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紅
(吉林師范大學經濟學院,吉林四平136000)
2008年9月,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金融危機全面爆發,房利美和房地美兩大房貸機構被政府接管,雷曼兄弟公司破產,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兩大投資銀行被收購重組,這場金融風暴引發了一輪波及全世界的經濟危機,嚴重打擊了實體經濟的發展,企業大量破產,銀行倒閉,股市暴跌,市場和消費低迷,工資福利大幅下降,工人失業,經濟發展停滯,社會財富大幅度縮水,全球的股票市場在短短半年的時間蒸發掉27萬億美元。這場金融風暴波及范圍之廣、沖擊力度之大、連鎖效應之快,是前所未有的。本輪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蔓延和發酵必然使資本主義社會發生一些新的變化。
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主義再生產中充滿著各種不可克服的矛盾,使得社會資本再生產所需要的比例關系經常遭到破壞,周期性地爆發經濟危機。
1.經濟危機是指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周期性爆發的生產過剩危機。資本主義的生產過剩危機并不是絕對過剩,而是相對過剩。在經濟危機到來時,一方面“過剩”的商品堆積如山,找不到銷路;另一方面,工人和其他勞動者卻買不起商品,過著貧困的生活。所以,資本主義的生產過剩只是相對勞動人民的購買力而言,這種相對的生產過剩就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
2.經濟危機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在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在經濟方面具體表現為這兩個矛盾的激化,從而直接引發了經濟危機的爆發。第一,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同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狹小之間的矛盾,這是經濟危機發生的直接原因。第二,個別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
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長期以來創造了資本的輝煌和神話,但是由于人性的貪婪和狂妄濫用資本法則和規律,肆意踐踏和破壞人類社會的資信系統,破壞人類文明社會中復雜而且獨有的信用平臺,從而引發世界性金融危機,這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資本主義制度金融監管的失敗。
馬克思曾指出:“危機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費有關的零售商業中暴露和爆發的,而是在批發商業和向它提供社會貨幣資本的銀行中暴露和爆發的。”(《資本論》第三卷)就是說,批發商業危機和貨幣信用危機導致金融危機。“在大量生產中,直接購買者除個別的產業資本家外,只能是大商人。在一定的界限內,盡管再生產過程產生的商品還沒有實際進入個人消費或生產消費,再生產過程還可以按相同的或擴大的規模進行。”(《資本論》第二卷)此種情況下,在社會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就給人們造成一個虛假繁榮的假象。而與此同時生產方面的不斷擴大又是靠信用來實現。因此信用和產業資本本身一同在不斷增大。
由于信用功能的增強使得資本家們可以不斷從事遠遠超過他們資本能力的生產和經營活動;同時貨幣形式上的回流由于商業信用的增加,變得可以不受實際回流時間限制,從而加速資本的回流速度。因此,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經營規模的擴大必然引起信用的擴大,而信用的不斷膨脹又促進生產經營規模的擴張。所有這些變化都會讓資本家們可以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等虛擬資本的形式,獲取追加資本,用來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同時,在經濟不斷發展的階段,股票、債券這些虛擬資本股票、債券的巨大增長和各種投機活動的大量興起,又為進一步擴大信貸規模提出了強烈的需求。所以,信用的繁榮和產業的發展相互促進、相互作用。信用的繁榮導致產業和商業的繁榮,產業的繁榮進一步加強商業的繁榮。但是,由于手中堆積著大量商品的批發商的實際資本回流非常緩慢,數量也非常少,“以致銀行催收貸款,或者為購買商品而開出的匯票在商品再賣出去以前已經到期,危機就會發生。……于是崩潰就爆發了,它一下子就結束了虛假的繁榮。”(《資本論》第三卷)實際上,信用是生產過剩和商業過度投機的主要杠桿,它加速了金融危機的爆發。
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西方資本主義各國實行新自由經濟政策,加上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盛行,即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以刺激需求帶動生產,從而使得企業擺脫經濟危機,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使得流通中的貨幣數量大幅增加,致使國家的通貨膨脹加劇;與此同時,資本家為尋求投資,獲得剩余價值,會大量積累資本;這兩股資本積累面對實際生產的相對過剩就開始轉向資本運作,從而擺脫實體經濟,以錢生錢,即生產的過剩開始由實體經濟向金融方面轉移。
美國為了進一步刺激資本的繁榮,放棄對金融資本的監管,以“新自由經濟”政策為指導,利用科學技術推動GDP高增長、低通脹發展10年,從而使資本市場過度繁榮。迅猛擴大的虛擬經濟使經濟泡沫超速膨脹,2001年的網絡泡沫破滅和9·11事件使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為使經濟走出低谷,美聯儲從2001年到2003年6月連續13次降息,以大泡沫治療小泡沫,使金融資產向房地產轉移,直至次貸危機爆發,資金鏈斷裂。截至2008年11月3日,世界五大投資銀行不復存在,華爾街經營模式被徹底改寫,美國14家銀行倒閉,世界各國聯合救市,向市場注入更大量的流動性資金,次貸危機進一步演變為全球金融危機,一場世界性的金融海嘯席卷全球。
二戰以后,資本主義世界每隔4~10年就會爆發一次金融危機,而2008年的金融危機和以往的金融危機都有相似之處。
1.監管不力致使信貸條件寬松。自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發生經濟“滯漲”以后,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政策遭到新古典自由主義的強烈批評,此后,新自由主義思潮受到追捧。80年代的“華盛頓共識”所倡導的“經濟自由、私有化、減少管制”成為指導西方國家經濟走向的主要方針。2001年以后,美國央行美聯儲連續降低利率,刺激投資,使得房地產市場空前繁榮,而相應的貸款機構對未來市場預期一片樂觀,預期未來市場會持續走高,并加大貸款力度,盲目擴大住房貸款業務。當然在市場繁榮時期,次級貸款也有很高的回報率,在滿足優級及次優級抵押貸款的前提下,貸款機構也積極發放次級貸款。貸款機構不斷降低貸款門坎,為了將次級抵押貸款出售給低收入者,不斷創新次貸產品,降低貸款條件。實質上是貸款機構放松了風險監管,為日后次貸危機的爆發埋下隱患。隨著后來利率的不斷攀升,低收入階層無法承受還款壓力,從而導致大量違約。長期的低利率造成了市場流動性過剩,助長了經濟的泡沫。
此外,正常的經濟應該是實體經濟和貨幣的相對平衡,而美國人消費觀念超前,屬于過度消費,無節制的消費甚至浪費,為資金鏈的斷裂一次又一次地增加壓力。同時,世界市場上的通脹壓力也在不斷加大,加速了國際資本的波動和流動,使得大量熱錢沒有任何防備地到處流動,并大量涌入房地產業,使得房價泡沫越來越大,結果導致金融危機爆發。
2.金融全球化加劇了金融危機爆發的風險。20世紀70年代,生產的國際化導致了跨國公司的發展,跨國公司海外投資迅速增加,促使跨國銀行在海外開設大量的分支機構,以滿足跨國公司全球范圍資本流動的需要,這是金融資本全球化最原始的推動力量;同時,貿易全球化的發展也帶動了各國貨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上交換的數量和規模不斷擴大,進一步促進了金融資本全球化的產生。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許多拉美國家為了得到西方國家或者經濟合作組織的援助來擺脫自身的債務危機,東亞和東南亞的許多國家為了更好地實施出口導向戰略,新興市場國家為了加快市場化的步伐,紛紛推動金融改革和金融自由化政策。例如,為了提高金融機構的效率,各國不得不放松金融管制,開放國內金融市場,取消外匯管制,實施利率、匯率市場化等,這大大便利了資本在國際間的自由流動,并降低了融資成本,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可以說,金融創新和金融自由化內在地推動了金融資本全球化的形成和發展。此外,現代通信技術和計算機網絡在金融領域的廣泛應用,消除了金融交易在國際間進行的一系列技術障礙和限制,使各國金融市場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越來越近,國際資本和國內資本的流動幾乎沒有限制,為金融資本全球化提供了物質基礎。
金融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發展中國家金融服務質量,降低了其籌資成本,也推動了各國金融創新、金融體制改革和金融結構的調整與發展。但是,金融資本全球化加劇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動蕩與金融危機的蔓延。金融資本全球化的發展使得經濟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加,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已經成為常態,這是金融資本全球化最不利的影響。而且,一國經濟和金融形勢的不穩定通過資本流動的變動產生巨大的波及效應和放大效應,很容易通過日漸暢通的金融渠道迅速傳遞給所有關聯國家。同時,金融資本全球化削弱了國內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并使匯率制度選擇困難。在金融資本全球化的背景下,資本賬戶開放成為發展趨勢,隨著資本管制的逐步放松,一國將面臨貨幣政策獨立性與匯率穩定之間的明顯沖突,如果處理不當,將會引發金融動蕩或者金融危機。另外,金融資本全球化加劇了一些國家經濟的泡沫化程度。在金融資本全球化背景下,資金流動加快,流動性過剩日益突出,資產證券化趨勢盲目擴張。大量資金流入股市和房地產市場,使股市和房地產市場出現泡沫。
新自由資本主義宣揚資本主義和市場自由的普遍性,認為市場的自動調節是最優越和最完善的機制,通過市場進行自由競爭,是實現資源最佳配置和實現充分就業的惟一途徑,可有效維護資本主義私有制度。
新自由資本主義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逐漸在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中占據主要地位,在某種程度上的確促進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發展,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新自由主義帶來的問題也日益突出:1.不平等日益擴大,這種不平等性不僅存在于能體現勞資關系的資本主義分配過程中,也存在于整個社會中;2.金融部門越來越專注于投機性和風險性活動;3.出現了一系列的大資產泡沫。這些方面在促進經濟擴張的同時也為最終的體制危機的爆發埋下了隱患。(大衛·科茨,2009)也就是說建立在新自由主義理念之上的資本主義體制雖然恢復了經濟增長,但社會財富開始集中到少數人手中從而造成貧富差距拉大,同時由貧困問題引發的社會矛盾也會日益激化最后引發社會動蕩。
因此,本輪金融危機凸顯了資本主義制度內在的不穩定性,美國式資本主義已經從神壇上跌落下來。在今后10年里,新興市場和中低收入的國家應該根據自己國家的實際情況調整和改革本國的經濟政策方針,完善本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支持國內工業,不必特別注重資本的自由流動。而北歐模式、亞洲模式甚至新加坡模式等紛至沓來,將引發一場資本主義模式的新一輪競爭。
金融危機帶來經濟的蕭條,因此各國政府開始重新重視和審視凱恩斯的宏觀經濟政策,從中吸取教訓。如巴西利用政府扶植的開發銀行把信貸迅速地引向某些部門,作為其在危機推動下實行的初步刺激計劃的一部分;中國在國有銀行領域也采取了相似的做法。而西方各國都加強了政府在經濟政策中的主導作用,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實行大規模的刺激消費和需求的政策,同時為了抑制經濟的繼續下滑,優先保護大公司和大企業。
以美國為例,美國作為金融危機的始發國家,大量的金融機構紛紛陷入困境,因此,在金融市場上,美國對大型金融機構緊急注資,購買大型銀行的股票,同時財政部還公布新的金融救援計劃,已修復金融體系,使信貸市場恢復信心。在消費品市場上,美國政府為了加強消費者的信心,刺激投資,實行了免費政策,通過對一定數量的家庭進行減稅支持,從而把更多的財富讓渡于民,促進居民收入和福利水平的不斷提高。在政府支出上,美國中央銀行和財政部出資鼓勵消費者支出,降低貸款利率和再貼現率,盡最大努力改善經濟的低迷,促進金融市場的穩定。
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越來越要求新興經濟體在全球事務中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也就是說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無法獨立承擔全球發展責任。面對全球化的競爭,新興市場國家的崛起并不僅僅是經濟和政治方面的競爭,還涉及到不同的意識形態在全球化發展過程中的競爭。而美國一向喜歡把自己的模式強加于其他國家,但由于金融危機的出現,使得美國不再被看作是政策或意識形態的唯一標準。
例如,有條件的現金轉移計劃最初是在拉美制訂并實施的。至于產業政策,30多年來西方在這一領域中所貢獻的創新思維甚少。實踐中很多的成功模式源于新興市場國家,而不是發達國家。在國際組織問題上,美國和歐洲的聲音與思想的主導地位日益下降。新興市場國家——這些國家一直是國際金融機構資金的重要提供國——的聲音與思想越來越受到重視。
所有這一切表明了發展議程方面的一項明顯的轉變。這曾經一貫是在發達國家產生的、在發展中國家得到實施——實際上往往是強加于后者的一項議程。美國、歐洲和日本將繼續充當經濟資源與思想的重要來源,但是,新興市場正在進入這一領域,并將成為重要的參與者。巴西、中國、印度和南非等國在用于發展的資源和有關如何利用這些資源的最佳實踐方面,都不僅將成為捐贈國,而且將成為受益者。盡管世界上的很多窮人都生活在其境內,但這些國家就經濟、政治和知識而言,已經在全球舞臺上獲得了新的尊重。事實上,發展從來就不是富人恩賜給窮人的某種東西,而是由窮人自己實現的。西方大國看來最終正在覺醒,認識到這一真理,因為這場金融危機對他們來說還根本沒有結束。(《外交》,2011(3/4))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最初的經濟危機是由于生產過剩引起的。因為資本積累就是剩余價值的積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資本家為降低生產成本,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價值,從而在最大程度上獲得利潤,他們在使用相對剩余價值榨取手段時,為提高生產效率,縮短自身的個別必要勞動時間,不可避免地導致了生產力的進步,從而導致社會上的商品在數量上和種類上都得到增加,而由于社會貧富差距懸殊,必然導致商品銷售市場的相對縮小,即導致了生產過剩。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實質是由資本過剩帶來的。一方面,由于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來刺激生產和消費,造成市場上的虛假繁榮;另一方面在政策的帶動下實體經濟發展迅速,資本的本性是最大限度地攫取利潤,因此總是向利潤率高的領域流動,因此這些實體經濟可以引來大量的資本投資,這些投資者目的就是“以錢賺錢”。由于大量資本被投入到實體經濟中,造成生產過剩,商品大量積壓,不能及時收回資本,從而銀行資金出現短缺,掀起擠兌風潮,先引發金融危機,資本家從銀行貸款越來越難,只好低價出售產品,甚至銷毀產品,普遍的經濟危機就到來了。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緩慢地對傳統實體經濟的投資會由于風險的擴大和利潤的縮小作用減少,使得過剩資本越來越多,資本主義的發展開始進入資本過剩時代。
[1]張小榮,趙緒民.從金融危機看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新變化[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
[2]程恩富,楊斌.國際金融危機對資本主義生存與發展的影響[J].紅旗文稿,2010(11).
[3]沈娟,何澤榮.國際金融危機與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視角[J].金融發展研究,2009(12).
[4][日]高田太久吉.武萌,張瓊瓊摘譯.國際金融危機與現代資本主義的困境[J].國外理論動態,2010(7).
[5]王金存.當代資本主義的演化與當前國際金融危機[J].高校理論戰線,2009(07).
[6]徐鵬.從本次金融危機看新自由資本主義危機[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