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賴忠孝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研究所
吳春曉 廣州華進聯合商標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所謂貨物品質擔保,是指在商品買賣過程中,賣方對其所出售貨物的質量、特性或適用性等方面應該履行擔保的義務和責任,如果賣方最終交付的貨物與合同規定不符或與適用法律沖突,則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1952年問世、后經多次修訂的美國《統一商法典》(Uniform Commercial Code,以下簡稱UCC),完善了美國的貨物品質擔保制度,使美國的貨物品質擔保制度在全球范圍內居于領先地位。本文依據UCC2007年版本,評析美國的貨物品質擔保制度。
這一貨物品質擔保制度包括明示擔保和默示擔保明示擔保
UCC第2-313條規定,如果賣方做出以下三種行為,且該行為構成了雙方達成交易的基礎原因之一,則明示擔保可以成立:
1.就貨物的許諾或對事實的確認。賣方向買方就所售貨物作出的許諾或對事實的確認,如果是達成交易的基礎原因之一,即構成賣方對貨物品質作出的明示擔保。在這個問題上,書面合同的相關條款自不用說,此外還包括一切有關產品的確認、承諾以及描述,例如發票、廣告、產品或公司介紹、使用手冊、口頭表示、書信等等,不一而足。
2.說明。說明(Description),是指賣方向買方所作的關于貨物的構造、功用、性能、特點、注意事項等方面的形容和描述,該形容和描述如果構成了買賣雙方交易基礎的一部分,由此便產生了貨物與該形容描述相符的明示擔保責任。此處的說明,可以是賣方向買方提供的書面說明書,可以是賣方的口頭確認,也可以是在回答買方問題時所作的許諾。
3.樣品或模型。根據UCC第2-313條(1)款(c)項規定,買方從賣方處收到的樣品或模型,如果是達成交易的基礎原因之一,也構成明示擔保。也就是說,在合同談判的過程中,買賣雙方約定以賣方出示的貨物樣品或模型成交,并且賣方向買方承諾合同標的物將與該貨物樣品相同或與該模型相似,同時,合同沒有對貨物品質作出具體規定,那么賣方所提供的樣品或模型就成為合同據以成立的基礎,也就構成賣方向買方作出的明示擔保。該條的正式評注指出,樣品與模型的區別在于:前者是從出售貨物中提取的,而后者指根據實驗、圖樣放大或縮小而制作的樣品。因此,對于賣方來說,由樣品衍生出來的明示擔保要比由模型衍生出來的明示擔保更為嚴格。而且,UCC認定用樣品或模型作出的明示擔保,使得買方的證明責任相對容易了。
4.關于“達成交易的基礎原因之一”。第2-313條(1)款的另一重要規定,是賣方做出的任何許諾或確認、任何有關貨物的說明、任何樣品或模型,只有當它們“是雙方達成交易的基礎原因之一”的時候,才能構成明示擔保。由此可見,一項允諾在買賣中是否構成明示擔保與其是否成為交易的基礎有著直接的關系。此處所言成為基礎,應理解為雙方都看重這些事情,是將其作為談判、成交、交貨、驗貨等的依據。此外,根據第2-313條第(2)款,賣方通過確認或許諾創立明示擔保,并不必須使用“擔保”或者“保證”等詞匯,但沉默本身不足以構成明示擔保;而且,賣方單純對貨物價值的確認和對貨物的觀點和評價不足以構成明示擔保義務。
默示擔保是指當合同中沒有明示擔保或合同相關條款含糊不清時,賣方提供的商品所應達到的質量應依據法律規定來確定,而不是根據雙方當事人的直接意思表示。UCC貨物品質擔保制度是以買方為中心確立的,將默示擔保又細分為商銷性默示擔保和特定用途默示擔保。
1.商銷性默示擔保。UCC第2-314 條(1)款規定,“只要賣方是從事某種貨物交易的商人,他對該種貨物商銷性的擔保即構成了買賣合同中的默示擔保”。可以看出,商銷性默示擔保產生的前提是,賣方必須是經營此類貨物的商人,這里“商人”的涵義要比我們通常理解的更為廣泛。根據UCC第2-104條(1)款的規定,商人是指從事某類貨物交易業務因而具有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或一些因職業關系而對交易所涉及的貨物或做法具有專門知識或專業技能的人,也可以指雇傭的代理人、經紀人或其他中介人具有此種專門知識或技能,因而被視為也具有此種專門知識和技能的雇主。此處UCC采用了職業標準,用賣方的職業來衡量他們是否需要了解其銷售的貨物以及交易所涉及的慣例,如果認為賣方不是一個職業商人,或者不是經營所售貨物的商人,商銷性默示擔保便不再適用。而且,UCC第2-314條第(2)款也提出了貨物具有商銷性至少應該滿足的6個標準,更有利于我們對商銷性默示擔保的理解。
2.特定用途默示擔保。UCC第2-315條以默示擔保為小標題,規定:“除非經第2-316條的排除或修改,如果在訂立合同時賣方有理由知道買方購買貨物適用于特定用途,并且有理由知道自己挑選或提供適用貨物的技能或判斷力被買方所依賴,那么賣方對于所提供的貨物將適用于該特定用途的默示擔保即告成立”。相對于普通用途而言,特定用途是指買方為滿足其行業特殊性質需要,對所購買的貨物設定一種特殊的適用價值。那么,到底怎樣才構成特定用途的默示擔保?在著名的格利普特爾公司訴恩格爾哈德公司一案中,法院指出:按照馬薩諸塞州法律,買方提出賣方違反其關于貨物適用特定用途的默示擔保,必須要證明以下三點:(1)在訂立合同時賣方有理由知道買方對所購貨物設定了特定用途;(2)賣方有理由知道自己挑選貨物的能力及提供適用貨物的技能或判斷力被買方所信賴;(3)買方確實依賴了賣方的技能或能力。
法律對弱者的保護并不是毫無限制的,如果一味地向買方傾斜而毫不顧及賣方的話,利益的天平將難以平衡。為此,UCC的立法者們又通過品質擔保的否認或修改、缺乏合同共同關系等相關規定,對買方的權利作出適當的限制。賣方在符合法律規定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地否認或者限制其貨物品質擔保責任。
UCC第 2-316條(1)款規定:“賣方作出明示擔保的詞句或行為,以及否認或限制此明示擔保的詞句或行為,在任何合理的時候,應解釋為互相一致的。除第2-202條有關口頭證據和外部證據的條款另有規定外,當賣方否認或限制擔保的詞句或行為解釋不合理時,這種對明示擔保的否認是無效的”。理論上,賣方如果要避免承擔明示擔保責任,就不應該作出任何可能構成明示擔保的舉動。但是,在交易實踐中,如果賣方不愿意承擔任何明示擔保責任,既不對貨物作出說明或允諾,也不使用樣品或模型確立品質標準,那么賣方可能因此失去很多交易機會。有鑒于此,賣方會為了獲得更多的交易機會而作出明示擔保。
但是,法典允許賣方否認明示擔保,這對買方必定不利,也不利于交易的穩定。為了避免買方遭受到不曾遇見或不公平的取消明示擔保而帶來的損害,該法典在第2-316條也規定了對于明示擔保與免除擔保的語言之間產生沖突時的立場,即:“創制明示擔保的語言或行為與試圖限制或否定該擔保的語言或行為,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應該做相互一致的合理解釋;但根據第2-202條有關口頭證據的規定,如果對口頭證據的解釋是不合理的,同樣不產生否定或限制明示擔保的效果”。也就是說,如果已經作出明示擔保的賣方試圖否定明示擔保責任,若該否認行為與形成明示擔保的語言和行為不一致,除非賣方能夠以某種方式使得引起明示擔保的語言和行為與終止明示擔保的語言和行為相協調,否則這種否認沒有效力。該法條的正式評注明確指出:“該條力求保護買方不受那些令人意外且未經協商的否認擔保的文字的約束,具體做法是,當這種文字與明示擔保的文字相抵觸時,不承認其效力,只允許以醒目的文字或者其他使買方不感意外的客觀情形排除默示擔保”。
UCC 第 2-316 條(2)、(3)款對于否認默示擔保設定了較為嚴格的要求:賣方想要否認默示擔保,語言中必須明確使用“商銷性”一詞,書寫必須“顯著”;如果取消的是默示擔保中的核心問題——適用性,那就必須以書面形式,不能用口頭方式取消此擔保。因為口頭方式顯得過于輕率,事關買方根本利益,所以必須謹慎。
為了否認或限制買賣中的默示擔保,法典建議使用諸如“除去此處的說明,不作任何其它擔保”的表述,因為這里的“其它擔保”就包括了默示擔保。此外,UCC明確規定,賣方不管是對商銷性擔保抑或特定用途默示擔保的否認,都必須通過“顯著”的書面形式來表達,并在第2-201條第(10)款中給出“顯著”的定義:“一個術語或條款如此書寫以致對其生效的理性人應該注意到,則為顯著。大寫的印刷體標題(例如 NON-NEGOTIABLE BILL OF LADING)是顯著的;表格空格內文字較大、用其他類型的字體或者其他顏色,則為顯著。而一個術語或條款是否‘顯著’取決于法院的裁判”。因此,美國許多相關判例都十分關注對買賣中默示擔保的否認或限制是否達到“顯著”的要求問題。
這個條款創設了客觀的標準,不過法院必須充分地考慮合同雙方之間的相對經驗。當買方是消費者,賣方是商人,則動用否認需要作出更多的要求。第2-201條第(10)款只是指出了使某些用詞變得“顯著”的方法,測驗標準是按照情理是否能期待引起人們的注意,但沒有規定實際上是否引起了消費者的注意。1960年New Jersey州上訴法院拒絕承認否認擔保的聲明,其理由是沒有證據證明該否認實際上引起了買方的注意或曾向買方作詳細的解釋。而1970年Kentucky州上訴法院則說不必明確地引起買方的注意。White和Summers教授認為,Kentucky州上訴法院的解釋符合UCC的規定,因而是正確的。同時,如果買方承認閱讀并理解了不醒目的條款或者承認賣方曾提醒他注意,則盡管這些條款不醒目,也應該是有效的。
從前面第一、二部分的闡述可清楚地看到,UCC對買方利益的保護是相當充分完善的,即要求賣方對所交付貨物的品質履行擔保義務和責任,而擔保又分為通過許諾或對事實的確認、說明、樣品等三種方式成立的明示擔保,以及對商品商銷性和適合特定用途的默示擔保,這些規定值得我國立法借鑒。除此之外,我們還應當研究如何運用美國《統一商法典》的貨物品質擔保制度,為我國外經貿企業服務。
首先,在我國外經貿企業進口美國商品時,我方作為進口方,可考慮在與美國當事人商談貨物買賣合同條款時,主動提出以UCC為適用法律,從而排除《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適用(在國際貨物買賣合同項下,如果雙方當事人所在國均為《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締約國,合同未對該公約的適用作出排除,則該合同自動適用該公約)。如果美國當事人同意,該合同明確規定“本合同適用美國《統一商法典》”,我方即可獲得該法典對買方利益的最大保護。當然,以上只是我們理想化的模式,在貿易實踐中,還有其他因素會影響雙方的博弈,美國當事人未必接受我方的建議,而最后能否規定合同適用UCC,取決于雙方的實力地位。筆者認為,至少在我方處于強勢地位時(例如我國進口美國供大于求的商品時,或國際市場還有其他國家的供應商等),我方可主動要求適用UCC,以最大限度地保護我方作為買方的經濟權益。
其次,在我國外經貿企業出口商品到美國時,我方作為出口方,則要考慮規避UCC的適用,具體做法是自始至終避而不談適用法律事宜,由此簽訂的該貨物買賣合同無適用法律條款,從而產生我們希望看到的情形——自動適用《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該公約也有貨物品質擔保制度,但是在保護買方利益的力度、范圍等方面,畢竟不如UCC。
總而言之,我國外經貿企業在從事對美國的進出口業務時,要充分了解美國《統一商法典》的貨物品質擔保制度,區分作為進口商和出口商的不同角色,有針對性地選擇適用或不適用該擔保制度,最大限度地維護我方的經濟權益。
[1]《美國統一商法典》(UCC).
[2]楊圣坤.合同法上的默示條款制度研究[J].北方法學,2011.(4)132.
[3]王萍.美國買賣法上貨物質量擔保問題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5.14.
[4]李浩然.美國和德國貨物品質擔保比較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06.20.
[5]威廉·H.勞倫斯,威廉·H.亨寧著,周曉松譯.美國貨物買賣和租賃精解[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