哈貿易的。而新疆屬于我國西部欠發達地區,工業化水平較低,技術水平較低,有競爭力的企業較少,產品的競爭力較弱,而且新疆的產業結構與哈薩克斯坦有著相似性,如果中哈雙邊貿易合作只是通過兩國沿邊地區的相互往來完成,不利于雙方貿易合作發展的水平與層次提高,雙方貿易發展的空間與發展的潛力都會受限制,致使兩國經貿合作后勁不足。中國與哈薩克斯坦貿易地域結構有限,已成為制約中國與哈薩克斯坦貿易發展的“瓶頸”。
雖然中哈貿易方式有邊境貿易、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其他貿易等多種方式,但邊境貿易一直占據對哈貿易的主導地位,主要原因是國家實施了大量的邊貿優惠政策,有力推動了邊境貿易的快速發展。另外由于新疆本地加工業不發達,導致加工能力缺乏,其出口加工、進口加工貿易發展嚴重滯后于全國平均水平。以邊境貿易為主的貿易方式造成了中方企業過分依賴國家及自治區政府的政策優惠和支持(哈方無對華邊貿優惠政策),企業出口商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場競爭能力,不利于企業實際競爭力的提高。隨著國家對邊貿政策的調整,邊貿優惠政策不斷弱化,導致邊貿政策與一般貿易政策趨同,邊貿優惠政策空間不斷縮小,邊境貿易自身發展空間受限。加上俄白哈關稅同盟后哈國取消了旅游購物中的“包車包稅”報關通關模式,導致邊境貿易比重在2010年后不斷下降,隨著哈方貿易秩序的進一步規范,邊境貿易將會受到哈方越來越多的限制,不利于中哈邊境貿易發展。
目前對哈出口貿易中大部分屬于中小私營企業,規模較小,實力強的大公司、大集團較少,超億美元企業不到總數的10%,屬于低層次數量擴張狀態,而且大多數企業對國家政策依賴性強,企業自身競爭能力不足,出口競爭力弱化;另外企業經營者素質較低,抵御風險能力弱,不利于出口貿易的發展。而進口企業主要以國有企業為主,主要貫徹實施國家的政策進口,以進口能源、礦產資源等剛性需求產品為主,造成進口產品單一,而且由于缺乏其他類型企業的競爭,嚴重地制約了企業的改制和發展,不利于進口貿易發展,更難以培育有競爭力的出口企業。
目前,哈薩克斯坦經濟已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2011年哈國的人均GDP達11300美元,對機電產品、家電、建材、汽車、工程機械、紡織品、農產品等產品市場需求十分旺盛,需求缺口加大。我國出口企業應根據哈國市場變化的要求,加快優化對哈出口商品結構的調整,逐步實現我國對哈出口貿易商品結構的升級,增強我國產品在哈國的競爭力。首先,加大我國企業對機電產品等工業制成品的技術投入,增強企業自主開發創新能力,在擴大機電產品的出口規模基礎上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加快現有機電出口產品的升級轉型。其次,培育特色農產品出口優勢,借助中國新疆與哈薩克斯坦的地理區位優勢,依托新疆豐富的農業資源,借助新疆與哈國習俗相近特點,充分發揮新疆特色農產品貿易的比較優勢,加快新疆特色種植業、特色林果業出口基地建設,把擴大對哈特色農產品出口作為外貿增長的一個新亮點來培育。第三,擴大紡織品服裝出口。我國在對哈出口貿易中的紡織品份額在不斷減少,已由2002年的第四位下降到2007年第十一位,其中紡織品質量不高、款式落后、缺乏名牌產品是造成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紡織企業要不斷推進技術和品牌創新,提高服裝出口競爭力,擴大對哈國的出口。第四,注重我國優勢生產設備和技術的輸出,大力發揮我國在農業機械、節水器材、紡織皮革、食品、建材、塑料等工業制造方面優勢,支持各類企業設備和技術輸出。
要充分依托新疆地緣優勢,加快對哈加工貿易的發展。一是發展落地進料加工貿易,依托新疆的地緣優勢,支持與哈國接壤的新疆地區開展以哈國能源、資源為主的進料加工貿易,利用霍爾果斯經濟特區和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的政策優勢,在中國新疆邊境城市和口岸,建立一批以進口哈國資源加工為主的工業園區。二是把內地加工轉移到口岸加工,加快口岸地區的新型工業化進程,利用國家政府援疆機會和產業西部轉移機會,加快招商吸引內資步伐,建立向西出口發展基地,把紡織品、鞋帽等勞動密集型的加工業作為基礎加工業發展,把高新技術產品如計算機軟硬件、通信產品等作為加工發展的重點,形成加工貿易出口的優勢產業群。同時,在發展邊境貿易的基礎上,積極促進我國對哈一般貿易方式發展。一般貿易是貿易方式高級階段,產生的貿易利益高,是我國對外貿易方式未來發展方向。要給予一般貿易發展政策傾斜及政策扶持優惠,為一般貿易的發展創造發展環境,引導企業把資金、技術投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的制造業和交通運輸業,提高一般貿易進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促進我國對哈外貿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數量型向效益型質量型轉變。
促進更多的各類企業參與對哈貿易,推進外貿經營主體多元化。一是積極培育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外資企業,提升外商投資企業在對哈貿易地位。二是加快進行我國對哈貿易企業的整合,通過合資、合作、股份制等多種形式促進外貿企業優化組合,有重點地建立和健全一批綜合型的外貿大企業、大集團,實施集約化、規模化戰略,減少惡性競爭,鞏固和擴大在哈國市場份額。三是中國貿易型企業和生產型企業進行戰略聯盟,通過強強聯合,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合作機制,實現生產企業和貿易企業雙方供銷渠道對接,達到互利雙贏。
中國企業以貿易式模式進入哈薩克斯坦市場主要以邊境貿易為主,所以邊境口岸通關的速度直接影響中哈貿易規模,中國新疆與哈薩克斯坦有7個邊境口岸,其中木在爾特、阿黑圖別克尚未開放,而且中哈幾乎所有的口岸都遠離城市,存在交通不便、水資源缺乏、電力不足、口岸基礎設施不足等一系列問題,導致口岸建設滯后于運量發展,階段性通關不暢已成為制約中哈貿易的“瓶頸”,因此,政府要加強對口岸的建設,提高口岸貿易便利化水平。一是多方位、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強口岸的基礎設施建設,不但要積極爭取國家對口岸加大投資,而且要引進內、外資參與口岸基礎設施建設。二是推進口岸通關電子化建設,提高口岸管理信息化程度,創造高效、便捷的通關環境,提高通關效率。
優化我國對哈貿易內部區域結構,一是繼續充分利用新疆對哈貿易中的區位優勢、人文優勢,進一步擴大對哈國貿易規模。二是挖掘西北地區對哈外貿潛力,特別是甘肅、陜西、青海、寧夏地區對哈貿易,鼓勵和扶持西北地區企業對哈貿易,為我國與哈國貿易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三是加快新疆與內地基礎設施建設,為我國內地經濟發達地區對哈貿易提供便利條件,拓展我國對哈貿易的國內區域結構。
[1]王海燕.貿易投資便利化——中國與哈薩克斯坦 [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
[2]司家政.延邊開放和新疆邊境民族地區開放性經濟發展研究[M].中國經濟出版社,2011年8月
[3]宋祥莉,郭志群.我國對外貿易結構失衡分析 [J].經濟述評,2011(2):25-27.
[4]閆亞娟,王海燕.中哈貿易商品結構分析及競爭力比較,[J].經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10(6)17-21.
[5]郜志雄,王穎,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經貿合作前景的實證分析——基于貿易、投資國際比較的視角[J].國際貿易問題,2011(3):52-60.
[6]崔炳強,哈薩克斯坦對外貿易的特點、現狀及啟示[J].新疆財經,2009(1)71-74.
[7]國家統計局.2001-2012中國統計年鑒 [M].中國統計出版2001-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