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文敬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
基于多年的外貿經歷以及對國家出口商檢制度的發展現狀分析,結合最近國家出臺的關于“取消出口收匯核銷單”的政策,筆者大膽提出改革我國出口商檢制度:取消現時的“逐批申報、逐批出證”,代之以海關通過線上共享商檢機構對企業的監管結論,并依此確定是否放行法檢商品,以力促進一步改革出口商檢制度,盡快與國際通行的“嚴進寬出”做法接軌,推動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于1989年2月21日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并通過配套出臺的一系列文件規定,形成了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出口商品檢驗的法規框架,其主要精神是:法檢出口商品必須由商檢機構按照國家技術規范的強制性要求進行檢驗,凡出口商品未經檢驗合格的,不準出口。它采用的是逐批檢驗、逐批監管、逐批放行的方式,雖然這在當時企業生產管理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對保證我國出口商品的安全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這種效率低下的檢驗監管方式難以保證對產品安全、衛生、環保等關鍵項目的重點監控;在企業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的情況下,這種方式無論是對檢驗機構還是對生產企業都顯得多余和浪費。
在我國加入WTO后,為了履行入世承諾,也為了改變商品檢驗制度不適應外貿發展的要求,《進出口商品檢驗法》于2002年4月28日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會議進行了修改,國家質檢總局據此也于2005年修訂了《商檢法實施條例》?!渡虣z法實施條例》第八條規定:“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根據便利對外貿易的需要,對進出口企業實施分類管理,并按照根據國際通行的合格評定程序確定的檢驗監管方式,對進出口商品實施檢驗”,為進出口分類管理制度的建立與實施提供了法律依據,開始了由傳統的對出口產品實施的批批檢驗方式的檢驗監管模式向企業監管方式的改變。通過廣泛的調研論證和反復修改,國家質檢總局又于2009年6月14日頒布了新的《出口工業產品企業分類管理辦法》,并制定了《出口工業產品生產企業分類指南》,這就是現行的出口企業分類管理制度。
自此,通過商檢機構和企業的共同努力,截至2011年10月,全國納入出口分類管理體系的出口企業共有6.5萬家,其中免驗企業142家,一類企業3493家,二類企業2.9萬家,三類企業3.2萬家,四類企業17家。《出口工業產品企業分類管理辦法》的正確實施,實現了商檢部門從批批檢驗方式的檢驗監管模式向企業監管方式的改變,不僅大量減少了檢驗機構的工作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企業的工作量,加快了出口放行速度,同時由于變事后檢驗為事前的過程監管,提升了我國出口產品質量的整體水平,使出口商品檢驗制度在滿足出口企業需要方面邁出了一大步。
《進出口商品檢驗法》實施至今已有20多年,在我國不同的外貿發展時期所采用的各種監管方式,無疑對當時的出口商品的安全保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目前出口企業面對美國次貸危機、歐債危機等一系列因素引起的外需嚴重下滑、國內生產成本大幅上升的情況下,商檢機構在很好地實施了企業分類監管制度后,仍然要求企業批批報檢,批批出證,給出口企業帶來了諸多影響。因此取消“逐步申請、逐步出證”制在必行,其理由是:
其一,根據現行的管理方式:無論是幾類企業,在法檢商品出口時,都必須“逐批申報,逐批出證”,只不過對不同類的企業,商檢機構每年抽查、抽檢及現場審核的頻率的多少不一樣,也就是通常我們說的監管力度不一樣。但是商檢機構對一類、二類、三類企業的每批申報,也只是做書面上的核實,并沒有做、也不可能做大量的實際的核對和檢驗,這就讓企業產生申報只是走過場,收費才是實質的內容。這樣做的結果,不僅讓企業增加了不應有的成本,也耗費了企業、相關代理報檢機構、國家商檢機構的人力資源,與政府提倡的積極應對目前嚴峻的外貿形勢,想方設法降低企業的出口成本,增強企業競爭力的指導思想不符,阻礙了企業的發展。
其二,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宣布,自2012年8月1日起在全國實施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制度改革,取消出口收匯核銷單,企業不再辦理出口收匯核銷手續。外匯局對企業的貿易外匯管理方式由現場逐筆核銷改變為非現場總量核查,對存在異常的企業進行重點監測,并對企業實施動態分類管理。建立于上世紀90年代的貨物貿易進出口核銷制度,采取"逐筆核銷、事前備案、現場審核、行為監管"為主要特征的核銷制度至此壽終正寢。其實,出境貨物通關單與出口收匯核銷單在各自履行的不同功能上發揮了相類似的作用。應該說取消出口收匯核銷單是我國對外貿易工作的一大進步,是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它并沒有削弱我國在現階段對出口企業的外匯管制,但實實在在地減少了出口環節、降低了企業成本,同時也減少了政府相關部門的工作量。在此監管工作的基礎上,我們有理由參照“取消出口收匯核單”的方式取消目前的“批批報檢出證”的方式。
其三,從建立社會誠信的角度考慮,我們應該向建設未來誠信社會來設計建立監管方法?,F在的商檢制度是基于企業不誠信的監管,是事前的監管,不利于中國社會長期的誠信建立。目前,在某些地方推進的商事改革(比如工商登記等)在方便企業運作、推進社會誠信建設方面已經邁出了重要的步伐?!叭∠隹谑諈R核銷單”的決策,實際上也是建立在對監管對象信任的基礎上,但同時加大對不講信用企業的打擊力度,長遠來說,可以樹立企業的誠信。商檢制度的改革也應該解放思想,破除舊框架的束縛。
其四,2009年,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全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業務量從1978年的65萬多批到2008年的1340多萬批,增長了20倍,其中八成以上都是由檢驗監管部門完成的。同時,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新產品、高技術產品進入國際貿易中,給商檢機構的監管檢驗帶來了多重壓力。在目前的法檢商品“批批報檢出證”的工作方式下,商檢機構面對大量繁瑣的細微工作,既要對現有企業監管,每天又要大量地出證,大部分實驗室主要忙于日常檢測,無暇對新商品、新項目的檢測技術方法進行研究,沒有更多的精力對進出口商品質量安全最新動態進行及時分析,不能為國家的宏觀經濟決策提供足夠有效的出口產品宏觀質量分析報告。
其五,我們知道,國內產品的銷售是不需要監管部門對每批產品出證放行的,它是由各地的質量技術監督局對各生產企業進行分類監督管理,除了對企業進行日常的抽查監管外,對市場上銷售的產品也進行抽查監管,一旦發現不合格的產品在市場上流通,執法部門將予以懲處。我們不能想象,如果要對國內類似出口法檢商品類的所有商品進行每批出證放行,監管部門、生產企業要耗費多大的人力和財力?大量的工作量又怎么能保證高的工作質量進而杜絕不良產品流入市場?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經濟全球化發展到今天,在世界不同地區已形成了許多自由貿易區,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流通就像國內市場一樣普通和自由,關鍵是商檢部門加強監管,對不誠信企業給予嚴厲的打擊,從而在整個社會建立企業誠信系統。在目前的法檢商品“批批申報、批批出證”的工作方式下,商檢機構并沒有對每批產品實行檢驗和監管,出證的依據是《企業分類管理辦法》的結論和企業在接受監管過程的良好表現。因此,取消出口法檢商品“批批申報、批批出證”應是水到渠成之事。
其六,在進出口商品的檢驗檢疫方面,國際上通行的做法是“嚴進寬出”。發達國家通過強化技術性貿易措施,在WTO框架下,“合理”地限制國外產品的進口,從而達到保護本國產品的目的。同時,為本國產品的出口盡量提供便利,保護和促進本國企業的發展。世界上很少有國家對本國產品的出口進行嚴加控制的。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對出口產品實行的嚴格監管政策對出口產品的安全保障、中國產品的市場信譽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過于嚴格的監管不利于企業產品的出口。隨著近年商檢制度的不斷改進,我們在“寬出”方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邁出了適當的步伐。在當前外貿企業面臨諸多困境的時候,是時候而且我們更應該盡快設計、制定與國際接軌的“嚴進寬出”方案,為本國企業的出口提供更多的方便,促進國家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
其七,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極大的便利?,F在政府部門的很多事項,市民都可以在網上完成。2012年8月國家外匯管理局等部門宣布實施的取消出口收匯核銷單制度,通過貨物貿易外匯監測系統,全面采集企業貨物進出口和貿易外匯收支逐筆數據,定期比對、評估企業貨物流與資金流總體匹配情況;對存在異常的企業進行重點監測,必要時實施現場核查。也就是說,外匯局通過對海關系統、銀行系統相關企業數據的采集和利用,可以實現對企業的貿易外匯的非現場總量核查。同樣地,海關在審核出口企業的報關單時,也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共享到商檢機構對法檢產品出口企業的監管結論,從而決定貨物是否放行。而不需要像現在這樣,出口人必須出示商檢機構簽發的“出境貨物通關單”。當然,這需要相關部門的通力合作,共同促進出口的便利化。
根據目前商檢機構對企業出口工業產品實施五種不同的動態檢驗監管方式,現行的監管制度已具備取消“逐批申報,逐批出證”的基本條件。與此改革相關的商檢機構、海關和企業應該如何做好相應的準備,為新制度的實施創造條件,本人建議如下:
第一,商檢機構應將現有的企業監管制度扎實地落實到位,不留盲區、盲點,積極向相關企業宣講新制度為企業帶來的便利和效益,同時也對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規范的一類、二類企業將受益于新制度的實施,管理不規范的企業將面臨更大的壓力,促使這些企業提高管理水平。通過商檢機構的強有力的跟蹤監管,使眾多的企業都達到所要求的監管水平,從而達到既減輕企業負擔,也減輕商檢機構的監管負擔,同時還提高了產品的整體質量水平的理想狀態。
第二,海關為此需調整現有的出口法檢商品審查制度。建立與商檢機構聯網的系統分享商檢機構對企業分類監管的結論,改變以前憑“出境貨物通關單”放行為根據商檢機構對企業分類監管的結論來判定是否放行。設想海關先與當地的商檢機構聯網,達到分享商檢機構對企業分類監管結論的目的,進一步通過不同地方海關之間的信息共享,使海關除了可以判斷本地企業的產品是否符合商檢機構的監管要求,也可以判斷外地企業的產品是否符合商檢機構的監管要求,使得在新制度下不同地方的符合監管要求的配套產品等也可以順利出口。
第三,企業是新制度的最大受益者,但企業應清醒地認識到:只有腳踏實地地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達到商檢機構的監管要求,并持之以恒,才能夠分享到新制度給企業帶來的成本減少、出口環節手續簡化的好處。任何帶有僥幸心理的企業在面對商檢機構的強有力的監管時,都可能使企業遭受更大的打擊。因此,企業必須堅定質量信念,提高管理水平,只有做好各方面的基礎工作,才可以為企業贏得更廣泛的市場,使企業持續、穩定、健康地發展壯大。
[1]賈英.2012-04-28.新《商檢法》頒布十周年進出口商品檢驗監管工作亮點回眸[EB/OL].Http://www.cqn.com.cn
[2]劉進.2009-09-12.創新監管模式,改革檢驗制度 [J].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
[3]宋蕾.2012-02-10.中國去年超越德國首次成為全球最大出口國[N].第一財經日報.
[4]外管局.2012-06-29.8月1日起全面取消出口收匯核銷單,推進貿易便利化[EB/OL].Http://www.safe.gov.cn.