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云強
(肇州縣新福鄉農村經濟管理中心,黑龍江肇源166400)
近年來,我國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切實加大對農村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服務、引導和扶持力度,積極探索以轉包、轉讓、出租、互換、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有形市場,進一步完善流轉服務平臺,農村土地流轉面積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明顯提高。實踐證明,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是推進土地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的必由之路。
一方面,可增加農民收入。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可以解放出大量農村勞動力,這些勞動力經過就業培訓,非農職業就業能力得到提高,從而加快了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民除獲得自身土地流轉收益外,還有可觀的勞務收入。另一方面,土地流轉后可以開展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的農業經營,有利于大型機械作業和大型水利設施建設,減少土地耕作成本,提高糧食產量,這對發展農村經濟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都具有重大意義。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是完善農村家庭承包經營機制的重要內容;是優化配置農業資源,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增加農民收入的必由之路。因此,應加快轉變農民傳統思想觀念,把握有利時機,采取扎實有效措施,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
一是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繼續穩定完善家庭承包經營制度,依法保護農民對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流轉和收益等權利。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不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改變土地用途。二是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引導土地流轉,發展規模經營要充分尊重農戶的主體地位,不采取強制手段和行政命令強迫實行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三是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發揮市場在土地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強化政府政策激勵、有效服務、規范管理,積極培育和完善土地流轉市場,提高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經濟效益。四是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要根據本地經濟發展水平,農村勞動力轉移和社會保障狀況,分類指導、多措并舉,多模式選擇,有序推進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
目前被農民認可的流轉方式有以下幾種:一是以現金方式流轉。根據當地土地承包價格,由土地轉出農戶和轉入方共同合理確定土地流轉價格,簽定長期或短期流轉合同,土地轉入方一次性(或分年度)將土地流轉費付給土地轉出農戶,統一經營被流轉土地,土地轉出農戶不再參與土地流轉的生產、經營、管理和收益分配;二是確定流轉土地產量,通過以地定產方式流轉。土地轉出農戶和土地轉入方,根據當地平均糧食畝產共同確定流轉土地的年畝產量,簽定長期或短期土地流轉合同,轉出土地由土地轉入方統一經營,土地轉出農戶不參與土地流轉方的生產、經營、管理和收益分配。每年秋收后土地轉入方按照雙方約定的產量,將糧食付給土地轉出農戶。三是以地入股,農戶合作經營方式流轉。土地轉出農戶根據各自土地流轉面積畝產量合理確定保底畝產量和所占股份,簽定土地流轉合作經營合同,由農戶共同經營流轉土地。秋收后,根據保底畝產量給付土地轉出農戶糧食實物。如有剩余,變現后,扣除生產運營成本,依據土地轉出農戶所占不同股份比例,將收益分給土地轉出農戶。四是以地入社,合作社統一經營方式流轉。土地轉出農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或農機合作社)根據土地轉出農戶保底畝產量和土地流轉面積占農民專業合作社(或農機合作社)經營的土地流轉總面積比例,合理確定保底畝產量和所占股份,簽定土地流轉合同,土地轉出農戶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或農機合作社),由農民專業合作社(或農機合作社)統一經營流轉土地。秋收后,按保底產量給付土地轉出農戶糧食實物。如有糧食剩余,變現后,扣除合作社公積金、公益金、管理費后,根據各戶所占股份比例,將收益以現金分紅的形式分給土地轉出農戶。
在創新土地流轉方式的同時,還要培育多種市場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積極鼓勵引導農村種田能手、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等各類經營主體和社會工商資本通過聯營聯合、投資開發等方式,集中開展土地規模經營,注重發揮種養大戶、龍頭企業和農技服務機構的作用,圍繞當地優勢特色產品,把農民組織起來,通過統一布局、統一質量標準、統一技術培訓、統一品牌、統一銷售等方式,達到規模經營的目的。
1.農民思想觀念落后。如今,還有一部分農民仍把土地當作“生活保障田”和“就業保險田”小農意識濃厚,不原意放棄耕種土地。特別是國家“一免三補”等政策實施后,隨著土地收益的提高,農民對土地的關注度增強,制約了土地的流轉,有的地方出現了土地流轉停滯的現象。即使在外務工農民較多的地區,也不愿意流轉土地,短期在外務工的農民農閑時務工、農忙時種地;長期在外務工的農民多由留守在家的婦女、老人經營土地。
2.土地流轉口頭協議多,流轉行為不規范。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有相當一部分為自發行為,簽訂書面流轉合同的比例不高,一些農戶習慣于實行口頭約定,協議穩定性差,容易產生矛盾糾紛,雙方權益無法受到法律保護。
3.土地流轉規模小,流轉后的耕地缺乏保護。從調查的情況看,目前土地流轉形成的經營規模仍然較小,不利于土地集中到種田大戶手中,而且由于地塊分散,不集中連片,也不利于大型農機具耕作。同時,一些土地流轉后的經營者缺乏耕地保護意識,為提高短期收益,對耕地不舍得投入,實行掠奪式經營者,導致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4.村級組織沒有充分發揮作用,引導和服務意識不強。部分農民覺得經村級組織流轉需要按程序辦事,怕麻煩;也有一部分農民對土地流轉缺乏了解,擔心通過村組織后,政策一旦變動就會把地收回去;但更主要是一些農村基層組織領導能力不強,服務意識較差,對土地流轉工作宣傳引導力度不夠,不能及時有效地為流轉雙方提供服務,致使土地流轉步伐較慢,操作不規范。
5.土地流轉市場化程度低,缺少中介服務組織。目前在我國廣大農村土地流轉中介服務組織還沒有建立起來,主要依靠的還是“行政中介”來包辦。由于缺少中介服務組織,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往往出現土地流轉的出讓者找不到合適的受讓者,而需要土地的人又找不到土地出讓者,從而限制了土地的流轉。
1.加強宣傳教育,引導土地流轉。通過各種媒體和宣傳手段,加大對《農村土地承包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和政策以及土地流轉典型的成功案例宣傳力度,讓廣大基層干部和農民充分認識到實行土地規范有序流轉的必然性、必要性和現實性,使他們走出認識上的誤區,看到土地流轉的積極作用及前景,要解放思想,遵循平等協商、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積極引導農民健康有序地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在推進土地流轉過程中,必須把尊重農民意愿、維護農民合法權益放在首位,絕對不能搞行政命令、“一刀切”,要重點處理“三個關系”:一是流轉與穩定的關系;二是流轉與自愿的關系;三是流轉與利益的關系。
2.加強監督指導,規范土地流轉。做好農村土地流轉工作是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重要職責,必須下大力氣從人、才、物方面予以投入和支持,擺上重要議事日程來抓,特別是農業經營主管部門要加強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及合同的管理工作的指導,實行規范化管理。
3.強化基層服務,加快土地流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維護農民土地承包權益的基礎環節,必須充分發揮好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土地流轉中的作用,及時為土地流轉提供相關信息,做好協調服務工作。村干部要經常調查和注意掌握農戶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意向,建立農戶土地流轉意向數據庫,積極引導和幫助農戶選擇適當的流轉對象。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出面牽線搭橋,克服因沒有土地流轉中介組織和交易網絡導致土地供需信息不靈、流轉困難的問題;可引導農戶集中流轉土地,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可依托農業示范園區、產業基地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機合作社,通過招標等方式流轉給種地大戶和農業產業龍頭企業,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群體和產業帶,從而實現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管理,提高土地資源的配置效率和規模效益。
4.采取多種形式,搞活土地流轉。一是因地制宜,通過宣傳引導,鼓勵農民采取轉包、轉讓、互換、出租、入股、抵押等靈活多樣的方式,實現土地流轉的多元化。二是通過典型的示范作用,加速土地流轉。三是考察學習先進地區好的經驗和做法,不斷提高土地流轉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