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雄
(南靖縣招商引資辦公室,福建南靖363600)
福建省是茶葉生產大省,其中烏龍茶約占全國烏龍茶產量的85%左右。茶產業已經成為福建省農業的支柱性產業,茶業經濟的發展有力地帶動了區域經濟發展。茶葉作為福建省重要的傳統出口農產品,遠銷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出口品種為烏龍茶、花茶,其次是綠茶、紅茶和白茶,還有少量保健茶,福建省茶葉出口在我國茶葉總出口中所占比重較大,主要出口日本、歐美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其中65%出口到日本。2013年上半年,福建口岸出口茶葉6139.3噸,貨值4177.9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2%和14.2%,出口量與出口貨值實現齊漲。其中輸日茶葉3258.1噸,貨值1358.9萬元,同比分別增長5%和19.6%,烏龍茶和花茶的出口形勢也較為喜人。1—6月,福建出口烏龍茶4439.4噸,占全國烏龍茶出口量的52.47%,比2012年同期增長1.21個百分點;出口花茶942.5噸,占全國花茶出口量的33.90%,比2012年同期增長8.21個百分點。
福建茶葉種植分散,以農戶為主體,大型茶葉生產企業較少,茶葉開發投入不足,沒有形成規模經營。許多中小企業的標準意識、衛生安全意識薄弱,生產技術落后,茶葉生產技術標準不一。茶葉生產技術含量低,農藥殘留、非茶異物等問題屢見不鮮,致使茶葉品質較低,從而影響福建茶葉的出口。目前,福建茶葉的質量標準體系建設有一定的成果,但仍不完善。一些標準對茶葉內銷部分十分寬松,主要針對一些大型茶葉生產企業,中小茶商、茶農基本上不受限制,有關部門也沒有采取有效的監管措施。而發達國家憑借自身科技水平較高的優勢,制定了十分嚴格的強制性綠色技術標準,致使我國茶葉難以進入發達國家市場。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近年來國際茶葉進口商紛紛控制采購量和庫存量,國際市場需求減少,特別是輸歐的傳統小包裝茶葉和高檔特種茶葉出口量大幅下降。近兩年福建主要出口茶葉品種烏龍茶從低檔為主向高檔和高附加值產品轉變,對香港、東南亞等新興市場的出口價格有所提高。但是福建茶葉的出口市場仍過于集中,對日本、歐盟等市場的依賴比較大,開拓其他市場力度不足,一旦這些市場進口下降,就容易引發企業的風險。從國內看,福建省的內銷茶產品以鐵觀音為主,產品比較單一,對其它茶類的市場開發力度還不夠,如出口受阻,也容易給企業帶來風險。
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品牌已成為國家乃至產業領域經濟實力的重要標志,并且福建正處于兩岸和平發展、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關鍵時期,打造福建特色品牌至關重要。目前,福建茶葉的品牌建設初見成效,以“福建烏龍茶”品牌為例,就包括“安溪鐵觀音”、“武夷巖茶”等子品牌,而大部分茶葉企業規模小、投入少,以出口原料茶為主,茶葉經營缺乏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創造的經濟效益較低,利潤少,缺乏國際競爭力。迄今為止,福建茶葉出口仍以散裝茶為主,自主品牌很少。在福建省工商部門注冊的商標不少,但是大部分茶企業經營規模較小,品牌較弱,在知識產權開發與保護方面投入不足,具有影響力的全國品牌更少。
近年來,歐盟、日本等國家針對中國出口的農產品設置的“綠色壁壘”(Green Trade Barrier,GTE)日益增多,其中,茶葉檢驗項目名目繁多,農藥殘留限量標準越來越苛刻。福建茶葉生產企業的規模大都較小,機械化、自動化程度較低,茶葉品質參差不齊,統一的標準難以實施。各國消費者對茶葉質量的要求各不相同,自2000年歐盟實施新的農殘限量標準以來,不斷出臺新的茶葉農殘標準,調高茶葉檢測標準,并采用干茶法進行檢測,歐盟2010的459號公報,對茶葉中農藥殘留標準又有3個最新改變。2012年以來,日本就對我國輸日茶葉實施了4項貿易技術壁壘措施,包括將茶葉的三唑磷限量標準值加嚴到0.01毫克/公斤等,極大增加了出口茶葉農藥被檢出的機率。福建茶葉在出口貿易中受到重重阻力,不僅是對色、香、味等內質和異味雜物的限制,而且在衛生質量上提出更高的要求。綠色壁壘成為出口的最大障礙,越來越高的門檻使得福建茶葉出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
福建茶葉要在質量標準上取得國際市場和消費者認可,就要加快與國際標準接軌步伐。要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政府、企業和茶葉協會等中介機構要協同合作,共同發揮效力。
1.加大技術創新力度。要加快建立有機茶和無公害茶生產示范基地,建設病蟲害植保網絡,依靠科技進步,大力推廣農業、物理、生物防治技術,從茶葉采摘、加工、包裝和儲運等環節都要按照無公害操作規程,科學合理使用農業投入品,抓好知識和技術的培訓,有效控制茶葉農藥殘留、重金屬及有害微生物的含量,提高茶農的安全用藥、科學用肥的意識,從而提高茶葉品質和附加值,增強福建茶葉的國際競爭力。
2.加快與國際標準對接。進一步強化行業和生產者的自律意識,加快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建設,提高茶葉的質量安全水平,實現生產與國際市場對接。在茶葉生產過程中,要認真執行國家有關的農業投入品禁用和限用規定,使用符合最終產品質量安全要求的農藥品種,樹立綠色種植理念。
3.加強質量監管。應加大監管力度,加強對茶葉農殘的檢測監控,幫助企業提升自檢自控能力,提高整體質量管理水平,確保出口茶葉質量安全,使茶葉質量和安全管理做到科學化、規范化,提高行業抵御經營風險的能力。
為了規避市場風險,應積極調整茶葉出口的市場結構,減輕對茶葉主要進口市場的依賴,面對傳統市場,在保持出口穩定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潛力。同時,要積極開拓新興市場,擴大市場占有率,實施茶葉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根據市場需求,加強產品創新,調整出口產品結構,如發展潛力較大的烏龍茶、綠茶,兼顧花茶、紅茶等;發展不同口味和功能型產品,如果味茶、降壓茶等;積極發展有機茶等綠色產品。
茶葉品牌代表了茶葉產品的特性和企業的文化內涵,打造品牌是提高茶葉產品競爭力的重要手段。要在保證品質的基礎上加大宣傳力度,加快福建名優茶品牌建設,提升福建茶葉出口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在名茶的基礎上整合品牌,維護和發展品牌,增加消費者的認可度,培養消費者的忠誠度。福建茶葉企業還要抓住全球茶葉消費轉變時機,加強國際間的溝通與交流,發揮名優茶效應好、效益高的優勢,加大中國茶文化推廣,使福建率先走出中國茶葉出口的困境。品牌塑造是以高質量為前提的,茶葉營銷者只有提高茶葉品質,以誠信為本,以顧客為中心,樹立正確的營銷理念,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生產和經營分散、企業規模較小,已經制約了福建省茶葉產業的良性發展。為此,福建省各中小茶葉出口企業應開展生產經營合作或兼并重組,做大企業,抱團出海,共同抵御風險。對農戶種植的茶園,可由散戶種植逐步轉變成半緊密型的生產基地。擴大茶產業規模,要實現產業化經營,就要大力培育龍頭企業,走龍頭企業帶動基地生產的產業化路子。要對茶葉的生產、加工、包裝等一系列環節進行全面管理,努力按進口國的質量標準要求組織生產、加工,真正形成整個茶葉產業鏈條的無公害、規范化運作。
政府要加大宣傳的力度,通過信息網絡等方式,及時為企業提供相關信息和應對建議。茶葉生產和出口企業在政府或行業協會的指導和幫助下,帶動農戶實現有機茶和無公害茶生產,茶葉企業應了解茶葉綠色食品的綠色標準,促使其降低農殘,生產安全、無公害的綠色茶葉產品,實現綠色包裝。鼓勵茶企參與與環境有關的綠色認證,特別是要積極爭取通過ISO14000國際標準認證。要深入研究國際貿易規則,充分利用WTO規則中給予發展中國家的優惠待遇的協議及爭端解決機制等,運用世貿規則維護我國茶葉出口企業的合法權益,爭取為我國茶葉產品出口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以有效跨越GTB壁壘。
[1]莊鴻恩,黃光欽.福建茶葉企業突破綠色壁壘的思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9.
[2]齊晗.綠色壁壘下的中國茶葉貿易[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4):88-89.
[3]梁勁鋒.茶葉產業特性及融資影響因素研究——以福建為例[D].福建農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4]陳琪.福建茶葉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研究[D].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